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90dj嗨嗨网:长沙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 基本建成"两型"城市 - 今日关注 - 湖南在线 - 华声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2:15

长沙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 基本建成"两型"城市

2010-12-08 15:23:14 湖南在线 979名网友正在讨论 字体:【 】    “十二五”时期,长沙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期、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奠定城市格局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共长沙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对长沙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深入分析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

  1.“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长沙战胜严峻自然灾害、经历重大风险挑战、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的五年,也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在超前谋划、科学应对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动力,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中形成发展优势,在改善民生、和谐利益中优化发展环境,在加强党建、改进作风中凝聚发展合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大幅增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4450亿元,为2005年的2.5倍,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所辖四县(市)都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跨江发展打造大河西先导区,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创业富民取得明显成效,长沙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之城;民生利益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两型”建设初见成效,节能减排、产业退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被评为全国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2.“十二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今后五年,是长沙发展至关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长沙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省委对长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寄予了新希望,全市人民对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新期待。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向好态势,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仍强,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从全国来看,中央科学判断“三个没有变”,明确指出今后五年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牢牢抓住、充分利用;从全省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汹涌向前,城市聚合发展的资源非常密集,尤其是“四化两型”战略方针的确定,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十二五”时期,长沙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增长的基础不会改变、率先的优势不会削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曲折漫长,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资源环境约束将会更为严格,各类社会矛盾将会更加凸显,同类城市直接竞争日益激烈,长沙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经济体制的改革亟待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城市功能的提升势在必行。

  3.制定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长沙市“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四化两型”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发展“两型”化模式,加强城市法治化管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4.制定长沙市“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劳动更加体面,生活更有尊严。“两型”引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整合创新资源,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和创新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形成科技竞争优势。城乡统筹。统筹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强化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长沙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5.“十二五”时期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国前列,省会城市首位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成效突出。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得到巩固,“一江两岸”格局基本形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产业承载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建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民生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到2015年,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

  二、坚持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6.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长沙的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提升消费服务功能,健全消费网络体系,延伸拓展消费空间,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消费中心。注重消费政策的落实、消费模式的创新、消费预期的引导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提档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大。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培育形成消费热点,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大力吸引外来消费,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坚持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引导投资,在投资与消费的相互转化中优化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

  7.促进投资合理增长。着力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重点投向产业、创新、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作用。着力落实投资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融资、用地和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梯次投入、持续投入和稳定投入。着力拓宽投资领域,深化体制改革,突出完善和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8.注重发展外向经济。坚持扩大内需与外需相结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长沙经济外向度,形成内外需均衡推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按照“方便、效益、安全、和谐”的基本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外资企业在长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营销机构,全面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深化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市场、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高“走出去”成效,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三、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9.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具有市场需求前景、人才技术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经济技术效益的要求,选择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开拓新市场,支撑新发展。着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核心增长极。重点培育壮大新型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实验室经济,形成以核心技术、核心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为要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长沙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0.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先进制造基地,提升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条、提高配套能力,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光伏产业、生物医药、家用电器等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烟草食品、建材化工、烟花爆竹、服装家纺等传统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产业集群,以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来推动产业高端化。继续实施“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扶持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四大千亿产业,以及十大百亿企业,促进高端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优势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

  11.努力打造产业聚集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建立园区产业发展的引导性目录,统筹园区产业功能定位,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布局,积极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加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重点建设沿金洲大道、长浏高速现代产业发展轴,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协调推进浏阳工业新城、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等重点开发区扩容提质发展。 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生态环保等为主要内容,按照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差异竞争的原则,制定促进关联产业、生产要素向聚集区集中的激励政策,实现链条式发展、园区化布局。

  1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休闲娱乐、商贸物流、餐饮住宿、装饰装修、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居家养老、生活保健、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家庭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初步形成综合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培育和催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同业聚集效应的商务楼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13.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功能引导发展的思路,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着力构筑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建设框架和发展秩序。抓好城乡建设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等编制工作,引领和促进城市规模从特大城市向超级城市转变、城市交通从节点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变、城市功能从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转变、城市发展从区域城市向国际城市转变。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为重点,以过江通道建设为抓手,推进“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形成“一江两岸”互动共进、区域协调的城市格局。

  1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参与构建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和“3+5”城市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改善长沙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交通联系,着力形成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中部高铁枢纽、物流联运枢纽和更加开放的城市交通格局。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和利用率。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重点发展区域拓展,建立比较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骨架。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注重交通设施配套,加强交通方式衔接,实施交通疏导工程,提升城市通畅效率。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保安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搞好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防洪等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15.加快“数字长沙”建设。推进政务、产业、商务、生活数字化和网络化,打造区域性的信息发布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信息应用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产业基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 “三网融合(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试点为抓手,优化基础平台、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开发服务“三网融合”的数字资讯产业。积极探索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模式,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长沙的国内外信息访问量和交流量。把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支持对“数字长沙”建设成果的增值开发和产业运营,引进培育信息服务企业,切实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迅速壮大数字资讯产业,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在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服务作用。

  16.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积极推进城市设施、经济贸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和市民素质的国际化,注重营销城市,活跃民间交往,增强长沙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大片区开发、棚户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商贸城、会展城、航空城、枢纽城、大学城、旅游城和金融城,形成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城市综合体。搞好关键节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打造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凸显滨江山水城市、安全宜居城市风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中心城市。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17.健全城乡发展机制。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为重点,健全完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长沙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带动作用,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经济要素向农村流动、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农村土地、人口户籍、社会保障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全面激发农村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以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8.完善现代城镇体系。优化城镇规模和等级结构,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格局,形成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层次分明、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改善城镇综合承载功能,统筹考虑城镇的发展定位和未来需求、地方特色和生态条件,优化城镇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镇产业支撑功能,增强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19.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基地,重点打造西线精深加工、东线生态休闲、北部特种水产、南部物流会展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四条“百里”产业带和五大涉农科技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促进蔬菜生产市场供应,保障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经营创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配中心。

  2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集中居住为导向,积极推进农地重整、要素重组、布局重构,着力建设“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美丽乡村。合理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推动农村居住、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镇村集聚。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重视做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村整体面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和清洁水源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和阵地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六、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1.加快建设大河西先导区。全面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规划理念、建设标准和发展要求,创新区域发展路径、城乡建设模式和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五统一分”运行机制,继续深化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管理、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土地利用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形成道路框架,切实加强功能配套,确保梅溪湖、洋湖垸、滨江新城、岳麓山及大学城等重大片区基本建成。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努力修复区域环境,不断提升生态价值。实现起步区发挥效应、核心区基本建成、规划区形成功能,初步展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区形象。

  22.加强资源节约利用。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再生水利用和雨水资源开发收集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管控建设用地指标,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抓好重点行业节材,推进包装减量化,逐步减少和取消一次性用品。切实做好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工作,实施一批集约用地、节能改造、中水利用等示范工程,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利用的 “长沙模式”。

  23.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作为产业调整升级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原则,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探索符合长沙实际的“两型”产业发展有效模式与途径。严格投资准入,加强项目建设、企业运行中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测,预防、减轻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型”企业,大力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能耗管理和排污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24.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产污染治理机制和资源节约奖励机制,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突出抓好污染治理,重点解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加强湘江流域长沙段全程监控治理,推进湘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提升环境品质,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生态景观。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广泛开展“两型”单位创建活动,倡导节约环保、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25.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长沙高校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国家创新型园区高新区为载体,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坚持科技进步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利益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实施关键技术开发计划,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在工程机械、创新药物、智能电网和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产业核心知识产权,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争取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和安全健康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使长沙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原创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

  26.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会贡献水平。重点实施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工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工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和素质教育战略引领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

  27.推动人才强市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培育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紧缺专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坚持引人才与引智力、引资金、引技术、引项目相结合,积极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及人才团队。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按照政策对接区、人才支撑点、发展动力源的定位,打造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

  28.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制度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使创新资源为企业所用,建立“政产学研金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增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政策优势,推动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八、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2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主题,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实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名镇、文化名园和文化名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实施基层文化建设提档升级工程,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0.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激励政策,充分整合资源,坚持“创意、科技、资本”相结合,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增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精品,推动文艺、影视、动漫、出版、摄影等优势品牌走向世界。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扶持培育重点文化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

  31.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风气,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点培养市民良好的诚信品质和道德风尚。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强化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理论探讨,深入开展工作研究,不断提高长沙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积极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全面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九、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利益

  32.推动居民收入倍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加强就业援助,优化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建立政府培训为主体、专项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就业培训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富民工作,把长沙打造成为创业者自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共享奋斗快乐的创业之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提高低保水平,努力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3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政府大力推动,社会积极参与”原则,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就业、住房、看病等实际困难。扩大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公共保障能力。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住房保障“一健三改”的落实,着力改造棚户区、危旧楼、城中村和筒子楼,不断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34.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和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建设健康型城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建设,严格执行蔬菜食品准入制、食品安全溯源制和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监管网络、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不断完善体育设施。重视老龄工作,培育老龄产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35.统筹推进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格局。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站所建设和基层技术、专干、协会队伍建设。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性别平衡,促进性别平等。围绕城市全人口、生命全过程、服务全方位,加快信息建设步伐,优化人口工作方式,不断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6.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坚持以屋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从业状况的管理,着力把“自由人”变成“组织人”,把“组织人”变成“社区人”,把“社区人”变成“城市人”,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和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和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应急管理处突、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以小区管理为基础,完善社会管理机制。鼓励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和事业化发展。积极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切实做好社会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对流动人口、虚拟社会、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使社会管理的功能得到不断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7.加快法治城市建设。坚持科学立法,充分运用省会城市的立法权,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严格规范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责任制、行政损害的赔偿制、行政过错的追究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保障公正司法,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平。促进自觉守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38.着力建设和谐长沙。加快建设“平安和谐模范城市”,推进公众安全满意工程,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抓好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和重大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十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机制

  39.深化改革试验。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务求实效,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把握好改革力度和节奏,合理安排重大改革优先顺序,做好改革试验总结、评估和推广工作,力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财税、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全国同类型改革中取得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拓宽改革思路、完善改革机制、扩大改革成果,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形成全市上下共谋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40.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合理界定政府权责,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推动政府精细化管理,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促使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41.完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流动的要素市场架构,基本建立竞争、有序、高效的市场经济秩序,最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土地税费、供应、流转、交易等制度,深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市场化配置、资产化运作。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开发金融新产品,探索经营新模式,积极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引进金融总部,重点建设金融街区,努力把长沙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建设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本市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奠定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门槛和准入条件,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营造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42.扩大开放合作。探索内陆省会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模式,拓展改革开放的领域空间,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切实强化省会意识,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全力推进长株潭对接合作,建立健全与“3+5”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机制;突出长浏高速、武广高铁等出省通道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加快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一体发展格局。

  十二、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推动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强大合力

  43.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4.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创优环境”的要求,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关系长沙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拓展谋划发展的新视野,探索推动工作的新思路,取得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45.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保证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支持人民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侨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46.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到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事业中来。从经济上、政治上平等对待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个阶层,促进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组织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浓厚发展氛围,凝聚发展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积极协调驻长部队参与支持长沙建设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为实现长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