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演唱的我和你:《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第一集 卢沟桥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8:47

《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作者:LXC1

历史,
是人类集团生命的活动行程。
没有人能够自外于
这一条来自太古的滚滚长河。
但对当下而言,
历史毕竟是属于过去的,
所以,
我们尽可以去开创未来、缔造未来,
却不能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
因为历史无论是对的、错的;
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已成定局。
真诚面对历史,
当有助我们敞开心胸以更宽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

在德国南部离慕尼黑不远的地方,又一座名叫“达浩”的集中营遗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囚禁过二十万犹太人和战俘的牢房。今天,德国政府还原原本本的保留它当初的“风貌”,包括恶名昭彰的毒气室和鬼影憧憧的焚尸厂。在静态展览室,这里张挂着许许多多当时集中营里生活情形的第一手画面资料,同时播映1945年当一群形容枯槁的生灵活着走出牢狱时的真实纪录影片。德国政府不讳家丑外扬这么做,表示日耳曼这个民族有勇气面对历史、面对错误,并为上代人的过失承担责任。旅美历史学者游芳悯说:“现在德国人战后付给犹太人大概据估算要超过600亿美金,那么现在已经••••••就是残余的这些遗属或者是德国过去登记有案的这些犹太人家庭,被残害的,到目前为止,德国政府每个月发给他津贴大概是950元美金。每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每个人,大概人数有17万人之多,这个钱预计到了公元2000年的时候大概要超过将近1000亿美金。所以,德国人他晓得自己有错误,应该付出这些战争的代价……”。
    走出战后的废墟,德国人很快的便恢复了生命力,并在短短的十几年之间跻身于西方经济强国之林。今天,他们有能力付出一千亿美元的偿金,一方面固然显示日耳曼这个民族的生气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各民族的文明与成熟。
    同一个时期,在亚洲的中日之战比欧战早了两年,这一场人类史上空前惨烈的战争,前后拼缠达八年之久。其战区之辽阔,伤亡之众多,绝不下于当时的任何战役,但在西方主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中国部分却简陋的可以。战后,中国内部发生分裂,于是对于整个战争的过程与功过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显然,中共夸大了他们对整个战争的影响力,而国民党的官方文件也刻意淡化了一些重要情节。至于早在1931年就发动攻击攫取东北三省的日本政府更从头到尾矢口否认这是一场侵略战争。
    夸大、隐瞒和扭曲,模糊了一场神圣的民族求存的战争真相,这对丧生于这一场历史上严重错误的三千五百万生灵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付出了代价,不仅仅要子子孙孙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有长进、有尊严。
    1995年,战后五十周年,二次大战各参与国纷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此一人类浴火重生的日子,当时,我们以纯民间的身份,在重重困难中完成了第一部国人自制的影像战史纪录——“一寸河山一寸血”,全长二十个小时。
    战时物力维艰,电影底片属稀有物资,所以几经动乱后保存下来的影部资料十分有限,为此我们曾远道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尽力搜集,共得八万余尺。
    战时人物专访对象上至战区司令,下迄第一线战士,共计七百余人。从这些历史见证者的口中,我们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1997年,我们计划重返旧战场。这次走过从前之旅,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十一个行省,全程长达两万余公里。我们从卢沟桥、南口、居庸关开始,沿平津平原东去,找到了一百多年前拱卫华北门户的大沽口炮台,再从平汉路西折山西,造访民国26年太原会战的故址。当年日军兵分两路西侵,板垣的南路就是从娘子关杀进山西的。
    到山东济南,叫人难忘的是五卅惨案中的蔡公时。
    赫赫有名的台儿庄,便是抗战期间中国杂牌军第一次粉碎“日本皇军无敌”的战场。
    徐州,使我们想起了七十万大军会而不战的庞大场面。
    转向河南,在花园口,找到当年决堤的故址,以及当年被炸毁了的郑州铁桥,至今也还在它原来的地方。
    扭转乾坤的淞沪之役,今天在上海留下的遗迹不多,只有黄浦江边的汇山码头和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依然如昔。
    沿长江西上,江阴炮台就在眼前。回想六十年前的沉船事件,不禁令人唏嘘。
    南京,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杀的遗址大都保有原来的面貌。这里是令人窒息的挹江门;这里是难民区里的金陵女大。
    到了武汉,想起洞庭湖水域海军的最后一役,现在所能见到的大概只有97年出水的中山舰了。向北走,一一路过武汉外围争夺战的旧战场。在襄阳附近南瓜店,我们凭吊张自忠将军。
    从宜昌过三峡,来到了战时陪都重庆,嘉陵江畔的码头不变,只是山边上的老防空洞都已成了仓库了。
    折回湖南,拜访抗日名城长沙,我们跨越新墙河南行,东望起伏不定的幕阜山脉,想起了出没其间的川军子弟。岳麓山上的大炮曾经扮演长沙大捷的重要角色。今天大炮不见踪影,这里已成为观光的胜地了。
    顺着湘江南去,来到了当年血拼四十八昼夜的衡阳城,著名的张家山现在改作气象台了。据说1946年葛先才所埋的三千忠骨就在这一片青青草皮之下。
    从衡阳搭湘桂铁路列车到桂林,战争后期陈纳德第14航空队的遗址还在,凝望着一片荒芜的老机场,昔日老百姓胼手胝足开筑的画面又浮上眼前。
    再往南去,经南宁北折到昆仑关,沿古道而上,真难想象,当初这场仗是怎么赢的。
    最后一程,也是日军侵华的终点站——贵州的独山。在夕阳余晖之下我们完成了重返旧战场之旅。站在抗日纪念碑前,我们的心头没有仇,没有恨,因为历史毕竟是已成定局的过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避免错误的再一次发生
    199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六十周年,本片再版,以“芦沟烽火六十年”推出,1999年,第三度修订版本以“山河岁月”为名推出,这一次,我们仍然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呈现在您的面前。

《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第一集 卢沟桥的故事

    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由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这里引爆了中日两国持续了八年之久的血腥战争而扬名世界,但事实上这座华北第一大联拱石桥已经静静地横卧在永定河上达八百年之久了。卢沟桥的大名远播西方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马可波罗东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洋人都称它“马可波罗桥”。
    一座桥,当它巍立浊流长达八百年之后,就不仅仅是一座桥了,因为岁月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值得后人细读,深思。
    早在长安成为全国统治中心之前,中原势力的扩张和文化传播,就一直是沿着太行山东麓的古道,东渡桑干河向北延伸的,而今天的卢沟桥头,正是古代的这个重要渡口的故址。
    公元1192年,这座桥在恶水中构筑了三年之后正式完工了,虽然它兴建初时的模样无案可稽,不过,有一幅被名为“芦沟运筏图”的写实古画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从画幅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座金代古桥的结构和造型,直到今天,大致上还保有其原始的风貌。以古代的造桥技术和简单的建材,如何能使一座石砌拱桥屹立于狂流之中达八百年之久呢?这一点确实令人讶异不已。
    根据古籍记载,金代的这座桥“插柏为基,雕石为栏,栏上石狮抱负,不可胜计”。所谓“插柏为基”,就是把整株柏树打进河床,以巩固基础的意思。没想到当时这种工程技术竟和现代的“雷蒙椿”的理念完全一样。
    古代桑干河在过了怀来之后,从东北向折转东南,这一段弯流,水势湍急,河道游移不定,经常泛滥成灾,因此又叫“无定河”。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先人在桥梁构工前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他们把桥梁的形状设计得跟一条船一样,船头朝着逆水的西向,一旦狂流来袭,可以利用“船头”的分水尖导引水的流向,这样可以减少直接到桥墩的冲击力。即使如此,他们还不放心,因为除了洪水外,春天还要预防从上游冲下来的浮冰的攻击,所以又在分水尖的尖端镶上三角铁柱,以锐角迎击浮冰。铁柱锐利无比,确实发挥了护桥的作用,因此,民间又称它为“斩龙剑”。但问题来了,由于分水尖伸出桥面达五米之多,桥的拱券只能压住桥墩的东半部,这样可能会因为压力失衡而造成桥梁倾斜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分水尖的凤凰台上加了六层压面石,至于压面石为什么会是六层,是否经过科学的估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根据最近勘察的结果,卢沟桥桥墩下陷最严重的东二号还不足十二公分,这个数据足可证明他们当初所做的全都对了。
    提起卢沟桥,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桥上的石狮子。卢沟桥石狮的特色有二,一为“不一样”,一为“数不清”。照理说桥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一只狮子,不是挺好数的吗?事实上并不然,因为大狮子的身上还躲着、趴着、背着各式各样的小狮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数清的难度。十年前,有人将大小狮子挨个编号数了一遍,共得485只,最近又有人不服气,再数了一遍,这一数竟然数出498只来,看样子把卢沟桥的狮子数清还真不容易。
    有人对卢沟桥每一只石狮子的长相不一样感到新奇,其实,这些狮子要长得一样才怪呢,因为它们不是一个模子翻出来的,而是一只只刻出来的,所以狮子的表情丰富,姿态百出便成为自然的事了。
    事实上,今天卢沟桥上的狮子并非出自同一个时代的。由于无定河喜怒无常,八百年来,每当河水暴涨一次,总有几扇栏杆被冲毁,连同望柱上的石狮也跟着葬身河底,所以历代在修缮桥面的同时便需新刻一些狮子来补充,如此冲了刻,刻了冲,日积月累,卢沟桥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石狮雕刻艺术的博物馆了。
    在各式各样的狮子群中,我们发现每一代的作者都试图着突破前人的窠臼,力求独创一格。这份反映当代背景的创作热诚使卢沟桥的狮子更为丰富,也更为珍贵。象这只元朝的狮子,刀法粗犷,造型朴拙,虽然经过六七百年的风霜雨露,豪迈之气依然不减当年。
    明朝初期奠都南京,北方便成了边远地带,所以明朝的狮子受元朝的影响比较大,只是脸上的表情多了一些斧凿的痕迹。
    进入清代,卢沟桥的位置属于京畿,深受京华金粉的熏陶,又值康雍乾盛世,这些因素反映在作品上的特色是华丽、自信与活泼,因此每一只清狮的胸部都挺得高高的,系带的位置也从脖子移到胸前,一副君临天下的模样。
    到了民国,,显著的不同是雕刻技术的精进。民国后的作品雕工细腻、线条柔美是主要特色,同时也出现了镂空的作品,这是前朝所未见的。

说到这里,也许您要问,桥上是否还存有金代的作品呢 ?有。民国以后,桥上确实还有两只“开山祖狮”,但有一年打雷,无巧不巧,真好劈中了其中一只,现在硕果仅存的只剩下东五拱南侧望柱上的这一只了。它的寿命足可媲美彭祖,今年整整八百零七岁。

其实,卢沟桥上还有两只石狮子可以确定是金代的作品,它们在东岸金刚墙的桥头,一边一个,但奇怪的是在西岸却不见狮子,而是用大象,也许是兼取象的庞大和狮子的威猛也说不定,但无论如何,前人这种创作热忱透过小小的变化所留给我们的感受是深刻的。

卢沟桥两头雁翅桥面上的碑和碑亭又是一项精美的建筑,不过这些都是清代的作品,其中尤以“卢沟晓月”最为脍炙人口。“卢沟晓月”虽然是乾隆皇帝御题的石碑,但这里早在中都建城的同时就被金章宗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金代文人有“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的诗句,大致上可以说明“卢沟晓月”的出处。

卢沟桥本来是出入京华的最后一个驿站,相去京都二十多里路,不论骑马或是步行都要花半天以上的时间。旅客和送客的人朝辞京城,到达这里多半已是日落黄昏了。当晚留宿客栈,等到第二天拂晓他们在桥头话别的时候,蓦一抬头,忽然发现一轮晓月尚未西沉,月色在“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的离情中更显得凄清了。此时,卢沟桥就像长安的灞桥一样变成一个叫人伤心的地方,由此,才使我们领悟到“卢沟晓月”原来可以不在天上,而在人与人的情意之间。

卢沟桥横跨要津两岸,数百年来承受着人间沉重的负荷,历经金、元、明、清直到民国。想当年,有多少学子从这里赴京赶考,又有多少朝臣过这里告老还乡。桥面石上坑坑洼洼的是久远的蹄印、车辙,也是历史。但历史不仅是石头,因此当我们行经其间,不禁会联想起先人“插柏为基”的工程智慧,分水尖上的压面石和完好如初的“斩龙剑”。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更数不清历代多少雕刻工作者的巧思才创造出这美不胜收的石雕艺术长廊。至于“卢沟晓月”则是千百年来依旧,它一直都在那儿,问题是当人间情意逐渐淡薄的时候,“卢沟晓月”便只是一块石碑而已。

今天,您要去卢沟桥,必然会经过宛平城,因为它们是接在一起的。公元1637年,明崇祯皇帝为了抵御叛军李自成的流窜而赶筑了这座城,它原名为“拱极城”,有拱卫首都的意味。后来因为李自成绕路进京,所以从军事观点来看,宛平建城以来一直是“闲置”着的,直到公元1937年,也就是整整三百年后,才肩负起守土卫国的大责重任。

当年七月七日,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战火,史称“七七事变”。由于这场仗是扭转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民族战争,因此,卢沟桥和宛平城响亮的名字便得以永志青史,垂名千古。

当时,中日两国国力悬殊,在卢沟桥之役中,国军的战况是十分惨烈的。

严格说来,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事件是单独产生与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前因所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仅以独立事件来观察,甚至论断某一时候的历史现象,便会失之偏颇,因为断章取义的结果将会模糊了整个事实的真相。

抗日战争是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攸关自身的存亡绝续所投入的一场惊天泣鬼的苦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役对全人类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桩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想了解中国抗日的这场战争,不能只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说起,也不能只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说起,甚至不能只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说起,因为中日之战的源头事实上可以远溯到公元18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