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67基金:启功与王羲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4:10
启功与王羲之 文章来源:阳泉书法网   【字体: 大 中 小】   时间:2008-6-21 10:18:45    启功先生与王羲之所生朝代相去甚远,但其与王羲之在书法字体上的交流,尤其是神交,最为密切。固有此题目。

    王羲之作为中国楷行草书的创始人,新体书与旧体书的改造者以及其在楷行草书上的登峰造极的造诣,被世人公认为书圣。其书《兰亭序》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其后,虽有历代众多名家出现,如楷书大家欧颜柳赵,行书大家苏黄米蔡,以及后世公认的书法大家董其昌,邓石如,于右任,等等。他们的共性在于与王羲之的字有比较大的不同风格和面貌。而在王羲之之后的历代大书家中,与王羲之字体风格最接近的,最一脉相承的,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的,当属启功的字体。有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中国书法》杂志的刊名是集王羲之的字。那个繁体的“书”字是从王羲之所书的若干个“书”字中选出来的。至今还没有任何人的“书”字的美能超过王羲之的这个“书”字。《中国书画报》的繁体报名曾出自启功先生之手。启功那个繁体的“书”字一看就知道是学王羲之的,但结构又有启功的面貌。王的字方正,启功的字长方。上部的“聿”部,两人的字的结构如出一辙,至今没有人能写出第一笔像王羲之那样完美的角度,唯独启功先生做到了。下部的“日”字,王羲之用的是行书的方法,而启功先生用的是楷法,仍得王羲之的神髓,把上下部分衔接得天衣无缝。王羲之之后,至今没有人能写出像启功先生这样结构完美的“书”字。无论是《中国书法大字典》的“书”字,还是《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等任何地方,任何人写的“书”字,都是如此。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报》请启功先生题写报名的原因之一吧。二人更多的相似的字在此不一一列举。
启功先生是公认的当今书坛的泰斗,也有人称其为当今的书圣。这新老书圣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启功先生到底对王羲之的书法有哪些继承与发展呢?
我认为,择其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启功先生把王羲之书法的结构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王羲之的字体基本上是端正的。中宫也有一点点紧缩,但不十分明显。启功先生在继承和研究中国历代书法的基础上,包括王羲之的书法,发现了其中王羲之字体的天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书法的主体------汉字结构的“五三五”学说,打破了过去“上中下”三等分的传统说法。他创建了“回”字格的练字方法,代替了传统的“米”字格方法。他把过去对汉字的九成宫的平均分配法改成中宫紧缩,上下伸展的结字方法。被世人称为启功结字法。他用此法创建了自己的书体------启功体。他用回字格把《兰亭序》的每个字分解,使学书者加深了对每个字结构的理解,学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启功体名扬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模仿,收藏的典范。截至目前,在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过程中,尚无人能与其比肩。我们绝不能小视这个发明的历史意义。它将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如何在这方块之中创造中国书法之美,这是历代书法家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历代书家几乎把汉字美发展到了极至。虽然许多大书家都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在书体的成熟度上,字体的结构美上,书法的独特性上,被大众的接受度上,至今没有人能够在楷,行,草体上达到启功先生的高度。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欧阳询的字体也是中宫紧缩,但他没有上下舒展。有时我在想,是不是启功先生受了服装模特的启发,他看到服装模特的腰大多纤细,而四肢修长,尤其是腿部的修长,才使他突发奇想,创造了五三五的结构比例。服装模特的发展也证明了现代人对美的比例的理想和追求。启功先生的字体结构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字如其人”。也许有人说,可启功先生本人的体型并非如其字。我们不能如此浅薄地理解。“书为心画”。启功先生是发自心灵的追求。

    启功先生和其他人一样,也是学欧颜柳赵。启功先生用功最勤的智永千字文也是人们常见的碑帖之一。启功先生学的王铎也是大众所青睐的书家之一。但启功先生为什么没取王铎的扭曲,依旧是方正呢?众人皆知启功先生是学米的大家,为什么启功先生没取米黻的长枪大戟,而依旧是方正呢?这是十分令人深思的。这是因为,在方正之中求其创新,才是最难最难的。而在这方正之中能创造出新意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王羲之的字就是方正之美的极致。启功先生就是在继承后又能发展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也是最杰出的一位。他创造的启功体前无古人,永垂史册。

    如果你研究过启功先生的字,你就会发现他的字的结构有很科学的规律,行笔之间有很强的韵律,每笔之间有很严格的角度。这是他的字美到极至的保证。如果你掌握了这些规律,你就会发现你的笔会和着这些韵律,这些角度,很自如地运动,就像盛中国在拉小提琴,就像殷承忠在弹钢琴,如醉如痴,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启功先生论至书法字体结构时说:“结字如悬崖置屋牢”。王羲之的字体结构如此。历代大家的字体如此。启功先生的字体亦如此。但启功的字体更接近于王羲之的字体结构,又有所发展而已。启功先生把王羲之书法的结构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启功先生把王羲之书法的用笔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网上看到一位女网友这样描述草书,即你用刀砍过,所剩下的笔道你不能再砍下任何一丝一毫,剩下的就是你要的草书。其实各种书体均是如此。王羲之的字体你也是不能再砍下一丝一毫。而启功先生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启功先生的字笔道更瘦,更为干练。历史上除了赵的瘦金体以外,几乎没有比启功先生的字笔道更瘦的字。看过启功先生写字的人都会发现,启功先生的行笔速度,即笔在接触宣纸那一刹那,笔锋在宣纸上的运行速度,那是太快了。那不是一般的快,简直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的词来形容。但快并不是轻划。依旧是涩笔,依旧是椎划沙,依旧是力透纸背,启功先生创造了快速写涩笔的奇迹。快的基础是熟,准,快的结果是创造了力,创造了美。启功先生自己说:“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这快的基础是胸有成竹,是炉火纯青的功力。启功先生批评了一些无此基础的快:“又有人任笔为书,自谓不求形似,此无异瘦乙冒称肥甲。人识其诈,则曰不在形似,你但认我为甲可也。见者如仍不认,则曰你不懂。千翻百刻之黄庭经,最开诈人之路。”

   我们都知道启功先生的笔道是以瘦劲为特点。瘦劲的笔道必须是笔笔骨力,笔笔精到。如果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气魄,那快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感叹启功先生的线条之干练,之精到,盛赞其书为铁划鹰钩,非高人而不能为。

    对启功先生的笔道研究不深的人以为启功先生的线条十分简单,用一根细棍来形容它。其实非也。学书的人都知道,用笔的关键在于使转和提按。相对来说,提按难于使转。越是大家,越是把这些深奥的功夫隐于无形。初学者往往用粗笔与细笔来显示提按的功夫,而大家却常常用你几乎察觉不出的细微变化来诠释提按。这好比生产同一件产品,你用十吨原材料,我只需用你千分之一的原材料,还能比你生产的产品质量好。这是科学,这是技术,这是人类的文明。你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你没有这种认知,你只好就大量地浪费你的财力,你的资源,还在第三流的书家的范围内徘徊。林散之先生说,书法是少年写形,中年写势,老年写意。同样是书法的线条,启功先生的每一笔也都是无往不收,无垂不露,提按有度的。但启功先生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力,环视古今的洞察力,精益求精的功力来锻造自己的每一根千变万化的线条。

    为什么启功先生行,而我们不行?因为启功先生对王羲之书法理解最深最精。

   启功先生见多识广。他看到的许多书法古帖真迹我们至今望尘莫及。他还亲自到英美法日等国的博物馆去观赏流失海外的书法文物,这是常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就是王羲之也自叹不如,限于他的时代限制。

    启功先生诗书画三绝,才华横溢。读读启功先生的各种丰厚的著述,你就会感慨,启功先生真高人也。能达到启功先生之境界者,能有几人?

     启功先生一生遍临诸帖,写下了《论书绝句一百首》和《论书札记》21则等专著。五十岁前,便创立了成熟的启功书体。我们望洋兴叹。

    读读启功先生的线条吧。字如其人。你能从启功的线条中读出老人的写意吗?读出老先生的学识吗?读不懂,就不要瞎说这线条简单。先生的线条是从王羲之的线条继承而来,又有了新的发展。撇捺,启功先生的更长一点儿。线条的干练,启功先生的更为瘦硬。但二者给人的美感是相同,又相通的。新老书圣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启功先生的幽默品格胜于王羲之

    王羲之的一生是为官的一生。虽未及高位,但仍是为官。虽晚年引退,也是大部分人生为官。加上从小受家庭影响,生性耿直。这也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许历史资料尚不够完全。而出身皇室后裔的启功先生也是由于时代不同,一生当老师。受外界的客观束缚,其幽默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启功先生字写得如此好,但他却从不承认自己是个书法家。在2003年“启功书学国际研讨会”上,老先生还谦虚地说:“我的书法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学员的鼓励。如果大家看我这“丑恶”的字还有进步的可能,希望你们多赐教,使我能够有一寸,一分的进步”。启老的谦虚真令那些常以著名书家到处招摇撞骗者汗颜。

    启功先生素以幽默,平易近人而博得更多人的尊重。学生们都以博导称呼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却解释自己为“拨倒”,“一拨就倒, 一驳就倒”。每当开会,讲课,主持人请启功先生讲话,作指示时,启老总是会说自己是满族,历史上通称“胡人”,所以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说”。其在66岁时自拟的墓志铭更是被传为佳话:“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当他有一段时期,因病需要带着医疗仪器来接见来客时,还戏称自己是老“机器人”。王羲之只活了五十九岁。而启功先生比王羲之多活了三十余年。这使启功先生见识更广一点。做学问的时间更长一点。

    表面上,启功先生总是面带笑容,实际上,启功先生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身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少人知道这校训的句子也是启功先生拟的。他用此句提醒大家,更是要求自己。他把在香港卖自己字画的160多万元钱用自己老师的名誉在北师大建立了陈垣(前北师大校长)“励耘奖学金”。他自己住的楼房也用陈垣老师的字“励耘”来命名。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有人称他的字和弘一法师的字一样,已经超凡脱俗,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我却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启功先生的字和王羲之的一样,还是透露着人类那颗蓬勃向上,追求至善至美的不断奋进的雄心。这正是人类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启老的字如此受人们深切爱戴的原因之一。启功先生曾经集古句成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他的砚台上刻有这样的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对联、这铭文,都是先生极其喜爱并经常书写的,可谓夫子自道。其实这也是他的艺术、他的学问、他的人品。启功先生是一部大书,值得一辈子捧读。启功先生的字和王羲之的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本正经,一笔不苟,字字精美绝伦,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永垂史册。

    启老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他也是继王羲之之后,向人类展示了又一座书法艺术的巅峰。如今启功先生驾鹤西去,把自己的一生学问,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留给了人间。我们祝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和王羲之一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分析研究启功先生的字,尤其是其与王羲之字体的渊源,继承与发展,这都应该是中国书法的一件幸事。我愿以此拙文抛砖引玉,请更多的大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