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冷光剧情简介:文房四宝知识讲座—笔架、臂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3:12

笔架亦称笔格,人们在作书绘画暂息时藉以置笔之物。笔架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就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多样,有铜、瓷、石等,多为山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明代的笔架以山峰形居多,峰为柱状,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追求观赏性。白玉笔架为明代器物,通体雕有人物纹饰,雕工细腻,刀法流畅,玉色润泽,微闪黄,并有较深浸色。

到了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清代瓷笔架以乾隆朝制作最精,以山形笔架为例,较明代更为自然随意,极富天趣。哥釉瓷笔架,山峰形造型,但不死板,山峰扭曲变形,山峰中部漏透。通体哥釉色浅淡,釉面有黄色开片。釉层肥厚润泽,隐有酥光,为精美的器物。清代玉笔架的雕工较明代更为繁缛,味道浓郁,除一些传统的山形笔架之外,其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

以木为笔架的年代较久远,但传世品不多见,以明清两代的器物较为常见,有紫檀木、黄杨木、沉香木等。笔架的典型特征是小巧,一般大不过盈尺,不但实用,而且可供赏玩,因此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以可供于案上、又可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者为首选。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时,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在写小字的时候。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臂搁的称谓是从古代的藏书之所———“秘阁”转化而来。在古代,“秘阁”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代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因此明代时用来枕臂的竹木臂搁也沿用了“秘阁”一名。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于是,聪明的明代文人们发明了臂搁。文人墨客们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二来由于臂搁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搁叫“竹夫人”。当然,长短与镇纸相近的臂搁,也可充当镇纸,压在纸上面,防止纸轻易被风掀起。

臂搁的材质很多,有竹子、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雕的最为常见。竹臂搁长度一般不超过一尺,宽度约为七八厘米。以瓷烧制的臂搁,出现于清之后。象牙臂搁是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而且大多是皇宫御用品。

臂搁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备有,只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使用、收藏它,所以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锦上添花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