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渡行车记录仪拆解:直面校园暴力(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40:31
直面校园暴力(上)
作者:旧数据库 来源:旧数据库原新闻导入 点击: 856 次 评论: 0 条-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近日,本报记者就校园暴力现象展开了较细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方对校园暴力的关注,更好地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和谐、友爱、平等的环境,促进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不容忽视的暗流
    10月18日,某市第二高级中学办公室。
    当记者将采访话题转向校园暴力时,本来正在和记者兴致勃勃地聊天的几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而且很快就有人找借口离开。他们的这种表现在记者的意料之中:校园暴力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非常敏感,谁都怕不小心说漏了嘴,给学校“抹黑”,在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学校,更是如此。
    “这样的事儿,咋能公开说呢?”就在记者离开这所学校时,一位刚刚参与采访的老师,悄悄跟上来对记者说,“你如果真想知道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情况,晚上我去宾馆找你聊。”
    当天晚上,这位老师如约而至,向记者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本学期开学不到两个星期,该校二年级某女生宿舍丢了一件衣服,住在这个宿舍的6位女生怀疑是来串过门的一年级某女生偷的。于是,她们把这位女生叫到宿舍,让她交出偷走的衣服。该女生不承认自己偷了衣服。结果,这6位女生先是对她进行辱骂,然后就打她的耳光、踢她的身体、撞她的头,接着又逼她顶着盛满水的洗脸盆,在水泥地上跪了整整一夜,直到她答应请她们集体吃一顿“德克士”才罢手。事后,她们警告该女生不准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她永远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然而,事情还是因这位女生的住院而很快败露了。愤怒的家长冲进校长办公室,要求对打人的6名女生进行严惩,并向她们和学校索赔医疗费、精神损失费。学校随即对这6名女生进行了严肃处理,此外,还自掏腰包,满足了家长的部分要求。此后,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要求老师们对这起校园暴力事件保守秘密,以免其流传到社会上之后,对学校的声誉造成损害。当然,也特别强调要以此为戒,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这之后学校又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吗?”记者问。
    “我说不准。”这位老师回答。
    “为什么?”记者又问。
    “因为即使发生过,学校也很难知道。学生对这种事儿保密得很。”这位老师说,“不过,我隐隐有一种担心。前几天学校突击检查男生宿舍时,发现了个别可能和校园暴力有关的东西,如匕首、铁棍、绳鞭等。”
    随着记者对校园暴力调查的不断深入,在某些地方存在的校园暴力的暗流,逐渐在记者眼前明晰起来。
    一位家长对记者说,他的孩子小亮读小学四年级,班上有4个孩子结成一伙,号称“四大金刚”,整天欺负同学。前不久,他们又威逼小亮当“老五”,不然就得拿钱买一个人给他当“替身”。他邻居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就敲诈他的钱,不给就打人,逼得这个孩子只好从妈妈的口袋里偷了200元钱交“保护费”……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某民办学校高一男生张某,在放学路上被一个初三男生无故拦截,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见张某回答不出,就抓住他的双肩,用膝盖猛顶他的下体,致使张某昏死。事后,张某被医院诊断为左侧睾丸碎伤。由于身体的伤残和精神上的极大压力,这名16岁的男孩在手术后不久即服药自杀……
    某中学一名男生向记者透露,他们学校从上学期开始就有学生被强行收取20元到100元不等的“保护费”,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人被强行“保护”。收“保护费”的主要是校外的社会青年和校内高年级的学生“老大”。这些人每个月都要向被“保护”者下发“收费通知”,谁敢违反,就会挨打。当记者到该校调查时,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学生知道“保护费”这个词儿……    逆来顺受的学生
    在将近两个月的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学生、家长、老师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这样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他们(指施暴者,本段皆同--记者注)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对他们这种人,咱惹不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是。”“躲避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学。”“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你反抗又能怎样?弄不好还会越陷越深。”“宁愿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对他们这号人,还是顺着点儿好。”  
    当记者在某中学随机采访几个学生,问他们如果在路上遇到有陌生人向他们“借钱”,他们该怎么办时,这几个学生竟不知所措,一时答不上来。后来,一个学生说:“能跑就跑。”事实上,“能跑就跑”的只是少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遇到这种事都是乖乖给钱。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后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
    前不久,某市公安局破获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主犯是一个16岁的在校高中生。自今年2月份以来,这个团伙连续作案30余起,抢劫对象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抢劫财物价值共计2000多元。警方到一些学校调查时,发现有些学生曾遭遇过抢劫,但他们中没一个人到公安机关报案,甚至也没人记下被抢劫的详细时间、准确地点以及抢劫者的体貌特征等,这给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困难。
    “选择中小学生作案,是因他们年纪小,经不起吓唬。即便遇到一两个态度稍微强硬点儿的学生,踢他两脚、揍他几拳后,他也会老老实实,叫干啥就干啥。”在看守所里,这位16岁的少年主犯面对记者说得很随意。
    实际上,正是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扩大了施暴者的队伍。
    据记者调查,在一些学校里,常有个别为满足自己上网、玩游戏机和吃零食等欲望,强行向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索要“零花钱”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一般看准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下手,“成功”之后,就一直盯着这些“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他们就会给其以“颜色”,直到被欺负者顺从为止。除“零花钱”外,他们还会向学弟、学妹强行索要自己喜欢的文具、手表、自行车等物品。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仅学生遭受到了校园暴力的侵害,个别老师也被卷入其中。某中学一位正直的老师因保护班上的一名女生,训斥了几位社会小青年几句,没想到,在她下班回家的路上,竟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偷袭,头也被石头砸破了。一些学校的老师向记者反映,现在老师们都不敢管那些“小混混”了,因为你上午批评了他们几句,晚上你就可能遭到他们的报复。有时候,他们自己不敢直接出面,就去找他们的校外“老大”对老师偷偷下手,事后就是报警也难以追查。
    令记者担忧的是,逆来顺受的学生们长期的忍气吞声,除使财物遭受更多的损失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更大的伤害:有的因身体受伤而住院治疗;有的因过分恐惧而精神失常;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这种伤害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同时,由于精神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情绪不稳、心情压抑,学习积极性锐减。    以暴易暴的循环
    “他们能抱成团儿,我们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谁能打过谁。”“他加入小帮派,我加入大帮派,让他拿钱给我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以暴易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在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身上,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在某县的一所郊区中学,一名13岁的初中生甚至向记者展示了一把一直藏在书包里的大号水果刀,声称这是用来“自卫”的。因为近段时间以来,老是有三五成群的“小混混”在放学路上拦住他们要钱,不给就往死里打。据说,已经有几个学生先后被他们打伤了。
    面对校园暴力,受害的学生用以暴易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是愚蠢的,因为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越长,校园暴力的发展越迅猛,其影响也就越恶劣。
    话虽这么说,以暴易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在此之后,如果再受人欺负,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姊妹自行解决。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
    在采访时,某乡第一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一男生就告诉记者,他们班的学生在威胁别人时经常说的话是:“再不服气,我就叫人收你的保护费。”一位张姓家长也对记者说,一天,他年仅10岁的儿子突然说要加入学校的“××帮”,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不把自己的零花钱白白给别人,而且还能向别人要零花钱用。张先生因此而担心,这些在校园内外横行无忌的学生帮派,会不会一步步演变成少年“黑社会”。
    张先生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在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市已经有两位人大代表提到了少年“黑社会”问题。他们说,目前在一些学校里已经出现了“黑社会”势力的苗头,一些学生有组织地搞地下帮会,逼迫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学生按期交纳“会费”,有的组织甚至制定了帮会“章程”,设计了“会徽”。比如,今年3月份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该乡某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了一年多,成员全部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共77人,他们推举的所谓“帮主”是一位初三学生。该组织制定的《本帮密要》第五条说:“……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
    法学家皮艺军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一般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和黑社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青少年团伙是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的基础,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其外围组织。比如台湾的‘竹联帮’就经常到校园寻找自己的发展对象,他们所寻找的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孩子,而是青少年团伙,通过双方的接触,他们很快将青少年团伙发展为黑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一旦青少年团伙这种松散的组织被黑社会利用的话,很容易让本来只是不良少年的孩子变成真正的罪犯。”    值得深思的心态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校园暴力发生时,不少耳闻目睹的学生,非但没有勇敢地挺身而出加以制止,或者积极地向学校报告,寻求解决办法,反而抱着一种麻木不仁的“看客心理”聚众围观,个别人还会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火上浇油,甚至落井下石,助施暴者一臂之力。
    去年3月2日下午,某市一中学的两名初三学生在班级卫生扫除中追逐耍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两人遂互相推搡争执,造成班内的学生围观。班主任发现后,将他们带到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和解。不料,放学后,在数名同学的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学生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件新毛衣。因对方不答应,两人又扭打起来。在厮打中,毛衣被撕破的学生手握怂恿者借给他的铅笔刀挥舞捅扎,造成对方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最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从这起本已平息,却由于几个别有用心者的挑拨,使矛盾更加激化、后果也更为严重的暴力事件看,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加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
    在某镇,记者见到了已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梅梅。1998年9月,活泼可爱的梅梅进入该镇中学读初一,慢慢地,母亲发现她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每天上学也很勉强。原来,梅梅经常被一些同学殴打、谩骂,而老师对此也没多加管理。随后,梅梅的母亲找到学校领导要求调换班主任,被拒绝后,又提出给女儿换班,但也被拒绝了。后来,梅梅的性格越来越孤僻,经常一个人发呆。去年2月,她开始一个人傻笑和自言自语,说有人要打死她。两个月后,15岁的梅梅不得不辍学治病。
    当记者找到梅梅的同学,询问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梅梅时,大家除了说梅梅的笑声不好听外,别的竟毫无理由!曾与梅梅同学、今年已读高二的邹小雪告诉记者,刚进初一时,梅梅特别喜欢笑,人也很活泼,还是语文科代表,但不知为什么,后来班上一些同学说梅梅“憨”,从此开始戏弄和殴打她。小雪说:“下课后总有人打梅梅,用书敲她的头,或者用拳头打她的背。开始时梅梅还会哭,到后来就只会傻笑了。”梅梅的同桌、15岁的男孩徐勇惭愧地承认:“我也打过她,而且还打得比较凶。我们班上不少同学都打过她,还把她的书包丢到淤泥里去。”
    对梅梅的遭遇,记者想到的是:我们固然不能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在道德上达到精英的高度,但我们总可以要求他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不伤害他人的幸福生活的人。只要孩子懂得了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同情,那么,他对暴力及其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至少不会在面对以强凌弱的暴力事件时,像梅梅的那些同学那样麻木不仁、甘当看客,甚至火上浇油。
    然而,真诚地检讨我们自己,谁又能说在这方面给了孩子或学生良好的教育?这样,值得我们深思的,就不仅仅是学生对暴力的集体欣赏和崇尚,对施暴现象的集体麻木和纵容,更多的应是至今仍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散发着霉菌的某些愚昧、落后的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9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