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齐天涯原版:2011新高考素材:让座与不让座(时文4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7:02

2011新高考素材:让座与不让座(时文4篇)

老幼病残孕专座 要是老幼病残孕学专座多好啊!

 

给老人让座,需要理由吗

来源: 新京报 

    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给孕妇让座的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见昨日《新京报》)。网络上也有为他们辩护的理由:书包很重,“我们比这些老人累多了”……

    我让正上初三的儿子来评判,他每天在公交车上都要来回耗去一个多小时。他说,学生确实累,但累也不是不让座的理由。我再问他为什么,他说,学生再累,多站一会儿没事,老人站久了会出事的。

    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真的需要理由吗?是的,需要理由,但它的理由就一个:他们是弱者,所以更需要帮助。他们的行动更迟缓,反应更迟钝,完全没办法和青壮年“争先恐后”,在颠簸和随时面临刹车的公交车上,也缺乏青壮年一样敏捷的反应能力。让座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什么累不累等。如果加上这个累不累、行李重不重之类的附加条件,所有的不让座都有理由。

    耐人寻味的是,一种“圈子文化”正在破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文明。比如报道中提到的上高一的一位女生李媛惠遭遇的尴尬:“我犹豫过也想让座的,但是有点不好意思,我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其实让座也需要脸皮厚、胆子大。”

    由是观之,并不是7名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累得没有了让座的力气,更多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群文化心理”在影响着尊老爱幼的美德传播。

    有一种可能,是学校教育一门心思只顾着孩子的功课学习,一门心思应对高考、应对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培养,种了应试的草、荒了品德的田。

    另一种可能,是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陷入了大而空的泥淖。一些大而不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够不到,无法体现到细微的点滴行动中来。

    其实对于中小学生乃至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品德教育都不能太高蹈,关键让每个人做好基本的事情,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关心身边人和事,逐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自信的公民。就如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童大焕(媒体人)

 

“不让座”透露社会功利心态

来源: 光明日报  

  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位老大爷站在身边的事件,被网友拍下并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广泛讨论。同时,另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

  网友们就此事争论的观点可分为两派:一派从社会道德的立场出发,认为“90后没素质”,“现在一提到雷锋,孩子们就笑”。另一派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认为“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及学生家长甚至跟帖,列数不该让座的“种种理由”——“书包很重,不想让座”,“我每天学习太累了,如果站着,头都晕”,“想让座但是有点不好意思,我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其实让座也需要脸皮厚、胆子大”。

  看到家长及年轻的学生们对“让座”问题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且还显得“振振有辞”,不禁感到吃惊和羞愧。我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并一直令国人引以为豪,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年轻人从小就要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但是今天,在“该不该让座”这个问题上,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基本道德的处事原则,却受到了莫明其妙的“挑战”。

  “要不要让座”是一个态度问题,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标准。上述两派的分野,就根源于价值标准的不同。主张“应该让座”的一派认为,让座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结果的不利而放弃;也许让座会让人承担身体上的不适,但这不能成为推脱的理由。以此相反,主张“不该让座”的一派认为,让不让座应该考虑后果,以后果的不利来回避让座是正当的。

  然而,很明显,在我们的道德传统中,让座已是一种常识性的义务。在公共场合,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号召:“请主动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及有需要的乘客。”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原则,这样的社会道德是具有普适性的,需要全社会成员的遵守及实践。在这一逻辑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他即利己。而在支持不该让座的一方,他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绕开了基本的道德判断,直接从行为能否达成利己的目的出发,来选择如何行为。这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

  其实,“让座”问题虽小,但折射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我们真正忧虑的应该是,为何原本无须争论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议论的焦点。毋庸讳言,现代社会中,开放多元的社会状态固然给人们带来自由的选择,但也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怀疑乃至狡辩。有些争论,貌似为个人权利争辩,实质是为求一己私利,回避主流价值的要求,逃避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种趋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杨易)

 

学生不让座 都怪书包重?

来源: 北京晨报

 

  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我不是不想让,我有时太累了!每天学习到大半夜,早晨五点就起来。你们来拎一拎我们背的书包,有一二十斤!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拎的老人,早锻炼的时候,劲头比谁都大,我为什么要给他让座?”

  理解:并非他们素质低下

  相信坐过公交车的人都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的身边有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请您主动给他们让座,谢谢!”时至今日,让座这一问题已经愈演愈烈,演变为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现象:有老人因为姑娘不让座就坐上她大腿;有老人因为小伙子没让座就拍摄照片扬言要传到网上;有某高校学生看着老教授站在公交车上几十分钟不让座……

  当让座的问题超越道德层面,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理性地分析问题,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地说“现在的学生素质不高,90后缺乏教育”是愚昧无知的、鲁莽草率的。针对具体问题,我们应该深层次剖析它的缘由,而不是动不动就扣上帽子,横加指责。我们且分析一下这“7名90后中学生集体不让座”背后的问题。

  首先,学生没有任何义务必须给老人让座,国家也没有法律法规对让座进行明文规定。让座是一种美德,是让座者高尚品德、个人修养的体现;但不让座也是乘客的权利,是每个公民享有的乘坐公交车的先来后到的坐座位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剥夺。

  其次,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甚至书包跟自己一样重。如此重负,让他们将自己的享受座位、减轻负担的权利拱手让给两手空空、身无担子的老人而自己则拽着公交车上的吊环,背上的重担随着公交车一起摇摇晃晃,恐怕到学校之时,已经劳顿不堪,他们的学习任务又怎么能很好地完成呢?学习搞不好对于学生而言岂不是莫大的损失,面对如此结果,学生自然可以选择享受自己的权利、更好地搞好自己的学业。

  因此,7名学生不让座并非是他们素质低下,不必一味苛责。(杨桃)

评判:对中国教育的讽刺

  就笔者观察看,这是一幅很好的当前学校教育效果讽刺图!学生为什么说累?因为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早晨起的比公鸡还早,晚上睡的比狗还晚,整天是做题考试,怎能不累?孩子累了,在公共汽车上休息,可以理解。或许有人说,你累就不给老人让座了吗?就不应该尊重老人嘛?问题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根本就不懂得这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最实惠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拿个好分数,其他的教育已经微乎其微,即使有点,也统统都是形式主义,根本难以入心入脑。学生已经变成了学习机器,分数奴隶,功利之人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道德素质,自身形象。“我行我素我分数”,一切都围绕我,哪里还管别人?瞧瞧吧,这就是当前教育的最大成果。

  总在说素质教育,总在说要把应试教育赶走,总在说要减轻学生负担,可现实中,这几条哪一条也没做到,学生更累了,学生的素质更低了,应试教育更繁荣了。看看繁荣的教辅市场,看看每年对高考的过度关注,看看各地重点高中的畸形庞大,无不在述说着中国教育的畸形,中国教育的怪胎,中国教育的悲哀。

  “学生集体不让座”是“教育效果讽刺图”,讽刺的不是这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所在的学校,而是整个中国教育,期盼我们的读者,我们的编者,我们的教育家们不要把矛头指向学生,指向学校,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培养这些学生的中国教育吧。(卫民声)

  谴责:极端自私和冷漠

  如果说,让不让座还只关系到义务和公德的问题,而学生借机发泄对老人的牢骚和不满,就暴露出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风险。他们拿自己与老人谁更累的伪命题来标榜自己不让座的合理性,恰好说明了他们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不是基于谁更累的考虑,而是着眼于人身安全。虽然老人和孕妇没学生带的东西重,但他们更容易在公交车的行驶和急停中因站立不稳而摔倒,而年轻人反应机敏,自护能力强,不易因车身颠簸而受伤。故此我不完全认同让座是义务说,而是认为年轻人给病残者、老人和孕妇让座是出于人道关怀和着眼于生命保护,换言之,此乃朴素的人道主义行为,毋庸争辩。许多中学生无视这点,竟能安之若素地在座位上“听MP3装傻”,哪怕旁边正站着摇摇晃晃的老人和孕妇。这是一种怎样极端自私和冷漠的行为!(王学进)

观察:老人年轻人 利益该兼顾

  中学生集体不给老人让座一事,引发关注及讨论,其中不乏指责之声,但理性一点说,这个原本无须争议的话题在现今却有了可以讨论的地方:一方面是随社会文明程度增加,传统美德更应重视,在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能回避的社会现状:无论是学生越来越沉的书包,还是工作越来越辛苦的上班族,他们想在公交车上坐一会儿的想法也情有可原。对此,仅仅靠道德的自然调控,单纯靠说服教育显然有些乏力了,能不能在尊老敬老的同时,兼顾到年轻人的利益,比如,能不能给老人开个公交车的“专列”?这才是社会协调性的提高,也是将尊老的美德落实到实处。毕竟,尊老敬老不仅是年轻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整体责任。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北京人的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岁,老年人退休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还要参与社会生活,这就不能仅仅将敬老视为个人的、独立的自发行为,而应该通过政策,措施来帮助落实。具体说,就是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将城市服务同样延伸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此才能一方面保证了老年人的权益,一方面也兼顾到了社会中坚的利益,其实,这二者的利益之间没有绝对的冲突。

  中国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经验之谈客观显露出了人性中在所难免的弱点,这样的弱点也会出现在日复一日的公共生活中,所以,不要一味指责不给老年人让座的孩子们甚至是年轻人,自觉敬老的人在现今还是少数,社会也就不该将文明提高而惠及给老年人的诸多利益,指望这些少数人来实现。

  我坐过一次经过北海公园的107路公交,那车上有很多老年人,都是一早去北海晨练的。一位老太太上车后马上有年轻人起身让座,出乎我意料的是老人没坐,她说,自己是闲人,到家了可以马上休息,倒是年轻人,还有一天的工作等着呢,他们能坐就多坐会儿……现在的社会发展提倡“低碳”,公交出行会是更加普遍的新时尚,“让座”一事还会引出各类问题……那么,能不能在老年人常去的场所和相关的线路上,开辟出一个公交车的“老年专列”,或者在公共设施的规划上,智慧性地照顾到各个年龄层的切身利益,这是未来城市发展中,无论是物质规划还是精神规划都应该考虑到的。(佟彤)

   支招:装个司机遥控的专座

  人们常说,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老吾老及他人之老。可知道这个道理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有鉴于此,笔者倒是想出了一个主意:

  公交车上都有“老弱病残孕”座位,而且座位所使用的都是很特别的颜色。既然如此,不妨给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孕”座位安装一个电动装置,开关由司机直接控制。这个座位平时都是立起来的,当有老人以及其他有需要的乘客上车时,司机按动开关,座位向下翻转……如此一来,老人有座位,其他乘客也不用再为让不让座而头疼,岂非皆大欢喜?(从建锋)

 

中学生集体不让座是否“不道德”?

来源: 华西都市报

 

    7名中学生集体不让座(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被西祠网友发了出来,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网友的关注。这两篇帖子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这样的话题引爆舆论已然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了,依我所见,更像是道德大棒的间歇性狂舞。而事实上,道德的力量越是高高在上,越是习惯于寻找批判的快感,道德情操就极容易成为某种消费品,对于道德现状的改变不会有太多的影响。而事实上,“中学生集体不让座”亦是如此,除了让批判者寻找自身虚无的道德优越感之外,恐怕对社会而言并不会有多大的裨益,除非每一个公民都能发自肺腑地对此产生集体认知,并付诸实际行动。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倡给老幼病残弱让座固然是对公民道德要求,但是这需要靠整个道德环境的潜在影响,而不是拍照上网这样生硬规范。依靠道德的优越感羞辱我们身边的社会成员,无益于巩固社会的文明体系,反倒容易引发道德混战。

    笔者很喜欢北京地铁里的一句提示语:“请将座位让给需要的乘客”,原因不是别的,主要是这样的一句提示语脱离了生硬的道德要求,而是对公民的个体认知做了人性化的提示。教育的力量让中学生稚嫩的肩膀难以承受之重,他们是“需要座位”的人,而老人身体虚弱同样也是需要帮助的人,这时候不能以老幼来判定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只有尊重个人实际需要、尊重人性的道德才不至于演绎为暴力和审判。

    正是如此,站在人性化的道德角度,我们真不应该凭着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去充当道德判官,向7名背着沉重书包且需要座位的中学生抡起道德的大棒,这不但不公平也很缺乏人性的温暖。而我希望的是,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有人需要让座的时候,是否平衡好自己的诉求和他人的需要,并合理地作出选择。

    对于7名中学生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如果他们书包重旅程远,那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让座的选择。因为道德不是强制的工具,而是内心的认知,是有温度的力量。(时言平原题:别对学生集体不让座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