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 威利斯科幻电影:阊门寻根:九“龙”会聚鸭子湖畔(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6:55

  “这就是咱们唐家祖祖辈辈牵记了600多年的阊门? ”

  捧着“阊门寻根”采访组赠送的阊门照片,泰州高港区唐家庄90高龄的唐步衡老人,激动得双手有些颤抖,眼圈发红。

  600多年前,唐氏家族的始祖带着一家五口,转身向阊门城楼投去最后一瞥,登舟北去。入运河,渡长江,最终定居在长江北岸一个野鸭栖息的湖泊旁。

  600多年间,长江几度潮起潮落?鸭子湖畔,几度雁去雁回?如今的唐氏家族,已经从区区的一家五口,发展成为五千多人的望族。当年芦苇丛生的荒凉江滩,已成为一片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

  一庄九“龙”护佑世代子孙

  唐人家,原唐家庄中心小学校长,唐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孙,《唐氏族谱》第22次修订主编。

  唐人家介绍,据族谱记载,始祖寿七公,名永泰,字以宁,号知几。元末曾在苏州阊门“以武略事”——所谓“以武略事”,通俗地讲就是“靠武力吃饭”,“当时寿七公在苏州具体是干什么的,是军官,还是衙门捕快?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 ”

  元末“世衰道微,异端横起”,寿七公遂弃武隐居。明朝建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春,时年60岁的寿七公被迫“奉旨迁移”,带着儿孙妻媳一家五口,雇了一条船离开了苏州。

  “按照官府的安排,寿七公全家要迁往泰州城,”唐人家说,船渡江后进入了泰州通江官河,“北望江乡水国中,船帆十里满湖风”,一派酷似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色,船过庙湾镇,东侧出现了一条宽阔的港汊,水面上野鸭成群,“向岸边钓鱼翁打听,得知这里叫作鸭子湖。寿七公迁往江北意在务农,北去泰州城并非本意,遂令船夫掉转船头拐进鸭子湖,向东南方向数里后上岸。 ”

  唐人家说,先祖最早落脚的地方叫张家庄,属扬州府泰兴县顺德乡二都,是一片土地肥沃的荒野。“寿七公稍微懂一些地理风水知识,在开荒时,发现一条高埂很像‘龙脊’,于是找来专业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一看大声叫好,说这里正是‘龙脉’所在,”于是,唐氏先祖遂扎根于此,将此地命名为“龙埂”,后来还有“画龙点睛”之意,顺地形在“龙头”两边挖了两口井,在宅基地上种了一片桃林,寓意“龙蟠仙桃”。如今,当地还有“龙埂”和“桃园”的地名。

  唐氏家族扎根张家庄百余年后,人丁逐渐兴旺,而当地的土著张氏家族则日益衰落,张家庄遂改名为唐家庄。

  此后数百年中,唐氏族人在开垦疏浚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龙脉”迹象的地段,就按照先祖的做法小心翼翼地顺其地势浚理。至1950年代,村里共形成了9条“龙埂”和18口“龙井”。

  “相传,祖先定居的那条‘龙埂’,是一条‘母龙’,所以,族人都在此居住,以求世代人丁兴旺;而村东面一条最长的‘龙埂’,据风水先生考证是一条‘公龙’,最适合先人殡葬安息,所以,就成了族人的墓园。 ”数百年来,唐氏家族墓园里栽满了银杏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干约有3米高,其枝条向四周平行伸展,形成了一个东西直径约8米、南北直径约6米的椭圆形,酷似一张架在树干上的“床铺”,于是,族人遂认为这是“龙床”;而树下有一眼甘冽的清泉,则被说成是龙睡觉时流下的“龙涎”;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龙床”南面不远处,还发现了几块不规则的田地,有的像靴子、有的像印章、有的像公案,于是,人们便产生了新的联想和推断,这条“龙埂”,当是唐家庄的九“龙”之首——龙王!后来,唐氏族人就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龙王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还要举行龙王殿庙会。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推进,唐家庄里这些“龙”的痕迹逐渐消失,但有关“九龙十八井”的种种传说,仍在当地流传着。

  唐氏“水龙”地方消防的先驱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6年),经过170年的繁衍生息,到第八代时已有百余户人家,已成为当地的望族,经族人合议,决定与苏州分祠,修建北迁后的第一座宗祠。

  唐人家介绍,宗祠原来建在东庄的“牛地”上,最早只有3间房屋。200多年后,祠堂已经不能适应家族人口发展的需要,也有损家族的形象,遂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经阖族公议,新建了一座8间房屋的宗祠,后排5间,东面两间为书房,西面三间供奉历代祖先牌位;前排3间为敞厅,悬挂“诗礼继世”匾额,意为要子孙读书明礼世代相传。

  宗祠置有祠田,田间所产主要用于春秋祭祀,族中子弟教育和祠务开支,盈余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唐氏家族最有名的慈善事业,是在开创了当地的“消防队”。清光绪年间,迁善镇(今刁铺镇)设了水龙局,唐家庄陆续购置了铜水龙六支,大锣六面,存放在宗祠内,一旦发生火灾,村民鸣锣为号,出动水龙前往扑救。一时间,唐家庄的水龙名噪四邻八乡。

  唐氏家族不仅有宗祠,还有家庙。家庙名曰“永庆庵”,与宗祠一同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相传唐氏家族在筹建宗祠时,有一日忽然从鸭子湖上漂来一尊观音菩萨木像,于是族人将菩萨请上了岸,再建三间庙堂予以供奉。

  乾隆五十五年,唐氏家族重建宗祠时,同时也重建了永庆庵,规模也为8间。在观音菩萨的两侧,还分别供奉着痘神、太阳太阴神、文昌神,和三官、武帝、虫八蜡神。永庆庵共有“山田”(僧人自给自足的田产)一百五十余亩,“山田”的收益也常用于慈善事业,如春荒季节开仓施粥,救济孤苦老人,清宣统三年,住持鹤亭大和尚还捐出20亩“山田”设义茔,收葬因兵灾、匪乱而倒毙路边的无名死者以及无力操办丧事的贫民。

  1950年代,唐氏宗祠和永庆庵一同改成唐家庄小学。如今,小学也早已异地重建,宗祠和庵堂遗址上还遗留着几间房屋和几块碑石。

  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唐氏族谱公修撰了21次。 2006年,唐人家、唐步衡等老人再次修订族谱,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唐氏家族共有5400余人。

  2005年,族谱付梓前,族人唐人斌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吾族溯源古,汾翼有陶唐。成公筚路蓝缕,尧裔奠家邦。联蔡合纵攻楚,终致期蒲覆庙,千里走苏阊。洪武徙闾左,无奈大流亡。

  鸭子湖,六百载,屹唐庄。光前裕后,儿孙绵瓞谱华章。文武双全世泽,成就光荣业绩,历代铸辉煌。全面小康现,新纪岁丰穰。

  落第“进士”激励后人三百年

  在唐氏家族祖居地“龙埂”,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楠木敞厅,厅前,有一块雕琢精美的青石“上马台”。

  “这两件古迹和唐氏家族中的一位落第‘进士’有关。 ”唐人家说。

  落第“进士”?这位“进士”到底有没有考取?若考取进士,怎么会说是“落第”?若未考取,为何又称之为“进士”?

  唐人家介绍,这位“进士”名叫唐宗泗,康熙年间人。唐宗泗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即满腹诗书,不满二十岁就考中秀才。不料此后就运势不佳,连续两次乡试均未考中举人。他三十岁时,适逢康熙三十三年会试,他决意最后一搏,花银子疏通朝中关节直接参加会试。

  启程进京前,唐宗泗特意在家门口建好“进士及第”的大门楼,还找人专门雕刻了一座“上马台”(因为此人以往骑马时,曾以板凳垫脚而摔跤惹了一身晦气,赴京赶考绝不能重蹈覆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唐宗泗满怀信心地来到京城,但此前他花银子疏通关节并未成功,朝中的大学士、尚书们没人胆敢冒着欺君的风险帮他科场舞弊。于是,落第“进士”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故乡,成为乡邻们的笑柄。

  唐氏族谱中记载:宗泗,字汪度,邑庠生,生于康熙三年,殁于康熙五十五年。族谱中并未记载他考取过进士功名,“邑庠生”表明了其秀才身份。

  “唐宗泗虽未求得功名,但并没有意志消沉,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走上了讼师的职业生涯。 ”其所写颂词条理清楚,文采简练锋利,人称“刀笔”。为此他也受到了地方官府的器重,经常受邀旁听审案,且其为人耿直,不畏强不凌弱,因此当时在通州境内(泰兴县时隶属于通州)声名赫赫。唐宗泗逝后出殡时,千余人为其扶柩送行。

  相传唐宗泗临终时,嘱咐后人有两件东西不可废。一是他亲手种植的“壁碧香”(一种气味芳香的灌木,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意为警示后代待人处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上马台”,他认为自己虽未考取进士,但人生道路并非只有仕途一条,所作所为只要有益于乡里,同样也是“马到成功”。

  时隔300余年,唐宗泗种下的“壁碧香”仍枝繁叶茂香气袭人,其“进士”旧宅也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原地;而唐家的后人,则世代遵照其遗愿,如今在医药、冶金、教育、工程、文艺、刑侦等领域,皆涌现出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