早上炒的菜晚上能吃吗:粮票上的古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2:18

粮票上的古塔    升天塔:又名胡家塔,白骨塔。
       位湖北省荆门市北辰门外,塔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由地方官绅胡化为整治渍涝而建,故称胡家塔。但建到一米时,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停建。清乾隆十六年(1750年)知府舒成龙将尸骨挖坑埋葬,其上建塔,当地群众称为白骨塔。石木结构,三层、“四滴水”亭阁式。塔基石构,相当高大,基上筑楼,楼顶亭阁。此塔已被列为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塔:
      青云塔位于黄冈市黄州宝塔公园内,始建于1574年,距今400多年。塔身由青灰色块石砌成,呈八方形,七层八面,层层飞檐出墙,塔高40余米。其建筑造型布局暗合“八卦”玄机,且雄伟壮观,直上青云,故名青云塔。苏东坡曾住于塔旁的定慧院内。
 
 

东山宝塔:
       荆门市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立着一座高塔,这就是闻名千年的东山宝塔。
东宝山古时称东山,又名东堡山。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天台山国清寺高僧智者禅师(荆州人,原名陈德安)主持构筑,距今已有一千四百的历史。宝塔建成后,使当时名为长林县的荆门古城显得神彩奕奕,所以民间流传有“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间Ka)”的谚语。  东山宝塔通高338米,底部周长306米,七层飞檐,八棱翘角,隔面设窗,攒式的塔顶海拔260米。塔内每层有小室可供登临者小憩。自底层有镙旋式青石阶梯直上顶层。塔身用清一色长条青板石砌筑。塔基八角各雕一尊托塔金刚石像,威武刚毅,神态逼真。
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七八十里外可遥望、领略它的壮丽巍峨。如果你拾级登顶,会觉得天广地阔,宛如凌空,飘飘似神仙。极目远眺,东南汉水如带,西北峦嶂层叠,西南丘陵起伏,山青水秀,仿佛面前展开一幅绝好的画卷;俯首鸟瞰,荆门这座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一片繁荣兴旺、热气腾腾的景象尽收眼底。清代诗人胡作柄曾留下了咏叹宝塔奇伟的诗句:“七层突兀起云烟,四面开门势若悬。暗转危梯疑入洞,乍登绝顶似升天。日光碍处阴群壑,江色收来近两泉。藉使棘阳人到此,也应高兴斗诗篇。”
    古塔自隋朝构筑后,曾有过数次维修,塔内数十块碑石,刊刻了它的维修情况。碑文记载:隋唐以后各代都曾有大的维修活动。荆门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又曾炸毁塔顶南面一角。19!55年,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并于1961年4月,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系明朝第七代辽王朱宪火(节)藩封荆州时,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历时4载。它是湖北省又一处重要的古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万寿宝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万寿宝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塔基八角各有一汉白玉力士为砥柱。塔内一层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肃然威严,塔体内外壁嵌佛龛,共有汉白玉坐佛87尊,神态各异,造型超绝逼真。部分塔砖烧制独特,成正方形,图文并茂,品类繁多,计有花卉砖、浮雕佛像砖、满藏回蒙汉五种文字砖共2347块。塔砖来自全国8省16个州府县,均为各地信士所敬献。塔身中空,内建石阶,可盘旋而上至各层,每层向外洞开四门;依门俯瞰远眺江流城廓美不胜收。塔顶为葫芦形铜铸鎏金,其上刻有《金刚经》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万寿宝塔与我国众多宝塔相比,特色独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于长江河床、水位在漫长岁月中逐渐抬高、荆州大堤随之不断加高所致。



  宝塔所在的万寿园,古朴典雅,竹木苍翠。园内的临江长廊、书法碑苑及奇石盆景汇展,与荆江矶头、古塔长廊交相映衬,使这里“分外妖娆”。尤其是盛夏,江风习习,荫凉片片,这里更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人间天堂”。


文星塔,又名文峰塔,俗称南门塔,
         座落于湖北省鄂州南浦路南端东侧。文星塔共有 5 层,高约 23.13 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组成,塔座高 2.25 米,直径 8 米,基座边长 7.5 米,用条石垒砌而成。从塔座到塔顶均为八角形状。塔身为青砖木料飞檐式建筑,属八角攒尖顶式砖塔,计高 19.08 米,每层间均有石阶十级相连,游客可拾级而上,直登塔顶,塔顶高 1.8 米。塔每层有四门四窗,合八方四门,可通观八面。塔身正南门镶碑上镌有“文锋”二字,书法古朴秀逸。
     此塔为明代建筑,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 年)知县谌谦与教谕朱瓒为激励学子奋发读书所建。清代康熙七年(公元 1668 年)知县熊登看到文星塔渐渐颓废,于是易地重建,至今 已有 450 余年的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州现存的唯一古塔。 1988 年,鄂州市人民政府曾拨专款修葺。
   襄樊多宝佛塔
        距隆中一箭之遥,有一座寺庙,叫广德寺。它离山不远,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南望,是巍巍清山,北眺,是滔滔汉水。寺院方方正正,四外有整整齐齐的护寺河,除东山门外,别处进不了寺院。这恐怕是其它很多寺院所没有的。此寺以刹深殿高而著称于世,更以颇具特色的多宝佛塔而名闻遐迩。
  穿过巍峨的方丈殿,一出后门,独具特色的多宝佛塔便呈现在眼前。它通高十七米,分塔座、塔峰两部分。塔座高7米,成八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一券门,并有甬道入内。座上建5塔组成完整的塔群,主塔为典型的喇嘛塔,高10米,围绕喇嘛塔建有4座六角形密檐攒尖顶式砖塔。整个佛塔上下内外共嵌石雕盘坐佛像45尊。塔弯有古银杏树一株,高30余米,4人合抱。明嘉靖年间曾被襄阳王赐以“大将军”封号,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更立“感应大将军树碑”。古树奇塔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城文峰塔
      文峰塔,亦名文笔峰,又称凌云塔。是应城市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于应城市南郊四华里处的沙岗村。文峰塔巍然屹立,直插云端。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文化的见证。

      文峰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据《光绪应城志》卷二介绍,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阁序摘,“明季时,于栎林立新市,镇水口,而起文峰塔。”其意为塔址在当时不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应城石膏、食盐、芦柴的转运中心,是一座矗立于商贸云集之地的宝塔浮屠。

      文峰塔的毁圮和重建经历了三百多年,据相关实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进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长青鸟术,见水清秀,卜为巽上,选其址置基。道光年间余杭举人光斋知应城县时,与防务统一筹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营建落成,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此塔高34米,为六面七层,砖石结构。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塔尖系金属铸件,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

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

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末,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峰塔公园,以加强对文峰塔的保护。
 
 
临汾大云寺方塔
      大云寺方塔:位山西省临汾县城西隅大云寺中殿后。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代重修。
       六级金顶琉璃宝塔系大云寺建筑之精粹,方形实心,高约30米。宝塔一至五层为正方形,六级为平面八角形,顶端塔刹为鎏金宝珠,祥光熠熠。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之塔檐,正檐顶端悬以铁马铃铎,徐风吹拂,叮当谐鸣。宝塔二层以上镶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图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态。


  宝塔底层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约6米,周长约16米,丰面隆准,凤目阔唇,双耳垂肩,庄重慈祥。佛头中空,相传是藏放经书及镇寺宝物之所在。

  据专家言,佛头以数万公斤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如此精湛技艺,令为叹为观止。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公元704年唐武则天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为单数层的惯例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公元1604年,明万历23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高五丈余,方形、实心的砖塔,亦称“汉中东塔”。它是汉中市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汉台区最早的古建筑。据《汉中府志》记载:“净明寺建于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60年),建寺时塔已存在,相传三国时西凉庞德曾在塔下养病”。1953年修复时,在塔顶发现压角铁狮子一对,上携“庆元四年(南宋宁宗四年,公元1198年),洋州(洋县)城西街李子照谨舍”。这说明南宋时已有塔存在,建塔年代,尚需进一步考证。


  汉中东塔的结构形式,基本和唐代砖塔的造形相仿,唐塔多为方形,造型厚重朴质;宋塔多六角形,体态玲珑秀丽。著名的西安雁塔,开封铁塔,杭州六和塔,在建筑艺术上都具备了时代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格,表现了我们劳动祖先的高度智慧和创造能力。“塔”是佛教建筑,又叫浮图(梵文译音),作为佛教徒藏经、供佛或纪念之用。这种形式的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改进,艺术形式有多方面的发展。今天,笔直高耸的东塔为人们喜爱,正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武汉洪山宝塔       在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1953年、1980年多次重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塔记 8方。是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塔为七层八面,高约44米,基宽约37米,顶宽约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威武挺拔,势欲遏云,十里之外,均能看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塔内置合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凭窗眺望,周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塔后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栖霞”、“云肩”等摩崖石刻;塔下有华严洞、华严亭等名胜,为壮丽的宝塔增添景色。为洪山景区重要一景。
    宝严寺塔

  宝严寺塔,俗称“东关塔”,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县城东关。在原宝严寺外西侧,故名。宝严寺建于唐代,为佛教寺院,民国年间废。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 28.8米。顶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一、二层塔室为四角形拱顶室,设台阶式盘旋梯道;三至六层为六角形拱顶室,设井式梯道。登梯道可达六层,游人登梯道及竖井达第六层,以凭高眺望。从建筑风格看,当属北宋晚期建筑,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宝严寺塔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两次修葺。198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全面整修。重修后的古塔,呈奶黄色,整体焕然若新。西平县有大量佛教信众,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大批信徒纷纷涌入此地,西平县政府应考虑开放此地。1982年,公布为西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宝严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封 繁塔
        繁塔建于古城开封东南古老的繁台之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是开封现存最早的建筑。
  在宋代,它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因岁月沧桑,至明代仅余三层。
  后人在大塔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如今独特绮丽、别有风趣的造型。现塔高31.67米,青砖砌成,每砖雕有精美的佛像,共108种,7000余尊。塔内存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是珍贵的佛经碑刻精品。

河南安阳天宁寺塔(文峰塔)
          河南安阳天宁寺有天宁寺塔(文峰塔)五级, 据安阳县志记载:此塔建于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天宁寺旧址,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修建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据说清乾隆年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塔。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塔的正南门前有一平台,高约2米。登平台进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而上塔顶。由于时间的关系,记者没能登上塔顶,再看一眼安阳的城市景观。


     
河南邓州福胜寺塔
         福胜寺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内古城街旁边。福胜寺梵塔建于北宋时期,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毁。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每层都有较高的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塔柱、斗拱突出,层次分明。塔内第一、二、三层有梯,可盘旋而上或凭梯斜上,四层以上则无梯可攀。每层塔体都有圆形塔心室,四层至七层,塔室联为一体,形似罐状。南北两面有砖券拱门,可以远眺。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砖浮雕的佛龛群,共有1100多块。这些佛龛上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神像,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有浮雕成各种蔓草花纹的优美图案加以装饰,更显得匠心独具。整个塔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塔四周立满各种功德碑和古时达官贵人后代为祖先立的碑。


  塔底中间有一井,名为“海眼”。1988年在修复塔座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出一批稀世珍宝。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的前方竖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拖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錾满龙兴寺、开元寺施主姓名和梵语。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重620克,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2个。金棺左侧为释迦涅盘的故事,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和无色透明液体。“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
   
陕县宝轮寺舍利塔
       陕县宝轮寺舍利塔又名三圣舍利宝塔。位于河南省陕县老城东南隅,即三门峡市西宝轮寺旧址上。据直隶《陕州志》记载:寺建于唐代,塔建于金代。又据塔铭称,塔建成于金大定十七年(A.D.1177)。今寺早毁,唯塔犹存。
  塔为砖结构,平面方形,十三层,高约26米,密檐式。塔身南面辟门,各层均设有半圆形券门、佛龛、洞窗,翼角悬挂风铎。塔檐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内有塔心室和砖砌梯道。
  宝轮寺舍利塔外形仿照唐制,内部结构则承袭宋代的建塔方法,是融合唐宋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艺术特点和结构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塔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滑县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坐落在滑县旧县城内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塔高40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边形,七级密檐式。塔耸立于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径6米,其身中空,第二层以上,东南西北面各辟圆弮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雕刻有斗拱、莲花瓣、飞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横排面砖,上有圆龛,内刻坐佛。塔身各层高度和平面直径自下而上逐层匀递减。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显弧形。柱上饰以仰、俯莲花。第五层的四个侧面饰有长方形直棂假窗,第七层的四个侧面饰有卐字形图案。顶端各角分上下挂有铜铃3个,八角24个。

  塔内原有木阶梯可攀至第五层,后塔遭雷击,阶梯焚毁。民国修复时,未修阶梯,现无法从塔内上攀。塔墙内,初建时砌有石阶,塔外檐上筑有蹬道皆与圆券门相通。从塔式起重机内登石阶而上进入圆券门,再由圆券门外出,沿蹬道上攀,进入上层圆券门,里外盘旋而上,直至塔顶。


  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平(公元826年),塔身砖石结构,高40米,呈八角形,塔身直径6米。塔身每层出檐二级,外壁砌有圆龛坐佛。顶层各角挂铜铃共24个,风吹铃响,悦耳动听。塔顶如一仙桃,游人可由塔内登顶,眺望滑县古城风貌。2001年06月25日, 明福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延安宝塔山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
    位于距江苏省东台市西南三公里处的古镇西溪,1981年经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认定为宋塔,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春轩塔的始建年代文献上无详细记载,该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塔高20.80米。该塔曾于1955年、1963年、1984年进行过三次维修。2002年12月12日,盐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了实地勘察,根据塔的现状,文管部门于2004年2月,搭建了脚手架,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实地测绘。
  现在的海春轩塔面向西北,无台基、副阶,内中空,二层及以上各层塔壁十分简洁,无斗拱、角柱,每层八面各设圭形佛龛一座,六层共48座佛龛。底层以上出密檐七层,每层檐之间距离较小,塔檐及二层以上每面塔身都呈现向内曲的弧线,塔的外形逐层收分,但六、七层之间塔身收分甚微,且第七层塔身高度又高于其它层塔身的高度。塔所出的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以一二层密檐为例,下面出菱有牙子五层,菱角牙子上叠出挑砖五层,其中最上层为砖制假橼,密檐上无盖瓦,以砖层层覆盖。塔身内部为空简式结构,从塔内壁残留的数层支撑楼板的叠砖可看出,该塔始建时期塔内应设有楼板可以攀登。塔身虽设有圭形佛龛,但并不与塔内相通,因此塔内无光线,又不便于向外眺望,可见初建时主要并不为攀高所用,作为一标志性建筑,为海湾船只起导航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塔内距地面14.5米处设有十字金钢梁一副,梁直径35厘米,上置塔心柱,柱径33厘米。塔内筒总高18.10米,内顶以四层叠涩砖收分后做穹隆顶半径80厘米。塔刹由铜葫芦相接,铁覆盆组合而成。

无锡市锡惠公园龙光塔
       龙光塔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早在明初, 锡山即有石塔,后毁。靖元年(1522),顾懋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砖塔,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清康熙、雍正、道光间,三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五日晚,塔顶毁于火。民国时,龙光寺僧于1921一1924年向祝兰舫夫妇募银重修,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今存;1930年荣德生等再度捐资重修,部分构件改用混凝上。建国初,该塔曾遭雷击,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拨款重修。现建筑高32、3米,墙厚1.8米,仍为楼阁式,八角七层,砖混结构。
  1983年11月21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坛龙山塔
      龙山塔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因淫雨崩塌,康熙四十年,县令胡天授倡仪,邑人许培荣、许培真首捐千金予以重建,乾隆年间复加修葺,此后历经战乱与风雨侵蚀,檐毁廊损,仅残存塔砖身。1986年,邑人倡导重修,值香港精英妙舍主持应成法师捐资,于1988年5月动工修缮。塔系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高40米。塔外壁各级有回廊腰檐,内设楼板扶梯,内外相通,可供攀登。第五级正中梁上竖立一根长18.67米通天圆木,依靠第六层横梁和塔顶砖瓦封固,穿出8米,以承塔刹。刹除铜宝瓶外均为铸铁分件浇制,自下而上分别为覆钵形条座,莲瓣纹承露盘、七级相轮、宝盖等,逐件由通天木串联与塔身固为一体。为坚固塔体,有些部位以水泥代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3—7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外形轮廓大体保存唐代砖塔的风格。高塔耸立在小岛上,别具风味。
 

   
崇教兴福寺塔
       位于常熟古城区东,方塔园主景点是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 曲线柔和流畅。塔心柱从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用圆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径最粗达 0.6米,总长32.44米。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制构件组合而成,重15吨。塔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认相连接。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塔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遗物。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 恢复方塔原名。
 仪征天宁寺塔
    位于仪征市区东南,南临前进路,北临天宁巷,西临工农路,东临实验小学围墙。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709),明代洪武四年(1371)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遭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塔原高近70米,因地面增高使塔座埋于地下,塌的顶部宝刹相轮被毁,故现存残高47.2米。塔身为正八面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外部层层有回廊(现已毁),内部为正四方形,暗八层(第二层为暗层),层层收缩,交错上升,气势壮观,在我省十分罕见。
 苏州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苏州【罗汉院双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内凤凰街定慧寺巷。高约33.3米。唐咸通二年(861)建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东西两塔。寺殿已废,现存双塔和正殿遗址。双塔为7级8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东西两塔比肩而立,形式、结构、体量相同。底层副阶已废,两塔墙表相距约15米。第二层以上用叠涩挑出腰檐、平座。锥形塔刹约占塔高1/4。每层四面辟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塔室为方形(仅第五层为八角形),中无塔心。塔室方向逐层转换45°,门窗方位也随之上下相闪。罗汉院双塔建塔千余年来结构式样未变。其外壁虽为八边形,但内部方室仍沿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面演变的实例。其方室和门的位置采用“错角结构”,结构合理,外观富于变化,在砖塔模仿木塔式样的过程中也不失为重要证物。正殿遗址在塔北,面阔、进深均3间,青石圆柱和覆盆式础通体镂刻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为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
 江苏常州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丹阳市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江苏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原名万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87年修塔顶时发现明崇祯十年(1637年)铸文,刻有“万善塔”字祥。后改名万寿塔。是一座木檐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形,室内为方形,上下交错。塔内方室四面各开一门,外八面间隔一面开一门。第五层八面各开两个长方形龛洞,第六层塔室下中竖立一根塔心木柱,经第七层,直至屋顶。1985—1987年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该塔明代风貌,成为目前古城丹阳最高标志。

吴县宝带桥石塔
        宝带桥石塔,系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重建宝带桥时而建,在姑苏众多的塔群中,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其雕刻造型,都是独树一帜。该塔由整块青石雕成。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座高出地面88公分,长宽各为120公分,呈正方形。塔身和塔座相边,高3米,共五层,每层各八面,称作“七级八面”。
  此塔一层上部为重檐雕刻,二至五层为单檐;每层的腰檐、斗木共 和戗角,雕刻得十分逼真。塔座上雕饰有海浪云龙纹;一至五层的“面”上,雕有佛龛、佛像,形象古拙,栩栩如生。顶端刹高约40公分,四面出檐,平座、斗木共 依稀可见,造型粗犷。纵观整座石塔,高4米许,塔身上下粗细尺度相当,不愧为古代石塔的佳作。
  吴县的 多宝佛塔,
       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位于江苏吴县木渎镇附近的灵岩山上的灵岩山寺内。又称灵岩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七级八面,高34米,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 
无锡妙光塔
         南门古运河水道转弯处,有一塔拔地而起,巍峨雄峙,这就是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的南禅寺妙光塔。妙光塔立在南门羊腰湾运河交汇处,由邑人朱承福捐资募建。北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将南禅寺塔命名为妙光塔。现存的妙光塔,为明朝正统年间建筑,分别在万历、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修葺。1926年,由荣宗敬、荣德生出资大修,用水泥建绝顶、复檐、回廊并铺地。
  塔系楼阁式砖塔,八面七层,翘角飞檐,每角悬风铃共56只,风吹铃响,素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誉。塔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有雕刻精细的文饰,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盘旋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塔前置有修塔时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和万历十一年的石香炉各一只。

粮票上的古塔文化


      鹅石塔:
       位湖北省蒲圻市西门外,陆水河边马鞍山上。塔下跌石峭壁,河水回旋,形成深潭,故名“鹅潭”。由蒲圻知府道老光泰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主持修建。塔高19.2米,六面七层,为青石条筑成。大门内有一佛台,塔内有环形旋梯拾级而上供登高,塔角悬铜铃。



    广东广州六榕花塔
        花塔在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塔建于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火。北宁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以后又多次修缮。1980年全面修葺时,于塔壁发现印有北宋年号的砖铭。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部连同暗层共十七层,高57.6米,楼阁式。塔身为井筒式结构,第一层直径12 米,并有副阶。塔内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各层塔身外层都有回廊围绕,各层层檐以绿色琉璃瓦覆灭顶,檐顶微翘,形如飞鸟展翅,在阳光下彩釉生辉,朱栏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锋如九朵雕花迭成,灿烂鲜艳。塔顶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铸造的9.14米高千佛铜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九霄宝盘、九层九霄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及八根铁链等整串构件共重5 吨。此塔壮观华丽,锋如冲霄花柱,挺拔俊秀。花塔矗立于广州市中心,为广州市增色不少,登塔可鸟瞰全市风光。六榕寺内的巨型铜佛像、铜观音像,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古文物。
广东惠州泗洲塔
  泗洲塔又称玉塔,俗称宝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毁,明万历初改建为亭。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为塔。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诱得坡仙颂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玉塔微澜”一景。
 塔外为7层,内13层,砖木结构,为楼阁式佛塔。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毁,万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塔。建国后增建了步级扶梯。
 此塔重建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是惠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清朝光绪年间,塔顶遭雷击,损坏一角,直至1955年才得以修复。尔后,又几经修葺,加固外墙,粉刷塔身,修补塔顶,加铺楼面,使这一古老的建筑物焕发青春。登塔赏景,意境清新,每登一层,视野开阔一些,东、南、西、北,景色各异。登上绝顶,惠州全景美不胜收,“玉塔鸟瞰”不失为西湖一景。
南海奎光塔
        奎光塔:位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白云云洞口白云湖畔。始建于明代(1368~1644年)。砖结构,平面呈方形,三层,高19余米,楼阁式,上下塔没有收分,二、三层均有飞檐,塔顶为四方攒尖。游人可以穿过塔式起重机下方形门,进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此塔青砖砌筑,塔檐覆盖绿色琉璃瓦,秀丽雅致,富有南方建筑艺术特色。
 永丰报恩寺塔
      报恩寺塔位于且城西郊的恩江河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全县古塔之首。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塔顶为圆柱形铁刹,塔体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6.45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塔身通高29.285米。塔身东面二至七层,其余三面只有二三层券龛内原有红石雕像和供奉物,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59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进行了维修。
龙蟠洲  位于恩江大桥下游约500米处的江心,洲长数百米,宽数十米,其形如蛋。洲上原来木竹繁茂,百鸟啼鸣,为县城名胜之区。明嘉靖壬子年(1552年),知县孙睿建阁于洲上,额曰:“群英”。阁之楣标有明朝以来中进士的六十位县人姓名,以追怀先贤,激励后人。清康熙丙申年,洪水泛滥,洲上房屋尽毁。戊子七月县人建文昌阁于上,次年二月落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军队为在县城筑土城墙以阻红军,将洲上房屋拆光。二十三年(1934年)县人在洲上重建磨盘庵,“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毁,洲上树木皆被砍。1994年10月,民间集资数十万元,在洲上建龙蟠寺。共有二栋,前栋为天王殿,二层;后栋为大雄宝殿,三层。洲岸块石垒砌,寺前四周空地,水泥铺面,且有水泥台阶登洲。1999年12月,动工兴建观音殿,拟三层。全寺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洲上建筑皆为砖混结构,上盖金黄色琉璃瓦,每层房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

河南许昌文峰塔
  文峰塔位又称文明寺塔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该塔位于东径113°49′52.4″,北纬34°01′076″,许昌市博物馆院内。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
  2006年05月25日,许昌文峰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峰耸秀许昌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49.536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基台为八角形,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基座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出连续性的仰覆瓣莲和卷草花纹,玲珑秀丽。基座之南砌筑有半圆形如意踏跺。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之面阔自下而上逐层稍有收敛,诸层高度均匀递减。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柱或塔心室等部分组成,内外壁皆用青灰条砖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挑出,斗拱为七踩出三翘,巧妙地分配相领各攒斗拱所施之正心瓜拱、厢拱及外拽瓜拱,形成规整有序的的布局。角科自坐斗斜出七踩三翘斗拱一缝。各翼角伸出石雕龙头角梁,并用条砖砌出生头木,使翼角翘起,各角悬挂风铎。塔身四面均辟有半圆拱券门窗,塔身第一层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嵌一长方形石塔铭,正中阴刻“文笔耸秀”四字,左上方竖刻有阴文“万历四十二年”字样,第一层塔心室的藻井采用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和砖制小拱头相间砌筑。塔内筑盘旋的环形梯道,可登塔顶。塔身之上置宝瓶状塔刹,塔顶天宫处置放有铜镜一面,铜剑一把,于1994年8月维修时发现。该塔结构谨严,造型古朴,外形与开封宋祐国寺塔相似。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该塔于清康熙、嘉庆,同治年间多次维修。1991年8月,国家投资25万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测绘、维修。


 
江西九江文峰塔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锁江楼塔是九江的风水宝塔,又叫文峰塔,回龙塔,
  当时建塔的消息一传出,百姓踊跃捐款,数额最大的有钦差员外郎柯有裴,乡宦蔡延臣。传说知府吴秀站在城东北锁江楼旁的回龙矶上告诉同僚,建塔所需的圆木尚未解决,如象东林寺般有个神运殿就好。果不其然,数日后,即有200多根圆木顺江浮来,解决了燃眉之急。正所谓修塔锁江,神灵相助。是年秋天,塔落成,市人奔走相告,谓之江洲巨观。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玲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
  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已屹立了400多年,饱经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锁江楼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唯锁江楼塔幸存。
  对锁江楼塔残害最深的是侵华日军。1938年,他们逆江西上,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多处中弹,塔体三处被击穿,有的弹洞洞径达5米,塔体的斗拱、腰檐、平座均遭不同程度的损伤,塔体歪斜。但她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回龙矶上。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锁江楼塔,对濒临崩塌的回龙矶岸进行了护坡加固,古老的锁江楼塔又重焕生机、活力。1987年,该塔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玉虹塔:
      白塔,其正名为玉虹塔,因塔的外墙均粉有白灰,位江西省赣州市城北水西乡赣江西岸。塔于明万历年间(1575~1620)由都御史谢杰所建。塔下原有玉虹桥,故名。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九层,高约30米,楼阁式。塔身中空,有砖梯可以盘旋至顶层。各层外墙设主角门,内壁设佛龛,阶梯通道与外墙门洞相对,使光线自然射入通道和塔室,设计非常巧妙。塔基为红石须弥座,砖砌塔身间有“万历宝塔”铭文。顶层顶部以迭涩收成八角形藻井。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田县吉祥塔
        吉祥塔位于古田县城关新城镇南郊松台山上。原塔立在旧城吉祥寺门前。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经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两次重修。后因年代旷久,风雨侵蚀,雷电撼击,致使塔身倾斜。民国24年(1935年),由雷峰寺主持圆瑛法师募资重修。1958年因建水电站,吉祥塔照原形迁建。塔为楼阁式实心石塔,造型独特,是国内古塔建筑重要类型之一。塔座直径7.7米,八角九级,塔高25米。须弥底座呈八角形雕有八尊武士,塔身自二层至九层均有佛龛,龛内浮雕坐佛像,佛龛两旁雕刻花卉禽兽等图纹,塔顶饰小型九层石塔刹,刹尖八条铁链钩连檐角。
   福清瑞云塔
         瑞云塔在龙江北岸有一座号称南天玉柱的瑞云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费时10年。当时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  
瑞云塔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建,塔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周长24米。第一层北面开门,塔门额竖匾上镌刻“凌霄玉柱” 四个道劲有力大字,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七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成海棠状,并有曲尺形登临石阶,供游人拾级而上。柱顶斗拱二层,叠涩出层檐,檐面浮雕瓦拢,顶为葫芦塔刹。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佛像等浮雕和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花卉、龙、赚膨。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飞禽走兽浮雕共400多幅,大小不一,大的高达1.5米,小的只有20厘米,这些浮雕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层进出口处左右有两尊精雕细凿的守门神,现仅存12尊,其中,塔的第一层人口处两尊守门神最为高大,披坚执锐,奋髯怒目,威武雄壮。更为别致的是,每层八角檐端各坐镇一尊镇塔将军,共48尊,大小、披样、神情都相似,端庄肃穆,俯视下界,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氛。  
  瑞云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岩市龙门塔
         龙门塔地处龙门镇湖洋村,又名魁星塔。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1985年重修,为6角3层空心砖木楼式塔,高10米。塔之南北两座大山雄峙,狮象镇关,成为古时龙岩的一道重要门户。龙门桥以塔基为中心,横跨南北,与龙门塔相依相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位于龙岩市西北7公里的龙门潭中。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高9米,直径约3米,三层八角,小巧玲珑。底层开拱形门3个,圆窗3个,塔壁上绘有八仙过海等图画,第二、三层各开4个圆窗,窗棂上浮雕群龙飞腾、金凤朝阳等图案,彩绘精致。塔的东北原有木桥与两岸相通,现已废。南岸有两筒水泥制成的倒虹吸水管通到潭中,在吸水管上面铺有水泥板供游人来往。 龙门潭北依溪尾山,南濒龙灵山,其形似钳,在军事上为攻守必争之地。1985年重修。
 六安市双塔
        六安城内,一北一南巍然屹立着两座古塔,它是古老的六安城的标志和象征,人们通常称之为南、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在南大街西侧,旧观音寺内,又叫观音寺塔。北门锥子在北外街东侧旧多宝庵庙内,又叫多宝庵塔。
  提起“双塔”,老年人就津津乐道:“六安是个‘船’地,古城是一只大船,南北两座宝塔,就如‘船’的两根桅杆,‘水涨船高’。六安城虽然紧靠老淠河,但从未被淹过。”
  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原为九级现存七级,残高21.6米。基层每边宽4.4,高3.9米。以上各级宽、高逐级缩小呈角锥形。
  观音寺塔共九级,残高27米,上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造型、砖石结构的空心塔。基层每边宽3.9米,高4.3米。以上各级按一定比例逐级收缩呈角锥形。塔身正面向南,基部有高1.5米宽0.85米的圆拱塔门。塔门旁边有大明万历八年(1585)修补塔门碑一块。踏进塔门便是一个每边长1.5米的正方形地面,穹窿顶的塔室,室内原设有佛龛早已毁去。塔身各级的装饰斗拱以及假门、花窗等砖雕精致逼真。
  六安双塔,经历了千百年来漫长岁月,虽然遍体鳞伤疮痍疤痕,却仍不减当年那峥嵘突兀和峻峭的雄姿。今天两座古塔,为新楼林立的现代皋城,增添了几分古老的风采。
     蒙城万佛塔
      蒙城万佛塔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中心,是蒙城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6米。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万佛塔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山慈云塔
          文笔雁塔又称“塔盘”、“雁塔”、“慈云塔”和“文笔塔”。这许多的名称都是当地人根据塔的历史、外形、特征而命名的。
  “文笔雁塔”,以其如笔的外形而得名,遥遥相望,玉笔耸立,仿佛要画尽青山之秀美;“雁塔”,以其之高而名,秋风吹塔,大雁南飞,雁儿总是擦着塔尖飞过……;“慈云塔”,以其景致秀丽而名,白云悠悠,淡淡塔影,相互衬托,别有一翻醉人的情趣;至于“塔盘”这个名字,则蕴含着不少禅的意境、佛的思想,静心于塔中,观世间沧桑,思人生意趣,不禁使你渐入一种冥冥的幽然世界……。
  始建于唐朝南诏时期的文笔雁塔,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此塔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地被毁和重建。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五年春,保山市政府拨款重建此塔,新塔高四十二点八米,比原塔还高出十二点八米,塔的四周又建造了四方形的须弥座。雁塔的风格保持了它原来的样子。
  文笔雁塔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通体精致玲珑,柔和秀丽。塔呈平面方形,为十三层迭涩密檐式结构。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巍峨挺拔,瑰丽壮观。塔檐用迭涩砖砌成,系唐代砖塔的建筑特性。塔的每一层皆雕刻有大小五十二个龙头和密檐,这些密檐由定型砖和石雕相结合,每一层都开有拱形窗户。诸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铎,清脆悦耳之声数里以外清晰可闻。塔内空外实,塔心室为方形,室壁为竖井形,设有螺旋式的阶梯盘绕而上。游人可以顺登塔。
  塔外的须弥座有四十八根圆头多面、一米高的小石柱,每根小石柱的边由二公分厚、一米宽、一米三长的青石板镶嵌成四角形围住塔身。青石板上有石雕如意水纹,卷浪翻滚,宝盖莲花,还有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最是精致动人的要算八仙过海的图案,传神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文笔雁塔东面有一天然小湖,湖呈砚形。池面积二千多万平方米,深3~4米。名曰易乐池,也叫九龙池、易罗池。湖心建有湖心亭,为两层四方形状,似砚台中的墨。湖心亭与池畔的天一阁、濯缨亭交相辉映。湖四周有石堤,堤上绿柳成荫,红桃成林。每至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波荡漾,景色幽丽,被人们称作“龙泉夜月”小景。文笔塔如笔,易乐池如砚,湖心亭如墨。再加上保山城那平整如纸的阡陌,共同构成了保山有名的“文房四宝”。
  关于文笔雁塔的修建,传说是因九龙山上的九条龙经常兴风作怪,祸害百姓,使人们常受水涝之苦。经仙人指点,人们在九龙山麓,易乐池畔建了这座塔,镇住了九条龙。使保山风调雨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繁荣发达。
  
江心屿双塔
            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
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东塔底层边长约4米,直径约8米,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32米,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塔身均为砖结构,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立面都是阁楼式,东塔腰檐已毁,西塔腰檐显见是近代修缮而作;从构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较薄,出檐平缓,且各层未见有平座和栏杆。二塔整体形象古朴庄重,落落大方。从结构上看,双塔均为砖身木构,塔身为单层砖壁,底层砖壁厚度东塔约1.6米,西塔约2.0米,塔心无柱,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筒,向上逐渐缩小,属典型的空筒式砖塔构造;双塔内外边角均设有倚柱,东塔方形,西塔八角形;双塔底基均低短简单,素平砖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从砖工上看,东塔“一顺一丁 ”及“三顺一丁”砌法为多,显见明清修砌痕迹。西塔因近代修理时砖工为砺灰所掩,无以详考,但显露出的八角砖柱应是唐代遗物。
      西塔 在市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始建宋开宝二年(969),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东塔 在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J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
江心屿双塔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江心双塔3.JPG (13.55 KB)
2008-11-30 04:43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 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结构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
   

 保叔塔
          保叔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上,又名应天塔、宝石塔。建于宋初,确切建立年代难考。相传是吴越王钱弘叔奉如入京面见宋太祖赵匡胤,久留未返。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祝其平安,特建此塔,所以叫保叔塔。原为九级,宋咸平得间重修时改为七级。现存塔为1933年重修,系砖石建成的实心建筑,塔是小负荷大,姿态秀丽挺拔。从山下远望塔身,修长玲珑,亭亭玉立。

   

重庆合川文峰塔
        重庆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区南津街,又名振兴塔,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
  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由合州知州董淳始集资修建,至次年4月建成,共9层。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现保存完好。1992年4月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坐西南面东北,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基卒高70厘米,平面呈六边形,每边长1米,用条石砌筑,上建密檐十三缎砖塔,通高62.2米,塔的底层每面宽4.05米,高5.23米,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11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每层塔门均设在东北面。底层门作拱形,门额上刻浮雕八仙人物,横匾上书“文峰塔” 三字,边饰浮雕“二龙抢宝”与“双风朝阳”。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圆雕。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第二至十三层塔门匾上分别刻有“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人蓬瀛”,“春风如意”,“气象万千”等四言句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塔刹为宝瓶顶。
  塔内十一层,每层间实心柱体的正面均有刻圆雕神像供人祀祭,现龛内佛像全部毁损。底层龛顶横匾上楷书“云路高骞”四字,落款为“嘉庆十五年季秋,知合州事峰山董淳属”;第二至九层龛内新塑浮雕“合州八景”;第十层恢复泥塑圆雕“魁星点斗”;第十一层无佛龛,室内中空,四边开拱形门,供游人观赏风景。
  文峰塔高大挺拔,造型美观,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廊房舍,尽收眼底。现为城区重要景点,并对外开放。
   

大竹白塔  
        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竹北乡白塔村红岩头。塔身通体皆白故名白塔(文峰塔)。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塔高33.1米,基座高1米,顶高1.5米。塔共九层,基座和1至3层为青石结构。每层有楼及一方形望孔。塔为正六棱形,基边长4.5米,顶部有弧形石洞门一扇,门上石匾额凿有“聚奎阁”三字,底层内径3.9米,每层塔檐向外翘盖状。第一层石檐上刻有龙凤图案,并饰以红、黄、绿三色,今有五块年久风化脱落,只正西方图案尚可辩认,第二层以上各层塔檐则为深红色,仍依稀可见。塔内每层皆有木楼板和楼梯,游人可沿螺旋阶梯拾级而上直达顶端,远眺四野风光,近览竹城胜景。
     
渠县三汇镇白塔
           位于三汇镇南1.5公里处。在渠江右岸。塔建于清光年间,共十三层,高53米,呈六面体,通体涂成乳白。据载当初建塔以彰教化,而叫文峰塔。塔顶 檐飞角,风铃高悬,铜铃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有木质楼板,螺旋木梯,层层相连,直通顶层。每层均有观景窗口,远眺山如翠屏,近望古镇如画,俯视渠江如练,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塔雄踞江岸石矶上,临江傲涛,形如巨人手擎银色宝剑,遥指长空。古人赞誉它:上出丹霄,作两河中流之砥柱;下临翠浪,注千载层出之文谰。塔南北各有一桥飞跨渠江东西,如双龙卧波。时闻火车轰鸣,汽笛声声,铃声阵阵,好似倾听一支雄壮的交响曲。
   

南充白塔
        宋代白塔,又名“无量宝塔”,位于高坪区城西鹤鸣山上。
  据《新修南充县志》记载:“白塔晨钟,在鹤鸣山,其塔为宋太祖时建。”“为充城八景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为密檐式砖塔,高37.1米。石砌台基为须弥座,四周雕龙麟图案。塔身共十三级,第一级有拱门可出入。一至十级均有小龛,每龛嵌神像一尊,共有小龛九十三个。门十道,窗九眼。塔身四周全裱糊白灰,柱、枋及斗拱全施土黄色染料,在阳光照耀下尤为鲜艳夺目。塔项系用铁铸成的磨盘式铁件,外圆中空,既可防止雷击,又可使用人们从空间登上塔顶,眺览南充城区风光。“登临环顾千峰秀,钟声散入五云端”,为南充又一景观。
   
 德阳龙护舍利塔
       位于中国德孝城三孝园内的龙护舍利塔
就在八角井东北6米多的地方修建一塔。至隋时塔损仅剩塔基,有僧人在原塔基之上修建木塔,取名“龙护舍利塔”。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赵文礼兄弟出资改修砖塔,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护舍利塔。其塔基呈四方形,每边长13.3米,塔身13层,高约30米,塔内5层,每层中为心室,心室外壁设旋转蹬道可直达顶层。
    龙护舍利塔作为四川现存唯一的元代砖塔,是研究四川砖塔由宋至明清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灌县文光塔
           在四川省灌县。塔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砖结构。平面六角形,十七层,高约45米,楼阁式。内部结构采用“壁内折上式”的方法,可以登至顶层。此塔主要特征是比例细而高,各层门窗上下对直,均在一条线上,十分美观。
      绵竹洄澜塔
          汉原洄澜塔,俗称“青  塔子”,位于镇东公里处文井江畔。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150来年。先为成都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塔高35公尺、九层、呈六方型,坐南向北。该塔建筑风格独特,仍集积两家建筑风格之长而建,塔中空,有一约10CM孔从顶层直垂至底,上六层六个面均有窗口,可姚望怀远镇远山近水,下三层有采光风梅花洞孔,并有佛道两家经典故事壁绘。每层皆有呈螺旋阶梯,可拾级而上直至顶层。最底层塔砖上,有数枚阴纹“汉原洄澜塔”字样,面正北(文水)门楣上楷书“汉原洄澜塔”五个大字,现该塔在震前保护完好,为镇之标志性古建筑。
   四川邛崃回澜塔
      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城东南3km的回澜塔(古称镇江塔),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亦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这座高达75.48m的雄伟古塔,修建在邛崃南河河心的沙碛上,经历了无数次风、洪、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至今仍然巍然屹立,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古代高层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该塔曾用名镇江塔,直到清代光绪初年,州官李玉宣最后建搭完成,将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呼之为“回澜塔”。
        回澜塔共13层,塔型为重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不知者以为是黄金宝顶。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其用红砂石条砌成。每边长7.2m。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塔心柱中空,各层于其中设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他们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亦与塔内供奉的人物相关。诸如第六层殿龛的北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的第一个状元,称其为天之骄子。而该层塔门外匾额上所题:“科甲延绵”四字,寓意蜀中英才辈出,不绝于斯。
  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直木梯一架供人上下。同时也因为内部没有供奉,则塔外亦无匾额。这五层塔楼名日:“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儒家思想非常浓厚
回澜塔又是成都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古塔。游人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可沿青砖砌于塔壁与塔心柱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直到第九层后,可再沿木梯登至顶层。各层六面皆开有拱形窗口,即可通风透光,又可凭窗跳望。当游人登至顶层,从六个方面凭窗远眺,邛州古城和方圆数十里山色风光尽收眼底。
   
 升天塔:又名胡家塔,白骨塔。
       位湖北省荆门市北辰门外,塔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由地方官绅胡化为整治渍涝而建,故称胡家塔。但建到一米时,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停建。清乾隆十六年(1750年)知府舒成龙将尸骨挖坑埋葬,其上建塔,当地群众称为白骨塔。石木结构,三层、“四滴水”亭阁式。塔基石构,相当高大,基上筑楼,楼顶亭阁。此塔已被列为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塔:
      青云塔位于黄冈市黄州宝塔公园内,始建于1574年,距今400多年。塔身由青灰色块石砌成,呈八方形,七层八面,层层飞檐出墙,塔高40余米。其建筑造型布局暗合“八卦”玄机,且雄伟壮观,直上青云,故名青云塔。苏东坡曾住于塔旁的定慧院内。
 


东山宝塔:
       荆门市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立着一座高塔,这就是闻名千年的东山宝塔。
东宝山古时称东山,又名东堡山。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天台山国清寺高僧智者禅师(荆州人,原名陈德安)主持构筑,距今已有一千四百的历史。宝塔建成后,使当时名为长林县的荆门古城显得神彩奕奕,所以民间流传有“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间Ka)”的谚语。  东山宝塔通高338米,底部周长306米,七层飞檐,八棱翘角,隔面设窗,攒式的塔顶海拔260米。塔内每层有小室可供登临者小憩。自底层有镙旋式青石阶梯直上顶层。塔身用清一色长条青板石砌筑。塔基八角各雕一尊托塔金刚石像,威武刚毅,神态逼真。
古塔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七八十里外可遥望、领略它的壮丽巍峨。如果你拾级登顶,会觉得天广地阔,宛如凌空,飘飘似神仙。极目远眺,东南汉水如带,西北峦嶂层叠,西南丘陵起伏,山青水秀,仿佛面前展开一幅绝好的画卷;俯首鸟瞰,荆门这座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一片繁荣兴旺、热气腾腾的景象尽收眼底。清代诗人胡作柄曾留下了咏叹宝塔奇伟的诗句:“七层突兀起云烟,四面开门势若悬。暗转危梯疑入洞,乍登绝顶似升天。日光碍处阴群壑,江色收来近两泉。藉使棘阳人到此,也应高兴斗诗篇。”
    古塔自隋朝构筑后,曾有过数次维修,塔内数十块碑石,刊刻了它的维修情况。碑文记载:隋唐以后各代都曾有大的维修活动。荆门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又曾炸毁塔顶南面一角。19!55年,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并于1961年4月,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系明朝第七代辽王朱宪火(节)藩封荆州时,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历时4载。它是湖北省又一处重要的古建筑,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万寿宝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万寿宝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塔基八角各有一汉白玉力士为砥柱。塔内一层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肃然威严,塔体内外壁嵌佛龛,共有汉白玉坐佛87尊,神态各异,造型超绝逼真。部分塔砖烧制独特,成正方形,图文并茂,品类繁多,计有花卉砖、浮雕佛像砖、满藏回蒙汉五种文字砖共2347块。塔砖来自全国8省16个州府县,均为各地信士所敬献。塔身中空,内建石阶,可盘旋而上至各层,每层向外洞开四门;依门俯瞰远眺江流城廓美不胜收。塔顶为葫芦形铜铸鎏金,其上刻有《金刚经》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万寿宝塔与我国众多宝塔相比,特色独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于长江河床、水位在漫长岁月中逐渐抬高、荆州大堤随之不断加高所致。



  宝塔所在的万寿园,古朴典雅,竹木苍翠。园内的临江长廊、书法碑苑及奇石盆景汇展,与荆江矶头、古塔长廊交相映衬,使这里“分外妖娆”。尤其是盛夏,江风习习,荫凉片片,这里更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人间天堂”。

文星塔,又名文峰塔,俗称南门塔,
         座落于湖北省鄂州南浦路南端东侧。文星塔共有 5 层,高约 23.13 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组成,塔座高 2.25 米,直径 8 米,基座边长 7.5 米,用条石垒砌而成。从塔座到塔顶均为八角形状。塔身为青砖木料飞檐式建筑,属八角攒尖顶式砖塔,计高 19.08 米,每层间均有石阶十级相连,游客可拾级而上,直登塔顶,塔顶高 1.8 米。塔每层有四门四窗,合八方四门,可通观八面。塔身正南门镶碑上镌有“文锋”二字,书法古朴秀逸。
     此塔为明代建筑,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 年)知县谌谦与教谕朱瓒为激励学子奋发读书所建。清代康熙七年(公元 1668 年)知县熊登看到文星塔渐渐颓废,于是易地重建,至今 已有 450 余年的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州现存的唯一古塔。 1988 年,鄂州市人民政府曾拨专款修葺。
 襄樊多宝佛塔
        距隆中一箭之遥,有一座寺庙,叫广德寺。它离山不远,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南望,是巍巍清山,北眺,是滔滔汉水。寺院方方正正,四外有整整齐齐的护寺河,除东山门外,别处进不了寺院。这恐怕是其它很多寺院所没有的。此寺以刹深殿高而著称于世,更以颇具特色的多宝佛塔而名闻遐迩。
  穿过巍峨的方丈殿,一出后门,独具特色的多宝佛塔便呈现在眼前。它通高十七米,分塔座、塔峰两部分。塔座高7米,成八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一券门,并有甬道入内。座上建5塔组成完整的塔群,主塔为典型的喇嘛塔,高10米,围绕喇嘛塔建有4座六角形密檐攒尖顶式砖塔。整个佛塔上下内外共嵌石雕盘坐佛像45尊。塔弯有古银杏树一株,高30余米,4人合抱。明嘉靖年间曾被襄阳王赐以“大将军”封号,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更立“感应大将军树碑”。古树奇塔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城文峰塔
      文峰塔,亦名文笔峰,又称凌云塔。是应城市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于应城市南郊四华里处的沙岗村。文峰塔巍然屹立,直插云端。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文化的见证。

      文峰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据《光绪应城志》卷二介绍,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阁序摘,“明季时,于栎林立新市,镇水口,而起文峰塔。”其意为塔址在当时不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应城石膏、食盐、芦柴的转运中心,是一座矗立于商贸云集之地的宝塔浮屠。

      文峰塔的毁圮和重建经历了三百多年,据相关实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进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长青鸟术,见水清秀,卜为巽上,选其址置基。道光年间余杭举人光斋知应城县时,与防务统一筹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营建落成,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此塔高34米,为六面七层,砖石结构。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塔尖系金属铸件,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

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

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末,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峰塔公园,以加强对文峰塔的保护。
10d85a4e4f102909b3de05b2.jpg (51.9 KB)
2008-11-19 21:32

临汾大云寺方塔
      大云寺方塔:位山西省临汾县城西隅大云寺中殿后。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代重修。
       六级金顶琉璃宝塔系大云寺建筑之精粹,方形实心,高约30米。宝塔一至五层为正方形,六级为平面八角形,顶端塔刹为鎏金宝珠,祥光熠熠。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之塔檐,正檐顶端悬以铁马铃铎,徐风吹拂,叮当谐鸣。宝塔二层以上镶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图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态。


  宝塔底层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约6米,周长约16米,丰面隆准,凤目阔唇,双耳垂肩,庄重慈祥。佛头中空,相传是藏放经书及镇寺宝物之所在。

  据专家言,佛头以数万公斤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如此精湛技艺,令为叹为观止。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公元704年唐武则天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打破了唐朝佛塔均为单数层的惯例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公元1604年,明万历23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1.JPG (11.85 KB)
2008-11-20 00:19

汉中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高五丈余,方形、实心的砖塔,亦称“汉中东塔”。它是汉中市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汉台区最早的古建筑。据《汉中府志》记载:“净明寺建于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60年),建寺时塔已存在,相传三国时西凉庞德曾在塔下养病”。1953年修复时,在塔顶发现压角铁狮子一对,上携“庆元四年(南宋宁宗四年,公元1198年),洋州(洋县)城西街李子照谨舍”。这说明南宋时已有塔存在,建塔年代,尚需进一步考证。


  汉中东塔的结构形式,基本和唐代砖塔的造形相仿,唐塔多为方形,造型厚重朴质;宋塔多六角形,体态玲珑秀丽。著名的西安雁塔,开封铁塔,杭州六和塔,在建筑艺术上都具备了时代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格,表现了我们劳动祖先的高度智慧和创造能力。“塔”是佛教建筑,又叫浮图(梵文译音),作为佛教徒藏经、供佛或纪念之用。这种形式的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改进,艺术形式有多方面的发展。今天,笔直高耸的东塔为人们喜爱,正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武汉洪山宝塔       在洪山宝通禅寺后面,靠近山巅。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1953年、1980年多次重修。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塔记 8方。是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命名。塔为七层八面,高约44米,基宽约37米,顶宽约4米,内石外砖,仿木结构,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威武挺拔,势欲遏云,十里之外,均能看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塔内置合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凭窗眺望,周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塔后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栖霞”、“云肩”等摩崖石刻;塔下有华严洞、华严亭等名胜,为壮丽的宝塔增添景色。为洪山景区重要一景。
洪.jpg (10.07 KB)
2008-11-20 17:33宝严寺塔

  宝严寺塔,俗称“东关塔”,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县城东关。在原宝严寺外西侧,故名。宝严寺建于唐代,为佛教寺院,民国年间废。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七级砖塔,平面呈六角形,高 28.8米。顶有铁铸塔刹,呈莲花状,高2.16米。一、二层塔室为四角形拱顶室,设台阶式盘旋梯道;三至六层为六角形拱顶室,设井式梯道。登梯道可达六层,游人登梯道及竖井达第六层,以凭高眺望。从建筑风格看,当属北宋晚期建筑,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宝严寺塔曾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两次修葺。198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全面整修。重修后的古塔,呈奶黄色,整体焕然若新。西平县有大量佛教信众,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大批信徒纷纷涌入此地,西平县政府应考虑开放此地。1982年,公布为西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宝严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宝.jpg (8.07 KB)
2008-11-20 18:28 未命名.jpg (18.39 KB)
2008-11-20 18:28

开封 繁塔
        繁塔建于古城开封东南古老的繁台之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是开封现存最早的建筑。
  在宋代,它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因岁月沧桑,至明代仅余三层。
  后人在大塔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如今独特绮丽、别有风趣的造型。现塔高31.67米,青砖砌成,每砖雕有精美的佛像,共108种,7000余尊。塔内存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是珍贵的佛经碑刻精品。
未命名.jpg (4.87 KB)
2008-11-20 18:57河南安阳天宁寺塔(文峰塔)
          河南安阳天宁寺有天宁寺塔(文峰塔)五级, 据安阳县志记载:此塔建于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天宁寺旧址,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修建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据说清乾隆年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塔。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塔的正南门前有一平台,高约2米。登平台进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而上塔顶。由于时间的关系,记者没能登上塔顶,再看一眼安阳的城市景观。


天.jpg (7.61 KB)
2008-11-20 19:20 天1.JPG (54.29 KB)
2008-11-20 19:20 天2.jpg (13.48 KB)
2008-11-20 19:20
河南邓州福胜寺塔
         福胜寺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内古城街旁边。福胜寺梵塔建于北宋时期,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毁。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每层都有较高的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塔柱、斗拱突出,层次分明。塔内第一、二、三层有梯,可盘旋而上或凭梯斜上,四层以上则无梯可攀。每层塔体都有圆形塔心室,四层至七层,塔室联为一体,形似罐状。南北两面有砖券拱门,可以远眺。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砖浮雕的佛龛群,共有1100多块。这些佛龛上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神像,形状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有浮雕成各种蔓草花纹的优美图案加以装饰,更显得匠心独具。整个塔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塔四周立满各种功德碑和古时达官贵人后代为祖先立的碑。


  塔底中间有一井,名为“海眼”。1988年在修复塔座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出一批稀世珍宝。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的前方竖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拖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錾满龙兴寺、开元寺施主姓名和梵语。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重620克,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2个。金棺左侧为释迦涅盘的故事,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和无色透明液体。“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

陕县宝轮寺舍利塔
       陕县宝轮寺舍利塔又名三圣舍利宝塔。位于河南省陕县老城东南隅,即三门峡市西宝轮寺旧址上。据直隶《陕州志》记载:寺建于唐代,塔建于金代。又据塔铭称,塔建成于金大定十七年(A.D.1177)。今寺早毁,唯塔犹存。
  塔为砖结构,平面方形,十三层,高约26米,密檐式。塔身南面辟门,各层均设有半圆形券门、佛龛、洞窗,翼角悬挂风铎。塔檐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内有塔心室和砖砌梯道。
  宝轮寺舍利塔外形仿照唐制,内部结构则承袭宋代的建塔方法,是融合唐宋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艺术特点和结构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塔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滑县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坐落在滑县旧县城内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塔高40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边形,七级密檐式。塔耸立于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径6米,其身中空,第二层以上,东南西北面各辟圆弮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雕刻有斗拱、莲花瓣、飞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横排面砖,上有圆龛,内刻坐佛。塔身各层高度和平面直径自下而上逐层匀递减。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显弧形。柱上饰以仰、俯莲花。第五层的四个侧面饰有长方形直棂假窗,第七层的四个侧面饰有卐字形图案。顶端各角分上下挂有铜铃3个,八角24个。

  塔内原有木阶梯可攀至第五层,后塔遭雷击,阶梯焚毁。民国修复时,未修阶梯,现无法从塔内上攀。塔墙内,初建时砌有石阶,塔外檐上筑有蹬道皆与圆券门相通。从塔式起重机内登石阶而上进入圆券门,再由圆券门外出,沿蹬道上攀,进入上层圆券门,里外盘旋而上,直至塔顶。


  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平(公元826年),塔身砖石结构,高40米,呈八角形,塔身直径6米。塔身每层出檐二级,外壁砌有圆龛坐佛。顶层各角挂铜铃共24个,风吹铃响,悦耳动听。塔顶如一仙桃,游人可由塔内登顶,眺望滑县古城风貌。2001年06月25日, 明福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延安宝塔山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
    位于距江苏省东台市西南三公里处的古镇西溪,1981年经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认定为宋塔,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春轩塔的始建年代文献上无详细记载,该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塔高20.80米。该塔曾于1955年、1963年、1984年进行过三次维修。2002年12月12日,盐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了实地勘察,根据塔的现状,文管部门于2004年2月,搭建了脚手架,组织专业人员对塔进行实地测绘。
  现在的海春轩塔面向西北,无台基、副阶,内中空,二层及以上各层塔壁十分简洁,无斗拱、角柱,每层八面各设圭形佛龛一座,六层共48座佛龛。底层以上出密檐七层,每层檐之间距离较小,塔檐及二层以上每面塔身都呈现向内曲的弧线,塔的外形逐层收分,但六、七层之间塔身收分甚微,且第七层塔身高度又高于其它层塔身的高度。塔所出的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以一二层密檐为例,下面出菱有牙子五层,菱角牙子上叠出挑砖五层,其中最上层为砖制假橼,密檐上无盖瓦,以砖层层覆盖。塔身内部为空简式结构,从塔内壁残留的数层支撑楼板的叠砖可看出,该塔始建时期塔内应设有楼板可以攀登。塔身虽设有圭形佛龛,但并不与塔内相通,因此塔内无光线,又不便于向外眺望,可见初建时主要并不为攀高所用,作为一标志性建筑,为海湾船只起导航作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塔内距地面14.5米处设有十字金钢梁一副,梁直径35厘米,上置塔心柱,柱径33厘米。塔内筒总高18.10米,内顶以四层叠涩砖收分后做穹隆顶半径80厘米。塔刹由铜葫芦相接,铁覆盆组合而成。

无锡市锡惠公园龙光塔
       龙光塔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早在明初, 锡山即有石塔,后毁。靖元年(1522),顾懋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砖塔,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清康熙、雍正、道光间,三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五日晚,塔顶毁于火。民国时,龙光寺僧于1921一1924年向祝兰舫夫妇募银重修,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今存;1930年荣德生等再度捐资重修,部分构件改用混凝上。建国初,该塔曾遭雷击,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拨款重修。现建筑高32、3米,墙厚1.8米,仍为楼阁式,八角七层,砖混结构。
  1983年11月21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坛龙山塔
      龙山塔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因淫雨崩塌,康熙四十年,县令胡天授倡仪,邑人许培荣、许培真首捐千金予以重建,乾隆年间复加修葺,此后历经战乱与风雨侵蚀,檐毁廊损,仅残存塔砖身。1986年,邑人倡导重修,值香港精英妙舍主持应成法师捐资,于1988年5月动工修缮。塔系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高40米。塔外壁各级有回廊腰檐,内设楼板扶梯,内外相通,可供攀登。第五级正中梁上竖立一根长18.67米通天圆木,依靠第六层横梁和塔顶砖瓦封固,穿出8米,以承塔刹。刹除铜宝瓶外均为铸铁分件浇制,自下而上分别为覆钵形条座,莲瓣纹承露盘、七级相轮、宝盖等,逐件由通天木串联与塔身固为一体。为坚固塔体,有些部位以水泥代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3—7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外形轮廓大体保存唐代砖塔的风格。高塔耸立在小岛上,别具风味。
 

   
崇教兴福寺塔
       位于常熟古城区东,方塔园主景点是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 曲线柔和流畅。塔心柱从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用圆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径最粗达 0.6米,总长32.44米。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制构件组合而成,重15吨。塔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认相连接。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塔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遗物。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 恢复方塔原名。
  仪征天宁寺塔
    位于仪征市区东南,南临前进路,北临天宁巷,西临工农路,东临实验小学围墙。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709),明代洪武四年(1371)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遭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塔原高近70米,因地面增高使塔座埋于地下,塌的顶部宝刹相轮被毁,故现存残高47.2米。塔身为正八面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外部层层有回廊(现已毁),内部为正四方形,暗八层(第二层为暗层),层层收缩,交错上升,气势壮观,在我省十分罕见。
 
苏州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苏州【罗汉院双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内凤凰街定慧寺巷。高约33.3米。唐咸通二年(861)建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建东西两塔。寺殿已废,现存双塔和正殿遗址。双塔为7级8面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东西两塔比肩而立,形式、结构、体量相同。底层副阶已废,两塔墙表相距约15米。第二层以上用叠涩挑出腰檐、平座。锥形塔刹约占塔高1/4。每层四面辟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塔室为方形(仅第五层为八角形),中无塔心。塔室方向逐层转换45°,门窗方位也随之上下相闪。罗汉院双塔建塔千余年来结构式样未变。其外壁虽为八边形,但内部方室仍沿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面演变的实例。其方室和门的位置采用“错角结构”,结构合理,外观富于变化,在砖塔模仿木塔式样的过程中也不失为重要证物。正殿遗址在塔北,面阔、进深均3间,青石圆柱和覆盆式础通体镂刻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为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
  江苏常州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鹅石塔:
       位湖北省蒲圻市西门外,陆水河边马鞍山上。塔下跌石峭壁,河水回旋,形成深潭,故名“鹅潭”。由蒲圻知府道老光泰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主持修建。塔高19.2米,六面七层,为青石条筑成。大门内有一佛台,塔内有环形旋梯拾级而上供登高,塔角悬铜铃。
 
 
大理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山慈云塔
          文笔雁塔又称“塔盘”、“雁塔”、“慈云塔”和“文笔塔”。这许多的名称都是当地人根据塔的历史、外形、特征而命名的。
  “文笔雁塔”,以其如笔的外形而得名,遥遥相望,玉笔耸立,仿佛要画尽青山之秀美;“雁塔”,以其之高而名,秋风吹塔,大雁南飞,雁儿总是擦着塔尖飞过……;“慈云塔”,以其景致秀丽而名,白云悠悠,淡淡塔影,相互衬托,别有一翻醉人的情趣;至于“塔盘”这个名字,则蕴含着不少禅的意境、佛的思想,静心于塔中,观世间沧桑,思人生意趣,不禁使你渐入一种冥冥的幽然世界……。
  始建于唐朝南诏时期的文笔雁塔,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此塔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地被毁和重建。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五年春,保山市政府拨款重建此塔,新塔高四十二点八米,比原塔还高出十二点八米,塔的四周又建造了四方形的须弥座。雁塔的风格保持了它原来的样子。
  文笔雁塔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通体精致玲珑,柔和秀丽。塔呈平面方形,为十三层迭涩密檐式结构。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巍峨挺拔,瑰丽壮观。塔檐用迭涩砖砌成,系唐代砖塔的建筑特性。塔的每一层皆雕刻有大小五十二个龙头和密檐,这些密檐由定型砖和石雕相结合,每一层都开有拱形窗户。诸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铎,清脆悦耳之声数里以外清晰可闻。塔内空外实,塔心室为方形,室壁为竖井形,设有螺旋式的阶梯盘绕而上。游人可以顺登塔。
  塔外的须弥座有四十八根圆头多面、一米高的小石柱,每根小石柱的边由二公分厚、一米宽、一米三长的青石板镶嵌成四角形围住塔身。青石板上有石雕如意水纹,卷浪翻滚,宝盖莲花,还有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最是精致动人的要算八仙过海的图案,传神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文笔雁塔东面有一天然小湖,湖呈砚形。池面积二千多万平方米,深3~4米。名曰易乐池,也叫九龙池、易罗池。湖心建有湖心亭,为两层四方形状,似砚台中的墨。湖心亭与池畔的天一阁、濯缨亭交相辉映。湖四周有石堤,堤上绿柳成荫,红桃成林。每至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波荡漾,景色幽丽,被人们称作“龙泉夜月”小景。文笔塔如笔,易乐池如砚,湖心亭如墨。再加上保山城那平整如纸的阡陌,共同构成了保山有名的“文房四宝”。
  关于文笔雁塔的修建,传说是因九龙山上的九条龙经常兴风作怪,祸害百姓,使人们常受水涝之苦。经仙人指点,人们在九龙山麓,易乐池畔建了这座塔,镇住了九条龙。使保山风调雨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繁荣发达。
 
 江心屿双塔
            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
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东塔底层边长约4米,直径约8米,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32米,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塔身均为砖结构,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立面都是阁楼式,东塔腰檐已毁,西塔腰檐显见是近代修缮而作;从构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较薄,出檐平缓,且各层未见有平座和栏杆。二塔整体形象古朴庄重,落落大方。从结构上看,双塔均为砖身木构,塔身为单层砖壁,底层砖壁厚度东塔约1.6米,西塔约2.0米,塔心无柱,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筒,向上逐渐缩小,属典型的空筒式砖塔构造;双塔内外边角均设有倚柱,东塔方形,西塔八角形;双塔底基均低短简单,素平砖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从砖工上看,东塔“一顺一丁 ”及“三顺一丁”砌法为多,显见明清修砌痕迹。西塔因近代修理时砖工为砺灰所掩,无以详考,但显露出的八角砖柱应是唐代遗物。
      西塔 在市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始建宋开宝二年(969),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东塔 在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J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
江心屿双塔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 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结构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
   

 保叔塔
          保叔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上,又名应天塔、宝石塔。建于宋初,确切建立年代难考。相传是吴越王钱弘叔奉如入京面见宋太祖赵匡胤,久留未返。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祝其平安,特建此塔,所以叫保叔塔。原为九级,宋咸平得间重修时改为七级。现存塔为1933年重修,系砖石建成的实心建筑,塔是小负荷大,姿态秀丽挺拔。从山下远望塔身,修长玲珑,亭亭玉立。

   

重庆合川文峰塔
        重庆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区南津街,又名振兴塔,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
  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由合州知州董淳始集资修建,至次年4月建成,共9层。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现保存完好。1992年4月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坐西南面东北,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基卒高70厘米,平面呈六边形,每边长1米,用条石砌筑,上建密檐十三缎砖塔,通高62.2米,塔的底层每面宽4.05米,高5.23米,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11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每层塔门均设在东北面。底层门作拱形,门额上刻浮雕八仙人物,横匾上书“文峰塔” 三字,边饰浮雕“二龙抢宝”与“双风朝阳”。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圆雕。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第二至十三层塔门匾上分别刻有“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人蓬瀛”,“春风如意”,“气象万千”等四言句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塔刹为宝瓶顶。
  塔内十一层,每层间实心柱体的正面均有刻圆雕神像供人祀祭,现龛内佛像全部毁损。底层龛顶横匾上楷书“云路高骞”四字,落款为“嘉庆十五年季秋,知合州事峰山董淳属”;第二至九层龛内新塑浮雕“合州八景”;第十层恢复泥塑圆雕“魁星点斗”;第十一层无佛龛,室内中空,四边开拱形门,供游人观赏风景。
  文峰塔高大挺拔,造型美观,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廊房舍,尽收眼底。现为城区重要景点,并对外开放。
   

大竹白塔  
        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竹北乡白塔村红岩头。塔身通体皆白故名白塔(文峰塔)。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塔高33.1米,基座高1米,顶高1.5米。塔共九层,基座和1至3层为青石结构。每层有楼及一方形望孔。塔为正六棱形,基边长4.5米,顶部有弧形石洞门一扇,门上石匾额凿有“聚奎阁”三字,底层内径3.9米,每层塔檐向外翘盖状。第一层石檐上刻有龙凤图案,并饰以红、黄、绿三色,今有五块年久风化脱落,只正西方图案尚可辩认,第二层以上各层塔檐则为深红色,仍依稀可见。塔内每层皆有木楼板和楼梯,游人可沿螺旋阶梯拾级而上直达顶端,远眺四野风光,近览竹城胜景。
   
渠县三汇镇白塔
           位于三汇镇南1.5公里处。在渠江右岸。塔建于清光年间,共十三层,高53米,呈六面体,通体涂成乳白。据载当初建塔以彰教化,而叫文峰塔。塔顶 檐飞角,风铃高悬,铜铃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有木质楼板,螺旋木梯,层层相连,直通顶层。每层均有观景窗口,远眺山如翠屏,近望古镇如画,俯视渠江如练,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塔雄踞江岸石矶上,临江傲涛,形如巨人手擎银色宝剑,遥指长空。古人赞誉它:上出丹霄,作两河中流之砥柱;下临翠浪,注千载层出之文谰。塔南北各有一桥飞跨渠江东西,如双龙卧波。时闻火车轰鸣,汽笛声声,铃声阵阵,好似倾听一支雄壮的交响曲。
   

南充白塔
        宋代白塔,又名“无量宝塔”,位于高坪区城西鹤鸣山上。
  据《新修南充县志》记载:“白塔晨钟,在鹤鸣山,其塔为宋太祖时建。”“为充城八景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为密檐式砖塔,高37.1米。石砌台基为须弥座,四周雕龙麟图案。塔身共十三级,第一级有拱门可出入。一至十级均有小龛,每龛嵌神像一尊,共有小龛九十三个。门十道,窗九眼。塔身四周全裱糊白灰,柱、枋及斗拱全施土黄色染料,在阳光照耀下尤为鲜艳夺目。塔项系用铁铸成的磨盘式铁件,外圆中空,既可防止雷击,又可使用人们从空间登上塔顶,眺览南充城区风光。“登临环顾千峰秀,钟声散入五云端”,为南充又一景观。
   
 德阳龙护舍利塔
       位于中国德孝城三孝园内的龙护舍利塔
就在八角井东北6米多的地方修建一塔。至隋时塔损仅剩塔基,有僧人在原塔基之上修建木塔,取名“龙护舍利塔”。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赵文礼兄弟出资改修砖塔,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护舍利塔。其塔基呈四方形,每边长13.3米,塔身13层,高约30米,塔内5层,每层中为心室,心室外壁设旋转蹬道可直达顶层。
    龙护舍利塔作为四川现存唯一的元代砖塔,是研究四川砖塔由宋至明清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灌县文光塔
           在四川省灌县。塔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砖结构。平面六角形,十七层,高约45米,楼阁式。内部结构采用“壁内折上式”的方法,可以登至顶层。此塔主要特征是比例细而高,各层门窗上下对直,均在一条线上,十分美观。
      绵竹洄澜塔
          汉原洄澜塔,俗称“青  塔子”,位于镇东公里处文井江畔。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150来年。先为成都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塔高35公尺、九层、呈六方型,坐南向北。该塔建筑风格独特,仍集积两家建筑风格之长而建,塔中空,有一约10CM孔从顶层直垂至底,上六层六个面均有窗口,可姚望怀远镇远山近水,下三层有采光风梅花洞孔,并有佛道两家经典故事壁绘。每层皆有呈螺旋阶梯,可拾级而上直至顶层。最底层塔砖上,有数枚阴纹“汉原洄澜塔”字样,面正北(文水)门楣上楷书“汉原洄澜塔”五个大字,现该塔在震前保护完好,为镇之标志性古建筑。
   四川邛崃回澜塔
      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城东南3km的回澜塔(古称镇江塔),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亦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这座高达75.48m的雄伟古塔,修建在邛崃南河河心的沙碛上,经历了无数次风、洪、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至今仍然巍然屹立,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古代高层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该塔曾用名镇江塔,直到清代光绪初年,州官李玉宣最后建搭完成,将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呼之为“回澜塔”。
        回澜塔共13层,塔型为重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不知者以为是黄金宝顶。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其用红砂石条砌成。每边长7.2m。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塔心柱中空,各层于其中设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他们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亦与塔内供奉的人物相关。诸如第六层殿龛的北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的第一个状元,称其为天之骄子。而该层塔门外匾额上所题:“科甲延绵”四字,寓意蜀中英才辈出,不绝于斯。
  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直木梯一架供人上下。同时也因为内部没有供奉,则塔外亦无匾额。这五层塔楼名日:“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儒家思想非常浓厚
回澜塔又是成都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古塔。游人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可沿青砖砌于塔壁与塔心柱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直到第九层后,可再沿木梯登至顶层。各层六面皆开有拱形窗口,即可通风透光,又可凭窗跳望。当游人登至顶层,从六个方面凭窗远眺,邛州古城和方圆数十里山色风光尽收眼底。
   丹阳市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江苏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原名万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87年修塔顶时发现明崇祯十年(1637年)铸文,刻有“万善塔”字祥。后改名万寿塔。是一座木檐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形,室内为方形,上下交错。塔内方室四面各开一门,外八面间隔一面开一门。第五层八面各开两个长方形龛洞,第六层塔室下中竖立一根塔心木柱,经第七层,直至屋顶。1985—1987年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该塔明代风貌,成为目前古城丹阳最高标志。
  吴县宝带桥石塔
        宝带桥石塔,系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重建宝带桥时而建,在姑苏众多的塔群中,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其雕刻造型,都是独树一帜。该塔由整块青石雕成。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座高出地面88公分,长宽各为120公分,呈正方形。塔身和塔座相边,高3米,共五层,每层各八面,称作“七级八面”。
  此塔一层上部为重檐雕刻,二至五层为单檐;每层的腰檐、斗木共 和戗角,雕刻得十分逼真。塔座上雕饰有海浪云龙纹;一至五层的“面”上,雕有佛龛、佛像,形象古拙,栩栩如生。顶端刹高约40公分,四面出檐,平座、斗木共 依稀可见,造型粗犷。纵观整座石塔,高4米许,塔身上下粗细尺度相当,不愧为古代石塔的佳作。
  吴县的 多宝佛塔,
       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位于江苏吴县木渎镇附近的灵岩山上的灵岩山寺内。又称灵岩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七级八面,高34米,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 
无锡妙光塔
         南门古运河水道转弯处,有一塔拔地而起,巍峨雄峙,这就是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的南禅寺妙光塔。妙光塔立在南门羊腰湾运河交汇处,由邑人朱承福捐资募建。北宋崇宁三年,徽宗赵佶将南禅寺塔命名为妙光塔。现存的妙光塔,为明朝正统年间建筑,分别在万历、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修葺。1926年,由荣宗敬、荣德生出资大修,用水泥建绝顶、复檐、回廊并铺地。
  塔系楼阁式砖塔,八面七层,翘角飞檐,每角悬风铃共56只,风吹铃响,素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誉。塔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有雕刻精细的文饰,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盘旋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塔前置有修塔时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和万历十一年的石香炉各一只。
 

粮票上的古塔文化(二)

   广东广州六榕花塔
        花塔在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塔建于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火。北宁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以后又多次修缮。1980年全面修葺时,于塔壁发现印有北宋年号的砖铭。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九层,内部连同暗层共十七层,高57.6米,楼阁式。塔身为井筒式结构,第一层直径12 米,并有副阶。塔内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各层塔身外层都有回廊围绕,各层层檐以绿色琉璃瓦覆灭顶,檐顶微翘,形如飞鸟展翅,在阳光下彩釉生辉,朱栏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锋如九朵雕花迭成,灿烂鲜艳。塔顶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铸造的9.14米高千佛铜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九霄宝盘、九层九霄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及八根铁链等整串构件共重5 吨。此塔壮观华丽,锋如冲霄花柱,挺拔俊秀。花塔矗立于广州市中心,为广州市增色不少,登塔可鸟瞰全市风光。六榕寺内的巨型铜佛像、铜观音像,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古文物。
广东惠州泗洲塔
  泗洲塔又称玉塔,俗称宝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毁,明万历初改建为亭。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为塔。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诱得坡仙颂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构成西湖游客赞不绝口的“玉塔微澜”一景。
 塔外为7层,内13层,砖木结构,为楼阁式佛塔。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毁,万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塔。建国后增建了步级扶梯。
 此塔重建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是惠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清朝光绪年间,塔顶遭雷击,损坏一角,直至1955年才得以修复。尔后,又几经修葺,加固外墙,粉刷塔身,修补塔顶,加铺楼面,使这一古老的建筑物焕发青春。登塔赏景,意境清新,每登一层,视野开阔一些,东、南、西、北,景色各异。登上绝顶,惠州全景美不胜收,“玉塔鸟瞰”不失为西湖一景。
南海奎光塔
        奎光塔:位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白云云洞口白云湖畔。始建于明代(1368~1644年)。砖结构,平面呈方形,三层,高19余米,楼阁式,上下塔没有收分,二、三层均有飞檐,塔顶为四方攒尖。游人可以穿过塔式起重机下方形门,进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此塔青砖砌筑,塔檐覆盖绿色琉璃瓦,秀丽雅致,富有南方建筑艺术特色。
 永丰报恩寺塔
      报恩寺塔位于且城西郊的恩江河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全县古塔之首。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塔顶为圆柱形铁刹,塔体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6.45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塔身通高29.285米。塔身东面二至七层,其余三面只有二三层券龛内原有红石雕像和供奉物,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59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进行了维修。
龙蟠洲  位于恩江大桥下游约500米处的江心,洲长数百米,宽数十米,其形如蛋。洲上原来木竹繁茂,百鸟啼鸣,为县城名胜之区。明嘉靖壬子年(1552年),知县孙睿建阁于洲上,额曰:“群英”。阁之楣标有明朝以来中进士的六十位县人姓名,以追怀先贤,激励后人。清康熙丙申年,洪水泛滥,洲上房屋尽毁。戊子七月县人建文昌阁于上,次年二月落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军队为在县城筑土城墙以阻红军,将洲上房屋拆光。二十三年(1934年)县人在洲上重建磨盘庵,“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毁,洲上树木皆被砍。1994年10月,民间集资数十万元,在洲上建龙蟠寺。共有二栋,前栋为天王殿,二层;后栋为大雄宝殿,三层。洲岸块石垒砌,寺前四周空地,水泥铺面,且有水泥台阶登洲。1999年12月,动工兴建观音殿,拟三层。全寺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洲上建筑皆为砖混结构,上盖金黄色琉璃瓦,每层房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
 
河南许昌文峰塔
  文峰塔位又称文明寺塔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该塔位于东径113°49′52.4″,北纬34°01′076″,许昌市博物馆院内。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
  2006年05月25日,许昌文峰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峰耸秀许昌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49.536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基台为八角形,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基座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出连续性的仰覆瓣莲和卷草花纹,玲珑秀丽。基座之南砌筑有半圆形如意踏跺。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之面阔自下而上逐层稍有收敛,诸层高度均匀递减。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柱或塔心室等部分组成,内外壁皆用青灰条砖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挑出,斗拱为七踩出三翘,巧妙地分配相领各攒斗拱所施之正心瓜拱、厢拱及外拽瓜拱,形成规整有序的的布局。角科自坐斗斜出七踩三翘斗拱一缝。各翼角伸出石雕龙头角梁,并用条砖砌出生头木,使翼角翘起,各角悬挂风铎。塔身四面均辟有半圆拱券门窗,塔身第一层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嵌一长方形石塔铭,正中阴刻“文笔耸秀”四字,左上方竖刻有阴文“万历四十二年”字样,第一层塔心室的藻井采用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和砖制小拱头相间砌筑。塔内筑盘旋的环形梯道,可登塔顶。塔身之上置宝瓶状塔刹,塔顶天宫处置放有铜镜一面,铜剑一把,于1994年8月维修时发现。该塔结构谨严,造型古朴,外形与开封宋祐国寺塔相似。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该塔于清康熙、嘉庆,同治年间多次维修。1991年8月,国家投资25万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测绘、维修。
   

 
江西九江文峰塔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锁江楼塔是九江的风水宝塔,又叫文峰塔,回龙塔,
  当时建塔的消息一传出,百姓踊跃捐款,数额最大的有钦差员外郎柯有裴,乡宦蔡延臣。传说知府吴秀站在城东北锁江楼旁的回龙矶上告诉同僚,建塔所需的圆木尚未解决,如象东林寺般有个神运殿就好。果不其然,数日后,即有200多根圆木顺江浮来,解决了燃眉之急。正所谓修塔锁江,神灵相助。是年秋天,塔落成,市人奔走相告,谓之江洲巨观。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玲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
  锁江楼塔作为九江的风水宝塔,已屹立了400多年,饱经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据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江发生了地震,锁江楼和江岸一侧的四尊铁牛的两尊坠入江中,而锁江楼塔却完好无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的官府重建了锁江楼,并增建了看鱼轩。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江,锁江楼毁于战火,剩下的两尊铁牛也不知去向,唯锁江楼塔幸存。
  对锁江楼塔残害最深的是侵华日军。1938年,他们逆江西上,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多处中弹,塔体三处被击穿,有的弹洞洞径达5米,塔体的斗拱、腰檐、平座均遭不同程度的损伤,塔体歪斜。但她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回龙矶上。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锁江楼塔,对濒临崩塌的回龙矶岸进行了护坡加固,古老的锁江楼塔又重焕生机、活力。1987年,该塔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玉虹塔:
      白塔,其正名为玉虹塔,因塔的外墙均粉有白灰,位江西省赣州市城北水西乡赣江西岸。塔于明万历年间(1575~1620)由都御史谢杰所建。塔下原有玉虹桥,故名。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九层,高约30米,楼阁式。塔身中空,有砖梯可以盘旋至顶层。各层外墙设主角门,内壁设佛龛,阶梯通道与外墙门洞相对,使光线自然射入通道和塔室,设计非常巧妙。塔基为红石须弥座,砖砌塔身间有“万历宝塔”铭文。顶层顶部以迭涩收成八角形藻井。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田县吉祥塔
        吉祥塔位于古田县城关新城镇南郊松台山上。原塔立在旧城吉祥寺门前。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经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两次重修。后因年代旷久,风雨侵蚀,雷电撼击,致使塔身倾斜。民国24年(1935年),由雷峰寺主持圆瑛法师募资重修。1958年因建水电站,吉祥塔照原形迁建。塔为楼阁式实心石塔,造型独特,是国内古塔建筑重要类型之一。塔座直径7.7米,八角九级,塔高25米。须弥底座呈八角形雕有八尊武士,塔身自二层至九层均有佛龛,龛内浮雕坐佛像,佛龛两旁雕刻花卉禽兽等图纹,塔顶饰小型九层石塔刹,刹尖八条铁链钩连檐角。
   福清瑞云塔
         瑞云塔在龙江北岸有一座号称南天玉柱的瑞云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费时10年。当时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  
瑞云塔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建,塔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周长24米。第一层北面开门,塔门额竖匾上镌刻“凌霄玉柱” 四个道劲有力大字,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七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成海棠状,并有曲尺形登临石阶,供游人拾级而上。柱顶斗拱二层,叠涩出层檐,檐面浮雕瓦拢,顶为葫芦塔刹。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佛像等浮雕和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花卉、龙、赚膨。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飞禽走兽浮雕共400多幅,大小不一,大的高达1.5米,小的只有20厘米,这些浮雕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层进出口处左右有两尊精雕细凿的守门神,现仅存12尊,其中,塔的第一层人口处两尊守门神最为高大,披坚执锐,奋髯怒目,威武雄壮。更为别致的是,每层八角檐端各坐镇一尊镇塔将军,共48尊,大小、披样、神情都相似,端庄肃穆,俯视下界,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氛。  
  瑞云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岩市龙门塔
         龙门塔地处龙门镇湖洋村,又名魁星塔。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1985年重修,为6角3层空心砖木楼式塔,高10米。塔之南北两座大山雄峙,狮象镇关,成为古时龙岩的一道重要门户。龙门桥以塔基为中心,横跨南北,与龙门塔相依相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位于龙岩市西北7公里的龙门潭中。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高9米,直径约3米,三层八角,小巧玲珑。底层开拱形门3个,圆窗3个,塔壁上绘有八仙过海等图画,第二、三层各开4个圆窗,窗棂上浮雕群龙飞腾、金凤朝阳等图案,彩绘精致。塔的东北原有木桥与两岸相通,现已废。南岸有两筒水泥制成的倒虹吸水管通到潭中,在吸水管上面铺有水泥板供游人来往。 龙门潭北依溪尾山,南濒龙灵山,其形似钳,在军事上为攻守必争之地。1985年重修。
  六安市双塔
        六安城内,一北一南巍然屹立着两座古塔,它是古老的六安城的标志和象征,人们通常称之为南、北门锥子。南门锥子在南大街西侧,旧观音寺内,又叫观音寺塔。北门锥子在北外街东侧旧多宝庵庙内,又叫多宝庵塔。
  提起“双塔”,老年人就津津乐道:“六安是个‘船’地,古城是一只大船,南北两座宝塔,就如‘船’的两根桅杆,‘水涨船高’。六安城虽然紧靠老淠河,但从未被淹过。”
  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原为九级现存七级,残高21.6米。基层每边宽4.4,高3.9米。以上各级宽、高逐级缩小呈角锥形。
  观音寺塔共九级,残高27米,上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造型、砖石结构的空心塔。基层每边宽3.9米,高4.3米。以上各级按一定比例逐级收缩呈角锥形。塔身正面向南,基部有高1.5米宽0.85米的圆拱塔门。塔门旁边有大明万历八年(1585)修补塔门碑一块。踏进塔门便是一个每边长1.5米的正方形地面,穹窿顶的塔室,室内原设有佛龛早已毁去。塔身各级的装饰斗拱以及假门、花窗等砖雕精致逼真。
  六安双塔,经历了千百年来漫长岁月,虽然遍体鳞伤疮痍疤痕,却仍不减当年那峥嵘突兀和峻峭的雄姿。今天两座古塔,为新楼林立的现代皋城,增添了几分古老的风采。
     蒙城万佛塔
      蒙城万佛塔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中心,是蒙城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6米。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万佛塔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