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直升机空中游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5:30
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肖谋良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那种“出示结论→寻求证法→记住结论→应用结论→模仿练习”的经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全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体验成功的艰辛与乐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而,它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采用,不仅使教师与学生从枯燥、繁重的课业任务中解放出来,也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能力与素质,更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后续学习中节节攀升,让人惊喜不已。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1.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这一步应注意三点:一是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二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引导要得法,既不能固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如在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一类问题时,我们通常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实现目的的。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猜想或总结出内在的规律。例如,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在学生动手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猜想出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一步是探究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幕,对培养学生的发现、洞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极为有益的。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来观察、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第二边的一半。”

  (3)对猜想进行有限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一个特定图形具有的性质并不能代表全部图形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猜想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限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对“SSA”的否定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证。

  (4)在对猜想有限验证的基础上,对猜想从逻辑角度进行推理,严密论证。一条猜想,一个结论,在一万种特定情况下成立,但只要在一万零一种情况下不成立,那就不能算做是一条真命题;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成立。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已经论证的结论进行拓展、应用。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同时,对培养学生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是大有帮助的。

  以上五步,可以概括为:初步探究(即问题情境→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得猜想,深入探究(即验证→论证)出结论,继续探究用定论(即应用、拓展)。

  2.实践探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双桥中学数学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从1999年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时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教研兴校、教验强校的目的。

  (1)通过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教师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实验刚开始时,个别以前靠给学生加班加点、靠搞题海战术“致胜”的老师观念一时转不过弯,表面答应参与实验,实际仍按自己老一套来教学,结果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很苦很累,但成绩却普遍比实验班差。事实胜于雄辩,两年后,宁肯苦干蛮干而不愿参与实验的人全部消失了。再者,教师从繁重的阅卷任务中解脱出来后,更加有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因而业务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受到良好的启迪,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得以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初步形成。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后续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近几年学校向省市重点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大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学习轻松、成绩拔尖,已有一批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

  (3)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减负”。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把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放在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以及相互交流上面来,尽量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坚决反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对作业要求有四:一是除课本练习与基础训练外,一律不得再增加任务;二是重复性习题只选一两道题目做代表,不能全部布置;三是简单题尽量做在书上面,尽量避免抄题挤占时间;四是作业批改采用教师批阅、学生互相批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践证明,减负后,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由厌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终身学习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反思一: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历次教法、学法改革的总结、概括与创新。学校数学组在近十年中先后参加了教改实验课题“自学辅导法”“目标教学法”与“中学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验,实验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尽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同时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学习同化于“启发式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加以任何的点拨与启发,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不得要领,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启发过多,则探究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探究,这样就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反思三: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要把握好教学任务与探究深度、广度的关系,切忌一味为顾及教学去完成而浅尝辄止。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可以预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是可以顺利完成的。但是,某个时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会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甚至一时也拿不出答案的问题。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创新的表露,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时候,教师切不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将之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