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瓜的资料:浅谈运动员空间时间的感知训练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8:38
浅谈运动员空间时间的感知训练问题
孙亦光
体育运动中无论哪项运动无不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运动员自身对空间位置,运
动的时间的感知能力,在训练中非常重要。当前很多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已自觉不自觉
地采用了时间,空间的感知训练方法。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在体育训练中运动员对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的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已提
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是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运动训练中十分重要的手段。
1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运动比赛中,临场技术发挥的好坏是能否取得好的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训
练时成绩很好,由于临场发挥不好而失去夺标希望的例证比比皆是,而临场发挥的好,则能
获得成功。临场状态发挥如何似乎只能靠机遇和运气了,以至有些运动员养成一些怪癖以求
得好运。有的祈祷上帝或神灵给自己带来的福音。
我们承认体育比赛中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影响正常技术的发挥。但是过于强调偶然性则就
不妥了。为什么有些偶然性却偏爱某些队员令其大喜过望;而又常常冷遇另一些运动员恰似
冷水浇头?究其根源其实偶然性中孕育着必然的因素,这个必然因素,即是没有精确地把握
住运动的节律。即未能准确掌握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用力的方向及用力的时间顺序。或者掌
握的不精确。大球比赛中,传球不到位。投篮不命中,扣球被拦截等,都缘于视深不准,竖
线高估,用力不对造成。
上述的这些现象无一不是与运动员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有关。我们在训练工作中没有把
这么重要的一个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讨论,并付予实施,这是一个缺憾。在训练中之所
以需要安排哪么长的训练时间每天约6一10h,除了训练提高人体的耐力外,恐怕是运动员只
有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自己体会出技术的真谛。而不是由教练员主动捷径的将运动员的技术
引向尖端。
上面提到的临场技术发挥,成功失于小节不稳定等现象,实际上是在训练中缺少精细动
收稿日期2997一12一18.作者58岁男副教授北京100088
期孙亦光:浅谈运动员空间时间的感知训练问题
作的节律训练,造成某些动作的细节动作定型模糊,而常常因为一个或几个细节动作不准确
的积累,造成技术在某方面不稳定或者失误,即谓之临场发挥不好,而运动员讨动作技术掌
握的精细程度,正反映出他们训练水平。训练水平越高,运动员动作技术掌握的越精细,动
作越不易走型,技术的稳定性就越高,临场发挥也就出色,在细节动作中运动员都能调控好
动作,以符合其运动的节律要求,其积累效应使整体技术不仅符合技术原理而且还处于最佳
匹配状态。
竞走项目夺标就是要利用裁判员认为是走的跑动技术进行比赛。此言有些大言不惭,耸
人听闻,但是实际上确实如此,就是利用走动的最高频率与跑动的最低频率的胶合区域完成
动作,做到似跑非跑,似走非走,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具备精细的时间空间的感知
能力和判别能力。
诸如此类的运动实例还很多,如短跑运动,一位优秀短跑选手在100m的跑动过程中,步
数、步幅、步频都是稳定的,多次重复这种练习必然形成一种动作习惯,在神经反射上也形
成一种固定的过程(即牢固的动力定型)这种定型是很难突破的这也是短跑项目的记录是那
么难以打破的原因,必须采用非同寻常的训练手段打破原来的速度节律,使人体在对速度的
感知上有所改变。所谓速度就是人体在空间位移的快慢程度。一位优秀的短跑选手在100m
赛中,能精细的感知自己的动作细节,及运动速度的微小变化。在此阶段似乎时间变慢了,空
间增大了。自己运动的节律也变慢了动作过程的细节也清晰的反应在自己的感觉之中,自己
正拼力对抗这种趋慢的变化。百米跑的10几秒钟却显得那么久长,这正是短跑运动的吸引人
之处。
体操比赛中动作的失误或跌下器械,很多情况是由于运动员在环境改变,求胜心切等因
素的作用下,兴奋度过高或过低改变了原来动作的节奏,使动作变形超过一定的允许范围而
导至动作失败。我国体操队在比赛中下法不稳,曾是影响我国体操获取高分的原因,经过研
究与攻关,有所改革。当前提高高难动作的稳定性仍是训练工作中的一个课题。所谓节奏,动
作的稳定性,实际上都是指运动员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的高低与有效应用。
综合上述各项运动的实例,没有哪一项是脱离人体对空间位置运动时间长短的感知能力
高低的一种反应。这就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人体对时间空间的感知训练摆在我们的面前。
2人体对时间空间感知能力训练的可行性
部队火炮训练中为保证异常状态下坚持战斗,瞄准手的目测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其目
测精度可达到千分之十左右,即只有1%的误差,令人叹服。成功的原因是经常目测已经测准
的距离中目标的大小位置与参照物手指的长短的比例关系。反过来又用此比例关系去断定目
标的距离与方位,多次重复训练,即能培养出一个十分出色的目测瞄准手。为防止汽车在高
速行驶中发生追尾,在高速公路上置有间距200m的标志牌以提示司机保持20om的最小车
距(百公里时速行驶汽车通过200m距离只需65左右,刹车距离约som)司机在行车中多
次目测训练即能较准确地判定车距和车速。
棒球运动中的优秀投手投好球的成功率可控制在80%以上,优秀篮球员定点投篮命中率
可达90%,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优秀选手判断来球的方位与速度的迎击成功率也在80%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
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是在长期专项的训练中由于专项特点逐步训练成的,若能有意识的主动
的采取这方面的训练,其效果将会更好!
射击运动员的击发动作需克服人体呼吸、脉搏的影响,在准星晃过目标的瞬间击发,时
间只有百分之几秒,准确的捕捉击发的时机即是射击项目的困难所在,击发务必与瞄准同步,
瞄准又是在一个极短暂的晃动瞬间。这也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与判
断的准确性。在射击项目的比赛中采用的心理训练令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动作的要领。而
不是放在运动的成绩上,这种心理训练已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个“要领”即是对运动精细部
分的灵敏感知上。空间位置的判定击发时间的选择,是否准确与同步。经过多次有意识的重
复是训练,瞄准的精度必然大有提高。
体操项目中男子单杠大摆振浪动作,是完成越杠空翻,再握或空翻下法的基础。由于动
作的目的不同,振浪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在空中翻转的动作上,对
大摆振浪的节奏重视不够。动作失败大多源于在大摆的振浪上。在训练中当运动员完成一个
良好的动作后,教练员马上令运动员回忆刚完成动作的过程,动作的节奏.用力的顺序。身
体肌肉的感觉等。并且在这次训练中不再进行这个动作的练习,以便让运动员有充分的时间
去领会动作成功的技术过程,加深对动作过程的感知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手段,提高了掌握动作的成功率。另外像杂技演员走钢丝,单臂慢起手倒立,高台定车等动
作更是人体对空间位置,用力时间顺序精确的感知训练结果。这些事例证明人体对时间空间
的感知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大大提高的。实践也证明,不同人的个体对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
不同,可塑性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侧重于某一方面显得敏感而对另一方面却显得迟钝,这里
有先天的因素影响,也有后天训练的结果。这为运动员选材更符合本专项运动的需要提供重
要参考。
3时间空间的感知训练的内容方法与检测
3.1时间间隔准确判定训练
人体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主要由大脑的颖叶主宰,由多因素决定,通常大脑对某段时间的
长短感觉是不确定的,与心理因素有关。但是对经常反映给大脑的固定时间长短的信号却可
以较为准确地记忆。例如平时人们对“秒”钟长短的记忆,就比“分”钟记忆的准确,原因
是“秒”的长短信号对人的刺激较为常见,而“分”钟的刺激较少见。我们可以用准确的记
“秒”去判断分钟的长短,但是这样只能提高判断“秒”的准确度,而不能提高对分钟整个长
短判断能力。可用多次感受分钟长短的记忆去体验分钟的长短以提高分钟判定的准度。(注意
心中不可读秒去体验)经过一段的训练人体对分钟长短的记忆的准确度有所增大。
体育运动的实践,需要的是人体对时间间隔变化的感知能力,而不是对时间长短的记忆,
尤其是对很短时间间隔内的变化,对运动实践才有意义。但是只有对短时间隔的准确记忆,才
能感知到其间隔长短的变化。因此首先训练人体对“秒”钟的长短的准确感受能力,是非常
必要的。
用电子秒表的数字变化,及音节的同步训练运动员准确读“秒”,然后用心里读秒,经十
几秒或几十秒,停表,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的检验人体对“秒”长的感知准确程度。多次
视、听、读、同步训练,在2分钟内读秒差在2秒以下,其误差小于2%。说明已相当准确。
期孙亦光:浅谈运动员空间时间的感知训练问题
在此基础上训练运动员对某一节奏频率的记忆能力,即多次重复一个频率的节奏,使其能准
确记忆,然后再现此节奏与原节奏频率进行比较检查人体再现节奏的误差大小。例如让运动
员观察自己助跑起跳动作的录像,令其记忆整个过程动作的步点节奏,然后让运动员用节拍
再现这个节奏。并且再次按记忆的节奏去完成助跑起跳动作过程。检查二次动作过程中的节
奏差异以决定良芳之处。
改变节奏频率重复记忆实验,再改变节奏频率重复记忆实验,重复这种实验以培养运动
员对节奏变化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在体育运动中的节奏时间间隔都很短从零点几秒到十几秒
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实行上述的实验选择,节奏的频率应根据不同的专项有所不同。体操中
的自由体操全套时间限定在50~705内是较长的时间,其它项目时间都远小于自由体操。田
径短跑,投掷,跳远等动作都是在十几秒内完成动作。因此运动员节奏感及节奏变化的敏感
性训练都应在155之内为好。就单个的动作技术节奏应根据动作技术要求安排训练节奏,一
般用时都较短。例如滑步推铅球可把动作过程简化为滑一转(身)一蹬一推四个阶段,然后
确定每个运动员自己在各阶段的节奏,加以记忆训练。单杠的大摆振浪动作可简化为收一冲
一兜一振即(收腹一下冲一兜腿一振臂)四个阶段,再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及振浪目的,确
定各阶段的时间间隔(节奏)进行记忆训练,其中包括记忆的再现训练。通过有意识的精心
组织的节奏感知训练,实质上是训练了运动员对时间间隔准确判定能力的训练。当运动员对
运动的节奏具有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之后,对节奏变化的敏感性也相应提高,对时间差的敏
感性增强。对有些运动项目利用动作的时间差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即
能够准确的判定进攻或防守的时机。
运动员快速节奏的再现能力取决于本身的神经类型,即先知遗传因素决定,后天的训练
虽然能有所收益,但终究不能彻底改变。短跑运动员可以训练成优秀的长跑选手,且具有较
强的冲刺能力,而长跑运动员很难训练成优秀的短跑选手,原因就在于运动员大脑中兴奋和
抑制的转换速度不同,反映在力的梯度上差别很大。通常可用55敲击节点的次数确定神经反
射类型,30次以上为快速反应型,低于20次为迟缓型。两种类型各有所长,据不同的运动项
目选择不同的神经类型,快速反应型爆发力易于训练,动作频快,易于出成果,但相对动作
节奏不稳定,受情绪影响较大。而迟缓型,动作频率较慢,爆发力发展较困难,但动作节奏
稳定性较高。动作节奏的记忆可以配合芬芳澳济的刺激进行,每完成正确的动作节奏时便吸
闻运动员喜好的芳香济,以加强对运动节奏的记忆。在重现此节奏前,再次吸闻同样芳香济
有助于动作节奏的准确再现。
3.2运动员视深视高准确度判定的训练
视深即是运动员对周围物体距离的视觉判定,也就是远近长短的准确度判定。一般人而
言对这种判定是模糊的。
只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大致估计。3~sm的距离估计误差尚小些,超过十几米其误差大大
增加。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这种估算更不准确。
视高就是对物体高度的判定,一般情况下平放在地面的长度物体,被竖起以后的高度人
们认为比在平面时的要长的多,这就是平时讲的“竖线高估”的现象。由于视深与视高的判
定是决定物体在空间位置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只有提高视深视高的准度才能正确判定物体在
空间的位置。由于人们眼睛观察物体对两眼间视角不同。反映给大脑以确定物体的立体感及
远近距离,在开阔场地上插上不同距离的标志杆,以视力多次体验杆间距离大小与实际准确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
距离的对比感觉,同时以体育器材或自己手指长度做参考,逐步提高对远近距离的判定准确
度,再结合运动项目的专项特点(如足球、篮球、高尔夫球)对不同距离进行传球,以体验
用力大小及方向。某次的传球符合判断的要求时令运动员回忆此次传球的本体感觉。主要是
出手速度节奏。同时嗅、闻该运动员喜爱的芳香济,以帮助运动员快速记忆这种感觉与再现
(美国科学家已证明嗅觉对大脑的记忆有重要的作用,芳香可以帮助更快更牢固的记忆。1998
年1月2日科技之光)。多次不同距离的判定练习和用力练习的结合,可以提高控制肌力的准
确程度,这在运动实践中才有实际应用意义。这种有意识的训练比普通训练中自然形成的训
练效果要明显的多,判定准确度也大得多。
实际上空间位置的判定训练是视深、视高的综合训练,在视高的问题上完盆可以利用视
深的训练方法进行。例如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即要准确判定篮框的高度和远度,同时又
要能准确的控制好投篮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后者可用记忆出手速度的节奏加以调控。
人体的动作是人体在大脑支配下有目的的用力过程,每个动作的速度节奏可以反映出人
体的用力情况,人体在肌力作用下产生运动。动作的加速度情况也反映肌力情况。质量不变
条件下力正比于加速度,投篮出手的速度是投掷动作速度变化后的速度。这段速度的变化时
间即反映出动作的节奏。即动作后的末速度和动作前的初速度的矢量差与可用时间的比值,因
此动作力的大小方向所用动作的速度变化率表示。例如投篮的距离不同,用力不同,反映在
投篮动作的速度上也是不同的。因此动作节奏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用力的情况。
3.3人体空间姿态本体正确判定训练
人体在正常姿态下判定上下、左右、前后一般是不会出错的,但是在非正常姿态下,就
不能立即正确判定方向,身体所处的姿态也不易判定正确。例如,头向下的倒立姿态,让其
向上伸臂常常习惯于往头顶部伸去,与要求的实际方向正好相反。让其向后伸腿却往往习惯
于向身体后侧伸展与实际常态方向也相反。原因是人体容易习惯于按自己身体所处部位确定
方向,即选择自身为参照物确定方向。若人本处于翻转状态下对身体所处的位置,在某一时
刻的方向更不易正确判定。原因是人体在非正常姿态所处的时间过短,在此很短的时间内再
判定自己所处的方向的机会就更少,体操运动员做倒立的时间长且次数多,经常有这种训练。
因此判定身体在空间的姿态的能力就比其它运动项目高,但是对身体翻转情况的判断能力相
对又差一些,表现在空翻下法展体时机控制不准造成落地不稳。由于体育动作技术的不可重
复性,每次的动作不可能完全一样,只可能有一个技术的合理范围,即一定的空间区域及一
段控制技术的短小时间内完成动作技术。也给予人体判定身体姿势,或身体部位所处位置的
机会。不过此机会太少罢了。
人体以额状轴为轴的空中翻转动作较多,可以用保护带束于运动员腰间,两保护者持带
站在练习者两侧,让其在做翻转时观察天花板及墙壁上不同间隔的标志带,以确定身体翻转
所处的部位及时间体验。多次重复练习,可以提高人体翻转时的空间姿位的判定能力。尤其
是翻转速度的节奏记忆特别重要,它决定于展体时间及落地的稳定性。其反映时间只有百分
之几秒,要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例如把腾空动作分为腾一翻一展一立四阶段熟悉各段的节奏。
动作成败在于“腾”(即腾空速度,腾起角度)“腾”节奏稳定,后面的动作也易于稳定。
人体以垂直轴为轴的转动,在田径投掷、篮球转身、花样滑冰、体操动作转体中应用较
多。
可用直立跳起转体(90。、180。、270。,一周,一周半,二周)站立练习,体验空中转体时
期孙亦光:浅谈运动员空问时间的感知调练闷题
间及姿态反射;可采用舞蹈训练纵转方法练习连续纵轴转动,特别注意定向停转仙练在体育
运动中有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