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r怎么发音:知识如何快速获得和吸收 | 逍遥游·萧秋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1:22:59

知识如何快速获得和吸收

快速获得和吸收知识,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近来尤甚。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这本书,我从昨晚开始读,书共205页,我原本计划分为四天,每天50页读完,不过昨天下午睡多了,晚上睡不着,于是索性起来读书,昨天完成了一半,今天完成了另一半,于是,两天(一晚加一上午)把书读完了。

本文其实不是该书的笔记,因为SNS,明白了也就明白了,如果是写社会化营销专题,可以用到,如果让我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那就是:不错,值得一读。革命正在发生,通过本书你可能了解社会化网络是怎么回事,并且思考自己如何用好。

而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个读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和吸收不是一回事,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看完一本书,不等于掌握了SNS的全部,不等于会用,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案例,不是可以照搬的,最重要的是创意以及执行,这些案例可以用来做培训时用,但不能直接套在自己的工作上,所以坐拥千本书不等于拥有里面的知识。

关于知识获取。

很多人心疼买书的钱,作为一名写过两本书的作者,如果我鼓励人们买书,似乎有挟私之嫌,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要说,就目前来说,好的书藉仍然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网站上有很多制作精良的专题,也是很好的方式,不过一般来说,纸质媒介仍然要比网络严谨、严肃、质量高很多,知识的获取,要有几个衡量指标,比如系统化而非碎片化,比如高质而非低质,否则就是误导,前面之所以给书藉冠上“好”这个字,也是因此,书藉太多,良莠不齐,看坏书不如不看,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获取的可能是无用的知识。

我从前喜欢下载资料、自己整理组织,后来我不再如此,宁愿买书阅读,因为寻找资料、下载资料、整理资料都需要时间,而且需要自己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如果对于知识有一定了解,那么这种整理可以使碎趋于整、使低质趋于高质,但是,如果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鉴别能力,那么,整理的质量未必能够高到哪里去,此时,不如买一本相关领域的优秀书藉,原原本本地从头读到尾,系统地了解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假设我的时间价值是1小时50元,我搜集这些资料可能会花到2小时即100元,而一本书,如《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卓越亚马逊定价是22.40元(免运费),哪个更合算,不言而喻。

在时间管理中我曾经提到过时间外包,即在清楚自己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件事情是自己做还是请人做合算(如请钟点工打扫卫生),知识也是如此,有时候,也需要进行知识外包,批发购进,而非零碎购进。

关于知识吸收。

1、专注。

我要看的书太多,所以前几天基本是同时看几本书,但现在转变了做法,不同时看,把一本书看完后再换其他本。知识有边界,或清晰或模糊,《一个人不要怕》和《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就不是同类书,二者同时看,中间进行轮换,思维上需要转换,从A切换到B,这个横向的转换总归需要时间,而纵向转换,则不需要,一本书,看完,记完笔记,再浏览一遍做过标记的地方,放下,再拿另一本看,我现在喜欢这样的方式。

专注还包括了在看书时认真、思考,而不是不断地开小差,看着,但是心不在那里,所以无法了解内容。看一本书,务必要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从书里获得什么,在看的时候,就要思考。

2、醒觉。

在阅读时一定要醒觉,不要误认为看了一本书就等于掌握其中的知识,有些书要看很多遍才能领悟,有些书必须看后去做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求医不如求己》,望梅止渴是无用的,或者只是一时的心理作用,落实在行动,并且坚持,养成习惯,才会见效。别人的成功,已经是既定事实,所以可以拿到书里来做例子,同样的事情,放到自己身上,未必成功,因为书中给出的案例,其实往往只是片面、部分,没有给出全貌,基于论点的需要,也会略过无助于论点的论据,所以我们要持怀疑主义去看,吸收能够吸收的,放弃对我们没用的,只是没用是一个动态词,现在没用,不等于将来没用,所以在不同时期翻一翻同一本书,还是有用的。

在《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中有一个例子,特基拉说一天要花24小时在网上,这是明眼人立刻可以看出的错误,难道她不睡觉不吃饭了?不过这样的错误因其明显可以一眼看出,有些错误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未必能够发现,但如果全部都相信了,则是误导。同时,也要注意,相比一本书的整体价值,这样的错误并不重要,不必抓住一个错误不放。

3、行动。

吸收,如果只是看,那是不够的,要应用,要实践,书中所说未必正确,正确的也未必适合自己,要去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在《求医不如求己》中介绍了不少功法,如果只是看,不去身体力行,那么,这些知识只会停留在纸面上,而不会成为自己的技能,不会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做笔记、总结,也是一种行动。书中给出的,是作者的介绍,自己要按照个人习惯,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把《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中所提到的关于SNS营销的星巴克、DELL等案例,都是平铺直叙的,如果喜欢做思维导图,那么完全可以把这些文字,归纳成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会更容易理解。

复述给别人听,既是分享,也是吸收,因为,能否清晰地把书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复述给别人,这也代表了自己的理解程度,接受别人的质疑、提问,可以加深理解。

我用书中引用的邹景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收尾:
宫本武藏告诉他的学生柳生又次郎说,一流的剑手,一定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网络时代,学习中不能只有剑(也就是工具),还要有思维和态度的醒觉与转变,这些才是根。

Posted by 萧秋水 on 星期天, 二月 7th, 2010, at 6:25 上午, and filed under 个人知识管理.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wit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post a comment, or trackback from you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