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情歌广场舞五:“自主探究 教师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9:41

 “自主探究 教师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低效,一直是语文界的一大痛楚,2007年第12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一篇《向40分钟要质量——访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的文章,记者问到当前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崔峦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教学目标失衡,第二是教学内容泛化,第三是教法僵化。

  崔峦先生的观点,一针见血,但我认为除这三点之外,最根本的教学的观念老化,语文课堂上“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教知识,不重能力;只重分数,牺牲过程”。这样的课堂文化如黄河的泥沙一般,一层层地淤积,将语文教学越绑越紧,语文课堂不仅举步维艰,甚至裹步不前。

  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原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点。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力提升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乐趣应该是缘于自我的探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得到精神的满足后才会进发出更深层次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真正变得高效,变得有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有效,更快乐。 “自主探究,教师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适时地帮助、点拔、提升,使学生能自主发展,形成学习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师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自主预习,初步探完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深刻的对话”,生本、师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媒介就是课本,只有教师、学生都对课本比较熟悉,这样的对话才能深入,否则信息不对

  等,教师占据着太多的的信息,而学生对对话的信息了解太少,自然对话难以平等。

  要想达到平等对话,并且让对话走向深入,这就必须让学生也要事先预习课本。

  教师导学是预习成效的保证。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往往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对要学习的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指向性不明。教师导学,就是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提纲,让学里预习时有纲可循。

  预习提纲的设计,要兼顾全体性,又要注意个体性。因此预习的提纲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保底工程。学生在一个年段,一个学期,需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语文习惯;一篇课文,编者编在本册教材之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何种语文素养向,学生该从本文中汲取到哪些营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的设计中有时不妨适当地渗透。

  二是面对个体的分层练习。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看,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按照自学提纲,尝试着自己学习课文,而阅读能力弱的同学,自然对他的要求不能一视同仁,不妨将自学提纲上的题目分成等级,根据基础的不同选择不同等级的练习。

  值得注意的两点:

  (1)以上是自学的基本任务,给学生的预习提纲一定要有坡单一。

  (2)预习是学生尝试自学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但要防止学生过度依赖课外教辅书代替自己的思维。

  (二)展示汇报,检查反馈

  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

  教学方式记住率目前教学方式采用率

  从该项调查发现,教师们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山东的杜郎口中学之所以在教学大纲中取得重大的成功,与他们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展示汇报阶段,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汇报

  一是小组内的汇报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提纲的内容,小组长要合理分工,让人人都有机会汇报。小组内交流课文朗读情况,做到人人能读书,个个会评价。

  二是班级内的集体展示、检查:

  检查预习成果,重点对预习中普遍存在的的难题进行检查;

  检查重点段落课文中难读的段落是否都读通顺了;

  检查课文的结构是否能初步理清。

  二级展示、检查制度,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发展。这一环节,教师导学的作用在于检查,纠错,适时点拔,补充。

  (三)质疑问难,顺疑而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而思,有思而悟。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和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学生能提出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中都进行解决。此环节教师导学的作用在与与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选出在教学中外廷广,内涵深的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然后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将课文的内容基本能提领起来,由此生发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刀而解了。

  (四)合作探究,点拔提升

  确定了主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引导学生立刻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然后马上回答,这样会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抢得先机,而剥夺了后进生的思维机会,我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学生对语言方字的涵泳、品味。

  主问题出来之后,让学生有自主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中走得更加深入。在这一过程,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小组内再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大家的观点综合,从而得出一个组内的观点。

  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选择一些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以检查学习成效。当然课堂如登山,学生是登山的主体者,需要充分尊重,由于其认知水平的拘囿,往往是比较肤浅,如果课堂中只一味地简单地满足于学生的汇报,则学习的效益会大打折扣。因此课堂上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闻道在先。是“课堂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有责任“引领” 学生去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如果毫无原则的“尊重”就是放任与放纵,学生的认识与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提升。

  此外,教学一篇文章,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不能只是一个回合,教师课堂上至少得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上几个回合”。第一回合从课文的内容层面走,只走这一回合,显然是刁;够的,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课文只是个“例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既然是例子,就要发挥“举一隅而反三”的作用,学生既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认识,获得美的享受;更要通过例子,积累规范的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因此第二回合,不妨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精彩,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有时,教学中还要再走第三回合,即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几个回合的感悟、探讨、点拨、提升,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深度,有广度,“立”起来。

  (五)读写迁移,拓展运用

  纵观本次课改,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教学目标注意了三个纬度的整合,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上更力口生动活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比以前加强了。学生动口能力增强了,而动手能力减弱了。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经常进行一些迁移性的小练笔训练,以课堂为阵地,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定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是内容的延续,可以是词语的连缀,可以是段落的仿写,可以是文章的改写,也可以是读文章后情感的流露……读写的结合,切人点亦小,这样才能开掘得深,学生有话可写,真真实实地提高着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探究,教师导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必须确立的几个观念

  (一)“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老师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后,许多教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学大于教”“教服务于学”的教学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学生已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学习的品质,自能学习,自主学习,而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习得的方法。习得的习惯。教学的课堂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帜,形成一定的能力,最终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敦学的一切着力点,最终都要落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都应是在学生的发展上。人们定义学校是‘学堂”,很确,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堂。

  (三)还学于生”的学习观。

  40年代陶行矢口提出的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 “六大解放的主张。六大解放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简称。“六大解放”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解放学生,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会创造。 “还学于生”还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不可走马观花。

·                               省市职称

·                               财会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