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现场演唱会视频:那些“记”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51:02

那些“记”事


  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虽然这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但是没有记者在这一天放假,他们反而还得面对众多质疑,尤其关于“自媒体”时代的“记者劫”舆论。

  虽然不当记者已快半年,但在中国任职的新工作岗位上,不时还是需要与媒体打交道。换个角色回头看媒体人,不仅产生一定的同情,觉得自己过去有多幸福。

  中国目前处在全民微博,声音多元、舆情复杂的时代。超过100万名的中国新闻从业者现今要比任何时期,更有必要捍卫记者的职业操守和存在价值,《人民日报》甚至发表了一篇《自媒体时代如何做记者?》的文章。

  其实,这不是科技和社交网络的发达所造成,也不是大部分的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不称职,而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生存环境要比其他国家的同行来得恶劣。

  曾经有媒体人自嘲,中国新闻行业是个高危行业,得面对被打、被拒、被骂、被封口,甚至被杀人灭口、过劳死等种种风险。另一方面,有许多记者会申诉这个行业的薪水“十年不变”,甚至有下降趋势。由于基本薪金非常低,中国记者不得不靠拿“车马费”、“红包”等过日子,而这样的外快多寡还要看记者跑的是哪个口子(采访领域),越是有能力出手的行业,相关报道就越多。这也难怪“记者是谁的喉舌”和“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在中国相当盛行。

  大部分从事媒体业的人,都带着点理想主义和社会使命,没有奢望能赚大钱。不过,在中国媒体环境完全市场化,但新闻却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许多新闻从业员为了自保,只能功利化地完成稿量、稿份和经营的指标,甚至有些人为了生活而仗着自己的身份去捞点外快。我认识的多数中国媒体人的理想光芒依然存在,但在现实的残酷愈加分明的情势下,也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正因如此,中国新闻从业员也有过于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大多是“85后”的。这批媒体人入世未深,缺乏理解和判断能力,因此影响了出街新闻的价值和可读性。另外,在网络时代里,一些记者选择了“轻松”捷径,包括拿统发稿、剪贴速记稿、抄网文、不去现场等,以致报道失真失实,或因没有消化而缺乏了新闻性的内容。自媒体时代,也许就是那么被催生出来的。

  中国社科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约三成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不少新闻热点也都是以微博作为舆情源头而率先被披露。

  传统媒体在西方社会有第四权之誉,是个公器。反观中国,这些年来,在持续不断发生的丑闻,以及限制多端的环境底下,传统媒体的声誉和功能正逐渐地消失在一个被暴力夺笔、强制消声的世界里。

  对于这样的现象,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业其实不一定是件坏事。面对快速发展的全民皆记者的时代,社会在进步时是需要有适应期的,然而不得不承认,目前很多领域,比如政府、官员、有权人士、明星、名人等都还不能适应。相信唯有当公权力学会尊重媒体及其所代表的合法、正当的公民知情权益后,才能让正常的新闻规律回头。

  记者节当天在微博上盛传了这一句话:“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这句话取自博马舍剧作《费加罗婚礼》,也是法国《费加罗报》的座右铭。

  一个社会对批评之声有多大的容忍限度,标志着这个社会有多进步。一个成熟的体制和社会应容忍一个不断找茬的新闻界、一个顽固倔强的新闻界、一个无所不在的新闻界。

  记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前行的一个建设者,但要履行这个社会职责,记者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们呼吸的空间。中国不缺好记者。期望未来有更多中国媒体人能继续勇于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同时也能大声地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病痛和幸福根源,分享这个时代的爱与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