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研究生考试考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12:49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是为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3、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 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

4、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策略:即:抽象——具体——抽象。为了遵循认识规律,使学生实现从具体——抽象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将课本知识(包括理性化了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解、还原至知识产生的源头,并使其形象化(即:抽象——具体);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具体——抽象的过程。

5、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环节:兴趣体验——能动思维——认知达成——启迪觉悟。

6、启发教学原则: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从外部“灌输”,并结合自身觉悟。但这种“灌输”并不是生硬的、强制的说教代名词,而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示和激发,这就是启发教学的原则。

7、《思想品德》课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德育课程。讲义p1

8、《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时间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9、思想品德课基础性目标: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懂得自尊和荣辱,学会尊重他人,再次就是成为“四有”新人。

10、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1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

12、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

13、教学设计最优化原则: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中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14、教学的主导作用与主体性: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主体性是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过程,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5、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 ,其中既包括物力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二、简答题:

1、在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答: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中学德育工作不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但思想政治品德课则应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2、为什么说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答:思想品德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如此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

3、思想品德课与《历史与社会》等其他社会课有何区别?

   答:(1)课程目的不同:《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教学目标更直接、更明确些;而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教学目标相对浅显些、简略些。

      (2)功能不同:《历史与社会》侧重于学习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思想品德课侧重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

      (3)具体教学目标不同:《历史与社会》的思想教育内涵相对隐含些、间接些;而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则更突出、更深刻、直接些。

4、为什么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答: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这种道德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如此。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

   思想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既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情景、舆论等对学生刺激的结果,也是学生自身生活信念不断反省、内化和扩展的心理演变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启迪与内省相结合。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5、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坚持这一知道思想,就是遵循了认识规律,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但并不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6、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拟定具体教学目标?

答:(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7、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答:(1)依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

   (3)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6)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8、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讨论课的效率?

答:(1)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2)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4)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具体来讲: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要参与小组讨论,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共享他人的认识,并且将自己的识见转变为成员间共享的经验;讨论时小组内应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职责;讨论后应有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情况、结论、观点等与其他小组交流;要教育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倾。

9、简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答: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0、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

   (2)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

   (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11、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如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答: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首先,要切忌唯学生论,一切按照学生的意思来组织教学活动是错误的。其次,在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就是课程资源不要太“烂”,选取的课程资源要有思想性,要与教育教学目的相结合,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服务。二是课程资源不要太滥,选取的课程资源在一堂课里无需太多,要有精品意识。

12、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答:课程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时对某一方面更为重视,就会启动这方面所需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相反,被暂时忽视。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反映了课程设计者的价值倾向,不同课程设计者用以利用与开发的资源不同。讲义53

三、辨别题:

1、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课程标准”决定一切。(×)

  2、要变“学教材”为“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

3、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4、思想品德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实效性。(×)

5、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6、新课程要求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就应抛开教科书设计教学。(×)

四、观点论述题:

1、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答:首先,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其次,从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的内容来看:中学思想品德课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

最后,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2、“学生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答: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丧失其基本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性命题。

  3、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是正确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的前提

答: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讲,要坚持启发教学原则;从教学途径上讲,要坚持正面引导原则。这些原则无不贯彻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认知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的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有效地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答: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兴奋的情绪感受导入扎实的理性思考阶段,使之能保持原已激发的兴趣,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思维空间和工具。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环节。

    培养学生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极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充分思维空间和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识记力等其他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5、“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

答: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这种性质规定,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性质,都是围绕着“思想性”这个方向性的规定产生的,它决定着人们对其他性质的理解,比如说,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呈现,但是在思想品德中它们的呈现方式受其思想性的制约。这是因为:第一,它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6、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答: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五、教学案例分析题:

1、案例:

(师)准备一条拔河绳,一上课,就请班上一个力气最大的男生与三个普通的女生在教室里表演拔河比赛。(问)为什么女生能胜?——学生答:人多力量大。

(师)再请六个普通的男生分两组对抗拔河赛后,

(问)为何有胜有输?——学生分别答:配合的好坏、心齐与否、组织的好坏……。

(讲)我们把心不齐、组织不好、配合也不好……的一伙人称为“乌合之众”;而把心齐、组织好、配合也好的团体称为?——学生(齐)答:集体!

……

      试分析:此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有何利弊?

答:此案例体现了兴趣体验——能动思维——认知达成的设计思路。

   利: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问题设置指向性明确,能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增强了情感体验等。

   弊:活动费时冗长,也未能培养出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创新思维,即: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思考不足,能动思维发挥不佳。仅供参考

2、案例:

(师)上课前一分钟,先请一学生在讲台上玩电子游戏(大屏幕示全班学生看),游戏结束时上课铃声已约过一分钟。

(师)不顾上课铃声,再请一学生上讲台继续玩,两分钟后游戏结束。

(连续问全班学生)继续玩好否?整个上午就玩下去好否?如果不够刺激,玩输的出钱给玩赢的好否?

(若已有学生说“不好”时,再问)为什么不好?玩电子游戏不好吗?……(学生发言)……。

(讲)对,有些游戏本身就是“不良诱惑”,如赌博;有些游戏本身并非不好,但人们玩过了头,也成了“不良诱惑”。生活中后一种“熟视无睹”的“不良诱惑”更多些。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还有哪些(自己有过的)类似的“不良诱惑”?……(学生发言)……。

(问)这些看似无碍的现象有何害处?……(学生发言)……。

(问)怎么办?……(学生发言)……。

(板书)……(学生讲一条拒绝不良诱惑的办法,教师写一条)……。

(边讲边书)……(把学生讲的多种办法用精练的词汇概括为3至4条)——1、避开诱因法;2、……;3、……;4、……。

(小结)……。

分析: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采用谈话法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启发教学的原则和正面引导的原则。

3、案例: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起好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

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因为: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②明确了教学目标,牢牢把握住教学方向;③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达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仅供参考)

4、案例:

【辩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在教师主持下,就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教师适当总结。辩论过程(略)

【展示】社会调查小组同学展示社会调查成果,揭示沉迷电子游戏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DV展示调查过程。

【提问】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议一议中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危害。

【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片断,加深学生对沉迷于电子游戏危害性的认识。

【主题探究】如何拒绝游戏机的不良诱惑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拒绝游戏机的不良诱惑。参与课外调查的同学介绍当地网吧接纳青少年上网吧游戏状况的社会调查,以DV或照片展示有关调查的过程。

分析:该节课课堂活动设计的利弊?

答:利:大量的以学生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采用辩论、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堂内与课堂外延伸有机结合使认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弊:材料展示过多,教学设计环节需要重新调整等

5、案例: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央视春晚版)

【师导】大家了解《千手观音》里那个领舞女孩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舞台。

【出示】两岁时邰丽华因一次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上学后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15岁那年邰丽华被选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学习舞蹈;17岁那年她就立下志愿要上大学;1994年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天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

【设问】邰丽华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透过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明白在挫折面前采取挑战的姿态,不但能战胜挫折,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导入新课“挫折面前也从容”。)

分析:该节课导入的方法及导入设计的原则。

答:新闻热点导入法,形象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