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技术创新:哥窑瓷器究竟有多稀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3:15:33


点击查看原图
    在探讨哥窑瓷器的稀罕程度之前,不妨简单回顾下瓷器的发展历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达到高度成熟,唐三彩大放异彩。不过,瓷器最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宋代,五大名窑名满天下,瓷器以高雅凝重著称。元代的瓷器业逊于宋代,不过青花和釉里红兴起让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并带动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青花、五彩是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一直延续数百年而不衰。清代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陶瓷业更为多彩多姿,但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点击查看原图
    在浩瀚的瓷器发展史中,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凭借精湛的工艺、高雅的造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点击查看原图
    传世之作仅存少数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00 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哥窑瓷器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出现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窑瓷器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器的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3 种瓷釉彩。


点击查看原图
    此外,哥窑瓷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是“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就像颗颗小水珠一样,分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上。哥窑瓷器的釉内气泡不仅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瓷器上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的内壁上,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判断真假哥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点击查看原图
   “金丝铁线”偶得之

    关于“金丝铁线”的出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的章村根擅长制青瓷,章生一、章生二兄弟自小随父学艺。后来,哥哥章生一所开的窑厂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开的窑厂为弟窑。哥哥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青瓷,名满天下,连皇帝都指名要他烧造青瓷。弟弟心生妒意,趁哥哥不注意把粘土扔进釉缸中。哥哥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发现满窑瓷器的釉面全开裂了。看着自己的心血变成这个样子,哥哥痛定思痛,之后重新振作精神开始想办法处理这些瓷器。他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变成茶色线条,他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又变成黑色线条,不经意间在瓷器上形成“金丝铁线”。


点击查看原图
    仿制的哥窑瓷器从明代开始大量出现,然而烧制工艺远远不及宋代哥窑的水平。仿制的哥窑瓷器往往裂纹生硬、触感较为粗糙,难与真品媲美。时间的流逝让哥窑瓷器烧制的工艺成为难以破解的谜,只留下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长的时空,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


点击查看原图
    解不开的谜团

    时至今日,宋代哥窑的窑址仍然没有被发现,近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但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录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这使人们对哥窑始终有一种神秘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哥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点击查看原图
    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宋代哥窑瓷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当时的标本为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1956年捐献给故宫的藏品。因它与故宫旧藏哥窑瓷器相近,所以经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今年,故宫对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可惜受检瓷器还是遭到了损坏。

    由于目前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且数量不多,以至哥窑瓷器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稀物


点击查看原图

    据专业人士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瓷器有50 余件,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有盘口弦纹瓶、锥把瓶、贯耳瓶、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表示:“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哥窑以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