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原的词语:德化陶瓷科技史研究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11:52
 
徐艺星
德化作为中国古瓷都之一,陶瓷科技历史攸久,据文物考古成果及文献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有不少零星片断文字记载,而比较专题系统地研究德化陶瓷科技史的,还在近现代尤其是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德化陶瓷科技史的研究成果累累,德化陶瓷文化日益引起世人瞩目。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唐末五代初的颜化采(864~933年)曾著《陶业法》、《绘梅岭图》,记载三班地区陶瓷生产科技及瓷业沿革史纲。这是迄今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德化陶瓷科技史著作。遗憾的是,原著已佚,后人只能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其面貌了。
此后至近代。关于德化陶瓷科技史方面文字屡见不鲜,散见各个时期中外史籍。《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梦梁录》、《安平志》、《诸蕃志》、《泉州府志》、《天工开物》、《岛屿志略》、《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陶雅》、《陶志》、《永春州志》、《泉南杂志》、《闽产录异》、《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景德镇陶瓷录》、《闽小记》、《窑器说》、《大清一统志》和《马可·波罗游记》、《伊本·巴都他游记》等中外古籍都有涉及德化陶瓷科技史料。
民国时期,日本的真井正美津、美国的苏顿、新西兰的艾黎等都到过德化进行实地陶瓷考察,撰写了关于德化陶瓷的科技史考察文章。其间出版的上田恭辅所著的《支那陶器时代的研究》和《支那古陶瓷的手引》,维之所著的《可夸的德化窑》,波西尔所著的《中国美术》,牛津大学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冯和法撰《中国瓷业之现状》、陈文涛撰《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等中外书文,分别涉及或专题研究了德化陶瓷科技史,对德化陶瓷业各个发展时期的造型、装饰、烧成,原料和品种及销售市场,作了或详或简的探讨。
在民国时期,德化出现一位亲自从事陶瓷技改和教育,并且比较系统地总结研究德化陶瓷科技史学的大学者、教育学,德化奎斗村人徐其中。他精心研究和竭力推进陶瓷业的发展,对陶瓷色釉、配方的研究和造型、画面装饰等工艺都有一定造诣。还吸取中外制瓷的先进工艺,结合德化县实际,推广石膏模型注浆成型法,建起倒焰窑实验室进行烧成实验。创作《瓷史》等10种陶瓷科技专著,是德化比较系统地应用近代先进科技于陶艺,对德化陶瓷科技史进行大胆探索的早期著名专家。
德化陶瓷科技史的研究,在解放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是研究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因种种历史原因,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文字史料较少,陶瓷科技史学家目光重点放在地下、水下发掘和馆藏存世品的研究上,应用现代科技考察手段,并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促进德化陶瓷科技史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内外关于德化瓷的重大考古发掘重大发现,新的收获,不断填补了德化陶瓷科技史研究上的空白。自50年代初开始,县和上级组织的普查队对全县古窑址进行了反复的普查。如1954年上半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组对县城关附近古窑址的普查;1958年配合省组织的闽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调查组实地考察;1963年配合省文管会和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县境内一些重点古瓷窑址的调查等。特别是1976年5月县配合晋江地区文管会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省博物馆在全县各乡镇进行解放后最大规模的古瓷窑址的普查,发现宋、元、明、清历代窑址185处,其中实地普查141处。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宫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对屈斗宫宋元古瓷窑址重点发掘,并发掘了碗坪仑宋代窑址(这两处窑址后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这两次有组织的科学发掘,为研究宋元时期德化窑的窑炉结构,烧造技术,器物造型、釉色品种、工艺水平和产品外销提供了实物佐证,开辟德化陶瓷科技史研究新领域,填补了许多文献上的不足。当年省内外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特在德化召开屈斗宫窑学术座谈会,应用考古成果对德化陶瓷科技史进行深入探讨。1980年7月到科委、文化局和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联合发起召开“德化窑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内外32个单位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德化陶瓷科技史进行研讨。其中徐本章、叶文程合作的《德化瓷器史话》和《德化窑》、徐本章著《德化瓷器史料汇编》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好评,认为是历史以来对德化陶瓷科技史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此后1981年、1984年、1987年、1988年分别在广东新会、四川邛崃、福建晋江和陕西西安召开的全国古陶瓷、古外销瓷学术讨论会上,以及1979年至1992年在泉州外销瓷学术讨论会、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晋江地区华侨史学术讨论会、泉州历史研究会学术讨论会和福建考古博物馆学术讨论会、福建陶瓷与宗教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等各种学术研讨会上,都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有关德化陶瓷科技史著述。
早在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考古先辈宋伯胤就曾亲临德化实地考察,发表《谈德化窑》专著。此后冯先铭、李辉柄、陈万里、曾凡、叶文程等许多国内著名陶瓷史专家结合考古发现,对德化陶瓷科技史发表专文和著作。日本、英国、美国、联邦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加拿大、意大利、法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以及国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德化陶瓷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韩国海底古船中不少德化古瓷的发现,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西亚、西沙群岛等处德化外销瓷的重见天日,尤其是美湖乡发现唐末至五代时期古瓷窑址,填补了这个时代德化县古瓷窑遗址的空白,并把德化县制瓷史推前二百多年。是德化县陶瓷考古继宋元时期屈斗宫、碗坪仑窑址之后又一重大成就。以德化陶瓷科技史为主要内容的《福建陶瓷》大型画册,即是建立在考古新的研究成果上,该书列入《中国陶瓷全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出版,向世界发行。1986年,德化县文物工作者还应邀赴香港大学参加“南中国(闽粤)及其邻邦之古陶瓷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有关德化陶瓷科技学术交流,文章入选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会刊《东方文化》和《亚洲古代陶瓷窑炉烧成技术》。1987年,由澳大利亚政府电影制作部导演伟·罗拨士、监制庄·美臣率领的《萨那都之路》电影摄制组专程到德化调查和采拍德化陶瓷科技史资料。
国内外关于德化科技史的著述连篇累牍,汗牛充栋,许多是对考古发掘和馆藏品的研究新成果。如郭演仪、李国桢的《历代德化窑白瓷的研究》,李孝信的《德化陶瓷窑炉史初探》、梅华全的《宋元德化瓷工艺成就浅析》、王冠英的《福建德化艺术瓷塑》等,还有加拿大斯科特·福斯特的《德化瓷章在爱尔兰的发现》、新西兰路易·艾黎的《德化建白瓷》、日本铃木已代三的《窑炉》等等,不胜枚举。199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篇《德化县志》首设《陶瓷篇》和《科技篇》专卷,这是历代邑志中第一次系统记载德化陶瓷科技史。
1993年10月,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期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3年年会暨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20名专家学者与会,向会议提交了关于德化瓷科技论文60多篇。把德化陶瓷科技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会上还发行了汇萃中外陶瓷科技史行家著述的《德化瓷研究文集》。德化首部陶瓷科技专门史《德化瓷史与德化窑》,以及《德化陶瓷历史人物》、《德化陶瓷纵谈》等德化陶瓷科技史研究新成果。在此前夕,全省目前唯一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开馆,系统、全面地展开了德化历代陶瓷产品,成为德化陶瓷科技史的研究的重要基地。
德化陶瓷科技史的研究已汇成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科技史研究上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陶瓷考古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成就,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使德化县陶瓷科技史研究推向一个崭新时期,并真正走向世界。德化县陶瓷考古已被世界同行所赞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