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貘奖 贝卢斯科尼: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之一)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3:14

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目录:

一、学法指导概述-----------------------------------------------------------2

(一)学法指导的基本概念-----------------------------------------2

(二)学法指导的类型、范围--------------------------------------2

(三)学法指导的意义------------------------------------------------3

(四)学法指导的原则------------------------------------------------4

(五)学法指导的方法------------------------------------------------6

(六)学法指导的途径------------------------------------------------11

(七)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12

二、高中学生课业学习方法指导-------------------------------13

(一)高中学生课业学习--------------------------------------------13

(二)常见的一些通用学习方法----------------------------------20

 (三)课业学习常用方法--------------------------------------------33

     三、非智力因素的界定及主要因素的培养------------------53

四、提高智能水平的方法-----------------------------------------65

五 、发展自学能力的方法--------------------------------------87

 

 

 

 

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 校本研修参考资料之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苏联科学院院长马尔丘克在回答一位家长提问“学校应教会学生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时,明确回答:“教会学生思考、善于学习、进行创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人们求知探索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便受用终生。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广大的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加强学法指导策略的研究和从教学的现实着力加强学法的指导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我校开展的学案教学研究中,学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法指导,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为更好的发挥学案的引导作用整理了这份参考资料,供研究借鉴。

 

一、学法指导概述

(一)学法指导的基本概念

学法指导,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方法指导,从范围上讲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其含义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通俗地讲,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际的应用,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一种反馈控制。

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方法泛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获取知识经验的操作方式系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从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需要相应的学习方法。狭义的学习方法主要指学生的课业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态度、原则、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 学习指导是指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学法指导的类型、范围

学法指导具有多种类型:(1)从层次上看,学习方法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具体方法,如数学学习方法。这是解决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方法,具有技巧性、操作性和直接性。二是一般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较之具体方法有更多的学科共性、更大的指导性和适用性。三是根本方法,如辩证法等。主要表现为方法论,是方法的深层形态,它虽然不是那么具体和直接,但它规定着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总方向,具有更大的迁移性和长效性,其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人的根本素质。以上三个层次的方法相互关连,递进发展,组成学法系统。(2)从特点上看,学习方法又可分为共性方法和个性方法。作为学法指导教师,要善于推动学生从掌握具体方法发展到掌握一般方法,最终领悟根本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根本方法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指导内容主要包含:

1.课业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拟定自学计划的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

  (5)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6)指导学生知识构建和复习的方法.

(7)学生考试、考试分析、考试策略的指导。

(8)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

(9)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

2.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思维方法的指导。

  3.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4.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5.提升学习品质、培养综合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指导

(三)学法指导的意义

1. 学法指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周期在缩短, 知识老化的周期也在缩短, 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就会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对现代社会就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 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现有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 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与科学的学习方法。正如国际教科文组织文献所说的,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 教会学习, 授以方法, 已成为社会赋予当今教师的神圣使命。

2. 学法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教学中欠缺指导学法的意识,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自然不能很好领悟学习规律。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严重妨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面对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面对素质教育的实施, 他们必须学会思考, 学会灵活地处理各种新问题, 需要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关键的是他们需要主动的学习。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技能技巧的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今后一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3. 学法指导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改进学习方法。只有改变原来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真正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从教学论观点看必须重视学法指导。以前教改着重放在教法的改革上, 而忽视了学法的同步改革。我们应该懂得, 作为教师不管你知识有多么渊博, 学识有多么丰富, 但就其数量来讲, 教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其理解学习过程, 使其知道怎样学习, 获得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则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以研究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 这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是一个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瓶颈状态的关键突破。实践证明: 只有教法和学法处于和谐统一的时候, 其教学效果最佳。为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的教法,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5.上述意义的核心指向,也就是学法指导的根本意义是在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只有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永葆我们国家、民族繁荣昌盛。

(四)学法指导的原则

1.实用性、实践性原则

实用性、实践性原则。学法指导要力求准确、恰当、具体、实用, 便于操作。学法指导的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 应以常规的方法为重点, 指导时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可读性强, 易于接受, 便于操作。掌握任何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才能使学法逐渐熟练起来。指导学生掌握学法,需要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因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深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明白学以致用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领会学法。

2.在发展智力因素过程中开发利用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学习是全方位的实践过程,有口读、手写、模仿,也有揣摩、思考、感悟,是物质运动和精神思维的结合,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创设。在学法指导上要考虑智力因素,更应强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的完成,固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有直接的联系,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也着重抓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但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意志等不无关系,有时甚至有很重要的关系。根据学生感知教材的心理分析,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通过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来实现的,而在这些环节中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班斯基说:“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了义务感、责任心以及其他的学习动机,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会更有效。”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要开发和利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的实践证明,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3.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式的学习指导。教师必须经常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特别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运用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学法指导, 要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进行学法指导, 特别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学习类型、基本素质等)和学习情况确立指导层次, 采取不同方法分类指导。

4.可操作性原则

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学生掌握方法,就必须进行学习方法训练,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要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切忌空洞讲方法,学而不用。

5.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方法指导要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以达到学习方法指导的最佳效果。从知识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 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样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条件化, 让学生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 形成条件化知识, 以避免知识的僵化。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结构化, 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 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查效率, 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熟练化, 熟练化的知识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与其他知识发生联系, 结合起来促成眼前问题的解决。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结合起来,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浑然一体, 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考虑,首先,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施加学习方法指导。因为学习的各环节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对于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另外,学习活动涉及态度、能力、身心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在指导时也要统筹考虑,使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各环节、各方面。其次,学校和家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协调一致,共同承担起学习方法指导的任务。

6. 自主性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要贯彻自主性原则, 就要从提高认识, 激发兴趣入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的内部因素, 要使学生学得得法、省力、高效, 就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愈大, 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愈大, 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 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因此, 学法指导应重视贯彻自主性原则。

7.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并行不悖的原则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就有“教学半”的说法。吕淑湘先生则更是言简意赅:“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教与学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就一般而言,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的运用而选定的,教法与学法必须协调同步。实现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 

8.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学生的智力,既是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按照学法指导的理论,传授知识本身,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上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由此看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

智力是不能传授的,然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又是互相联系的。古人云:“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广学。”一方面,学习知识不仅必须以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前提,而且必须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才能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点脑子不动,不进行一点智力活动,教学活动也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智力的发展也不是凭空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发展智力就犹如空中楼阁,无所依托。反过来,智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学的全部努力即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9.从学法理论指导操作训练中体验学法的原则

对学生实施学法指导,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学习的理论知识。例如,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就应当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记忆和记忆的心理过程,如何提高记忆水平等有关知识。又如,智力水平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就智力的内涵,各要素的核心及其相互间关系,发展开发智力的途径等知识作精要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关键及其指向是什么。然而学法指导绝不可停留在对方法知识的介绍上,而应当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让学生体验到学法是否可行有效,以资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这里的“训练”不等于一般的“练习”。练习往往放在新课结束之后,常常仅限于书面作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明显,而训练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10.坚持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指导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形式,它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学法的一般知识。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只有当学法指导和学生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知识与经验水平产生共鸣时,才更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方法的功效。因此,教师在重视统一指导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使二者相辅相成。

11.明确目标原则

掌握学法,指导确立学习目标是基点。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和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它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学法的掌握,只有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来说,人们确定目标后,总要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的,学习目标和学法的关系正是如此。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其掌握学法时精力集中、有的放矢。要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以督促学生不断进取,习得相应学法,实现所定目标。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就曾立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为此,他自觉发奋学习,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有了远大志向,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掌握学法才会有方向。

12.有备、有序原则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使学习获得成功,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手段,还必须做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围绕基点打好基础,为学会学习创造必备的条件。基础越扎实,越有利于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其次,要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在一定时间内,为完成学习任务事先做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安排,是学习行动的纲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计划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并督促学生坚持执行,及时检查并适时调节,为学生掌握学法提供保证。学生掌握学法,一定要基础扎实、计划明确。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3.学贵有恒原则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过程,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的。因此,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学法,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切不可“一曝十寒”。学贵有恒,恒心是推动学习的力量。有了恒心,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得起各种考验,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惟有长年累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法,若能坚持不懈,则会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技能技巧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的一贯追求。教师在指导学法时,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有恒”原则,要求学生学做“有恒”之人。

 

(五)学法指导的方法

较流行的四层次14式指导法

启示入门层次

   在实践中,授予“点金术”可以根据各年级、班级、学生学段的不同学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1.集体授课式。在各学期开学之际,特别是高一年级开学之际,教师根据学科抽出一定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学法,如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制订新计划,怎样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等,从而在宏观上让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规范”,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资料介绍式。即借校刊、班级、黑板报、讲义等媒体,分层次向学生介绍学法,使学生在课外尽量多地涉猎学法知识,了解方法技能。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刊可安排学法指导专栏,定期介绍一些实用的学法系列;每期的黑板报可摘录部分实用的学习经验;还可印成讲义集中介绍。

3.专题讲座式。教师可根据学法内部体系组成若干个专题,抽出部分时间在学生间进行专题讲座,并佐以具体详实的事例以加深学生印象,既可弥补平时指导的零打碎敲之缺憾,又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指导,讲了就有用,用了则有效。

4.讨论竞赛式。可就某学法的运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比谁的学法最快速有效;可举办“学法三分钟演讲”、“高考复习法辩论赛”;也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或上届中考高考状元前来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讨论者、辩论者、演讲者能强化自己的认识,使自己掌握的学法得以系统化,其他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5.个别辅导式。对部分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的学生,教师可发掘他自身的志趣、特长、爱好等优势,不厌其烦地与其个别谈话,进行当面指点,具体指明学习程序环节,具体介绍听讲、记忆、观察等学法细则,并助其拟定计划,促其自思开窍,引其登堂入室。

 示范指导层次

叶圣陶先生说:“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也就是说,‘身教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时刻不忘“导师”的职责,以身示范,身教言传,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不仅把课文的内容输送给学生,促其“学会”,而且把如何学这类知识的学法规律传授给学生,促其“会学”,让他们明事晓理,理解方法的本质,掌握方法的要点,为“反三”迁移、触类旁通奠定基础。

“示范指导”的方式可具体为:

1.身教言传式。教师可将自己作为“模特儿”,向学生介绍自己如何讲求学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学生感受学法的神效,激发起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把自己亮进去,如语文教师可将自己如何初读文章、揣摩品味、雕章琢句的思维方法、过程演示给学生,带领学生入门临境,追随老师完成一次成功阅读的全过程。如此,学生得以潜移默化,自然追随老师学习和运用学法。

2.教学渗透式。教师可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改革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怎样学习”导向,以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此时老师须注意准备学法,提示学法,暗示学法要求,设计学法训练,多解析,多点拨,让学生既知晓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又接受具体可感的学法指导,一课多得,得得相连,再组成一整体。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释词时,可解剖麻雀,介绍拆析合意法、比喻取意法、引伸定义法、语境取意法、反义释意法等。这种示范指导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即时通过实践来掌握,化为学习能力。

3.指点矫正式。学法指导尤需要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扭偏纠错。当学生因学力、基础、思维等问题出现“学法信号暂时中断”现象时,教师则快速反应,侧重解决“应怎么办”问题,为学生思维杠杆提供支点,思维线路搭桥铺路,因势利导,将学法内涵具体化,导学生步入“又一村”之境,如指点学生按“定向→质疑→讨论→解疑”四环节操作即可解决难题。当学生有着不良学法(如记笔记主次不分)和不良习惯(如不复习课本就做作业)时,教师要指点迷津,治病于已然,侧重解决“不该怎么办”问题,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并以严格的监督检测制度来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技能技巧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生根。

 自悟迁移层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法指导是送给学生一根拐棍,让他们自我历练,迁移知识,领悟规律,“跳一跳摘果子”。需要老师开辟学生“悟”的渠道,更需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感悟、理悟、情悟、行悟。它包括:

1.教材导“悟”式。各科教材各单元前一般有“单元提示”,各课文前有“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后有“思考和练习”,这就说明教材明确告诉了学生“学什么”和 “怎样学”,学生可据“提示”或“练习”提供的思路、要求、方向,去确定学习目标、重点、方法,通过目视、耳听、手写,脑想等完成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全过程,在处理学习各环节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学中求“悟”式。学法的领悟可从大量的学习实践中去实现,教师可将课堂构成“块状”(实践证明,形成结构的事物或知识能让人易于记住和运用),学生则主动接触、捕捉、感悟,开通信息交流通道,迁移技能技巧,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3.常规得“悟”式。学法指导可在学生每天的学习行为中周而复始乃至螺旋式上升,形成一种学习势能、学习习惯。教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预习常规、上课常规、复习常规等),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养成学习习惯,促使正确学法的逐步积累与感悟。这样周而复始的常规历练,便可启思育能,对学法“得其要旨”、“知其意味”。

  运用创造层次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学法,让学生依据自己兴趣、个性、追求上的特点,才智、勤奋上的特点,基础、目标上的特点等,加以实践、选择和创新,自觉完成“喜欢→激活记忆→调动经验→领悟→概括化→具体化→创造”等一连串过程,大胆探求,勇于质疑,萌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行为,以自觉、自由、自知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意志行为来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了”(魏书生语)。这一阶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

1.综合调控式。中学生往往因基础差、时间紧、情绪起伏不定,自控力较差,学习顾此失彼或亦步亦趋。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能正视自己,学会综合调控:控制自己的情感,加强修养,抑制焦虑,知难而上;控制自己的学习目标,相机调整自己的人生座标,调整有关学习的条件、速率和途径等;控制自己的言行,制定合理的计划、规则以自我约束,养成好的习惯;尤其要统筹时间,制定整学期乃至每月学习计划,利用整块时间集中攻关,利用零星时间阅读书籍,利用“顶峰期”记忆、练习、复习等,早起后用背诵法,晚睡前用学习内容再现法、不留债务法。诚如此,情绪稳定,目标专一,程序科学,头脑清晰,各种学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学习效益当然最佳。

 2.学法选择式。中学生由于其习惯、志趣、经历、经验、注意力、思维力、自学性等各不相同,不同学生使用同一学法,有时会产生不同效果,因而每人应参照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对众多法式各取所需,巧加组合,重新拼凑,碰撞、延伸,以达到学以致用之境。如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选用基础性学法,像兴趣激活法、志向专一法、时间统筹法、拾遗补缺法、定期反馈法等;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可选用通用性学法,像情感自探法、计划学习法、深思慎取法、列表图示法、综合归纳法等;成绩好的学生可选用创造性学法,像发现法、想象法、质疑法、比较法、信息交合法、闪光捕捉法、思维逆反法等。如此则差生上进,中等生进步,优生更优,各得其所,各显其能。

 3.局部细化式。有的学法是各学科、同一学科各环节通用的学法,对此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既把握宏观,更细化微观措施,重点突破某些难点处,把具体而微的学法广泛运用于宏观学习范畴中,把通过验证后认为合理可行的学习规律原则,运用于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中,衍生出新的具体的学法系列,解决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偏爱比较法,教师可助其予以具体化,细分为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正误法、中外法、古今法、联系法等。学生经过自我探索、概括、创造,将个别零散的经验上升为不求全面、但求实用的学法系列,无疑能受用终生。

学法指导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长短,适用范围。在具体指导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地选择和综合地运用。(安徽蚌埠中区文教局杨琦等总结的十三种实用模式---引入时稍有改动)。

 

其他学法指导方式:(有的方式在十三式里已包括,但细节有所不同,有的侧重用法,所以再选入)

1.课程式

课程式,即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向学生系统传授一般学习方法的模式。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识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学习本领、学习规律,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门学习科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很多所中学开设了学习方法课。目前还处于一种名称、内容(教材)、课时、教法各不相同、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据说,前苏联和美国也开设了这样的选修课。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学法的高度重视,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般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广泛地迁移到各科学习之中。但它易与各科学习脱节,方法不够具体。

2.讲座式

即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讲如何应考、如何科学用脑、怎样学习各科知识等。讲座式指导法要做到主题鲜明,结合实例讲深讲透,便于操作和运用。

3.教授式

所谓教授式,就是根据学法指导的操作方案、教材与学生的学情,以教授学法进行学法指导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上海市特级教师万永富(语文教师)几年的开课大都是这一模式,具体程序为:(1)课上激发兴趣,进行思维定向,明确教学目的;除了完成本课的内容学习任务以外,还要学习、掌握 12 种学习本领或学习方法。

2)把教材科学处理,变成可操作的部分,边出示学习方法,边组织实践,在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渗透的同时,着重理解、学习使用方法,这一部分又有两种做法:

①提示式:就是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让学生照法去学。

②发现式:一开始不明确地提出,只突出暗示,学完这一部分以后,让学生反思发现教师带我们学这一段的方法,教师伺机用简练语言提出,作为学习下一部分的方法,这实际是一种“操作→反思→迁移”的学习模式。层次是较多的,学生也很感兴趣,记得也很牢靠。

③结合课堂小结,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加以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就是在总结课文内容以后,着重总结本课教的学习方法,交代注意事项,并设计专门练习,让学生再次运用。

采用这种模式时要注意:

1学法指导虽然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但是,不能忘记学法指导整个有机渗透性这一本质特点,更不能忽视基本功训练,脱离教学情境,搞架空分析式的学法指导,那样会导致指导“越位”。

②方法总结要力求简练、准确、科学、易记。

③方法的使用范围,注意事项要交待清楚。

4.规程式

规程式,即把规定学习的程序、方法的材料(学习规程)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比如北京二中、天津一中、上海大同中学等都有这类规程式的材料。这类堆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能起一定指导作用,而且简便节省。

5.渗透式

渗透式,即在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在讲解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讲解学习这些特定知识技能的特定方法的模式。这一模式被广大教师广为采用,它是一种更具体更实用的指导模式,对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内容很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技能。

6.转换式

所谓转换式就是把教师以前教的知识内容的某个片段或本节课某个的片段的教法,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操作→反思→迁移”转换为学习同类或相近内容的学法。简言之是教法转换成学法的模式或称之为:“教学法一,学法反三模式。

教法和学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相互转化,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并广为运用。如一类课文教法举一,二类课文学法反三:例子举一变成学法,练习扶二反三,形成学习能力;首段或重点段举一变成学法,其他段扶二反三,运用、强化学法等等。

上面讲的“一定条件”,在这里是“同类”或“相近”的课文内容。具体包含:(1)同类型的知识,(2)同一单元中内容类似,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只要我们根据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把教材操作部分切割得很好,不是同类的也可以转换,但这种较少。

用这种模式要注意:

1)作为要迁移的主教法要具体:可转化、可操作

2)使这种主教法与其它辅教法优化组合。转换后的主学法,亦要同其他辅学法优化组合。

3)在转换过程中要反复让学生理解,适度深化。这是当前采用这种模式的薄弱环节,往往效率不高源出于此。

7.治疗式

治疗式是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疗的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个别指导。它针对性强,适应学生的差异,但也有其局限性。

8.诊断式

即通过科学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学习方法、身体健康状况、师生朋友关系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分别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学习指导。

9.交流式

10.点拨式

所谓点拨式,就是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习方法。这一模式实际早已运用,关键在于用的目的性不同、力度不够、不够巧妙、低效罢了。

采用这种模式要注意:

1)不光要有强烈的点拨学法意识,而且要有稳妥、周密的点拨计划,要设计几个点拨点,精心点拨,点出实效,最后,结合总结课文,专门进行总结深化,决不能从头点到脚后跟,无主次、轻重;或蜻蜒点水、浅尝辄止。

2)要十分注意点拨思维方向、交结思维方法。因为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性目标,是提高学生基本学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学法指导要把传授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做为我们的指导核心。因此,在采用点拨式这种模式时,要十分注意点拨学生思维方向,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掌握思维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越聪明,学习效率、质量都会提高。

3)选准时机,力求适度。点拨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最易忽略的地方,或百思而无一解时等等都是点拨的最佳契机。力度也十分重要,该轻则轻,该重则重。

11.内化式

学习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行为外化,根据心理内化说这一理论,我们要十分注意把学法(包括追求会学的强烈意向,好的“长效”学习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要求活动。也就是转化为习惯。所以,所谓内化式,就是把一些能内化的学法,转化为学习习惯。关于学习习惯是否属于学习方法范畴尚有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上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等方法性的警句、名言。另外,好的学习方法也只有形成了习惯,学生才能自觉运用,真正会学。

内化的学法是有条件的,可以内化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学习的常规习惯。一是选择运用具体方法的习惯。

12.领悟式

通过教师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让学生不断按教师的教学思路去领悟、去发现新的学法,特别是通过辨认引发出的思维火花或称之为灵感、顿悟,从而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和学法,有一种成熟欲、成功感。这比教师教授学法,转换学法、点拨学法更好。过去说:“文章自得方为高”我们可以迁移为“学生自悟才为高”。实践证明用这种学法学习知识,学生兴趣浓、记得牢。结合学法指导而进行思维训练层次也高。

领悟式在原有教学活动中也有,但是在无意识或意识性不强情况下采用的,创设学生领悟的氛围,精心设计顿悟的程序、坡度也不够,因而实际上是未广泛地真正采取。具体形式有以下三种:(1)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引导逐步领悟;(2)在集体讨论、交流一个时期各自积累,使用的学法中领悟。(3)学生在完成一课或一种学习任务以后,对采用的学法进行反思时的领悟。

13.专题训练式

所谓专题训练式,就是利用典型单元或结合期中、期末复习的契机,把前一时期学过的学法及时归类,形成“学法链”、:学法集”、“学法树”或“学法库”整体的学法结构。具体训练过程:(用一个语文教学为例)

1)激兴导向,提出目标。

2)回忆学过的教材的方法,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3)导一:用一篇几种方法均可以用的典型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选法、归纳段意。用时着重解决学生在组织语言,表达段意不准确、不简明的技能训练难点。

4)扶二:用较易的同类型课文,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一部分上黑板填写。鼓励一般用多法编写,大部分在作业本上选编,以进行大面积强化。

5)放三:用再容易一点的同类课文进行自由选法编段意比赛,决出前十名,给予奖励。

6)教师总结,授奖。

这种专题训练课,由于目标单一,方法导向从难到易,从导一扶二放三学生易学,并易形成编段意的能力,又由于竞赛贯彻始终,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这种专题训练式,对其它学科也可以借鉴。如数学的“解题思路”就可以。

 

***  郑重推出一种学法指导方式:学案导学中的学法指导

课标的确立、新教材的应用是新课改的基础,课堂教学则是新课改决战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新课改的必然举措,而学法改革则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学案导学是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的优势融合,是新课改中的一个突破,其核心和精粹是贯穿始终的学法指导。因此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学案导学中的学法指导是迫切的课题,是每一位教师首当其冲的探索。关于学案在参考资料6里已做了介绍,这里不再重述,仅强调几点:

1.学案的基本含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法指导是重要组成部分。

2.学法指导要贯穿始终,要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3.指导内容既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又需有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指导。学法指导要把握:(1)每课学法指导都要紧扣教学目标;(2)每课的学法指导都要依据课文特色;(3)每项学法都要有具体的操作要领;(4)每项学法都有相应的系统训练题配套,从而保证了学法指导的到位。

4.方案中可以有方法的具体操作要求,能起到引领作用。

5.教师用学案授课时,也要时刻不忘学法指导这条重点线。

 

   (六)学法指导的途径
  1.精心计划,多形式进行学法指导
  各科学法指导,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学习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从内容上讲,首先要注视指导学生掌握优化学习环节的方法;其次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坚韧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指导;再次要加强开启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才干的指导。从具体操作上看,应当长计划,短安排,坚持循序渐进,一以贯之。
  2.有机渗透,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应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目的,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 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即要教会学生全册预习法、 单元预习法,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的具体的预习方法。()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整个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 使之受用终身
  3.建章立制,确保学法指导到位
  学习常规,是学法指导的合理积淀,能对学生学法实行有效调控,并处于有序运行和良性运行状态,具有较强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叶圣陶先生给《中学生》杂志写的复刊词中特别强调,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就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自学(预习)常规、上课常规、阅读常规、作业常规、复习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等。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按一定规范形成的习惯,才是良好的习惯,这是人们常说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如,语文指导学生自学(预习),按照读查思写程序进行,要求按自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圈点批画),自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文前后的学习重点学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等),自思(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思考学案中问题),自学(写出自学笔记,检索积累自学收获)四个步骤进行自学,每一步都有具体有效的操作规范。
  4.横向联系,实现学法三个沟通
  横向联系,就是要在学法指导中把学科的学习同其它学科的知识广泛联系起来,由局部转向全面,由微观转向宏观,使本科知识同其它学科知识在相互渗透中融会贯通,协同发展,产生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从而有利于学生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谓三个沟通,就是学科学法指导与社会生活沟通,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沟通,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沟通。学法指导不能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还必须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沟通,沟通了学法指导的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环境和相关学习背景的指导渗透作用。

5、在备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研究之中。

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并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应时时想着学生怎么学。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老师熏陶学生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对学生来说从课堂听讲、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仍需要教师督促,一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而展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等一整套完整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控制变量、假设等重要方法,使学生从单抠书本、呆读死记变为注重学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6、课业学习的各环节都是学法指导良好的途径。

习题是指导学法行之有效的途径。好的习题往往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答,从而可以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外活动中,在考试中、在试卷分析中、在合作探究中…..指导学法。


   (七)学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要把统一起来。
  2.要具体可行,不能用只言片语教条式语言揭示学法,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迁移操作和灵活调控。
  3.要把教师总结与学生自我总结结合起来,避免再次落入包办式注入式的窠臼。
  4.要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大撒手的放羊,致使其名存实亡。
  5.要力戒模式主义,防止盲目的生搬硬套,而背离教学重点。
  6.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从浅入深,形成过程,切忌要求过高,急于求成。
  7.要坚持多样化的统一,注重有系统的归纳与分类运用。
  8.要保证区别教法与学法,不把自己的教法当学法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得不到必要的合适的学法指导。

 

 

二、高中学生课业学习方法指导

(一)高中学生课业学习

1.学习方法的形成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序、道路和途径,严格地说,方法应该是“按照某种途径”这个术语,是指某种步骤的详细说明,这种步骤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的。这些步骤的性质及其说明的详细程序取决于所寻求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的多样性。这样说来,方法是多样的,科学方法因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而选择和遵循的步骤和程序,是学习活动必经的途径和道路。归根结底,学习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方法。学习方法受学习规律的制约。学习规律决定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学习方法是对学习规律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体现人们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科学的学习观为理论前提的。学习观不科学,对学习过程的规律认识浅,运用起来自然不会深刻。偏离学习规律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收到相反的结果,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无计划、程序混乱。

人既要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含义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高效地进行学习。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必须安排学习活动的最佳程序,选择最佳途径,即学会选择、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2.高中阶段学科学习特点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别于人类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有它特有的特点:

一是中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经验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为主;

二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同时伴有大量的自学活动;

三是中学时期的学习活动是人一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是人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阶段。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确立,一般说来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小学阶段。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小学如同是学走路的时期,要想走正路,全靠老师、家长的指导。

二是初中阶段。初中的特点是各门功课开始全面展开,所学知识多以了解、记忆为主,领会各学科内容的精神实质为辅,初中阶段供自己安排的时间较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学习兴趣,第二是加强自学,第三是多观察多思考善提问,第四是要逐渐让生活规律起来。

三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各科学习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知识量大

    高中三年,一共要开设十几门课程: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外语、数学、化学、物理、人口学、生物学和体育等,而且都是必修课。每门课的知识量都很大,例如,物理要学习电学、光学、热学、力学、核物理等内容,几乎涉及了人类总结出来的全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高中还要开设一些发展特长,加深、加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和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这些都使高中成为每个人求学时代获取大量知识的重要阶段。

    (2)难度大

    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很强。许多知识是经过不断“提纯”,再加上“浓缩”而成,抽象概括水平要比初中阶段高得多。例如,哲学中的三大规律;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规律;生物学中的“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三大规律”;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等等。由于教材的抽象概括性强,不少高中学生适应不了,认为太枯燥,太难懂。高中课程的难度大还表现在学习进度快,如果跟不上进度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现象,给学习埋下危机。

    (3)综合性强

    到了高中,要理解和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的知识,“单打一”不灵了。例如,学习高中生物学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多样性时,就要用到数学中“相异元素可以重复排列”和有机化学的知识;学习DNA的结构时要用到化学中氢键的知识;学到物理的“斜抛物体的运动”时,经常要用到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由于各学科之问存在的这种相互联系,如果某一科没学好,往往会影响波及好几门学科的学习。其中尤其是语文和数学对各科的影响最大。

    (4)系统性强

    初中阶段,很多学科是新开设的,与小学的学习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初中的化学、物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学课程,小学虽然也学过一点,但只是常识性的,小学学得不好,对初中的学习不会带来很难逾越的障碍。但高中的学习是初中学习的深入和发展。例如,没有学过初中的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学,学起高中生物学来就很困难;没有学过初中的化学,高中的化学就听不懂;没有学好初中的物理,学习高中的电学、力学就困难重重。有些学生到了高中后,学习成绩很难提高,甚至发生严重的掉队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中的知识没学好,拉了高中学习的后腿。至于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系统性就更强了,一步落后,就容易造

成步步落后的被动局面。

    (5)理解性强

    高中阶段的学习,在知识的理解上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筋,就很难掌握基本概念的实质和范围,更难以抓住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想不通过理解直接去记忆和运用现成的结论,简直太困难了,事实上也行不通。

    (6)对能力的要求高

    由于上述的特点,因此要想搞好高中的学习,就要具有较强的能力才行。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如果上了高中,不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不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就会使高中的学习越来越困难,就是勉强毕了业,由于能难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有人说:今后的文盲将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要想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就要了解中学阶段在学习上的一些特点。

     综上所述,一个高中生只有了解了高中学习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搞好。

 

    3. 高中生在学习上的特点

    我们知道,青年期一般是指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一阶段,高中学生正处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青年期初期阶段,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可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从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种过渡阶段的高中生在学习上往往有以下的特点:

    (1)学习目的性强

    由于高中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有了自己的认识,再加上高中生面临着毕业后进人大学继续深造或就业的选择,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时经常把眼前的学习与将来升学或就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那些以准备考上大学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凡是与考大学有关的学科、内容,就认真地去学,而白认为与考大学无关的学科或专题,则采取一种对付、放松的态度。这种现象到了高三就更加明显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正是高中生学习目的性强的一种表现。

    学习选择性强,一方面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高中生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那些自认为与考大学无关而实际上对将来发展却十分有用的知识的学习和有关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高中生还是应当注意虚心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在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上不要一味的自以为是。

    (2)思维的独立性强

到了高中,随着神经系统发育逐步完善,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高中生的知识增加了,经验丰富了,能力提高了,脑的机能也更加健全,所以高中生在思维活动上有了较明显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加强。这种发展使高中生能较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在联系,能从全局看问题。这样,高中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能成功地认识和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也越来越少。再加上身体的发育,生活的自理,使高中生感到自己有力量、有能力自立于社会,自立于集体,自立于家庭。而家长和老师也逐渐把高中生看成是大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不再一切包办和命令,经常和他们商量着处理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思维独立性的发展:高中生更喜欢通过独立思考去弄懂问题,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不再盲从,尤其不爱听取那些没有讲清道理的意见;对老师上课中的问题,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同学之间,常为一个l问题争论不休,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总想独立地去寻找原因,求得了解;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十分佩服……高中生在思维上的这种独立性,对搞好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高中生很宝贵的优点。但也有些高中生,这种思维独立性的发展过了头,往往变得过于自信,过于固执,总是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不同于自己的正确意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很有限,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很不丰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一帆风顺,听的表扬多了,经常处于成功的地位,因此骄傲起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总是对的。

    (3)学习的自觉性高

    从高中生脑的机能上来讲,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走向平衡,再加上学习目的、动机的明确,意志品质的发展,使高中生的学习自觉性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能比较主动地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他们可以较长时间孜孜不倦地伏案攻读,也能主动地去定计划、搞预习、课后复习、做作业、阶段复习、看课外中书、做笔记等等。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比较理智地去处理问题,排除对学习的各种干扰,例如,能较好地处理学习和娱乐之间的矛盾,冷静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问的矛盾以及恋爱等问题。对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认识得越明确,对以上问题的处理也就越得当,从而使高中生能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

    (4)学习的波动性大

    有一部分高中生学习的波动性很明显,主要表现是学习成绩很不稳定。从高中生自身的原因分析,高中生学习波动性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不虚心。

    由于高中生独立意识很强,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行,因此,昕不进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正确意见,独断独行,结果因为违背了学习的规律而栽了跟头,使学习成绩下降。

    •分了心。

    由于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思想道德修养并未成熟,容易涉足恋爱问题,从而分散学习精力,使成绩下降。

    由于高中生有着追求美好前途的强烈愿望,但限于自我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对自己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的估计又偏高,因此,对自己的期望往往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结果在实践中经常因达不到目的,而使自己处于一种受挫折的困境,由于经常处于心理上紧张、忧郁、焦虑或悔恨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学习。

    由于高中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所以经常要遇到如何处理与家长、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再加上他们自我意识的加强,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高中生经常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或者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称心,而使自己处于苦恼之中,从而分了心,影响了学习。

    可以说,不虚心和分心是高中生学习发生波动的两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如果能了解自身在学习上的特点,对于扬长补短是很有好处的。

由于中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活动本身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学习先进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要有一个过程;对中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对作为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也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认为上了中学后只要自己用功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学习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控制了这些因素,并把它们纳入科学的轨道,学习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4.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一名优秀的学生应当具备优秀的学习品质,即具备正确的学习观念,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至少应指导学生确立以下六个正确的学习观念:

1.勤奋学习的观念

学习本身就是勤奋和努力的过程,这个观念是对传统学习观念中的精华的继承。如果把学习、成才与作出贡献的均归于勤奋这一点,当然是十分片面的。但勤奋确实是学习、成才与作出贡献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成功的基石。古今中外卓有成效的天才,没有一个不强调勤奋是他们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的必要条件之一的。马克思曾说过:“天才就是勤奋。”所以勤奋学习的现象是整个学习观念系统中的一个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在学习指导中,长期不懈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观念教育。

2.全面学习的观念

中小学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和学习年段,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向着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成才。何况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例如德中有智、美、劳;智中有德、体、美;美中有德、智、体;体中有德、智、美……只有多方面而又合理地同步发展,才能成为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才能担负建设国家的重任。

3.自由学习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想如果学校里没有教师,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念的教育,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由学习的观念包括自我走向,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只有让学生树立了自由的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求得之的能力,才有了思想基础。

4.实践学习的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于实践,知识学习的本身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何况,很多知识都是从实践中直接学习到的。所以,在学习指导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的原则,为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更新观念。

5.科学学习的观念

要系统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学习原则、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求知的飞舟、学习的翅膀,是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使自己成为勤奋加方法型的学习者,成为讲求学习效率的学习得法的优秀学生。因此,学习的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

6.终身学习的观念

首先,学习将是一种终身过程,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的未来准备好一切,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退休三个部分的传统观念已被淘汰。在今天和未来,人的一生将被“学习、工作和闲暇”三个部分交替占据,三者之间不再有渭泾分明的界线,而是相互渗透。交替出现和循环往复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学科都在变化和更新。

其次,学习为一种终身的过程,已不可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活动中都包含有学习的概念。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在社区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里学习,在工作和事业中学习。学习机会,学会条件、学习环境因人而异,随时都可以出现,随时都可以创造。当然,学习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这里传统的学习观念,即认为教师和课本是知识之源,而学生只是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已被淘汰。教育或学习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必须有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学习者的明确目的性。否则积极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产生,学习者积极的、健康的心理体验就不可能出现。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必须导致学校的日益社区化、社 区的日益学校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形成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学校与劳动世界的联系将日益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日趋紧密,教学与生活的通道将逐步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将最终形成。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才可能真正建立。

学生光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还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能力,教给学习方法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和同一目标下的不同任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只有全面完整地进行,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本领,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学生学习预见性的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预见性,才能应付未来社会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学习预见性,将导致学习者为自己树立永久性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将焕发出充沛的精力和热情,以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投入工作和事业,成为一个开拓者,而这正是创造教育的最高目的。

    5.高中生应树立的学习原则

学习原则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它是成功的学习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遵循学习原则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显著效果;违反学习原则,必然降低学习质量。

1.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学生利用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

  学习自觉性是学生在认识学习客观必要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主学习行为;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性的基础上,对学习持有的认真顽强的精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学”的方向、内容、方法等,而学得好不好,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因此,要搞好学习,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当好学习的主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要培养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具有探求知识的进取精神。(3)要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具有会学知识的本领。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知识的顺序。

  “序”包括学科知识系统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它是客观规律,制约着学习的进行。“渐进”包括量的逐渐增加和质的逐渐提高。“循序”是“渐进”的前提和条件;“渐进”是“循序”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的:(1)按照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顺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2)要按照自身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学习,要正确处理近与远、浅与深、己知与未知、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打好基础,逐渐积累。(3)要养成系统学习的习惯和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不能好高骛远,不要贪多求快。

3.学思结合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是指学生发挥思维器官的作用,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动地进行学习。

  学中有思,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思中有学,学习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学与思,两者不可分割,学思结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勤奋好学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2)独立思考与求师问疑相结合。独立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学生还要主动求师问疑,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学有问,虚心好学,不耻下问。(3)要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旧传统,培养读活书的新习惯。读书要靠勤学苦练又不能单靠死学硬练,对于书本知识,应从各个方面加以思考,提出问题,反复推敲,不生呑活剥,不囫囵呑枣,不人云亦云。

4.手脑并用原则

  手脑并用原则是指学生学习既要动脑,又会动手,既善于开动脑筋,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以增加理性知识;二是学习社会以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要搞好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手脑并用,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既要重视间接知识(书本知识),又要重视直接知识(指学生亲身获得的感性知识)。(2)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学中有练,练中有学。(3)听、读、说、写、行相结合。(4)要重视培养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科技活动的制作能力,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能力。

5.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原则

  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原则是指学生集中精力学好课内的书本知识,积极参加课外学习活动,并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兴趣爱好,增长聪明才智。

  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途径。但课内学习是主要的,它是课外学习的基础;课外学习也是必要的,它是课内学习的延续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课外学习范围很广,包括课程以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学科活动、知识竞赛、课外阅读、学工学农、军事训练……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要学习好规定的各门功课,牢固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积极参加课外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形成特长。(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和谐发展。(4)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探索精神,为使自己成才,博学卓识打下基础。

6.温故知新原则

  温故知新原则是指学生学习知识要注意消化和巩固,要经常复习,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这个原则反映了学生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特别需要及时的复习巩固。巩固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深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学习新知识要抓住重点和难点。(2)要重视练习和复习,养成多看、多读、多想、多写、多讲、多用的习惯。(3)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还要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同遗忘现象作斗争。

7.持之以恒原则

  持之以恒原则指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坚定不移的志向,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韧性,能坚持不懈地学习。

  知识的获得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占领一个又一个学习堡垒。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是持之以恒学习的根本动力。(2)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是持之以恒学习的重要条件。(3)要发扬聚沙成塔、积水成河的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

8.劳逸结合原则

  劳逸结合原则是指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地使用大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这里的“劳”是指紧张的脑力劳动,“逸”是指对脑力劳动的调节,即要适当的休息和参加文体活动等。一个人要获得坚持不懈的脑力劳动的好效果,还取决于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紧张的脑力劳动必须有积极的休息作调整,积极的休息是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保证。只有劳逸结合,才能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懂得大脑的活动规律,讲究科学用脑,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和大脑各功能区的作用。(2)要使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合理调剂,学习器官的活动和其他器官的活动合理组织,专心致志地学习,轻松愉快地休息和活动。(3)要保证睡眠时间(高中生一般每天需78小时),重视日常体育锻炼,探索用脑的最佳方案,培养良好的业余爱好。

  以上各个原则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必须坚持辩证的系统观点,深入领会学习原则的完整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全面贯彻,防止把个别原则绝对化。

科学用脑参考: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功能是理性的、线性的,它负责语言的表达,并用语言译出记忆密码;大脑右半球是经验的机能整体和非语言的,它负责识别图像和借助图像来译出记忆密码。左半球分析时间,右半球综合空间;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使用大脑的某半球,就会造成疲劳,降低思维效率。因而我们要依据大脑的活动规律,及时改变活动方式,做到科学用脑。办法有:①调换不同的信息输入内容,交叉学习各种不同内容(学科)的知识;②调换不同类型的活动,如伏案学习一段时间后,起身干一下别的事情;③改换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活动方式,交替安排阅读、运算、分析、实验、笔记、构思等学习项目。

 

6.高中学生学习需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教育不是搞转型产品,不是搞短平快的小企业的适应市场生存,教育更多地把古老的上一代逐渐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它应该是很有规律的。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所储存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利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自己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自己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的可塑性大,自己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自己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能看出自己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自己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自己,自己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自己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所以自己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自己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自己做尖子的事,后进自己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自己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自己,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针对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自己可以给自己留作业。

10、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自己,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自己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自己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自己应该会出高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自己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学生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自己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乐园。

 

(二)常见的一些通用学习方法

在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总结出了不少的学习方法,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孟子的“专心致志”、“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荀子的“闻见知于百家之编”、“纪事者非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书之法,是贵于诸序而致精”,陶行知的“除跟老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等。这些学习方法,经过历代人的实践,已成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教法。今天,我们当然应该很好地继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当代不少教育家和教师又创立了很多好的学法,学法浩如瀚海,种类繁多,不能尽收如此文中,只是摘璀璨星空中几颗,简要介绍以下诸种: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此部分内容在以前的学习资料中已作介绍,此处避过。

1.目标学习法

  掌握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倡导的。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由点形成线,由线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因此明确目标,就要在上新课时了解本课知识点在知识网中的位置,在复习时着重从宏观中把握微观,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另外,要明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应该掌握的层次要求,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学习重要目标,即知识重点。有了目标能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即为了这目标我必须好好学习。可见,明确学习目标是目标学习法的先决条件。目标学习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形成自我测验、自我矫正,自我补救的自我约束习惯。对应教学目标编制形成性检测题,对自己进行检测,并及时地反馈评价,及时矫正和补救。

  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不同,它比较具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加我们的信心。因此,目标学习法也是成功教育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时,实现学习目标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开始,只有使大小、远近目标有机的结合,才会避免一些无效劳动的发生。

  2.问题学习法

  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学习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要求预先有自觉的目的,必要时需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它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问题学习法就是强调有意注意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学习法要求我们看书前,首先去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它还要求我们在预习时去寻找问题,以便在听课时在老师讲解该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在练习时努力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进步的过程。如有学案则直接据学案要求读书即可。

  3.联系学习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知识之间同样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我们把联系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当中,会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当然,原来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数量多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通过翻书、查阅、甚至是新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联系,并使之贮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使知识网日益扩大。这一点是迁移所不能做到的。

  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坚持联系学习法既要寻找内部联系,又要寻找事物间的外部联系。可见,联系学习法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直接运用,即使不能产生迁移之时,联系学习法依然发挥出它诱人的魅力。

4.对比学习法

  矛盾的观点是我们采用对比学习法的哲学依据。因为我们要进行对比,首先要看对比双方是否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对的属性,这就是可比性。

  对比法的最大优点在于:(1)对比记忆可以减轻我们记忆负担,相同的时间内可识记更多的内容。(2)对比学习有利于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对比学习要求我们把知识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形成容易检索的程序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提取,也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综观中学课本,可比知识比比皆是,如政治内容中,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物质与意识、和平与发展等等;如语文学习中,复句与单句、设问与反问、比喻与借代、记叙与议论、实词与虚词等等;如数学学习中,小数与分数、指数与对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平行与垂直等等;如化学学习中,金属与非金属、晶体与非晶体、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与盐等等。对比学习法不仅可以用于同一学科内的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比较,如学习政治可用语文中的句子分析法来分析政治概念,如在学习近现代史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时,又可以利用政治有关民族的基本观点,学习自然学时,可回忆一下有关语文课本中的有关科学家的传记文章,也可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学习。

  5.归纳学习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一到了中学学习就感到困难,这在很大成份上是因为没有学会思维,特别是归纳思维。而对中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刻也离不开归纳思维。

  归纳是重要的思维形式,属抽象思维。我们知道知识有感性与理性之分,从认知能力上同样有感知与理智之别。学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会思维。因此,学会分析与归纳就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所谓归纳学习法是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当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说,归纳学习法崇尚归纳思维,但它不等同于归纳思维本身,同时它还要以分析为前提。可见,归纳学习法指的是要善于去归纳事物的特点、性质,把握知识的精神实质,同时,以归纳为基础, 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识记与理解。其优点就在于能起到更快地记忆、理解作用。

6.速记学习法

速记的方法有许多,如缩记法、分析理解记忆法、归纳记忆法..

  所谓缩记法就是要尽可能地压缩记忆的信息量,同时基本上又能记住应记的内容。比如有要点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意义记忆法,都属压缩记忆法。每段话有明确要点的自然用要点记忆法,如果没有就要经过归纳形成要点后进行记忆。而归纳的最主要方法以意义为依据。可见,记忆以要点为基本单位。也可理解为以中心思想为单位。记住了要点并不是要放弃其他内容,而是以对其他内容的理解为前提,它可极大地增加记忆的信息量。

  通过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分析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对象或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因素,或把复杂的现象或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具体地考察研究它们在对象整体中各具有何种性质、各占何种地位、各起什么作用,等等。分析是归纳的基础,分析是抓住事物特点、本质的必经阶段。不善于分析也就不可能学会归纳。分析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理解甚至是探究的过程。通过分析抓住了重点与难点,通过分析把握住知识前后的联系,通过分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信息。分析是与归纳相对而言的,它着重是把知识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理解,并去寻找知识点前因后果的联系为主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归类法可以把它看成对归纳学习法的分支,即同类归纳,但归类学习与归纳学习的特点有所区别,归类学习的侧重点是相同知识的罗列,而归纳学习法指的是要善于去归纳事物的特点、性质,把握精神实质,同时,以归纳为基础,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进行识记与理解。一般来说它可随时采用。归类法是在识记知识或复习阶段时常采用的方法,它使知识条理化、程序化,压缩了知识信息量,能使我们记得多记得快,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提取。

7.反思学习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提出为学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慎思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促进自己内精神世界的成长。反思学习法就是在学习的环节步骤中,以不同的形式回忆过电影,有默思性反思、消化性反思、综合性反思。反思法实质上是学习知识、再思考、再巩固、再重复的学习方法,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回忆和重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回炉提炼。

8.快速学习法

快速学习法是日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恐怕这个经验教师最有体会,教师讲课时,为了向学生说明白,脑筋在紧张地活动,所讲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强化,并得到了整理,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要求完全理解,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目录和提示,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测性地作“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第一次通读可以检验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讲授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比第一次比较准确有条理。接着再通读第二次,这次通读会获得更深的感受。当你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你会讲得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起来,最后再来一次通读,可快速浏览,作一系统总结,感到知识都已清楚地反映在大脑之中。经过三到四个回合的“自我讲授、通读、精读、粗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9.持续发展学习法

  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要成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习问题,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持续发展法。它要求我们学习上不能偏科,力求全面发展。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文理兼顾,还要重视劳动技能、体育技能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等等。当然,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应该发展,为此,应围绕其中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自己科学献身精神,使自己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观念上的要求,只有这样的学习观,才会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根本上消灭死记硬背、盲目崇拜倾向,重视其他科学的有效方法。

10.超级学习法

超级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它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用,成为世界十分优秀的学习方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并将它称为学习的革命。超级学习法可以用来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尤其对于学习基础课特别有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所要记的一切。超级学习法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把精神引导到松驰状态,使学习者在呈α波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二是为了在这种状态下按着一定的节奏进行学习,想法设法将教材编写成可操作的模式。超级学习法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学习前的准备工作:⑴消除身心紧张(其方法有呼吸法、身体松驰法、心理松驰法三种);⑵从松驰状态进入α波状态(其方法有感受平静反应,视觉映象α波强化法,靠意念进入α波状态,追忆往日的成功四种)。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则进入学习过程,如记忆定理和公式,可通过朗读与深呼吸交替进行,甚至播放一种特别的音乐节奏,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11.关联交叉学习法

就是要求在学习时,要善于把握各门学科、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努力实现“一通百通”,最终达到“科科相通、点点相通”的人生最高境界。

    因此,关联交叉法,要求在学习研究任何一门学科专业(任何一门课)时,都要尽力的去追寻、把握自己所学过的、所了解的、所掌握的其它专业中相互关联的理论、方法、知识,并将这些相互关联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同所学专业进行交叉,相互映证,相互融合,通过这种关联交叉来激活自己的思维,来创造自己思想,来开拓自己的思路,来丰富自己的情商,来升华自己的素质、能力、水平、乃至人生。

    12.整体学习法

又名全习法,就是把学习材料从头到尾反复学习的方法。在反复了解材料的整体轮廓后,各个部分就会各得其所,具体细节会自然地涌现出来。这就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

13.部分学习法

又名分习法,就是把材料分成几部分,一个个顺序学习的方法。

14.整分学习法

先整体学,后部分学,最后再整体学,即整体→部分→整体三步走的学法。

15.迁移学习法

就是先前学习或训练的内容,可以影响以后相继而来的类似的学习或训练的内容。如果先前学习或训练的内容促进后来的学习或训练,叫做正迁移。如果前一个训练或学习妨碍后一个学习或练习的情况,叫负迁移。

16.综合归纳学习法

所谓“综合归纳”,要求善于将所学的前后内容,全部内容串起来,综合起来;还要善于将所掌握的各学科、各种知识串起来、综合起来,并进行归纳,从中找出问题、矛盾,形成或产生自己的新的观点、认识,甚至新的理论。也就是要通过综合归纳,将书本知识消化、吸收,把别人的观点、理论、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即使这种转化是浮浅的、是初级的、是不成熟的,也要努力去尝试。因为只有不断去这样努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综合归纳法的关键在于:不仅要能够将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串起来,更要善于将完全不同、不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串起来,只有能够和善于串起来,才能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发现亮点,进而创新升华。

17.循环学习法

学习成效与记忆能力切切相关。不同的人的记忆能力有差异,但除了极少数智力存在缺陷的人外,差异是不大的。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复习,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那么怎样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合理地安排时间呢?

1885 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了保持记忆程度实验。发现并绘制了第一条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曲线)。实验的结果是:在学习材料刚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受试者对他所学的材料仅仅保持 40%左右,第一天,保持仅三分之一,到第六天逐渐地下降到 25%。他认为:尽管各人的保持曲线不尽一致,但总的趋势却是相同的。根据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必须及时。有关实验还表明;在复习时间和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分阶段复习比集中在一起复习效果更好。如果集中复习是在学完全部内容后,集中复习是五小时,那么分阶段复习则应在整个学习中分四次复习,第一次半小时,第二次一小时,第三次一个半小时,第四次复习是两个小时。每次除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外,还复习前几个单元的内容(第一次除外)。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地进行信息的整理,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所谓“循环学习法”就是以上述原理为基础的。“循环学习法”是指在新的信息传入大脑以后,印象还没有消失之前,及时地进行整理,接着又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加以复习,使记忆印迹不断强化,以求把传入的信息变成牢固的记忆。具体方法是:在学习某门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内容后,花少量时间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复习(包括前面学习的内容),如此下去,直到学完全部内容为止。

18.集中学习法

又称为无间隔学习法,就是不中断学习时间,连续学习。此学法多用于学习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或比较抽象复杂的材料,或者是要求长时间注意的材料。

19.分拆学习法

又称为间隔学习法,就是间隔时间的学习方法,即把学习材料分为几次学习,每次学习时间都较短。

20.“螺旋上升”学习法

。所谓螺旋上升的学习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这种“螺旋上升”式学习,可以说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通俗地说,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现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实现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同时,为了解决起点提出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钻研、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去查找书籍、寻求解答根据、说明材料,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扎实钻研作风的过程,同时还是训练快速查阅书刊文献、有效利用资料能力的过程。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21 love学习法

love学习法是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由两人合作进行。love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1).llisten)听

要求学生甲读,学生乙听。学生甲读材料时,要求清楚、准确。学生乙集中注意倾听,迅速扼要记下要点。

2).ooutline)提纲

要求学生乙写提纲,甲准备复读。学生乙可根据记下的要点,整理出条理清楚的提纲,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询问甲,也可要求甲复读一遍,学生乙再作记录。

3).vverbelize)表述

要求学生乙复述,学生甲听并记录。乙对照提纲,复述听到的材料内容,学生甲倾听乙的复述,并作必要记录,以便评价。

4).eevaluate)评价

要求学生甲评价学生乙的复述,或者甲、乙共同评价。学生甲根据记录和原材料,评价乙复述的完整性、条理性、正确性及是否抓住重点要点等,学生乙听,并可提出自己看法,共同讨论。

以上四步为一轮,进入下一轮学习时,角色互换。

这一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是综合培养中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可运用于外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中。

22.复述学习法

学习效果的增强与否,是经验和强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时,通过不断的复述所学知识内容,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成功的复述让自己沉浸在欢乐幸福、好学求知的气氛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23.过度学习法

又名过剩学习,就是在对材料全部学会之后,再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以巩固所学知识。过度学习的量度取决于学习材料的难度性质及学习者的情况。

24.映象化学习法

就是把想记住的材料摆放在你熟知事物的映象中,使它占据一定的位置,就很难遗忘。映象化也称头脑中的电视,根据你自己的经历、见闻、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拍成长短不同的电视片。当它重新播放时,回首往事,历历如在前。

25.背景化学习法

即在学习时要考虑前后背景关系,学习时要融会贯通理解材料,不要支离破碎、片面孤立地去解释,否则,会张冠李戴,望文生义,产生错误。

26.组织化学习法

在必须一次记住大量的学习材料的,如果全部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那么花费的力量再多,效果也不会好。组织化学习法是对有关的材料进行一番归纳,边整理边记忆,记忆效果就会提高。

27.符号化学习法

人们在学习中能够一次处理与记忆的信息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忘记的范围称为“量块”,量块的数量大小可变性很大。量块越大,要记忆的信息量的最好办法是变换操作,即编码,也可称为符号化。

28.回想学习法

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效果不错,回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回想来进行学习。回想应在四个时间进行:每堂课后,课前,晚上入睡前,早上醒来后。每堂课后,应该把这堂课的基本内容回想一下,第一遍,只需回想基础内容,第二遍,只回想关键细节,如定义、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的内容。第三、第四遍,则分别回想第二、第三部分的关键内容。发现记忆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查对笔记,或课本,直到弄清楚为止。

每堂课前,需把上节课的内容大致回想一下,过程如上。每晚入睡前,要把当天的功课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发现不懂的问题要立即看出,千万不能马虎,偷懒,说什么明天再看之类的话。具体步骤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一门一门地回想。第二天醒来后,起床前,闭着眼睛再把各科课程回想一遍,同样要求不懂时马上看书。这个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多次形象化的记记重复以及网络化的回想,达到对于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此外,它所选择的时间也大多是最有利于记忆的时间。课前,简短的回想有利于接受新课;课后,及时的回想可使刚刚学完的课程条理化;睡前,无后摄抑制的干扰;醒后,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因此,这四个时间是最有利于掌握知识的

29.直观一概括学习法

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领会、巩固与应用这样三个阶段。而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说,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环节实现的。根据他的思想,把直观与概括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

直观指的是有关教材的感性知识形成过程。它是领会的开端环节,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先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不仅课堂上,老师应将教材尽可能地直观化,在课下,学生也应尽量把知识与直观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方法如下:

1)收集有关实物,例如,生物课,要观察动植物;平面几何,要自己画出各种图形;平时,也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实体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2)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模型,辅导学习、激发兴趣,例如做动植物标本等。

3)对于难以找到具体形象的内容,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

通过直观的认识环节,可以形成领会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性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的表象。直观这一环节对于学习比较抽象的学科意义更为重大。然而,直观的、感性的要素仅仅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还需要对有关教材的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它是通过概括的思维活动时行的。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概括包括两个类型:感性和理性的。

感性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往往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是通过自觉的分析和抽象形成的,而常常由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强弱对比,强要素的泛化掩蔽了弱要素而实现的,那些要素或由于在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或由于重复,而成为突出的要素。因此,往往出现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的错误。一些学生自以为明白了,懂了,其实,他领会的只是日常概念。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学习,必须把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充分比较,认识二者的区别。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经验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正确的理性概括,通常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对一类事物的特征与联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区分出一般与特殊的因素。学生在掌握概括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以下两类错误,老师应提出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一类是把共同特征当作本质特征。另一类,是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本质,把外延扩大或缩小。

30.挑战超越学习法

     所谓“挑战超越法”,其中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人有一个最最致命的弱点和劣根性,这就是惰性。惰性,毁了许许多多的天才,是所有立志成就伟大事业人士的天敌。因此,克服惰性,克服人性中的不足,挑战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是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成功的最大捷径和秘诀。

    要想挑战自己,要想超越自己,就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去不断地战胜人性中的惰性,就必须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能够不断战胜和超越自己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才能成就辉煌和伟大。

第二,挑战权威、超越权威。

    所谓权威,只不过是比你早成功了一些时间的人士,或比你早走了几步的人士。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永远的权威,更没有不可超越的权威。因此,挑战权威、超越权威,应该是每一个立志成就辉煌的伟大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精神。

    事实上,不敢向权威挑战的人,不能超越权威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权威,永远也不可能取得辉煌。

    挑战权威,超越权威的关键:一是要有敢于挑战的自信和精神;二是要有善于挑战和超越的方法;三是要善于选择“挑战”的研究领域或课题。选择科学准确,必然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挑战超越法,必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因为,不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人,更谈不上去挑战、超越权威。

31.最优学习法

也称八环节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发明的。即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32.程序学习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并系统排列起来,学习者按照这种程序一步一步地学习,学完一个小步子后,对小步子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回答正确后进入下一步,回答不正确再反过来继续学习。程序学习法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些,它有利于学生自学,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其中不足之处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3.纵横比较学习法

     人类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相通的方面,都可以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因此,在学习中,都应该十分专注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这是所讲的比较,就是要主动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同所学习的知识和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相互的借鉴、相互的启迪,也就是相互的比较,从而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和更有效的研究学问。

    所谓纵横比较法,就是要求在学习、研究中的比较不只是进行简单的、或直线式的比较,而且还应该调动所有已知的知识进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纵横交叉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研究的质量,才能获得最佳和最大的学习、研究成效。

    纵横比较法,同关联交叉法和联想连通法,其内涵有一些相似、相近,但也有区别和不同,前者要求在学习、研究中将相关学科、专业进行关联和交叉;后者要求在学习、研究中调动和运用丰富的联想,将已知的知识同所学专业对接连通;而纵横比较法的关键是将所学专业同已知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或真理,从比较中获得启发和指示,从比较中得出新观点、新思想。

34.联想连通学习法。

    所谓联想连通,要求在学习中要善于将书本里枯燥、抽象的理论、观点同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对接、连通,调动和运用丰富的联想,让那些枯燥的名词、术语、定义、观点、理论、思想等抽象的东西活起来,形象化、生动化。如此,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质量必定非同一般。

    中国著名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十分经典而又发人深思的广告语:人类如果失去联想,世界不知会怎样?

    联想,不仅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灵魂和源泉,而且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研究学问、成就事业的方法和动力,关键看你如何理解、认识,在你如何运用、实践

35逆向思考学习法

    逆向思维,是学习和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人类学习史和科学史上这样的典例十分之多。这是因为,常规思维、线性思维已为人们习以为常,往往使学习者、研究者的思想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难以发挥创造性,难以创新。

    逆向思考,也称之为换位思考,或反向思考,还称之为非逻辑思维,或非线性思维。它要求在学习、理解、思考、研究、分析、探讨问题时,不仅要按一般的常规路线、方式、逻辑去思考,而且要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变换方向、变换位置、变换角度去思考。这样逆向思考的结果,往往是常规思考所不能及的,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说,许多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和许多伟大的成功,就产生于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之中。

    问题在于,许多人也知道在学习、研究中应该多一些逆向思考、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但在具体的学习和研究中却做不到。因为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人们习惯了常规思维方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中国人的习惯和传统观念,以及学校教育给人们就是这样教育的——中庸之道,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因此,逆向思考法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认识、重视逆向思维的价值,不断提高运用逆向思考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一方面要从平常的学习、研究活动中乃至在平常的生活中,主动的去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养成习惯,即养成逆向思维的自觉性。悟透方法的要领和道理,完全变成自己的体会和方法。这样,才能在学习、研究中自觉运用,才能帮助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最高理想。

   36.模仿创新学习法

对模仿创新必须明确三点:

    第一,模仿,并不是贬意的东西,而是人生中一件十分正常的行为,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第二,模仿,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创造、创新的初始,是创造、创新的阶梯。

    第三,模仿,是创造、创新的一条捷径。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造出新,是成功的秘诀,何乐而不为?

    但是,模仿中一定务求创新,那怕只是一个观点、一个部分、一个方面的创新也好,也毕竟是你自己的创新。因此,只有有了创新,你的模仿就不叫模仿,你模仿而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才是模仿的升华。否则,模仿就成了仿造,就成了抄袭,就真成了贬意中的模仿。

    事实上,所谓的专家、大师,无一不是从模仿起步的和成功的,只不过通过无数次模仿和模仿创新,已经完全进入了模仿创新的自由境界,模仿的痕迹已经看不见了,看见的和表现出来的只有创造和创新。。

    37.四环式学习法

“四环式”学习法是通过由面到点的综合概托,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全部材料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包括精读材料、编写提纲、尝试背诵和有效强化四个环节。

1)精读材料。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抓中心,细心阅读,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不同份量,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2)编写提纲。即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编写提纲(每篇划分几部分,每部分划分几段,每段概括为一句话),从而使学习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展出出来。

编写提纲是提高自学者智力活动折积极有效方法。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的提纲,便于识记和保持,有利于再现材料的“意义依据”,实际也就是“提要钩玄”。

3)尝试背诵。就是对所编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回忆)。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书本对照,进行“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记忆薄弱环节进行二次“反馈”,这一过程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4)有效强化。就是用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再对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把每句压缩为关键的几个字),然后针地简纲,进行强化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印象。

38.发现式学习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的。直接知识的获得,无疑是“发现”;而间接知识的获得,也应当很好地运用发现法。后者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间接知识的获取。运用发现,学生必须进入“角色”,要像科学定理、定义的创始人一样去思考,去演算,去实验,去经历失败,去尝试成功,就是说,不要指望坐享其成。发现式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发现本身包含着已知观念的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知观念与新学得的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或者说使正在进行的工作同他早已熟知的模式配合起来,从而起到提高智慧潜力的作用。发现式学习法,还有助于对所学材料的牢固记忆。因为通过发现法获取的知识,一般来说是与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结构结合得最紧密的。发现式学习法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独自捕获所需要的知识,如何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陈旧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是最为重要的。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从中可以看出,所谓 “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39.四轮学习法

  心理学上把认识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在四轮学习方略中,也把学习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其实这四轮与上面认识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是对应吻合的,虽然所述的角度不同,但都有分阶段的四步,每一步的学习要求非常相似。预习就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四轮学习方略是近几年流行全国的一种学习方法,由于它符合一般认识过程,故严格坚持按这四个步骤学习每一节课,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轮学习方法中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四轮复习法:①通读,进行系统复习;②精读,进行重点复习;③演练,进行解题复习;④回忆,进行检验复习。四步解题法:①审题,搞清是什么;②构思,搞清为什么;③解答,搞清怎么办;④检验,验证怎么样。四步记忆法:记忆、保持、再认、再现。这些看似常见的步骤,但一旦能够照步执行,学习效果就会立即显示出来。

  40. 疑问探究学习法

     疑问探究,这是中外所有成功人士,所有大学者、大专家成功的实践经验的结晶。

    人生的路上,做学问的路上,学习的路上,疑难问题很多很多,每个疑难问题都是前进和成功的一道障碍,只有不断地克服这些障碍,才能不断地跨过疑难而不断地前进。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种理念,对疑难问题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努力探究明白。探究疑难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方法,但更是一种精神。因为,探究疑难需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麻烦的精神,需要韧劲,需要毅力。

    探究疑难的具体方法,需要不同的问题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41.超前学习法

  所谓“超前”学习法,便是利用空余时间,把以后要学的内容,通过记忆、背诵、习题、质疑等步骤先学习起来。与预习不同。预习只是预先看看课本,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超前学习不是预习,而是学习,要自己去弄懂不懂的地方。

 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先将课本从头至尾看一遍,了解一下大概的内容,然后配合参考书,逐章进行学习。将每章中需要熟记的概念、公式等摘录在小本子上,逐条逐个地背诵。每天无需太多的时间,背上一条概念,23条方程式,56个基本知识点就够了。再根据参考书上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如遇到不理解之处,便做好记号,以便在上课时着重听讲。等到一章全部学完后,再将会做的习题做一遍。

  超前学习,可使基础牢固,学习起来更轻松。

42. 二级自学辅导法

其程序大致是:引路——初读——基本练习——挑疑练习——重读——解疑、小结。

1).引路

教师根据本课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出自学提纲,谈话等手段,为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提出一个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找到用功的着力点,并提出自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种引路提纲是教师事先根据下列构思编制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反映教材的重点;从培养能力出发,有启发性、思考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趣味性。

2).初读(初读教材)

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独立地阅读教材,初读要达到能够概括、质疑、准确地复现所学的内容。在看书的过程中可请教老师,可翻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也可互相议论,这种议论是以组为单元,前后座位四人为一组。

3).基本练习

为了检查初读效果由教师布置一组练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利用这段时间,最大限度地注意每个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属个别性,当即给予辅导,属共同性的,随即启发讲解。

4).挑疑练习

挑疑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向学生挑疑,其目的在于揭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知识;一是学生自己挑疑自我反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存在哪些疑问。挑疑练习题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和在基本练习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编制的。这种题应具有合适的梯度,有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习题还应考虑有一定的难度,要真正能检查到学生掌握本课教材的程度。

5).重读

是再次重读教材和重点地读教材的意思。学生在完成挑疑性练习的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重读教材来解决。挑疑性练习和重读教材两个步骤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学生是边考虑挑疑习题边重读教材。

6).小结解疑

其目的是解疑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提高。小结的方式有:

1)按自学提纲小结、整理:

2)根据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

3)就本节教材的某一重要问题深入分析讲解;

4)当学生自学本课的内容很顺利地时候,可以进行引申性的小结,为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给以提示。

43.睡眠学习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如果学完一个材料,再学一个新的材料,后面所学的材料会对前面的学习有干扰。假如学完一个材料后,不再学习其他材料,而是休息,则所学材料记忆保持率极高。最好的休息就是睡觉,于是,心理学家提出,睡眠可以保持记忆。 既然睡眠可以保持记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睡眠来进行学习。人在处于半睡眠状态,又称假寐状态时,大脑的某些点上的“小窗口”依然开着,能够接受由听觉器官发来的信息。如果这时有人不断地反复向假寐中的人讲话或播放一段录音 (这叫“暗示”),那么假寐中的人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讲话或录音内容记住,这是一种基于暗示性亢迸原理的学习方法。由于假寐时的大脑不受外界干扰,因而对暗示作用非常敏感,最适宜用来记忆需死记硬背性质的内容,诸如外语单词。 我们使用录音机可以完成睡眠学习。使用袖珍录音机(随身听),将我们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外语单词录制在磁带上,睡觉前,洗漱完毕,轻松地躺在床上,闭上双眼,戴上耳机听录音,音量不要太大,调节到窃窃私语的程度最好。听录音时,不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在半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接受录音的暗示。录音的暗示会触发记忆,使你在不知不觉中限量地将记忆潜能挖掘出来,记住大量材料。 利用睡眠学习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使大脑和身体放松进入缓慢活动状态,所以,在睡前听录音时,必须先调整好身心,使自己入静、放松,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何保持入静、放松呢?

1)你可以先听一段轻音乐。柔美、舒缓、恬静、幽雅的轻音乐,有利于平缓情绪,调节身心,使呼吸、心跳减缓,达到心平气和的放松状态。

2)做呼吸放松。如果你劳累了一天,脑子里乱糟糟的无法入静,你可以试着做呼吸放松。你平静地躺在床上,闭上双眼,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出。呼吸时要“数息”,即默数呼吸的次数,呼时、吸时都要数。“数息”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杂念,解除紧张与疲劳,帮助你尽快入静,达到放松状态。

3)养成定时睡觉、定时起床的好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而高质量的睡眠是有效睡眠学习的保证。通常我们应在晚上11点左右入睡,过了零点,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你想睡也无法抑制兴奋,难以入睡。所以,在睡前听录音,由大脑放松,逐渐转入半睡眠状态,直至大睡。可能你会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很正常,睡眠学习有利于记忆,又能帮助你睡眠,可谓一举两得。

4)听录音时,每天应先听前一天所学内容,如昨天学过的单词,重复记忆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你可以快速重复内容,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然后再听新内容。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及时有效地检查学习结果。

5)要持之以恒。尽管睡眠学习法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学习,但这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贵在坚持。开始学习时,你可能不习惯。也许,你对这种学习法能否有效持怀疑态度,当你坚持一段学习后,你会愉快地发现,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神奇的学习法。

44.单打—学习法

“单打一”本是中国的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做事情一次只专门做一件,不旁及其他的问题。有人用“单打一”的方法读书、学习,竟有特殊的功效。

著名科学家陈念贻就是这样学习的。他年轻时为了报考大学,决定突击自修英文。这个主攻目标确定之后,他就将房间里的其它书籍封存起来,只剩下英文书一种。整天手不释卷,捧着英文书背读,使自己完全进入英文的“境界”中,不受其他任何书的干扰。第一天,他只记住了 8 个单词,到第二天早晨,复习时发现已忘掉了 3 个。第二天仍然没有记住几个。但陈念贻毫不气馁,继续埋头苦学,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开始掌握了英文记忆的规律,一天能记住 20 多个单词。一个月后每天能记住 50 余个;两个月以后,就已掌握了四、五千个单词,基本能阅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了。

陈念贻不仅只是单打一地读英文书,而且“单打一”中还有小“单打一”呢!在掌握一定数量单词后,他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攻英文语法和英文写作练习。接着,又专门用了一段时间强行背诵了 500 句英语范文。结果,他总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把英文攻下来了,并能用英文写出很漂亮的文章。

此后,陈念贻又用这种“单打一”的方法,攻下了德、法、日、俄四门外文,还攻克了代数关、三角关和解析几何关。真可谓:单刀直入锐不可挡。过并斩将连夺城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每当他做完必要的准备工作后,一进入实验室就不再分白天和黑夜、星期日和工作日了。一项实验总是一气做完,这里他不仅仅是考虑现代科学研究本身的实际需要,他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丁肇中教授曾说:一事件已经在脑子中占据了位置,应利用连续性的优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也最经济,再去争取下一个胜利。如果此时改做其它,待重新开始工作时,又得再做思想准备,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浪费。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利用单打一学习法对弥补能力缺陷,攻下薄弱科大有好处。

45.思路对比学习法

思路对比学习法就是:课前,对老师将要讲的新内容、新课文进行预习,在自学中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其中也包括练习解答习题;在课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和理解加以对比,还把老师的解题思路同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琢磨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路中哪些是正确的和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和繁琐的;课后,将对比后的结果加以总结、归纳,巩固和理解由此而得到更正确的分析和更优化的思路,依靠相互间的思路交换、对比,获得别人思路中合理成分,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琐的思维,求得更新自己思考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46.笔记学习法:

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中心威尔特?泡克教授提出了以笔记为基础进行学习的方法,并概括为五个必要步骤,简称“5R”、“5R”是英语“记录、简约、复述、反思、温习”五个词的词首缩写。

1)记录。在听一些重要课程或阅读某些需要重点钻研的著作时,对其中的主要观点、概念、原理、事实及材料间的逻辑关系等,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做好笔记。笔记可写在笔记本的左边,右边适当留出一些空白以便作摘要。

2)简约。即对原始笔记的内容提纲挈领地进行摘要和概括。可选择关键性的词句、概念,以及新颖独特的思想,归纳浓缩后,按逻辑顺序列在笔记本的左边空白处。这种概要形式显示了所学材料的基本方面和骨骼,在复习中,通过关键性词语的提示,便于记忆学习笔记中主要的内容。

3)复述。一段时间后,应尽可能回忆学习过的材料。在学习期间和考试前,要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合上笔记本)复述笔记内容。这种方法,能使所学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新鲜感,并能自我检测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4)反思。许多学习者由于未进入深入思考,抓不住所学材料的主要精神,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围绕学习笔记提要,认真进行思考,就会较好理解学习内容。

5)温习。在思考、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教材和学习笔记要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温习与复习。温习应隔一定时间重复进行,以保证学习和记忆效果的巩固。

47.浓缩学习法

知识浓缩,是指把众金的现象抽象为简单原理,把离散状态的印象归纳出清晰的脉络,把内在实质描绘成定量公式,把大量事实析晶出简洁精华,使知识组成“集装箱”储存起来的学习方法。

知识浓缩方法大致有:

1)大量过滤。第一步,必须对知识信息先过“大眼筛”,进行初级视觉处理,拿到读本先看作者、纲目、来源、类别、作第一层次取舍。再根据题目,抽读提要或重点章节,作第二层次取舍。然后围绕你的学习目标分开档次,进行粗读、浏览、精读的决策。

2)寻找知识链。鉴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特点,使我们可以用编目、提纲、图表符号等办法剪去枝蔓,拧干水分,析出学习内容的精华,辑录并记忆知识的主线,把知识患起来,形成包含着巨大信息量的知识链。

3)简单包含。“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如果我们用一个概念统摄众多概念,用几句十分明白的话,说出一个十分深奥的道理,用一个尽可能简捷的符号、图表概括出尽可能多的前提假设,推出尽可能多的结论,使之返朴归真,平中见奇,当然就将大大地增加我们的信息摄入。

4)合理代谢。知识,是要不断清点,不断调位,不断代谢的。没有取舍就不会有重点,没有重点,也就不会有优势。接纳的同时,摈弃一部分,闲置一部分,才会使你的知识充满生机。

5)模糊记忆。对于许多庞杂的死资料,有许多是不必精确记忆的,只要求做到“对样样事都应略有所知,对某一事则应样样皆知”(布鲁姆)即可。

48.互相检查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合于在两人之间进行,通常是同桌的同学。这种学习方法的具体做法是:两人协商后,定期互相检查,比如一方提问题,另一方解答,一方说词语或单词另一方默写,一方出题另一方做等。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同桌同学互相促进,共同增长知识。因为提问题或出题目的一方,他(她)自己就必须对所提的问题能够理解,对所出的题目能够做出来。在检查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或出题目的一方,往往发现对方有不完全或错误的地方,这就加深自己对原题的理解程度,甚至还能弥补原先自己的不足之处。

49.沟通交流学习法

    一个正常的人,注定要同人、同社会终生沟通交流。

    一个善于同社会、同各阶层人沟通、交流的人,善于将自己融入社会的人,成功的概率要比一般人大的多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和善于同人、同社会沟通、交流,因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必须面对的, 如何沟通交流呢?

    其一,要积极利用沟通、交流来获取信息,启迪思路,增长知识。现实告诉我们,人们期望所有的沟通交流活动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样可从中学到许多东西,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是所有的都具有意义、有价值,许多时候的交流恰恰是无谓的、应酬式的。而我们不可能只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交流,而完全拒绝无谓的、应酬式的交流。因为这样你就会同社会、同许多人格格不入,就会因此而失去很多机会。

    因此,我们要学会应付各种活动,并在各种应酬式的交流中积极发现、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来启发自己的灵感、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其二,要善于同不如自己的人沟通交流,并且从他们身上发现亮点,以丰富自己。当然,我们期望只同与自己相当和比自己强的人的交流,这样收获无疑是多多的。但现实同样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可能不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不应该浪费那些属于自己生命的宝贵时间。更何况无论什么人,他身上都有比自己长的地方,就看你如何发现并拿来为已所用。

   50 群体外向学习法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维纳?罗森勃吕特和一些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界专家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方法讨论会,由于这种讨论会对维纳后来创立控制论起了重要作用。有人称这种学习方法为“群体外向学法法”。在知识形成立体网络的今天,这种方法不但可用于发明创造,还可用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外向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群体成员的学识结构不尽相同,知识水平也各有高低,因此有一系列优点:首先,由于兴趣相近,学习群体自愿组成,各成员不存在被迫感,故有较高的积极和热情。其次,当前进行一项研究,往往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而几个知识结构不同的人在一起学习研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门学科有所了解。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经人讲解又通过答疑讨论的知识印象较深,这是因为经过强化了的信息, 知识有助于记忆、消化,更易于运用。第三,有时,由旧知识的联想优势而造成新知识的联想抑制,人们以往所获得的经验会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负迁移”现象。群体学习法运用了大家的鉴别能力,不同的见解,互相激发,易于使个人的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便于排除个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保证每个成员调整思路,少走弯路。第四,学习中的自卑感往往是由于知识不足、技能不高所引起。自卑往往使人精神上过多责任自己,并导致自我埋没。现在一般责备“社会理没”的较多,而注意自我埋没却很少。

在学习群体中,接触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接触到多种学习方法,可以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同时,群体各成员是由于兴趣而自由组合的,使每个成员有机会享受自己给人讲解知识的喜悦,有助于建立自信。另外,群体学习往往是在空闲的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时间,又可使生活更有规律。现在的生活节奏虽然加快了,但很多时间仍是在无谓的聊天中不知不觉地消逝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生活以及生活中适度的紧迫感与约束感可使他人乐观、精神振奋,有益于生理、心理健康,延迟大脑老化。学习群体的组成以自愿为原则,即自由组合,自愿进退。自愿进退不仅不会使群体难以组成和存在,相反会增加群体的活跃程度,使热心的参加者受益更大。在组成学习群体的初期,以三至七人为宜,最好不超过十人,因为在初期参加群体自由式讨论的经验不多,人太多会使讨论离题。再则,应有三五个知识面较宽、有组织才能的骨干分子把住大方向,创造自由愉快的气氛,综合各成员意见,定出学习讨论的主题。

具体的讨论形式可以是:各成员介绍自己近来所学知识,提出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成熟与不成熟想法等,其他人就这些问题补充、评议并归纳。

     可以借鉴此法用于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