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越个人资料简介:余秋雨,别在青歌赛上“之乎者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00:01

余秋雨,别在青歌赛上“之乎者也”

归隐大师余秋雨自从博客中销声匿迹后,没有学陶渊明的归田躬耕,与世相绝,而是期期待价而出,最终,他耐不得寂寞又在央视第14届青歌赛上悠然现身,他的到来,不过是想在评委席上独擅其刀,卖弄老口罢了。

 

青歌赛,本是舞榭歌台,是歌手赛歌的地方,余大师来做什么?如果是来听歌的,那但听无妨,如果是来指点歌舞的,那还是“归去来辞”的好。试想,你一介书儒,与唱歌的比划文字,似乎不能同声相应,你与唱歌的一般见识,也难以一决高下,原因何在?因为,拉琴的与拉锯的,不同调儿。一个是唱舌,一个是说舌,人家唱歌的是音节,你读书的是字节,各有各的套路,这就好比卖油郎耍的是他油勺子的准力,打铁的耍的是他锤子的功力,射箭的耍的是他开弓的射力,而不是无差别的竞技,从这个道理上来说,余秋雨当评委是走错了山门。

 

唱歌的,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我们只是“听其音、观其喉”,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要求只闻其声,不问其人,当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曲时,只听琴音,不计较他是牛头还是马面。是的,做为歌手,是要具备专业外的文化知识,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文化,即是一个普通公民也要有文化素质,只是在赛歌台上,要分清骨与肉的关系,文化课,不是选手的必修课,比如吃中餐使用筷子,可使用或不使用刀叉,但吃西餐,必须使用刀叉,唱歌的,犹如吃中餐,唱腔为筷子,文化为刀叉,而余秋雨如吃西餐,他必须使用文化这个刀叉。余秋雨批评那些考生“没上文化这道”,评语有点跑题。选拨歌手,是伯乐相马,是相马的脚力,而不是相马尾巴的功能,我们要看刘翔与雪豹赛跑,不是要看刘翔与鹦鹦学舌,我们喜欢听周杰伦唱流行歌曲,而不喜欢看周杰伦舞“三节棍”,要看武功,不如去看成龙的功夫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看青歌赛,是听歌手的嗓音,不是看他们的文化表演,如果要你余秋雨在考“策问”时,要考你与夫人马兰唱“黄梅戏”,哪岂不气得你暴跳如雷。

 

如果要批评或评判考生,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金铁林,而非余秋雨,因为余秋雨给考生再高的分,也不能使考生“中举”,而金铁林一句话要胜余秋雨之“雨纷纷”万言,因为金铁林是音乐界的权威,而余秋雨只能说是文化界的权威,他们俩吃的不是一个槽子里的食,拉得自然就不是一个味的稀,而在青歌赛上,余大师的“喧宾夺主”,实在有点抢镜头,出风头,有观众说余大师出的题目偏难,像是在挑选大学文科生,“很多关于年代、地点的问题,台下坐的大师们也不一定答得上来”,其实,这是余大师故作高深的地方,他以已之长,较人之短,自然他就高人一等了,当然,他高在学问上,而非唱歌上,刘邦曾有过论才的话,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谋臣张良,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武将韩信。但刘邦虽然没有文韬武略,却有御人治国之才。这就是才有所不同,“术有所专”,如果,余大师丢掉书本,铜都颜小四认为,他武不能当韩信,商不能做范蠡,同样,别人也有资格说他“没有上道”。

 

“视唱练耳”,本是歌手的是事,唱的好不好,那是题外话,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每届青歌赛,非得要请余大师坐台?而且还一鞠躬二鞠躬的请。其实,他自然有发挥他才学的地方,比如上百家讲坛,他可以和易中天“论三国”,和于丹“问孔孟”,这样,才能显出他的“王者风范”。当今,请名人当评委,是我们文艺界举办赛事的“伪雅”之风,此风不可长。我们一直认为余大师有魏晋名士之风,“处朝庭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就像那个大文人嵇康一样,对于出世的态度,他总有“七不堪,二不可”之难色。

 

今天,余大师偏偏出来了,还且赶的不是“法会”,赶的却是“小雅”的赛歌会,出来就出来吧,却偏偏说人家雄鸡打鸣不如鸭子呱呱叫,唉,余大师,鸡鸭岂能同鸣。

【铜都泠泠生博客﹡颜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