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的制服3:中国中医文化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6:49
目前,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别是: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 2、坚决辨证施治,一切辨证施治,走新中国学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医相结合道路。 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 5、现代中医学:用中医方法分析各种医学资料,努力解除疾病。并研究出不少好的中医处方药像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虎杖叶胶囊、仁仁益髓颗粒等都是现代中医成果的代表。所有的学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形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 五篇网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询: 1、《何足道先生书:就“八老上书”致朱镕基总理》 2、《邓铁涛再谈辨证论治》 3、《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之路》 4、《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5、《现代中医学主张》。五个方向的倡导者:中医现代化曾经是卫生部努力倡导的方向,容纳了当今众多院士;中西医结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济院士;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贾谦等;坚持辨证施治的学院中医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邓铁涛;现代中医学代表人物是聂文涛等。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