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担保人跑路:证券市场周刊:英国妒眼看欧盟救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30:07
  • 2011-11-5 文章来源于《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周刊订阅
  • 上至英国政府,下至英国媒体和民众,对欧盟救市及财政统一等问题充满了畏惧、讽刺和不信任。

【《证券市场周刊》特约记者 郑文萱】10月27日的布鲁塞尔欧元区峰会,让世界屏住了呼吸,动作大片中常见的俗套情节在现实中得以上演:千钧一发的时刻,各路大佬云集一处,在最后一分钟合力联手推出拯救世界的计划。可惜同拍电影不同的是,这计划能否奏效,却没有剧本可以参考。

此前欧元区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市场普遍认为希腊违约只在早晚之间,而葡萄牙、爱尔兰将紧随其后,更为可怕的是,庞大的经济体如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国,也是债务缠身,自身难保。

新协议与欧媒的反应

如果欧元区大厦倾倒,带给世界的震动及波及的范围,将更强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二战以来欧美甚至整个世界半个多世纪的经济成长与繁荣可能毁于一旦。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峰会必须拿出令市场信服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危机。谈判是艰难的,伴随着无休止的争吵,新闻发布会一直推迟直到深夜,根据会后透露的信息,欧元区领导人就两项关键举措达成协议:

一是希腊债务减记50% ,二是同意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从4000亿欧元扩容至约10000亿欧元。

从短期市场反应看,投资者欢迎这两项措施,亚欧美股市普遍激昂上涨,信心回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的市场分析家们却对这两项举措持观望态度,他们普遍质疑这两项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认为峰会公布的信息因为诸多细节尚不明朗,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英国广播公司(BBC)经济编辑斯蒂芬妮·弗兰德发表评论认为这两项举措兼有长、短期目的。

短期针对希腊,有利于及时缓解目前市场上的紧张情绪,为解决欧元危机赢得宝贵时间;而长期举措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却前路漫漫,预计将麻烦不断,因为任何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都会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EFSF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各方博弈。

当下来说,欧元区内部博弈的双方主要是德国一家对欧元区其他国家,德国要求其他国家保证不再过度消费,严格实行财政紧缩作为援助的前提条件,而其他国家则更关心如何能获得资金援助的同时保护自身经济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援救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欧元区将一步步走向财政统一之路,各国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将逐渐失去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随之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欧元区的领导人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在同一艘救生艇上保护自身利益是他们眼下最为纠结的问题。

每日电信报(Telegraph)则不客气地指出,此次峰会的措施将无法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并援引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的论断,“最好的结果只是延缓危机过程”。

文章认为,避免欧元区主权债务违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赋予欧洲央行(ECB)无限制印钞票的权力。而由于德国的反对,ECB无法像一个主权国家那样拥有这种解决债务的终极手段,因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推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此工具复杂且代价昂贵,又处处被掣肘,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发表文章更进一步从技术角度支持了这种对EFSF的悲观情绪。

文章指出,EFSF本质目的是想将问题国家从债券市场中隔离出来,通过EFSF提供资金代替其发行的代价高昂的债券,在危机好转、市场重拾信心之后再让这些问题国家重返债券市场。可问题是,获得EFSF资金的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强力实施财政紧缩,大幅削减开支,这必然会造成经济数据难看,投资者信心将会进一步低落而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如果这些问题国家实行财政紧缩不力,开支得不到有效节制,投资者则又会认为这些国家不负责任,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其债券也还是无人问津。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问题国家重返债券市场都看起来遥遥无期,EFSF由于其有限的资金来源和更高的风险敞口,将很难达成预期目标。

文章同样对峰会两项措施持怀疑和悲观的态度。文章指出针对希腊债务减记,欧元区领导强调由投资者“自愿”减记。“自愿”减记是为了避免债务直接违约激起信用违约互换(CDS)保险的巨大连锁反应。然而这么刻意的大规模“自愿”减记,会令投资者对其他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的安全产生不安的同时,对CDS市场是否有能力保护其投资安全也产生怀疑,这些怀疑可能对未来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却无法预料。

另一方面,用于保障欧盟金融市场的EFSF扩容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还不得而知。德国已经明确表示不再追加对EFSF的投入。虽然法国总统萨科齐已经表示要向中国求援,可中国能投入多少,附带什么条件,欧洲国家是否愿意接受,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如果欧盟最富裕的德国都不愿意追加投资,中国又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

英国——欧洲财政统一的消极因素

更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主持解决欧债危机的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三驾马车之一的老牌经济强国——英国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也不容忽视。由于英国并不属于欧元区国家,因此它除了积极关注欧元区新政策可能给自己及整个欧盟带来的影响之余,也在积极反思自己的对欧政策:是该帮忙救火还是独善其身?

就在27日欧元区峰会开幕的前两天,有百万英国人联署要求就是否保留本国的欧盟会员资格进行全民公投,此举迫使英国议会对这一提案进行表决。英国主要的三个党派的党魁都要求其党员否决这一提案。但是这次表决让作为保守党党魁的英国首相卡梅伦面临了史上最严重的党内分歧:306名保守党议员中有81人拒不执行党魁的要求,为此次全民公投提案投了赞成票。虽然这一提案毫无悬念被否决了,卡梅伦却遭遇党内的信任危机,其党魁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迫使卡梅伦承诺将就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进行进一步反思与改变。与此同时,卡梅伦在欧盟,特别是在欧元区国家也颇不受待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此次欧盟峰会上甚至公开指责卡梅伦,“你说讨厌欧元,不想加入(欧元区),现在却要参加并干涉我们欧元区国家的会议。”

这种完全不顾外交礼仪的甚至有点恼羞成怒的言论,充分暴露了欧盟内部欧元区国家和非欧元区国家的分歧,也反映了英国在对待欧元危机时所处的尴尬地位。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刊登评论,试图对英国这种既对欧元区指手画脚又若即若离的行为做出解释。

首先,英国必需支持欧元区进行财政整合从而阻止欧债危机蔓延,这符合英国自身的利益。因为英国对外贸易的50%以上都来自欧元区国家,如果欧元区崩溃,英国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英国虽然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带来巨大统一市场的便利,却并不太愿意承担拯救欧元区的相应责任。英国已经明确拒绝投资EFSF,而今年9月份,德法领导人以加强金融监管的名义倡导在欧盟内部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提案也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因为英国认为此举将削弱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文章将目前的英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关系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欧元区如同一辆大巴,欧盟中非欧元区成员也被允许搭上了这辆顺风车。现在大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搭便车的众乘客中,挪威瑞士由于体态轻盈,对车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身高体胖如英国者,此时不仅拒不出力修车,还试图领着同是搭便车的其他乘客对大巴修理横加干涉,这种立场必然站不住脚,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深化,则用不了多久,欧盟国家或分道扬镳,或同甘共苦,两者必选其一。

事实上,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一直以来对欧盟都充满了矛盾与纠结。英国地处欧洲边缘岛国,天生对欧洲大陆上的强权怀有强烈的戒心。一个分裂的、均势的、矛盾众多的欧洲才最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然而现在,欧洲又一次处在整合的前夕,世界格局可能由此改变。英国卫报指出,欧元区整合的框架已经浮出水面,未来欧洲财政统一的路线逐渐清晰,这为英国敲响了警钟。英国首相卡梅伦警告说,随着欧元区17个成员国加强经济联系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欧盟非欧元区10个国家将会被边缘化,他积极要求欧盟国家领导人在峰会最后公报中确保非欧元区国家的权益。

纵观英国历史,就是一部制约与平衡欧洲大陆的历史。从拿破仑到希特勒,英国无数次联合弱势国家迎战欧洲大陆强权并取得成功。然而现在老帝国遇见了新问题,同以往黑白分明不同,面对欧元区为拯救欧洲经济而不得不进行的整合,英国不敢也不能反对,但经济危机过后的趋于统一的强大的欧元区,又是英国所不希望看到的。在这场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斗争中,英国的选择、立场将为欧元区整合政策的制定推出增加不可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