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长鼓舞简介:中国古代怎么过“元宵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3:20

中国古代怎么过“元宵节”

文/越楚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一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

    太一亦称“泰一”,是北极神的别名。

    《汉书》则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驰禁,谓之‘放夜’。”

    由此可知,当时朝廷既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极神,又允许民间夜不禁行,随意外出过节。

    但汉代的“上元节”与后世的“元宵节”尚有所差异。直到唐朝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佳节。

    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称与节日,而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为祭祀道教三官中上元天官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各种祝节活动。

    至北宋初年,元宵节由三夜扩大为五夜,历代沿袭,使元宵佳节成为民间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民间从正月十二上灯开始,以十五为中心,直到十八落灯,年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常常是男女老少,倾城出游。

    是故,古代传统的元宵节,应该是春节活动的最高潮与收尾。

    元宵灯节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出宫观灯,与民同乐,这是最早的观灯活动。

    汉初的十五夜游观灯,则与祭祀相关。

    隋朝时元宵观灯渐成规模。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便举行盛大灯会,宫门外搭起绵延八里的戏台,表演者超过三万人,奏乐的一万八千多人,观众更是人山人海。人们从傍晚到天明,尽情欢娱,热闹非凡。

    唐朝元宵节放灯更是盛况空前。据《两京新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夜勅金吾池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为让百姓观灯,连夜禁也暂时解除。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上元夜,在宫外立二十丈高的灯轮,上结彩灯五万盏,下有千余少女载歌载舞。

    《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有载:“韩国夫人(杨贵妃之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颁诏将灯节延长到十七、十八,由原来的三天增至五天。为鼓励百姓到御街观灯,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当年的汴京(今开封)灯市竟长达四十余里。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南宋杭州,元宵灯市更成为盛大节日,花灯制造技术也达到巅峰。

    《武林旧事》有载:“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南宋宫廷扎制的琉璃灯山,高达五丈,灯山上有“八仙庆寿”、“三星高照”、“五蝠捧福”等各种人物灯彩,栩栩如生。

    明朝时,元宵灯节增设戏曲表演。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位后,规定元宵节从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续张灯十夜,成为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年年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

    清代灯市也盛行一时。北京灯市口、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设灯市,家家店铺都悬挂五色彩灯,观灯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江南苏杭等地,元宵放灯、赛灯、观灯,相沿成俗。

    元宵灯节,若遇上漫天飞雪,白雪彩灯,火树银花,更是相映成趣,民间俗你“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年岁丰收的预兆。

    “上灯圆儿落打糕”,这是民间欢庆元宵的饮食风俗。北方则有称“上灯元宵落灯面”。

    元宵节吃元宵,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为“面茧”、“圆而不角”,用糯米粉做成,中裹以馅,同后来的汤圆制法大抵相同。

    宋代时,称为“圆子”或“团子”。南宋杭州卖的有乳糖圆子、澄沙圆子等。

    由于因节而做,后改称“元宵”。元宵分实心与带馅儿的,风味各地不同。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一家团圆和睦,并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幸福吉祥的心愿。

    “落灯糕”系南方习俗,指元宵落灯日于神像前供奉年糕,合家食之,寓意年年高升。过年亦自此结束。

    “落灯面”则为北方俗,吃落灯面,有延年益寿之意。(文/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