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4s黑屏充电没反应:文革史笔记之二十一从余秋雨想到刘奇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0:28:58
文革史笔记之二十一从余秋雨想到刘奇葆(2009-04-11 22:45:10) 转载标签:

杂谈

          余秋雨,当代有影响的文人,前些年各种舆论媒体有文章尖锐批评余秋雨三十年前是“文革余孽”,称余秋雨是“四人帮文胆”;更有甚者有文章称余秋雨是“四人帮”的帐中主将、是“文化流氓”,号召天下知情人出来作证,揭露余秋雨。全国报刊、网站上的批余文章已经数不胜数。这场突如其来的“批余热”显然已远远超越了文化批评的范畴。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了?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1966年文革爆发时,余秋雨家里受到冲击,他在学校里一直是造反派的对立面,是老保(即保守派)。1968年7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年底都下放到苏州吴江解放军军垦农场劳动去,直到1970年底才回上海。1972年1月3日《鲁迅传》编写组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该组为上海市委写作组文艺组下属的外围组织。由胡锡涛引荐,余秋雨成为该小组成员之一。1972年—1975年服务于当时的主流政治,余秋雨写了一些迎合当时潮流的文章,1975秋天以后因为肝病到浙江奉化乡下调养。在那里半年多时间,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余秋雨回到上海。文革结束后接受审查,1978年底审查工作结束,最后,余秋雨被确定为“说错话,做错事,写错文章”一类人,允许重返工作岗位。1979年回到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后来还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

         现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也有这样一段经历,刘奇葆,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1972.04-1974.09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2006年6月,刘奇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刘奇葆1974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做工农兵大学生期间,于1974年在四人邦把持的《红旗》杂志第二期上与其他同学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揭穿“人道主义”的骗局---评苏修叛徒集团尊孔反法的丑剧》。但这也没有影响到他后来的政治前途。我想余秋雨也好,刘奇葆也罢,文革时都只是二十出头的年青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写一些服务于当时主流主治的文章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要太苛求于前人,那些当时的著名学者犯错误可以原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说违心话。那么他们这样一些年纪轻轻的知识分子写些应景文章为什么非要抓住不放呢?实际上当时又有几个人能预测到文革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