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高海战美军:邵建:中国有“删节”传统(新京报 2010-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6:20

中国有“删节”传统

2010-01-02    来源:新京报       【共 0 条评论】 【浏览313PV】

 B07 专栏·邵建

 近日,全国范围内正在展开“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的安装工作,这个系统有让点歌单上的歌曲点不开的功能,因为它把设定的低俗曲目给删了。今天的删歌不禁让我想到遥远古代的删诗。

 历史的角落

 从孔儒而汉儒而宋儒,一路而下,我们的文化气度越来越褊狭;相应地,低俗的尺度也越来越严峻。如果风即淫,断逃不脱孔子法眼,何劳后人来詈骂。

 近日,全国范围内正在展开“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的安装工作,这个系统有让点歌单上的歌曲点不开的功能,因为它把设定的低俗曲目给删了。

 今天的删歌不禁让我想到遥远古代的删诗。在丰富而又多元的文化面前,我们自古就有一种删节传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亦称“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首,它们全部来自由黄河流域贯穿起来的北中国。所谓“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但,那么大的幅员、那么长的时间,流传下来的诗歌何以只有305首,原来大量的采诗都被官府删掉了。据司马迁《史记》:“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从三千首缩水到三百首,被删掉的曲目居然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就是说,近三千首民歌就这样在历史的上游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多么巨大的文化资产的损失。你说孔子是文化功臣,还是杀手?当然,后人多有不认同孔子删诗者;但,不是孔子,便是他人,官府删诗这件事却是肯定的。删诗者带着“发乎情,止乎礼”的有色眼镜,一旦发现民歌中被认为不合礼的靡靡之音,即低俗,即删去。这可是屠杀文化生灵的权力啊,我为我们从来就没见过的那些民歌悼。

 什么是低俗,无论古今,大抵都与人的情与性有关。人吃五谷杂粮,本来就一俗物。因此就人的情性而言,难免有其低俗一面。这一面表现在诗歌或歌曲这样的文化类型中,如果以道学家的眼光看,因其与教化无关,理当禁止。尽管《诗三百》的删节者们删去了未必不更是精品的三千首,但我依然要感谢他们的宽容。他们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在今天一些人眼里未必不是低俗的歌曲,这就是十五国风。和后面的“雅”相比,尤其是与当时可以作为“红歌”的“颂”相比,风是低俗的,但正是它远超雅颂,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垂青,显示了永恒的生命力。然而,让人感到有惊无险的是,这些情歌让后来的某些文化大人感到低俗、感到不安、感到难耐,以至想要对这残存的305首再施斧钺、再加删削。

 明清时有过这样一个对子,上联是“眼珠(朱)子,鼻孔子,朱子却在孔子上”,是说一位先生看见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不服气出了上联来考他。但,学生不卑不亢,对出的下联是“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宋代的朱熹在孔子之后,并把孔子的儒学推进为理学,是为一代大师。他当然不在孔子之上,但对诗经中的风诗,朱熹的态度还真的是“后生却比先生长”。这位重天理轻人欲的理学家,本能地容不得十五国风中的情歌。据我以前看过的一则材料,朱熹甚至要把十五国风变成十三国风,即把其中的郑风和卫风悉数删去。当然,这项计划最终流产;当然,该材料本身也许是对朱熹的讹误。但,无风不起浪,至少朱熹对郑卫之风的反感让人错愕。

 自汉儒以来,郑卫两风历遭诟病,所谓“桑间濮上”不仅成了靡靡之音的代称,汉儒还指它为“亡国之音”。本来,桑间乃卫国一地名,在濮水之上;因遍植桑树,春夏间为男女幽会之所。然而,这样的情事、这样的音乐,持戒不甚严的孔子及原始儒家,尚能容忍;汉儒却要骂街了;到了朱熹,即便未删,骂声却也更加凌厉。“郑卫之乐,皆为淫声”,颇喜剧的是,朱熹对郑卫两风,还有个男权主义的区别。他痛恨郑风远超卫风,因为“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朱老夫子够“封建”,男女相悦,何以女子主动便为“惑”。

 从孔儒而汉儒而宋儒,一路而下,我们的文化气度越来越褊狭;相应地,低俗的尺度也越来越严峻。如果风即淫,断逃不脱孔子法眼,何劳后人来詈骂。其实,读遍郑卫,非但看不出任何淫,连低俗都谈不上,无一不是明朗而健康的情歌。然而,从低俗到淫秽,伴随这个清洁过程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专制主义的加剧。它的拿手好戏便是“删”,就像印刷《金瓶梅》,还要注上这里删去多少字。如果说连朱熹这样的大儒都有他的价值偏差,那我更不敢恭维今天那些主张删歌的人。

 这里不妨出道题考考他们:这是卡拉OK的一个包间,一个女子对着一个男子唱:你要是想我啊,你就撩起下衣过河来。你要是不想我啊,难道我就没其他人?啊,你个小狂童,看你狂得那个样(用兰花指虚点男子额头)。很明显,这样的内容几近调情或挑逗。那么,这个曲子低俗不低俗?但,如果你删了,我要告诉你,你删的不是低俗是经典。它来自《诗经·郑风》中的“狡童”,我只是给它白话了。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0/0102/17579.shtml  肖雪慧:“禁低俗”,问题不在判断标准而在有无这种权力(2009-12-24)  09-12-24陈鸣:禁唱低俗歌曲利益链(南都周刊 2009-12-24)  09-12-25   邵建:请勿以阳光的名义侵权(南方都市报 2009-12-28)  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