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平定溜冰的女人:小镇. 行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4:56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eWV6aWVyNjZAc29odS5jb20=/185593619.html

日子一如既往的细碎。秋这个季节,面孔也是多变的。上周末还是阴雨绵绵,秋风凉凉,昨天却又艳阳高照。

昨天上午8点30左右,我匆匆赶到镇政府大楼。《多彩计生》第二次笔会要在二楼的会议室里召开。和上次一样,主持人简单介绍了一些有关征稿的信息,鼓励这一片的参会人员多多书写身边的人和事,为这本书的编撰出把力。

会议比第一次的时间要长些,望着那几位侃侃而谈的长者,心里很是钦佩。花白的头发丝毫不能掩盖他们那颗颗跳动的心。为了这本书的编撰,这几位编委真的很用心。很多时候,用心去做一件事,就够了。

我们这个小镇上有两座有形的塔,一曰天然,一曰秀峰,一南一北,给古镇增添了庄重和秀色 。“双塔”既是东流的别称,也是东流的标志性建筑物。作为标志,它不仅阅历了古城的风雨沧桑,更显示了古城的园林建筑风格。

会后,我们第一站去了塔基边上的天然塔。一路上,伴着飞扬的尘土,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就来到了天然塔。在小镇上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还从没有来此看过这座塔。呵呵。文友说不信,说来连自己也不信。但却是事实。

站在塔下,我无声的仰望着它。塔高约有11丈,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有6扇门,里面设有楼梯,供游人拾级登攀到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非常壮观。塔身上写有东来紫气几个大字。我们几个在塔下合影留念,或许只是为了证明来此一游。微风掠过,那边角的风铃摇曳作响,好像在向我们述说着什么。

接下来,我们驱车到了陶公祠和秀峰塔。秀峰塔规模略小于天然塔,结构大致相同。差异在于塔顶装饰,天然塔沿佛教相轮饰顶,有佛塔之意蕴,秀峰塔则饰以斗笔,有“彩笔千霄之气象”之说。

我们一行人,沿着石阶层层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公祠”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推开两扇虚掩的门,就会见到一个园子,两边种满了菊花,这就是所谓的菊园了。园子中间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近几步,就能见到陶公的雕塑。

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又几缕亲近。陶公他手持书卷,临风而立,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着滔滔东流的菊江,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两边是古今游人的题字和书画。明兵部尚书于谦曾作诗赞曰:“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供先生晚节香。”  

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来到这儿,但每次来,都会有种不一样的感觉。陶公那句“采菊东蓠下,悠悠见南山”,总会让人有意无意中记起。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安贫乐道的遗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流人。

饭后,我们几个人来到了东流老街上。长长的巷子,古朴的氛围。脚踩在那一块块的麻石砖上,仿佛又回到了远古的岁月。静逸悠远中透着它特有的一种沧桑,犹如一位老者,经历过年轮变迁后在沉思着什么。

午后的阳光很烈。几位老人,坐在自家的门口,看着我们,很好奇的打量着。他们和这老街一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斑驳的墙体,长满青苔的屋顶,到处都显示着一种沧桑的美。几位记者,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希望将老街独特的风景拍下,以此作为经年之后的一种怀念吧。

我却喜欢和遇见的人聊天。见到一个加工棉絮的人。问他打一床八斤重的被子,从棉絮材料到加工费,一共多少钱?他说大概是120元。想来,这个价格不是很贵。他满身的棉絮丝,说明了这份工作并不轻松。

生活在东流这个小镇已有十几年了,内心深处对它总有一种温柔的情愫。喜欢这个安静的江南小镇,尽管它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美。

人生漫漫,行走之间,停停靠靠。而我,将会在这样一个小镇上继续笑对红尘,书写自己的故事。

喜欢一首小诗:“月华似水/我用花瓣儿小心地记忆/以盛开的姿势容纳/整个季节的冷酷/接受黑夜的盛宴/有风路过时/我在枝头微笑/或者,在寂寞的墙角/保持沉默,站立一生。”

这是菊最好的写照。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如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