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大脚1和2百度云:胁肋疼痛,气胸--复元活血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43:47
1.胸膜转移性疼痛属癌痛范畴,是肿瘤细胞转移至胸膜,浸润或压迫周围软组织、肋间神经或肋骨引起的疼痛,常见于晚期肺癌、乳腺癌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癌痛是肿瘤姑息性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胸膜转移性疼痛可同时侵犯内脏、神经、骨质等,引起内脏性、躯体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性质复杂,临床上更加难以控制,我们根据中医辨证,以复元活血汤加减辅助止痛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2.中医对于胸膜转移性疼痛的病机认识

胸膜转移性疼痛以胸胁部胀痛、刺痛、牵涉痛、压迫痛、烧灼痛等为特点,多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证属中医“胸痛”或“胁痛”的范畴。

2.1病位属肝。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之后,上入颃颡??”,《古今医鉴·胁痛》有“病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明确地提出了:“司疏泄者肝也”。故胁痛与肝息息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涵养肝气,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结于胸胁,故疼痛不已。所以在临床治疗胸胁痛的辨证中重气血,注意肝之阴阳。临床常见胸膜转移患者脉弦,左关尤甚,弦脉属肝,又主痛证,为胸膜转移性疼痛病位于肝的佐证。

2.2病性属瘀血阻络。

根据疼痛性质多固定不移,压痛明显、夜间痛甚、难以入眠,辨证为瘀血阻络,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肝血无以归经,瘀于脉外,结于胸胁,而成癥积,“不通则痛”;癥积日久,耗伤气血,气虚无以推动血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循环往复,疼痛更甚,难以缓解。临床见患者多有舌黯,或紫,为久病肝血瘀结之象。

 

3.中医对于胸膜转移性疼痛的治疗

3.1治则治法

根据胸膜转移性疼痛的病机特点,治当以调理气血为则,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为法。《成方便读》云:“夫跌打损伤一证,必有瘀血积于两胁间,以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故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类证治裁•胁痛论治》云:肝脉布胁,胆脉循胁。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复元活血汤。

3.2复元活血汤方源

    该方出自李东垣《医学发明》,其论曰∶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不分十二经络,圣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有血汗,但人有汗出,皆为风证,诸痛皆属于肝木,既败血凝泣,逆其属入于肝也,从高坠下,逆其上行之血气,非肝而何?非伤风无汗。既自汗,必是化也,以破血行经药治之。

    复元活血汤  治从高堕下,恶血流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宜以柴胡为引用为君;以当归活血脉,又急者痛也,以甘草缓其急,亦能行新血,阳生阴长故也,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之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之使。气味相合,各有所归,痛自去矣。

    柴胡(半两)  栝蒌根、当归(各三钱)  穿山甲(炮)甘草红花(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件,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3.3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78岁。2009-4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胁肋疼痛,吸气后加重,未予重视。2009-6疼痛加重,疼痛性质呈牵掣痛、跳痛、烧灼痛等,伴范围扩大,播及左上胸部,胸CT示:左肺多发结节,左侧胸腔积液。经检查于我院诊为左肺癌(Ⅳ期)左肺内转移左侧胸膜转移。2009-9-1起行口服吉非替尼 250mg Qd靶向治疗。2010-5胸部CT:左上肺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伴广泛胸膜转移,左肺内转移。病灶较2009-10相比进展未达到25%。但患者左胸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应用芬太尼透皮贴、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皆控制欠佳,逐渐将止痛药物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加量,2010-5增至140mg(8AM)、150mg(8PM),同时予加巴喷丁300mg Tid、劳拉西泮0.5mg Bid辅助止痛治疗,患者左胁下、左前胸壁、左背部疼痛仍有持续性疼痛,NRS评分在6-7分,间断加重,NRS达10分,爆发痛4-5次/天,给予盐酸吗啡片10-30mg缓解暴发痛,短期控制后仍有反复,疼痛呈牵掣痛、刺痛、烧灼痛,左胁下程度最强,于改变体位、咳嗽时加重,行走时以手扶胁下减轻疼痛,日间以卧位为主,被迫右侧卧位,烦躁,不愿与他人交谈;夜眠差,进食少,每日约2-3两,大便3-4日一行,口服中成药物辅助通便。

予患者复元活血汤方加减:柴胡15g、酒大黄15g、花粉10g、桃仁10g、红花6g、生甘草6g、当归10g、炮山甲6g、旋复花15g(包)、白芥子6g、乳香10g、血余炭10g、元胡15g。其中旋复花取《金匮要略》旋复花汤“肝着”之意,通肝络而行气;胸膜病变引起的胸胁痛之位处少阳,皮里膜外,《麻科活人全书》“白芥子,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故用白芥子化瘀中之痰。乳香、元胡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兼以止痛;血余炭通利,化瘀生新,活血而不妄行。患者服一剂后,持续性疼痛明显减轻,NRS降至4分,暴发痛减至2次/天,日间活动增多,精神状态好转,考虑乳香、酒大黄气味厚重,服后易致恶心,上方再加竹茹15g清胃止呕,全瓜蒌30g通便。患者再服三剂后,持续性疼痛NRS降至2-3分,甚至每日约有2小时达1分,暴发痛1-2次/天,NRS7-8分,口服盐酸吗啡片5-10mg控制,缓解较满意,精神状态继续好转,主动与他人交谈。

3.4复元活血汤应用总结

该方原治外伤后跌打损伤,瘀血停滞于肋下所致,血瘀气滞,故痛不可忍。各药合用,使瘀血新生,气行通络,肋痛自平。故清代张秉成于《成方便读》曾说:“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故方名“复元”。由于本方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较大,七百多年来,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伤科第一方”之称。外伤致瘀多为有形恶血结聚,活血之力较无形血瘀之证更强,然瘀血于内,不仅由外伤所致,癥瘕积聚,风火痰虚皆可致瘀,凡疼痛位处肝经循行之处,固定不移,触痛明显,夜间痛甚,中医辨证属肝经瘀阻,皆可视之为“恶血归于肝”,“以破血行经药治之”,用复元活血汤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所治病症不再拘泥于外伤。近些年来,本方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凡痛证用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肝胆病、乳腺增生、妇科病、肺心病、肠粘连等病证,今见胸膜转移性疼痛位于两胁,痛不可忍,应用大剂量阿片类止痛药物皆不效,位置固定,不可触碰,以复元活血汤治之,正对其证。

 复元活血汤方源

    该方出自李东垣《医学发明》,其论曰∶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不分十二经络,圣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有血汗,但人有汗出,皆为风证,诸痛皆属于肝木,既败血凝泣,逆其属入于肝也,从高坠下,逆其上行之血气,非肝而何?非伤风无汗。既自汗,必是化也,以破血行经药治之。

    复元活血汤  治从高堕下,恶血流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宜以柴胡为引用为君;以当归活血脉,又急者痛也,以甘草缓其急,亦能行新血,阳生阴长故也,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之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之使。气味相合,各有所归,痛自去矣。

    柴胡(半两)  栝蒌根、当归(各三钱)  穿山甲(炮)甘草红花(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件,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四逆散也能治气血胸:

【出处】

《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未载明剂量,只说各十分,研磨成粉,合白饮(米汤)服,方寸匕,日三服。

气胸

如果剧烈运动后饮用冰品,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即现代医学所谓“气胸”,会用开刀方式处理。但古代外科并不发达,全靠药物,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内湖有一对兄弟先后罹患气胸,哥哥是由妈妈带来治疗,投药后未复发。弟弟则因是军人,已在某大医院紧急开刀两次。此症若食饮不慎,会一再复发,因为嗜饮冰品,造成肌肉、血管、神经气管收缩痉挛所致。

台北青田街孙女士晨起喝冰优酪乳、牛乳,食道和呼吸道痉挛,不能呼吸,因呼吸困难必须用力咳,导致咳血。本来是气胸变成气血胸。被紧急送往某大医院急诊,评估需立即住院手术。经电话求诊,我用四逆散和苓桂术甘汤加味而癒。有人骑马摔跤,肋骨断裂、内脏出血不能呼吸,造成气血胸,用“伤科复元活血汤”是最好方剂。

伤科复元活血汤外,另有清朝王清任先生在桀《医林改错》书中,最被社会辗转相传的名方“补阳还五汤”,用在治疗中风。他的很多方剂以桃仁、红花为基础,也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把仲景活血化瘀思想发挥到炉火纯青境界。例如全身痛用身痛逐瘀汤,心脏血管用血府逐瘀汤,上下横膈膜痛用膈下涿瘀汤,肚脐以下包含生殖、泌尿系统用少腹逐瘀汤,从方剂命名即可了解适应的器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