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玩王者荣耀:《《易经》读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54:44

《《易经》读本》内容简介: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本书是作者潜心二十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结晶。作者结合历史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黯然而又浅显易懂。 本书特别适合大中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阅读,是作为《易经》入门的理想的入门读物。

 

引言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我想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第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第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第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目录

第一部分

龙既然是不同民族崇拜图腾的合体,有鱼、马、鹿、鸟等动物的特征,自然也集合了这些动物的本领于一身,既能潜水,又能行地,也能飞天,可以说是水、陆、空三栖动物,能够随时为变。龙的这种特征应该在周代以前已经被确认和固定下来,加上周人崇尚龙,《周易》又是周人之《易》、周代之《易》,因此在《乾》卦中引进了"龙"以象征气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并且一直得到后世的认同。

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一《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

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

三《屯》:万事开头难

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

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

 

第二部分

周武王姬发在周文王的诸子之中排行第二,但因为文王的长子早年被商纣王杀戮,因此姬发是事实上的长子。姬发既然继承文王之位为王,又以文王的名义伐纣,从宗法制度上来说,理应由武王"舆尸"。但是武王又是军中的最高统帅,担负着指挥军队的重任,分身乏术,因此只能由"弟子舆尸",负责运载、守护文王的牌位。

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

七《师》:武王伐纣实录

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统战大纲

九《小畜》:古代农业生产掠影

十《履》:由行为到规范

十一《泰》:政通人和享太平

十二《否》:乌云遮不住太阳

 

第三部分

一人科举中了状元后,告假还乡,途中突然病倒。医生诊断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十天内就要死亡,快抓紧时间回家吧,还来得及与家人见上一面。"状元听后惊恐交加,日夜兼程赶到家中,七天后却安然无恙。后来医生派仆人送来一封信,在信中告知其真相:"你自从及第之后,由于过度喜悦而伤心,药物无法治疗,因此用死亡来恐吓你,才治愈了你的病。"

十三《同人》:战争全景俯瞰

十四《大有》:古代农业丰收的场景

十五《谦》:谦虚不意味着软弱

十六《豫》:小心乐极生悲

十七《随》:反抗与镇压

十八《蛊》:论子承父业

十九《临》:古代领导学大纲

 

第四部分

"不远复"是说人外出办事,没有走多远就返回来了。爻辞以此比喻阳气刚刚萌生,就被强大的阴气压制回去,这与《乾》初九爻中"潜龙,勿用"是一致的。引申到人事之中,如同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还不到足以用事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行动本来应该有悔的。但因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自我反省,继续修德进业,还不至于有太大的悔恨,所以说"无祗悔,元吉",《象》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二十《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

二十一《噬嗑》:饮食之喻与犯人的改造

二十二《贲》:文饰与本质

二十三《剥》:“硕果”——宇宙生生的种子

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

二十五《无妄》:必然与偶然

二十六《大畜》:广开致富门路

二十七《颐》:天意与人意之间

二十八《大过》:论以柔济刚

二十九《坎》:周文王被囚实录

三十《离》:突袭与反击战例

三十一《咸》:恋爱的艺术

三十二《恒》:如何理解“持之以恒”?

三十三《遁》:该抽身时则抽身

三十四《大壮》:智慧与勇力的较量

三十五《晋》:攻击战例

三十六《明夷》:“明夷”的一语双关

三十七《家人》:齐家与治国

三十八《睽》:分久必合

三十九《蹇》:艰难的外交纪行

四十《解》:平定内乱纪实

四十一《损》:论损、益的辩证关系

四十二《益》:再论损、益的辩证关系

四十三《夬》:拒谏者的下场

四十四《姤》:隐喻中的婚育观念

四十五《萃》:论聚合之道

四十六《升》:古代一次祭祀的记录

四十七《困》:囚犯的牢狱生活

四十八《井》:改朝换代的写照

四十九《革》:论改革的艺术

五十《鼎》:饮食、男女与鼎新

五十一《震》:上天的警示与品德修养

五十二《艮》: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十三《渐》:传统婚姻的典范

五十四《归妹》:畸形的政治婚姻

五十五《丰》:古代一次日食记录

五十六《旅》:客居者宜忌

五十七《巽》:论以屈求伸

五十八《兑》:论谈话的艺术

五十九《涣》:古代洪水泛滥的景象

六十《节》:论节制之道

六十一《中孚》:诚信贯通天地人

六十二《小过》:论过以致中

六十三《既济》:成不忘败

六十四《未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后记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易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的经文部分,又称为古经。

读《易经》,首先要了解《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了解《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才能得其门而入。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我想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第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第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

第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易经》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占筮之书,属于巫文化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者神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未来之事,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目的的想法。因此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易经》就是这样一本在龟卜、占筮基础上产生的书。并且在它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用它进行占筮,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南。《左传》《国语》中就记载了二十二个运用《易经》占筮的例子。例如,《左传》中记载,齐棠公死,崔武子前往吊丧,看到齐棠公的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底,因此用《易经》占了一卦,遇到《困》卦六三爻变,而成为《大过》卦。解卦的人据卦象的变化以及《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吉利,不可娶。但崔武子不以为然,说:“一个寡妇能有什么危害!即使有危害,也已经应验在她前夫身上了。”最终还是纳她为妾。直到现在,以《易经》进行占筮、预测吉凶者仍然大有人在。

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1)

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化典籍,《易经》又是一部奇书。它除了有文字以外,还有符号,是由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先让我们看一下卦画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是“—”、“--”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是怎么来的呢?古代占卜时,首先是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写上要占卜的事情,然后在一定的位置上打上一些圆孔,再用火烧灼龟甲、牛肩胛骨。这样,圆孔周围就会爆裂出很多纹路,然后根据这些纹路走向来判断吉、凶。中间没有断开的纹路记为“—”,后人称为阳爻;中间断开的纹路记为“--”,后人称为阴爻。

时间一长,人们从裂纹中发现和总结出八个常见的组合,分别称之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象相传是伏羲整理而成,可见其历史的久远,后人称这八个卦象为“经卦”。为了便于记住这八卦的符号,还编了一个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后来又两两相互重叠,形成了六十四卦卦象,相传这个工作是由周文王完成的,为了与八经卦相区别,后人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组成每一个别卦的二个经卦中,上面的经卦称为“上卦”、“外卦”或者“上体”,下面的经卦称为“下卦”、“内卦”或者“下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例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每一对卦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例如,《屯》颠倒过来为,《需》(颠倒过来为《讼》,这是卦象相互颠倒。《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上下二爻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这是卦画完全相反。《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对卦象相互颠倒,有四对卦象相反。即除了《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四对属于卦象相反以外,其他二十八对卦卦象都是相互颠倒的。

因为别卦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所以每一个别卦都由或阴或阳的六爻组成,其中阳爻用“九”标识,阴爻用“六”标识。一卦之中,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如果是阳爻的话,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是阴爻的话,依次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十四卦中,《乾》卦全是阳爻、《坤》卦全是阴爻,其他六十二卦都是既有阳爻、也有阴爻。除了《乾》卦、《坤》卦分别多了一条“用九”、“用六”外,每卦六爻,六十四卦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中的六爻也分别象征众多不同的意义,其基本的象征意义如下表所示:

爻象征的天、地、人象征的人象征的人体象征的事物发展阶段、规律初爻地百姓趾隐忍待时,积蓄才能二爻地君子腿初出茅庐,渐露头角三爻人诸侯腰跃跃欲试,时成时败四爻人近臣胸、脖之间逆水行舟,或进或退五爻天天子脸事业有成,功德圆满六爻天太上皇头骄傲自满,物极必反爻所处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阳位”、“阴位”之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即奇数为“阳位”,偶数为“阴位”。如果是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当位”;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为“失位”。六十四卦中,只有《既济》卦六爻全是“当位”,而《未济》卦六爻全是“失位”。

一般说来,当位多为吉、利,不当位多为吝、厉、咎、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当位与不当位是吉是凶,还要结合以下多种因素综合考察。

第二爻、第五爻分别处于下卦、上卦的中间,这叫“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如果是阳爻处于中位,象征有“刚中”之德;如果是阴爻处于中位,象征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是阴爻处于第二位、阳爻处于第五位,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既“中”且“正”的情况下,断占之辞大多是吉、利的。而第三爻、第四爻分别处于下卦之上、上卦之下,不是越过就是没有达到“中”,因此断占之辞多凶险、恐惧。

一卦之中的六爻之间,还存在着“比”、“承”、“乘”、“应”等关系。凡两爻相邻,称为“比”,是吉是凶要通过两爻的承、乘关系来分析。如果是两爻相邻,阴爻在阳爻之上,或者是几个阴爻都在阳爻之上,这叫做“乘刚”,简称“乘”,断占之辞往往不吉。相反,如果是两爻相邻,阴爻在阳爻之下,或者几个阴爻都在阳爻之下,称为“承刚”,简称“承”。这时是吉是凶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双方都当位,可为利、吉;如果双方不当位,可为不利、凶。一卦之中,下卦一、二、三爻分别与上卦四、五、六爻两两对应,如果二爻一阴一阳,形成互相感应关系,称为“有应”,断占之辞往往是吉、利的;如果二爻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形成感应,称为“无应”,断占之辞往往是不利、凶的。

卦画符号系统我们就介绍这么多,下面再看卦爻辞文字系统。

《易经》卦爻辞是在以往占卜基础上,对一些应验了的占卜之辞经过整理、重新编排而来,相传这个工作是由周公完成的。

从大的方面说,卦爻辞文字系统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名在卦画的后面,一般取自于卦爻辞中的常见词,或者是取自于卦象的象征意义、卦爻辞的主旨,标明了一卦的主题。卦辞是在卦名后面的一段文字,一般是对一卦宗旨、吉凶从总体上进行说明。爻辞一卦之中有六条,分别排在每一爻的后面。其中卦辞、爻辞又可以根据其性质、作用、叙述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叙事类,就是平铺直叙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某种思想等。例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说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就是说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就是说绑住了小孩,又跑了成年人等等。

二是取象类,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比喻、象征另一种事物,委婉地表达和反映某种思想观念、行为等。这些比喻、象征的喻体包括动物、植物、器物、行为、自然景物、已往的历史故事等。例如,《乾》卦中以龙象征阳气,《噬嗑》卦中以饮食行为比喻对犯人的改造,《大过》卦中以“枯梯生稊”比喻老头子娶了个年轻的妻子,《夬》卦中以“牵羊”象征顺从,《旅》卦中以商王王亥“丧牛于易”的历史故事说明客居在外宜小心持身的道理,等等。

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2)

三是断语类,就是对所占之事、所陈述之事进行吉、凶等判断的词,常见的断语及其含义如下:

1利:有利于……、适宜于……。

2亨:通顺、通达、顺利。

3吉:吉祥、吉利。

4不利:不利于……、不适宜……。

5吝:遗憾、缺憾、麻烦。

6厉:危险、艰难。

7咎:过错、错误。

8灾:灾害。

9凶:凶险、大的灾难。

10悔:悔恨、忧虑。

其中,“利”、“亨”、“吉”都是吉词,但判断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利”是就将来的趋势而言,“亨”是就过程而言,“吉”则是就结果而言;“不利”、“吝”、“厉”、“咎”、“灾”、“凶”都是凶词,但所表示的程度不同,按从“不利”到“凶”的次序,所表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而“悔”则是人的一种心理思想活动,往往能够起到使“不利”转化为“利”,使“吝”、“厉”、“咎”、“灾”、“凶”等转化为“吉”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每一条卦爻辞中都包括上面所说的各部分内容,有一些卦爻辞可能几部分内容齐备;而大部分卦爻辞只有其中的两部分内容: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断占之辞,或者只有取象之辞、断占之辞;还有少部分卦爻辞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或者只有断语之辞。

就这样,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就组成一个完整的卦。下面以《泰》卦为例,以“【】”对各部分加以标示说明:

泰【卦名】

泰【卦名】:小往大来【卦辞中的叙事之辞】,吉,亨【卦辞中的断占之辞】。

初九【第一阳爻】:拔茅茹以其汇【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征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九二【第二阳爻】: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赏于中行【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九三【第三阳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艰贞无咎【爻辞中的断占之辞】,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六四【第四阴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六五【第五阴爻】:帝乙归妹以祉【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元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上六【最上阴爻】:城复于隍【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勿用师,自邑告命【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贞吝【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易经》中的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咸》卦六爻中,从初六到上六,按自下而上、由低而高的顺序,分别取象于人体中的脚趾、小腿肚子、大腿、心脏、胸脖之间、头面等部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卦爻辞与卦象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联系,还是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目前,对于《易经》的诠释、理解,像西汉人那样字字句句都联系卦象来解释显然不可取,像王弼那样抛开卦象、“扫象不谈”也不合乎《易经》实情,今人刘大钧先生所提倡的“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的方法,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

三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说《易经》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这是由《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和构成上是一部奇特之书所决定的。

第一,如上所述,《易经》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卦爻辞是对已往应验的占卜之辞整理而来。从《易经》卦爻辞来看,其中占筮的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婚姻、疾病、道德等,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又通过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断占之辞,对所占之事给予程度不同的肯定或否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

第二,卦爻辞源于卜辞,而卜辞是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刻写起来比较费力,使得卦爻辞本身比较简洁;在《易经》成书的时代,汉字刚刚发明不久,汉字的数量还比较少,一个汉字往往要同时承载诸多的意义,使得卦爻辞中的文字具有多义性、歧义性。这在客观上给后人的理解、解释、发挥留下很大的空间。同时《易经》卦爻辞有的只有断占之辞,有的虽然叙事之辞、断占之辞兼备,但多数情况下,也只在陈述了某一件事情以后,就直接给出了“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不同的断语,而缺少、隐去了中间论证的环节,并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是“吉”、为什么是“凶”等,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然而,这些空白却是有意义的,它等待我们用各自的人生经验去填充,引导我们进行思考,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在思考、追问中增长智慧,《易经》因此也成了新的人生智慧增长点,像《易传》就是由此而来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内容,其中《彖》是解释卦名、卦辞的,《象》是解释卦象、爻象的,《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说卦》是专门解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意义的,《序卦》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从逻辑上进行说明,《杂卦》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有对比性地简要说明卦名之义。由于《易经》原分上、下篇,所以《彖》《象》《系辞》也各分上、下,这样《易传》共十篇,也称为“十翼”。《易传》相传是由孔子所作,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当成书于战国以后,其中是儒、道两家思想兼陈的。称为《易传》也好、“十翼”也罢,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自己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对《易经》见仁见智的阐释发挥之作。也正是借由这样的解释发挥,原为卜辞之书的《易经》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易经》中的卦爻辞往往不是平铺直叙某一件事情,而是通过比喻、物象来说明道理。而比喻、物象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更主要的是,《易经》中的每一卦不仅有卦爻辞文字系统,还有卦象、爻象符号象征系统,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象征本身本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每一个经卦本身有众多的象征意义,经卦组成了六十四别卦,六十四别卦卦象与卦象之间,同一卦中此爻与彼爻之间,不同的卦卦爻与卦爻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系统中,同一象喻对应着众多不同的意义,而反过来同一意义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象喻来表示,这更加强化了象征意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

《系辞》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经》中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二者相互结合、相互阐发,文字系统提示我们卦爻辞中蕴藏的古老人生经验,而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卦象符号系统则是不断激活、放大和更新这些古老的人生经验,不断启迪我们以人生智慧,应对我们人生中出现的困感、疑难。当然,这一切以阅读《易经》、进入《易经》为前提。

基于以上对《易经》的基本认识,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易经》,本书在构思、写作、内容上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凝炼题目。根据对每一卦的主旨的理解,分别提炼了一个通俗性的题目,置于每一卦卦首。

第二,译注经文。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便于读者对照理解,先将一卦的经文及译文附在每一卦题目之下,在对每一卦进行具体阐释时,又将译文分列于相应的卦辞、爻辞之下。然后次以注释,主要是对卦爻辞中的疑难字、歧义字进行解释、注音,对省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进行说明等。

第三,阐发经文。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卦爻辞中叙事之辞与断占之辞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卦象、卦爻辞中象喻的象征意义,三是相关的文化现象,四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在阐发过程中,结合《易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联系《易传》《尚书》《论语》《老子》等经典,既借鉴、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也融入了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第四,举例说明。为进一步说明和加深对易理的理解,同时彰显《易经》“神以知来”、“范围天地之化”(《系辞》)的神功,每卦中多少不等地举出一些可与易理、卦旨相互符合、相互阐发、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的实例。

正如《系辞》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是每一部经典理解、诠释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更是《易经》能够恒贯古今、历久弥新、永富诠释魅力的原因所在。本书是笔者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研习《易经》的一点体会与心得,如果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不胜欣慰之至!

 

一《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乾:元亨,利贞。

乾:非常通顺,利于占问。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龙潜伏于水中,不宜有所作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出现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龙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没有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龙飞翔在天空,利于出现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龙飞到极点,有悔恨产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吉。

我们中国人喜欢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称,并以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但“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龙”又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读了《易经》的《乾》卦,你就会得到答案。

《乾》是《易经》中的首卦。《易经》的体例,卦名是一卦主题所在。乾,《说文》解释说:“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声。”它的构字偏旁——?,《说文》解释为:“日始出光??也。”乙,《说文》解释为:“像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可见,作为卦名的“乾”,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太阳、太阳上升的意思。

乾:元亨,利贞。

乾:非常通顺,利于占问。

“元”字的本义是首、头,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因此又引申出大、重要、非常等意思。“亨”字在古代与“享”通用,本来是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祭品的意思。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物品,目的在于讨好神灵,求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又引申为“通顺”的意思。元、亨二字合在一起就是“非常通顺”的意思。利,就是利于、便于的意思。贞,《说文》解释说:“卜问也。”利、贞二字合释就是“利于占问”的意思。卦辞总的意思是说:非常通顺,利于占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乾》由六个阳爻组成,属于纯阳之卦。“阴”、“阳”本是一对平行的概念,二者实际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但与阴气相比,阳气给人以光亮、温暖,在衣物匮乏、缺乏照明、生活环境险恶的古代,太阳的光亮、温暖显得尤其可贵。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为万物的生长提供能量。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决定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也决定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基本生活行为模式。由于这众多的因素,与“阴”相对而言,古人特别注重阳气,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产生了“尚阳”的观念,认为在阴、阳这一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处于附从地位。总之,人类社会的活动要遵循太阳运动的规律,如此方可“元亨,利贞”。

但是《乾》卦卦爻辞和用九爻并没有直接地描述阳气、太阳的运行,而是引进了“龙”这个物象以象征阳气、太阳,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无首”等象征阳气所处的状态,又通过“吉”、“咎”、“利”等断占语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而为人的行为提供指示。

“龙”是贯穿《乾》卦始终的一个物象。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有人“畜龙”、“豢龙”,也就是像现在养猪、养狗一样,把龙当作一种动物来伺养。例如,《左传》中记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说得煞有介事,可以相信,是有龙这样一种东西存在的。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驭龙图”但是,龙究竟为何物,这就众说不一了。有人认为龙是蛇,有人认为是蜥蜴,有人认为是河马,有人认为是鳄鱼,有人认为是云,有人认为是虹,等等。在各种观点之中,闻一多先生“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也最有道理。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龙最早的原型就是图腾崇拜对象之一——蛇,由于崇拜蛇的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地吞并其他以马、鹿、狗、鱼等作为图腾崇拜对象的弱小部族,因此蛇的形象中不断融合进了其他动物的特征,因此龙才有了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才有了鱼龙、猪龙、马龙、鸟龙等不同的变体。如《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凡岷山之首……其神状皆马首而龙身。”“洞庭山之首……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从这个意义上说,龙象征了中华民族,龙的不同变体象征了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当然,龙也的确是帝王的象征,不过那只是秦汉以后的事。

龙既然是不同民族崇拜图腾的合体,有鱼、马、鹿、鸟等动物的特征,自然也集合了这些动物的本领于一身,既能潜水,又能行地,也能飞天,可以说是水、陆、空三栖动物,能够随时为变。

龙的这种特征应该在周代以前已经被确认和固定下来,加上周人崇尚龙,《周易》又是周人之《易》、周代之《易》,因此在《乾》卦中引进了“龙”以象征气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并且一直得到后世的认同。如《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之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随时为变,与时俱化,与时俱进,这是龙的最大特点。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最应该效法的就是龙的这种特点。

弄清了“龙”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看看从本卦的龙象中能到什么启示。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龙潜伏于水中,不宜有所作为。

“潜”是潜伏在水中的意思,“潜龙”就是说龙潜伏在水中,相当于上面提到的鱼龙。龙象征阳气,阳气代表了事物行为的能量。水为阴,龙潜伏在水中,象征阳气尚且处于阴气的包围之中,能量还很微弱,不足以有所作为,因此断语说“勿用”。

引申到人事中,这一爻相当于25岁以前的阶段,如果你是一条龙,也还只是潜龙、卧龙、小蛇。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本领,积蓄能量,为以后的事业打好基础。举个例子,古人的名、字、号是大有讲究的,寓有个人的志趣、理想在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没有出山之前,在南阳躬耕读书,就是一条卧龙。龙在后来成了帝王的象征,那么帝王还不是帝王之前就是“潜龙”,未做皇帝以前的住宅称为“潜龙宫”、“潜邸”等,也是从这里来的。

 

一《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出现大人。

“见”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是“现”的古字,是“出现”的意思;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见到”的意思。“大人”指既有才、又有德并且有一定地位、官位的人。

按照“出现”的意思理解,“见龙在田”就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犹如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初照大地。引申到人事上,这一阶段相当于25~35岁左右,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道德修养、力量积蓄,到了一试身手、渐露头角的时候,应该出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了。按照“见到”的意思理解,是说这个时候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毕竟还很有限,利于见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以帮助和提携自己,这个“大人”就相当于你命中的贵人。的确,一个人可能很有抱负,也有能力,但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和能力,是需要把握机遇,需要有人帮助和提携的,否则可能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如果考虑到爻位的因素,联系九五“利见大人”来看,后一种理解更合理一些。否则的话,如果九二就“利见大人”,那么九五又说“利见大人”就矛盾了。退一步说,如果将本爻中的“见”理解为“出现”,那么“大人”也还只是一位准“大人”、预备期的“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害。

与“大人”相比,“君子”虽然有才、有德但无位。“乾乾”本是指太阳的运行不止,在这里比君子勤勉不懈。惕,怵惕;若,像……的样子。“夕惕若”是说晚上也保持警惕的样子。厉,危险;咎,灾害。“厉无咎”是说时刻保持警惕,这样虽有危险的萌芽存在,但也可以避免灾害发生。

本爻中没有出现“龙”这一喻象,而是直接切入人事。由初九到九二,阳气是呈增长趋势的。按照这个趋势,九三阳气似乎也应该是继续上升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系辞》中说“三多凶”,《易经》卦象中的第三爻位多数情况下象征着凶险,本爻正处于“多凶”的爻位。虽然九三阳气仍处于发展、增长之中,但阳气这一阶段的发展、增长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在与阴气反复交争、较量中曲折上升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自然界中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气候,就是阴、阳二气这种交争、交胜的最好写照。

在人事领域中,这一阶段好比人生35~45岁左右,正如小说《人到中年》所反映的,人生事业正处于不上不下、最难捱、最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犹如推车爬坡,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需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够最终攀登上成功的顶峰、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爻辞说,君子仿效太阳的运行不止,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到晚上也保持警惕、忧惧之心。这样既顺天命,也尽人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即使有危险的征兆,由于能及时防范而不会酿成什么灾害,因此说“厉,无咎”。

本爻中所反映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易经》的主调之一,《系辞》据此推测说:《易经》的产生,大概是在中古的时候吧?创作《易经》的人,难道有什么忧患吗?这个推测是很有道理的,与《易经》同时代的《尚书》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忧患意识,甚至在用词上也很相似,如《虞夏书?舜典》“夙夜惟寅(敬)”,《周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惧”,《旅獒》“夙夜罔或不勤”,《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等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龙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没有过错。

这一爻辞的主语仍然是“龙”。或,是一个不定之辞,有时、可能的意思。

“或跃在渊”是说龙主观上觉得自己的力量积蓄得可以了,因此跃跃欲试,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意欲冲天。然而,与九三类似,《系辞》中说“四多惧”,《易经》中的第四爻位多象征恐惧。九四也处于阳气曲折发展、上升的时期,阳气仍没有强大到完全可以战胜阴气的程度。

引申到人事领域,“或跃在渊”犹如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行为力量,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而自以为已经可以了,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冲天不成,可能又跌落下来。但这没有什么危害,一方面,力量毕竟已经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应该牛刀小试,试探性地进取,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龙本来就是潜伏在水中的,即使飞不上天,还可以再返回水中,继续积蓄能量,而不至于进退无据,因此断语说“无咎”,《象》说“进无咎也”。

也就是说,首先,这种进取要相时、相机偶尔为之,不定之辞“或”字就透示出“跃”这一行为的选择性、随机性。其次,这种进取行为要有一定的根据地作为依托,而不是破釜沉舟式地孤注一掷。这样即便进取受挫、遭遇失败,还可以重新退回自己的根据地,进一步积蓄能量、重整旗鼓,而不至于一败涂地、进退失据。三国时期,虽然表面上蜀国与吴国、魏国呈三足鼎立之势,其实在总体国力、军力上,蜀、吴二国实难与魏国抗衡。但是因为蜀国与魏接壤之处山高路难,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其后又有富庶的巴蜀之地为依托。这样的地形使得蜀国进可攻、退可守,因而诸葛亮才敢于六出祁山,讨伐魏国。虽然诸葛亮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的这一策略本身没有什么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龙飞翔在天空,利于出现大人。

龙所象征的阳气经过初九的“潜”、九二的“现”、九三的与阴气反复交争、九四的“跃”试,到九五终于飞上天空,犹如中午的太阳普照大地,万物沐浴在太阳温暖的阳光之下。

从人事上讲,象征德才兼备的“大人”经过努力奋斗登上高位,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了,因此断语说“利见大人”,《象》说“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造”就是到的意思。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没有出山之前,是一卧龙;等到出来辅助刘备,被委以重任,大展身手,就是在天的飞龙了,就如同他的名、字的意思一样,那是很闪亮、大放光明的(孔明)。

 

一《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

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龙飞到极点,有悔恨产生。

亢,极、高的意思。“亢龙”就是说阳气盛到了极点。物极必反,阳极则衰。犹如正午的太阳,再运行下去,就要西下落山,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从人事上来说,一般人到了事业成功的时候,往往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骄傲自满,如此成功很快就会转向败亡,因此说“有悔”,《象》说“盈不可久也”。也正因此,后人发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创业不易,守成更难”等感叹之语。但这并不是说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宿命的,人可以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慎终如始、居安思危、戒满戒骄,把成功作为新的起点,继续不断地努力进取,就可以在循环变化中不断地前进,在螺旋运动中不断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吉。

用,《帛书》作“迵”,通、全部。“九”是指代阳爻,“用九”就是说《乾》卦全部是阳爻。见,在本爻中理解为“看见”或“出现”,都能讲得通。群龙,指气所处的不同状态。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虽然《乾》卦六爻全部为阳爻,事实上这种全阳无阴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乾》卦卦象只不过从静态的角度象征阳气至盛的状态。从“飞伏”的角度来说,阴气只不过暂时隐藏在阳气的后面罢了。实际上,阴阳互根互存,彼此消长;消极而长,长极而消。正如《朱子语类》中所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乾》由初九的“潜龙”到上九“亢龙”,阳气已极,阴长而消阳,逐渐转化为以阴气为主的局面。阴气到了至盛的程度,就是《坤》卦所象征的局面,而《坤》阴至极而阳复长,又回到“潜龙”的状态。与其他六十二卦不同,《乾》《坤》二卦各有一条“用九”、“用六”,其意正在于指示阴、阳的这种往复循环。阴阳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因此说“见群龙无首”。只有阴阳的运动变化,才有宇宙万物;只有阴阳的运动变化,万物才得以永存,因此说“吉”。

引申到人事领域中,爻辞意在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自认为天下无双;越是强大,越有地位,越有成就,越是要谦逊谨慎、不为物先、甘为人下。如此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道理在《老子》中阐发得淋漓尽致,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尧、舜、禹,虽为首领却不以首领自居,与人民同甘共苦,真正地做人民的公仆,反而得到了万民拥戴,垂衣裳而天下治,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成为后世向往的理想政治境界。

《乾》卦是《易经》的首卦,与《坤》卦一起被称为父母卦,其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普适性的,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总结《乾》卦七爻,分别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打好基础,积蓄能量;

二、处理好人际关系,得贵人相助;

三、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自强不息;

四、有巩固的根据地,多准备几手,能上能下,可进可退;

五、以做德才兼备的“大人”为第一境界,时不我与则为“君子”;

六、成不骄,败不馁,安而不忘危,成而不忘败,不要被成功、胜利冲昏头脑;

七、以辨证的眼光看待世界万物,承认和正确对待事物之间的转化,并有正确的预判和应对方案。

以上七条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相时而动,与时俱进。

 

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非常通顺。像母马一样柔顺,利于占问。君子有所行动,先是迷失道路,后来找到方向。利于向西南方向寻求同盟,在东北方向则失去同盟。安居不动占问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初六:脚踏上霜,意味着冰冻的季节即将来到。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二:正直、端方、广大,不突然袭击,没有什么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大地包含色彩斑斓的万物,可以占问。如果是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但结局是好的。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四:结扎口袋,没有灾害,也没有荣誉。

六五:黄裳,元吉。

六五:身着黄色的下裙,非常吉利。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六:龙在田野上争斗,流出玄黄色的血。

用六:利永贞。

用六:利于永久占问。

卦名“坤”的意思是地、大地,《说卦》、《说文》都说:“坤,地也。”卦象也全部由六个阴爻组成,为全阴之卦。无论是从卦名,还是从卦象上看,《坤》、《乾》二卦象征的意义都相反。《乾》为阳、为天、为父,《坤》为阴、为地、为母,《乾》、《坤》二卦构成了阴与阳、天与地、父与母等二元对立。

阴、阳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从卦与卦的关系来说,《坤》卦是在《乾》阳极之后,经过《姤》一阴生、《遁》二阴生、《否》三阴生、《观》四阴生、《剥》五阴生六个阶段而来。因此,卦辞首先承上启下地阐述了由《乾》到《坤》的转化。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非常通顺。像母马一样柔顺,利于占问。君子有所行动,先是迷失道路,后来找到方向。利于向西南方向寻求同盟,在东北方向则失去同盟。安居不动占问吉。

“牝马”就是母马。《坤》为阴、为母、为静、为柔,母马具备《坤》卦所象征的这些特征和属性,因此说“利牝马之贞”。

主,《说文》解释说“灯中火主也”。“灯中火主”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代用油脂做燃料,用草或者棉线之类为灯芯引燃油脂照明,灯芯就是所谓的“灯中火主”。油脂是一种物质,燃烧以后却有照明的功能;灯芯是静止不动的,但火焰却是随风摇动。从阴阳的角度分类,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静为阴,动为阳。也就是说,“主”(灯芯)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指的是“阴”。

朋,本义指“朋贝”,古人以贝壳作为货币,将贝壳用绳串起,一串五贝,两串为一“朋”。《损》六五、《益》六二爻辞所说的“或益之十朋之龟”的“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朋”是同类的东西,所以又引申为朋友、同盟等义。朋友有同性、异性之分,《坤》卦辞中的“朋”是指异性朋友,具体指阴气。

《乾》卦阳极阴生,再发展下去,就开始了《姤》一阴生、《遁》二阴生、《否》三阴生、《观》四阴生、《剥》五阴生,最后到《坤》六阴生。由《乾》到《坤》的过程,就是由南方经西南方到北方的过程,也就是“西南得朋”的过程。《坤》卦阴极阳生,再继续发展下去,又开始了《复》一阳生、《临》二阳生、《泰》三阳生、《大壮》四阳生、《夬》五阳生,最后到《乾》六阳生。由《坤》到《乾》的过程,就是由北方经东北方到南方的过程,也就是“东北丧朋”的过程。以十二辟卦图示如下:

十二辟卦图

《乾》上九中说“亢龙,有悔”,表明阳气已经盛到了极点;从人事上来说,如同人事业取得成功,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如同迷失了道路一样,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继续努力,因此说“君子先迷”。《乾》用九中说“见群龙无首”,表明阴气已经开始滋生,开始了由《姤》到《坤》的过程。“主”为阴,因此又说“后得主”。

阳为动,阴为静。《坤》卦六爻全是阴爻,在季节上象征冬天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季节中,是不适合做事情的,应该休养生息,为来年积蓄能量,因此说“安贞吉”。

《坤》象征大地,其卦象由《姤》一阴生、《遁》二阴生、《否》三阴生、《观》四阴生、《剥》五阴生的生成过程又象征由秋天到冬天。因此,以下六爻爻辞主要通过描述大地的特征,秋冬之际大地上的景物,以及这个期间人们在大地上所从事的活动,隐喻、暗示处《坤》之时应采取的方针策略。

初六:履霜,坚冰至。

初六:脚踏上霜,意味着冰冻的季节即将来到。

履,本义是鞋子,引申为行走、践踏。“二十四节气歌”云: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自然节气上来讲,霜降以后不久,白雪皑皑、坚冰凝结、天寒地冻的冬天就要来了,因此说“履霜,坚冰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事物有其规律可循,社会事物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文言》中说:“大臣杀害君,儿子杀害父亲,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并不是一天两天中所酿成的,早就有应该能够察觉到的苗头,关键看你能不能及时地发现这种苗头。”能够见微知著,从小事中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调整自身行为坐标,就可以趋利避害。

需要说明的是,“履霜,坚冰至”虽然系于初六一爻之下,但它却对应了《坤》卦六爻,概括和揭示出了阴气由初六至上六上升发展的总趋势。如果按上引二十四节气歌来搭配,初六为霜降,则六二为小雪、六三为大雪、六四为冬至、六五为小寒、上六为大寒。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二:正直、端方、广大,不突然袭击,没有什么不利。

直,正直。方,端方。大,广大。习,通“袭”,突然袭击。

古人认为天方地圆。从文字表层意思来看,“直、方、大”是对大地特征的描述,是说大地具有正直、端方、广大的特征。这与战争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与天地合其德,大地是人类效法的直接对象。人类也要像大地一样,以正直、端方、宽广的品德和胸怀来行事,又如《老子》中说:“方而不割,兼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战争也是如此。不宣而战,乘人不备进行偷袭,一般来说这是侵略者的惯有行径,不符合“直、方、大”之道。正义的战争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向敌人正式宣战,这样可以占据各方面尤其是心理、舆论上的优势。反之,即使是正义之战,而采取偷袭的方式,那么其战争的性质、动机也就很令人生疑了,这对于战争是不利的,因此断语说“不习,无不利”。

 

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大地包含色彩斑斓的万物,可以占问。如果是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但结局是好的。

含,包含、充满。章,花纹、纹彩。或,不定之辞,假如、如果。王事,犹如说“王业”、“霸业”。成,成功。终,结局。

“含章”的字面意思是指大地充满文彩,山河秀丽,物产丰富。《坤》为地,包容、吐生万物是大地的主要功能。如《管子?水地》希腊浮雕“大地女神”。女神从大地中缓缓诞生,禾稼和果实也一同生成

中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地”字以“土”、“也”作为构字部件,也表明了这个意思。土,《尚书?禹贡》郑玄注云:“能吐生万物者为土。”也,本义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形,如《说文》中说:“女阴也,象形。”对此虽然有人提出异议,但章炳麟、陆宗达先生都曾证其不误。退一步说,即使“也”的本义并非女阴的象形,但后来作为字素演变成了代表女阴、女性的符号却是确定无疑的。正因为大地在化生万物的功能与女人生育的功能是一样的,所以“地”字以“也”字作为构件。如《老子》第六章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也以女阴比拟天地化生万物的功能。

“含章”引申到人事之中,比喻人有内在的美德、才能,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因此说“可贞”。但从事争王的事业仅有美德、才能还不够,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在等待过程中进一步蓄积自己的美德、才能,正像大地虽然有吐生万物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也要有一个过程,借助于一定的气候条件,要经过冬藏、春生、夏长这三阶段,然后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象》说“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因此,在美德、才能的蓄积没有到足够程度和不得其时的情况下,从事争王的事业暂时是不会成功的,但只要知难而返,继续蓄积美德才能,等待时机,最终会成功的,因此说“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说“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就是说在从事争王事业不成功,经受挫折以后,要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到必须把自己的美德、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四:结扎口袋,没有灾害,也没有荣誉。

“括囊”的表层意思是说,收获了果实后,装进口袋、扎紧袋口。引申到人事中,比喻人在品德和才能上已有所成,但是时机不到,仍然难以大有所为。为免遭疑忌、谗谤和迫害,要像紧扎粮食口袋一样,内敛自守,不可轻易展露自己的才能。这样虽然暂时不可能获取什么成就和荣誉,但也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因此说“无咎无誉”,《象》说“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满族“子孙袋”。被认为是女阴的象征,有生生的功能。也很容易使我们与“括囊”联系在一起

道家讲究内守,《老子》第五章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中所说的“橐”与“囊”类似,也是一种口袋。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大气囊,里面充满了空气,所以看似空虚但不憋屈,一经外力作用,里面的空气就出来了。就好像人说话多,底气就不足了,所以不如内敛守中不说话。《庄子》中塑造了很多在乱世中通过“括囊”以全身的人物形象,如《庄子?人世间》中刻划的“支离疏”,从名字上一看就形体支离、离奇、破碎:下巴隐藏在肚脐里,肩膀高过头顶,后脑发髻朝天,五脏的腧穴朝上,两条大腿和两侧胸肋并生在一起。对此,于雪棠博士说:“这是以形来象征德,仅从外形看,这正像一个扎紧了上口、立在地上的口袋。”支离其形体有什么好处呢?君征募武士,他可以无所顾忌地游逛于人群之中;君大征徭役,他可以因为长期残废而得以豁免;君救济残病的人,他还可以领到二百斗谷子和十捆柴草。处身是如此,养德更是如此,正如《人世间》接下去所说:“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乎!”

六五:黄裳,元吉。

六五:身着黄色的下裙,非常吉利。

《乾》为天、《坤》为地。人与天地相应,《乾》可以象征人体的上半部,而《坤》象征人体的下半部。秋冬之际,阳气闭藏,阴气肃杀,万物的能量暂时内敛,以待来春再发,所以大地上的草木一片枯黄,如同人的下身穿着黄色的下衣,因此说“黄裳”。人取法于大地,也穿着黄色的下衣,与大地合其色,隐身于大地,象征人有美德而内含不露,有才能而待时以发,因此说“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六:龙在田野上争斗,流出玄黄色的血。

战,交接、战斗。野,郊外野地。玄,《说文》释云:“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在《乾》卦中,我们已经说过,龙是气在不同时空中的象征,既可象征阳气,也可象征阴气。《乾》用九中说的“见群龙无首”的“群龙”,本爻中“龙战于野”中的“龙”,都是包括阳龙、阴龙在内的。物极必反,阴极则衰。阴气发展到上六,已经到了极点,阴气呈衰落之势而阳气呈增长之势,出现阴阳交争的局面,对此爻辞形象地描述为“龙战于野”。《象》说“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其中的“其道穷也”是指阴气而言。“龙战于野”相当于《乾》九二爻“见龙在田”,说明“龙”已经浮出水面,阳气已经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与阴气交争。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玄、地为黄。“其血玄黄”比喻天气与地气、阳龙与阴龙之间交争、战斗,流出玄黄色的血。

用六:利永贞。

用六:利于永久占问。

用,《帛书》作“迵”,通、全部。六,指代阴爻。永,本义指长长的流水,引申为永远。

阴阳互根互存,彼此消长。消极而长,长极而消。阴阳只有不断地循环往复,万物才能完成以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才得以生生不息、绵绵长存,如十二辟卦图所示,阴阳彼此消长正构成了一个永无休止、往复循环的圆环。因此说“利永贞”。

综上,《坤》卦与《乾》卦相辅相成,共同阐述了阴阳互根互生、彼此消长、往复转化的规律。引申到人事之中,如果说《乾》卦重在阐述阳刚进取时的策略,那么《坤》卦重在阐述阴柔内守、积蓄力量、伺机进取的策略。联系历史看,本卦卦爻辞与周、商之际周文王“阴谋以倾商政”很相似。

 

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历史上,周原来是殷商的一个附属国。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在殷商王朝中任职,他通过指挥一系列的战争,为殷商解除了西北鬼方的威胁,同时也扩大了周人的疆域,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周人自己的声威。由于功高震主,引起了殷王朝的猜忌。为了遏制周人的势力,商王文丁杀害了季历,自此周与商结下宿怨。周文王为报杀父之仇,不顾国力,曾在商王帝乙二年仓促出兵伐商,结果大败而归,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先迷”。伐商的挫折和失败,使周人认识到殷商远比自己想像的要强大的多,要颠覆殷商还要做长期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也就是初六所说的“履霜,坚冰至”。所以,周人迷途知返,调整策略,在表面上继续维持与殷商的从属关系,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后得主”。而在暗中积善行德、隐忍待时、积蓄力量,以伺机颠覆殷商,这就是六三所说的“含章”、六四所说的“括囊”、六五所说的“黄裳”。要颠覆、推翻殷商,首先要剪灭倾向于殷商的耆、于等附属国,但是却遇到耆、于等国强力阻击,所以不得不暂时退却、继续积蓄力量,这也就是六二所说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所说的“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当然,这样理解的时候,“直”应解为“值”、“方”应解为“方国”。自身的力量不足,需要联合其他部落、邦国一同作战。当时,周人的西南方的庸、蜀、羌、微、卢、彭等部落、邦国倾向于周人,是周人争取联盟的对象;而在东北方,是与周人处于敌对情势下的殷商及耆、于等国,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因为当时周人还处于积蓄力量的时期,“利西南得朋”也只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策略,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殷商抗衡,宜继续从属于殷商,在隐忍中积蓄力量,不可轻举妄动,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元亨。利牝马之贞。……安贞吉”。经过周文王多年的苦心经营,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到了周武王继位后,伐商的时机终于成熟,与殷商的军队会战于牧野,这也就是上六所说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三《屯》:万事开头难(1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非常通顺,利于占问。不利于有所行动,利于封建诸侯。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初九:大石头、大木柱,利于安居占问,利于封建诸侯。

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二:艰难呀,迟徊呀,马队艰难迟徊地前进,……。不是强盗打劫,而是前来求婚的队伍。女子占问不能怀孕生子,十年才能怀孕生子。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追鹿没有虞人的指引,进入到丛林之中,如果你是君子的话,与其追赶不如舍弃,前往会有遗憾的事情发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四:乘马艰难地前进,前往求婚,前去吉,没有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屯积动物的油脂。占问小事吉,占问大事凶。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上六:乘马艰难地前行,(出嫁的)女子泪流涟涟。

前面已经讲了《乾》《坤》两卦。《乾》《坤》两卦之后紧接着《屯》卦,意味深长。

《易经》中的每一卦都有众多的象征意义。《乾》卦象征天,《坤》象征地;《乾》卦象征父,《坤》象征母等。《乾》《坤》二卦被称为父母卦,二卦的相交变化产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屯》卦就象征了事物产生的开始。

“屯”的本义是指草木始生时的艰难情状,如《说文》中解释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由小草始生时的艰难进一步引申,凡指一切事物之初的艰难,这是这一卦的主题。以下卦爻辞以迎亲、生育、居家生活为主线,阐述事物之初的艰难;以建筑房屋、封建诸侯、打猎逐鹿、积蓄油脂等设譬,阐述处于事物之初应有的对策。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非常通顺,利于占问。不利于有所行动,利于封建诸侯。

万事开头难,小自一草一木、一人一家,大至国家乃至宇宙的创始,莫不如此,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正视困难并采取正确的策略、措施克服困难,渡过艰难时期,同时逐渐积蓄力量,就可以不断地发展、前进,因此说“元亨,利贞”。在事物之初、有诸多困难之时,首先要培根固本,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实际急于谋求发展,盲目行动,因此说“勿用有所往”。政权交替、国家新生之际也是如此,应当首先封建诸侯,以辅佐、拱卫和稳固新生政权,因此说“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初九:大石头、大木柱,利于安居占问,利于封建诸侯。

“磐”是指“大石头”,“桓”是指“大木柱”,这两种东西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尤其是一些大的建筑中不可缺少。

在中国建筑史上,到了夏商的时候,已经开始运用版筑、土坯筑墙的技术。后来为了使房屋更加宽敞而加高墙壁,使用大木柱支撑,如《诗?小雅?斯干》中说“殖殖其庭,有觉其盈,哙哙其心,哕哕其冥”,前庭平正,柱楹高大,白天明亮宽敞,晚上深远光明。同时,为了使墙壁、房屋更加巩固而使用柱石,例如在河北藁城台丁村商代遗址中,墙壁的下面用版筑,上面用土坯,房屋的基础有的已经使用柱石。

初六爻辞进一步从家、国两个方面说明事物之初需要打下稳固的基础。稳定的家庭生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房屋是稳定的家庭、安居乐业的生活所必需条件之一,对于一个新建的家庭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断语说“利居贞”。童谣云:“娶新娘,盖新房。”年轻人要想娶新娘,首先要盖新房,大概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刚刚建立以后,政权不稳,百事待兴,需要封建、策封诸侯国,用以拱卫、巩固帝系、王家,因此断语又说“利建侯”。其中的“居”就是居止、安居的意思,与“勿用有攸往”的“往”意思相反,断语说“利居贞”也是进一步强调“勿用有攸往”。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二:艰难呀,迟徊呀,马队艰难迟徊地前进,……。不是强盗打劫,而是前来求婚的队伍。女子占问不能怀孕生子,十年才能怀孕生子。

“如”是一个词尾,表示“……的样子”。屯如、邅(zhān)如、班如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前进艰难、欲进又退的样子。匪,就是“非”,不是;寇,强盗;婚媾(ɡòu),求婚。字,妊娠、生育。

除了本爻以外,“匪寇婚媾”一语还出现在《贲》六四、《睽》上九爻辞中。求婚就是求婚,怎么又与强盗扯上了呢?

梁启超先生《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说:“夫寇与婚媾,截然二事,何相混?得无古代婚媾所取之手段,与寇无大异耶?”事实的确如此。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一种财产,是部落或氏族战争中掠取的对象之一,掠夺回来的女奴隶往往也就是性奴隶,这种战争中掠夺女人之风后来演变为抢劫婚俗。例如“取”是“娶”的古字,《说文》云:“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也就是说,“取”的本义是俘获敌人后,割下俘虏的左耳以报功,而后世用为“娶”,就反映出了抢劫婚与战争中掠取女人的这种渊源关系。

这种抢婚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如哈尼族娶新娘时,男方请强壮的青年数人,佯装闯入女方家,背上新娘就跑。这时,新娘的女伴们上前掐、捏、捶打这些抢亲的青年,而抢亲青年不能还手,只能背着新娘夺路而逃。女伴们还可以用芋头、橄榄枝抛掷这些抢亲的青年,直到他们逃出寨子大门方止。当然,现在的抢婚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而不是古代名符其实的抢劫。

正因为抢劫婚与强盗掠夺行为相似,容易使人误会,所以《易经》卦爻辞中特别申明“匪寇婚媾”。

初六爻辞说到房屋的建筑,这一爻中以迎亲、婚姻生活的艰难为例进一步阐明事物之初的艰难。简短的爻辞中使用了“屯如”、“邅如”、“班如”三个表示艰难意思的词,用来描述迎亲过程中的重重艰难,这也预示了婚后新生家庭的诸多曲折。如果女人占卦遇上这一爻,那是很不吉利的,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怀孕生育。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追鹿没有虞人的指引,进入到丛林之中,如果你是君子的话,与其追赶不如舍弃,前往会有遗憾的事情发生。

 

三《屯》:万事开头难(2)

即,靠近、追逐。虞,是古代主管田猎之地的官员。惟,语首助词,无实义。几,接近、追赶。舍,放弃。

爻辞的意思是说:打猎逐鹿,没有熟悉山林情况的虞人引导,如果你是一位明智的人,与其继续追赶,不如放弃。否则的话,不仅会徒劳无功,还会迷失方向、陷入困境。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发祥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也是商人、周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证明,古代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温度、湿度、雨量都远高于现在,如李大用先生《周易新探》中指出:“五六千年前的温暖气候广泛分布在从东北北部直到长江以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仰韶到西周之间为最温暖的一段,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与温暖的同时,为一相当湿润的气候。北京平原为一河流纵横、池沼广布之乡;殷代终年可以降雨,雨量远较今日为丰。”气温高、降雨量丰富,草木生长自然也很茂盛,造就了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屯?彖》“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的话很符合当时的情况。

进入这样的森林之中打猎逐鹿,本来就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另外,古人并不像我们现代人,大部分都有方向感,能分清东西南北,而只有少数人具备这种能力。也正是因此,在古代能够辨别方向,被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例如,传说中的古帝尧在考察自己的继位人——舜时,就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考察的内容之一。故意把舜放到大森林中,舜在大风雷雨的天气中也没有迷失方向,尧帝于是得知舜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责任。不能够辨别方向而孤身深入茂密的原始森林,这的确是一件很鲁莽、冒险的事情,很容易陷入困境。这种事情在现代也时有发生,对于古人而言更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之谈。

西周狩猎甲骨卜辞残片本爻所说的“逐鹿”在甲骨卜辞中就有大量的反映,尤其是关于商王武丁“逐鹿”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从中可以看出,武丁逐鹿之前就是预先进行占卜,了解逐鹿之日天气情况如何、是否会有灾害等。更有趣的是,其中还提到,武丁外出猎鹿之前,首先要派人出去进行侦察,看是否有鹿,那里有鹿。如果有鹿,然后再去猎取。这和本爻所反映的情况是非常吻合的。

不仅打猎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在采取行动之前,首先要看清形势,权衡利害得失。形势不明朗、举棋不定的时候,有一个像“虞人”那样的人为你分析形势、出谋划策是很关键的。

秦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于中原,政治战争形势纷纭错乱,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与萧何、张良、陈平等谋士随时正确地分折形势、出谋划策是分不开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西汉五年,刘邦战胜了项羽,初定天下,论功行封。但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商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为赞侯,食邑也最多。其他的功臣有些不解、不满,说:“我们这些人被坚执锐,冲锋陷阵,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打过几十仗,攻城略地,大大小小都有不同的功劳。而萧何未曾有过汗马功劳,只是写写画画、动动口舌,没有参加过战斗,功劳却反而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呀?”刘邦说:“各位知道打猎的事吗?”众人应道:“是呀,知道!”刘邦又说:“知道猎狗吗?”众人又应道:“是呀,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狗虽然能够追捕野兽,但是得有人先发现野兽的踪迹和指示野兽的位置。你们各位只能捕获野兽罢了,只是有功劳的‘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的踪迹和指示野兽的位置,是有功劳的‘人’。”形象地说明了做事之前首先要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四:乘马艰难地前进,前往求婚,前去吉,没有不利。

“乘马班如”的艰难与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的艰难是相同的。婚姻中虽然曲折、困难,但也不能因为曲折、困难而畏缩不前,无所作为,而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力争圆满的结局,正所谓好事多磨,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爻辞中一个“求”字表现出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断语“往吉,无不利”提倡和肯定这种主观能动作用。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九五:屯积动物的油脂。占问小事吉,占问大事凶。

其中“屯其膏”的“屯”与卦中“艰难”意义的“屯”有别,是积聚的意思;“膏”是指动物的油脂;“屯其膏”意谓:积聚动物的油脂。“小”与“大”相对而言,分别指小事、大事。

六三爻辞说到打猎,这一爻说“屯其膏”,二者之间有直接的承接关系。在游牧时代,猎获动物是先民们衣食生活的重要依靠;即使在进入农业时代后,也仍是先民衣食生活的一种重要补充。猎获动物以后,不仅饮其血、食其肉、衣其皮,还要将动物的油脂蓄存起来。动物油脂不容易变质,可以长期保存。在不适合打猎的季节,在没有新的猎获时,油脂可备不虞之需,是古人渡过生活艰难时期的一种方法。如《诗?国风?谷风》“我有旨蓄,可以御冬”,就是“我有积蓄下来的动物油脂,可以帮我渡过冬天”。

“屯其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食物的不足、生活的艰难,同时也是应对生活艰难的一种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干点小事是可以的,而不具备干大事的条件,不能大有作为,因此断语告诫说“小贞吉,大贞凶”。例如,西汉初年,在经历了长达多年的战争后,民力衰竭,物资匮乏,虽然百废待兴,但难以大有作为。因此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一点点的恢复民力、国力,这就是“小贞吉”。反之,如果在民力、国力已经衰竭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就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这就成了“大贞凶”。

《老子》中说:“为无为,事无事,……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确,小、大的关系处理好了,“小贞吉”也可以转变为“大贞吉”。也正因为汉初一点点地恢复民力、国力的“小贞吉”在先,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汉武中兴的“大贞吉”。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深谙《老子》无为而为之道。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上六:乘马艰难地前行,(出嫁的)女子泪流涟涟。

泣、血同义,都是指无声地哭泣,本爻描述了嫁娶中女人哭婚的情形。哭一般是人们情绪悲伤的一种流露和表达。《庄子?渔父》篇中云:“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悲无声而哀。”古人把哭分为很多种:只有声而没有泪,为“号”;既有声也有泪,为“哭”;有泪而无声,为“泣”。“号”往往只是一种形式,装装样子而已,没有多少真实情感在内,如“号丧”之“号”就属于这种情况。“哭”往往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自然流露,小孩的“哭”属于这种情况。在有些环境、场合中,为了顾忌礼仪、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至于把场面搞混乱等,你心中虽然悲伤想哭,但也不能发出声来,本爻中的“哭”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泣”。与“哭”尤其是与“号”相比,“泣”往往反而表达了一种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

 

三《屯》:万事开头难(3)

女子嫁人意味着脱离原来的家庭、与他人组成新的家庭。女人哭婚的缘由不外有二:一是离别父母兄弟之伤感,对原家庭生活的留恋。二是对未来新生活的恐惧、忧虑。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新生活的适应而逐渐淡化,正如《象》说:“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但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古代哭婚的社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消失。现在人们都把嫁娶当作喜事来办,但在有些地方,女儿出嫁时母亲还会掉眼泪,这仍然是上述古代婚俗的孑遗。

总上,全卦围绕着“屯”这一主题,以国家的新建、婚姻家庭生活的细节为例,又通过吉、凶、吝、利或不利等占断之辞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提出了关于处“屯”之时应采取的方针、策略。其中有论点、有论据、有例证,叙事、议论相结合,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文,很值得赏玩深味。

 

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通顺。不是我有求于蒙昧之人,而是蒙昧之人有求于我。第一次占筮告诉他结果,再三地占筮亵渎神灵,亵渎了神灵就不再告诉结果。利于占问。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启发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此可以使他们摆脱刑法的惩罚,如果任其发展危险。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包容蒙昧之人,吉;为他们娶妻吉;儿子能够持家立业。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们见到有钱的男人就委身相从,没有什么好处。

六四:困蒙,吝。

六四:使蒙昧之人处于困境,危险。

六五:童蒙,吉。

六五:儿童蒙昧,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惩罚蒙昧之人,不宜过度,以防止他们变为强盗为度。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这远离不开知识的代代传授,人类从洪荒的远古走到现代文明社会,教育功不可没,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人之初生,蒙昧无知,需要进行启蒙教育,《蒙》卦紧排在《屯》卦之后,正寓此意。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通顺。不是我有求于蒙昧之人,而是蒙昧之人有求于我。第一次占筮告诉他结果,再三地占筮亵渎神灵,亵渎了神灵就不再告诉结果。利于占问。

“蒙”本义是指初生的草木,引申为凡指蒙昧、幼稚的人或事。卦辞中的“我”是占筮主持人的自称。“童蒙”就是指年幼无知、愚昧之人。筮,用蓍草占问。告,告诉求占者结果。渎,亵渎。

卦辞以占筮主持者的口吻谈占筮的基本原则。占筮、筮告是为了使蒙昧之人消除困惑、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心与物通,这样可以使主观更好地与客观相符合,从而更好地保证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占断语说“亨”。占筮之事,心诚则灵。只有在人们真正有疑惑并且诚心诚意来占问的时候才灵验,因此一定要“童蒙求我”而不是“我求童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求占者心诚。占筮的结果代表神明的指示,不相信初次占筮的结果而再三地占筮,也就是不相信神明的指示,是对神明的亵渎,也表明求占者心不诚,不诚则不灵,告之也无用,因此说“渎则不告”。明白了占筮的原则并依据这种原则去求占,才利于占问,因此说“利贞”。

占筮在古代应用广泛,其作用在于答疑解惑、指示迷津,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所以占筮的原则也就是教育的原则。强调“童蒙求我”而非“我求童蒙”,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后来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原则就是占筮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延申和发展。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即使“我求童蒙”,也是无济于事的。老师的教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内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才能够产生作用,一方面学生学而不厌,一方面老师诲人不倦,如此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正如《象》中所说:“志应也。”

进一步讲,如果学生没有内在的求知欲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如此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例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创作方法,也是语言、交流必备的艺术技巧,对此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如果不学习诗歌中的赋、比、兴的语言艺术,简直就没法讲话。也正因此,《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学以致用。读再多的诗,交给你政务尤其是外交事务去处理、应酬,如果你不能针对有关问题,引用所学的诗句委婉地去回答,那么再多的诗有什么用呢?学习《诗经》是如此,其他知识、事情也是如此。

正是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古代教育思想中又非常强调和注重自学,如《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那么又如何具体地教育、启发蒙昧之人呢?不同的教育方法各有什么利弊?以下六爻分别展开论述。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启发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此可以使他们摆脱刑法的惩罚,如果任其发展危险。

“发”就是启发的意思;“刑”古代通“型”,也就是典型、榜样;“说”通“脱”,是摆脱的意思;“桎”、“梏”是古代的两种木制刑具,加之于手称“梏”,加之于脚称“桎”,相当于后来的手铐和脚镣。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启发、教育蒙昧之人,应该为他们树立典型、榜样,使他们按照榜样的样子去做,这样就可以使之避免触犯刑法,摆脱刑具的惩罚,因此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反之,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那是很危险的,因此说“以往吝”。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树立榜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实际上就是设想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带动一家乃至一国之人。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包容蒙昧之人,吉;为他们娶妻吉;儿子能够持家立业。

“包”就是包容;“纳”是“娶”的意思;“妇”是指儿媳;“纳妇”是指作父母的为儿子娶妻;“克”是“能够”的意思。

蒙昧之人在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之前,有种种缺点与不足。因此对于蒙昧之人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求全责备,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受过教育的人也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更不用说刚开始接受教育的人了。因此教育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包容受教育者的一些缺点与不足,这是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说“包蒙,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使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法律条令,保证社会的稳定。蒙昧之人无知少文,容易触犯道德规范、法律条令,危害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元,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为蒙昧之人娶妻成家,既可以解决他们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如爱人与被爱,享受家庭的温暖等,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做人的责任与义务,在治家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见识、安居乐业,有利于他们的日渐成熟,从而为社会稳定筑起一道防护网,因此说“纳妇,吉,子克家”。

 

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们见到有钱的男人就委身相从,没有什么好处。

其中的“取”是“娶”的古字;“金夫”就是有钱的男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款;“躬”就是身体,“不有躬”就是失身的意思。

这一爻中的爻辞针对女性而言。爻辞说: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大款就投怀送抱、委身相从,这样的女子不能娶为妻子;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会使门风败坏、丈夫蒙羞,因此说“无攸利”。这样的女子古今中外都常见,究其原因,也是没有接受文化教育、不知羞耻的结果。

六四:困蒙,吝。

六四:使蒙昧之人处于困境,危险。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不对蒙昧者进行教育、帮助,而使之处于困境,蒙昧者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正如《论语?季氏》中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人穷斯乱矣。”最终会遭到法律的各种惩罚。造成这样的结局,固然有蒙昧者自身的原因,但作为社会执政者、社会教育者也难辞其咎。《论语?尧曰》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没有对蒙昧之人进行教育,蒙昧之人由于无知而犯下过错,这时来施加刑法、进行惩治,这是虐待、虐杀;人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不好的苗头,不能及时地进行规劝、戒止,而坐视他一步一步地继续发展下去,最终铸成大错,这叫做残暴、暴虐。总之,“困蒙”无论对个人、对施政者、对教育者、对社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占断语说“吝”。

六五:童蒙,吉。

六五:儿童蒙昧,吉。

“童蒙”专指蒙昧无知的儿童。同样是蒙昧,“童蒙”为什么“吉”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儿童虽然愚昧无知,但因为年纪尚幼,还没有危害社会、他人的能力。二是儿童年幼可教,有较大的可塑性,正如《论衡?率性篇》中所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只要从小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可以使之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材。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惩罚蒙昧之人,不宜过度,以防止他们变为强盗为度。

“击”是惩治的意思;“御”是抵御、制止的意思。受教育的对象有素质上的差异,教育方式因之也应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除了上面所说的启发、包容等教育方式外,也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即“击蒙”。但惩罚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教育,是为了不使蒙昧者走上极端、变为强盗、危害社会。因此惩罚手段的运用要把握好分寸,掌握适当的尺度,既要防止教育对象为寇作乱,施教者本身又不能过于野蛮、粗暴。否则,施教者本身岂不是先成为“寇”了吗?过于粗暴的惩治手段往往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这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说“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近年来,报刊屡有因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而导致学生体残甚至死亡的事件,这种“为寇”式的教育方法应当休矣!

综上,《蒙》卦通过占筮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教育原则、思想、方法,其中强调受教育者内在的求知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发蒙”、“刑人”、“包蒙”等教育方式,反对“困蒙”,主张宽严结合、在惩罚手段的运用上掌握适当的尺度等。这些教育原则、思想、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心中诚信,很通顺,占问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初九:在郊外等待,耐心长久等待有利,没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二:在河边沙地等待,有小麻烦,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九三:在河边泥泞之地等待,引来了强盗。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六四:从家中出来,在护城河边等待。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九五:在酒食旁边等待,占问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上六:回到家中,有不请而来的三位客人,小心谨慎地应付他们,最终吉。

《需》卦卦象为《乾》下《坎》上,《乾》象征天,《坎》象征水,《乾》下《坎》上表明水在光热的作用下上蒸于天。水气上蒸于天,不会马上成雨,遇冷才会成雨下降,因此需要等待。而卦名“需”就是等待的意思。

本卦的前两卦为《屯》、《蒙》,《屯》的主题是艰难,《蒙》的主题为蒙昧。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时机、积蓄能量,本卦排在《屯》、《蒙》两卦之后,正寓此意。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心中诚信,很通顺,占问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人类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本卦的主题为等待,这本身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或者主观条件不具备,或者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需耐心等待,在等待中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达到与天、地和谐统一,如此才可以出现做一番大事业的亨通局面。卦辞中的“有孚”是从主观方面提出的要求。

“大川”在《易经》经文中出现了十一次,并且都出现在占断语中,一般都从字面上解为“大河”,未得其深层的象喻意义。众所周知,周人生活、活动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时这一带的温度、湿度、雨量远高于现在,河流众多,洪水经常泛滥(详《涣》卦)。另一方面,古代渡水工具落后,渡河时弄不好就要遭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古人而言,“大川”也就意味着“困难”、“艰险”,《易经》中的“大川”都应作如此解释。《需》卦辞说“利涉大川”,表明了还需要进一步等待克服客观上存在的困难,正如《周易集解》中说:“有险在前,不可妄涉,故须待时然后动也。”“利涉大川”是以“有孚”为前提的,如此才能“光亨,贞吉”。——“光亨”在《易经》中仅此一见,疑为“元亨”之讹,当作“元亨”。

历史上的周人灭商,经过了周文王的苦心经营后,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军事上也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但周人一直没有对商都发动攻击,仍在等待时机。周武王即位后,继续经营,九年以后,在孟津为伐商作预先演练,同时借以观察人心的向背,相传有八百诸侯前来会盟,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商纣了。”周武王却说:“你们不懂天命,现在还不可以。”又等了两年,商纣王迫害杀戮元老功臣殆尽,商军主力部队又在东南作战,商纣王众叛亲离,国都空虚,周武王才下令东征,大举伐商,会战于牧野,商纣王临时组织起来的部队临阵倒戈,因此周人一战推翻了商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大败。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忍辱负重,为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向吴国求和,情愿将自己的女儿给吴王做奴仆,大夫的女儿给吴国大夫做奴仆,读书人的女儿给吴国读书人做奴仆。同时,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招贤纳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最终一举灭吴兴越。周武王、勾践都是属于善于等待的人!

以下卦爻辞又通过描述主人等候客人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等待的道理。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初九:在郊外等待,耐心长久等待有利,没有过错。

综合爻辞看,“郊”指主人公居住地的郊外,在主人公居住地与其等待的客人居住地之间有一条“大川”阻隔。主人在郊外等候客人,但是久等不来。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耐不住性子,前往客人来的方向探个究竟。如上所述,“大川”是危险的代名词,接近“大川”也就意味着靠近了危险。况且,还不知道客人是否能够如约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值得冒险前往,耐心地在远离“大川”的郊外等待就可以了,因此说“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二:在河边沙地等待,有小麻烦,最终吉。

沙,是河边之沙。言,言语责备,也有人认为借为“愆”,是过错的意思。“需于沙”表明主人公果然耐不住性子来到了河边,向危险靠近了一步,但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善言制止,没有进一步发展,因此说“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九三:在河边泥泞之地等待,引来了强盗。

泥,河边泥泞的地方。寇,强盗。河边泥泞之处介于河水与沙地之间。与“需于沙”相比,“需于泥”意味着又向危险迈进了一步,并且被强盗盯上了。

通观初九、九二、九三爻辞,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离家越远,离河越近,也就越是接近危险。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六四:从家中出来,在护城河边等待。

血,通“洫”,护城河。穴,土屋。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能力建造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居室。先民们最初的居住方式是穴居、巢居,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在房屋中居住,如《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当然,这期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那些上栋下宇的宫室,只有社会上层的人才有资格住,而一般人只能穴居。另外,如前所述,周人生活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那里的黄土高坡很适合穴居,即便是现在,山西、陕西一带的人们也是凭陵挖穴而居。考虑到这一点,大概周代的时候,穴居仍是大部分人的居住方式,因此爻辞有“出自穴”之语。

“需于血,出自穴”是说主人公汲取了前几次的历险教训,不再像以前那样跑到河边,而是从家中出来,在离家较近、远离危险的护城河边等待客人,这样无论客人来与不来,既不至于自己犯险,又能体现出对客人的欢迎之情,比较自然,合乎常规,正如《象》说“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

九五:在酒食旁边等待,占问吉。

“需于酒食”是说在为客人准备的酒食旁等侯客人。不出家门,在为客人准备的酒食旁静待客人,可见定力之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耐不住性子冒然外出涉险,因此说“贞吉”,《象》说“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上六:回到家中,有不请而来的三位客人,小心谨慎地应付他们,最终吉。

速,请、召。敬,警惕,对……保持警觉。走出家门去等待客人,等待的客人没来;回到家中却发现来了三位不请自到的人。这颇有些离奇、滑稽的意味。爻辞以此比喻和说明: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行事,客观结果和主观愿望往往是有差距的。遇到这种情况,小心谨慎地保持警觉,随机应变,最终也是吉利的。

与前三爻相反,本卦后三爻从正面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在认识到危险的时候,要尽量远离危险。做任何事情,时机不到的时候,要忍隐待时,不要盲目行动。万一遇有不测情况发生,保持警觉,小心谨慎地应付,也能转危为安。

《需》卦卦象的象征意义,忍隐待时的主题,再加上九五爻中的“需于酒食”、本爻中的“不速之客”,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能很好地说明本卦的主题。

刘备虽有雄心大志,但在创业初期还没有自己的地盘,有一段时间不得已依附于曹操。为避免曹操谋害,故意在自己的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一天,曹操突然造访,约刘备饮酒。刘备随曹操来到一亭子,见亭中已备盘樽,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于是,二人对坐饮酒。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此时曹操也将话题扯到天下形势、人物评论上来,在将当时有名的人物一一评论后,曹操说那些人都算不上英雄,然后给“英雄”下了个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那么,究竟谁算得上英雄?”曹操先用手指了一下刘备,然后又指了一下自己,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与我!”刘备本想借种菜以示自己胸无大志,但还是被曹操看透点破了,听了曹操这话,吃了一惊,手中拿的汤匙筷子,不觉落到地下。好在刘备定力不错,也还算机智,马上定下神来,从容地低头拾起筷子。当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借口说:“嘿!没想到打雷,吓了我一跳!”将内心的惊恐,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这个故事中,阴云漠漠,聚雨将至的景象正是《需》卦卦象所象征的意义;刘备暂时屈身依附曹操,而在后园种菜,为的正是忍隐待时;在这种形势下,与曹操一起饮酒,岂不又是“需于酒食”?曹操不请而至,突然造访,正是一位“不速之客”;刘备被曹操说破心思,却能借雷声巧妙地掩饰过去,不至于使曹操起疑心而加害自己,岂不就是“敬之终吉”?如此种种相似之处,甚至都使我们怀疑罗贯中就是受《需》卦的启示而构思出“曹操煮酒论英雄”这样一个艺术情节。

 

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讼:虽然诚信,但不被理解或误解;保持警惕,事情发展过程中吉;最终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做艰难的事情。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初六:不使争讼的事长久地进行下去,开始有点小麻烦,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争讼没有取胜,狼狈地逃回来,他的三百户邑人没有麻烦。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继承前人的思想道德,占问有麻烦,最终吉。如果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争讼没有取胜,返回顺从在上者之命,生活恢复安宁,占问吉。

九五:讼,元吉。

九五:争讼,非常吉利。

上九:或锡之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即使赐给他皮革绶带,短时间内三次剥夺。

《需》卦九五爻辞说:“需于酒食,贞吉。”其中谈到了饮食问题。饮食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一切战争的终极原因。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古代战争中,掠夺物质生活资料往往是战争最直接、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因此《讼》卦紧接着排在《需》卦的后面,正如《序卦》中说:“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从字本义上看,是以言语争辩是非,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打官司,这是本卦的主题。

《讼》卦卦爻辞中探讨了产生争讼的原因,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争讼,尤其在争讼不胜的情况下采取什么策略等。虽然也可以说是教你打官司,但其根本的宗旨却是劝导你尽量避免争讼,不打官司。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讼:虽然诚信,但不被理解或误解;保持警惕,事情发展过程中吉;最终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做艰难的事情。

卦辞首先指出了争讼的原因、预后结局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有孚,窒”——心中虽然诚信,但不被人理解或者被人误解,这是争讼产生的原因。的确,有很多言语是非往往是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而引起的,如果大家能够以诚相待,心平气和地探讨一切问题,也就不至于发生争讼了。但是,争讼一旦产生,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就是另一回事了。为避免自己处于不利,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就要认真对待,从思想上保持警惕,这样在争讼的过程中会对自己有利,因此说“惕,中吉”。但争讼之事无论谁胜谁败,谁输谁赢,归根结底都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又说“终凶”。有才有德并且在位的“大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公平公正地对争讼进行裁决,有利于争讼的平息,因此说“利见大人”。一个人处于争讼之时,内忧外患,焦头烂额,心身憔悴,这种情况下是不利于办什么大事、难事的,因此说“不利涉大川”。——我们刚讲过,“大川”是大事、难事的代名词。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初六:不使争讼的事长久地进行下去,开始有点小麻烦,最终吉。

永,使动用法,使……长久。所事,是指有可能导致争讼发生的事。言,言语、口角、争论。

本条爻辞意味深长,很值得仔细琢磨。不说“不永所讼”而说“不永所事”,可见事端初起,还没有发展到争讼的地步,只是有点小小的言语上争论、磨擦,因此说“小有言”。“言”这个词有言语、口角、争论等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含义,“言语”是一个中性词,而言语不当,你一句、我一句,可就成了“誩”字,成了口角、争论了。言语上有争论、磨擦,这是正常的,不辨不明嘛!俗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冤家宜解不宜结,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争论、磨擦,稍微争辩几句是可以的,你虽然有委屈,但也不要得理不饶人,对方已经知道理亏了,也就多包容一点,退让一步,不要使争论、磨擦升级,不以争讼为能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矛盾纠纷,不使矛盾纠纷发展为争讼,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因此说“终吉”。

由初六爻辞,想到《老子》中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是生命之源,水滋养、哺育了人类和自然万物,但从来不索求、争要什么。相反,人类不但不知道感激,还将众多臭恶、无用之物排泄、丢弃到水中,而水也都大度地、委曲求全地包容下来了。你看,水的胸怀有多么广宽,心地多么善良呀!也正因此,《老子》中用以比拟、形容“道”。人类如果能学学水的这种胸怀、善心,用来对待一切事情,天底下还会有争讼,还会有烦心的事吗?即使有争论、磨擦,像《老子》中所说的那样“言善信”,争论、磨擦也就平息了,因此说“上善若水”。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深入考查一下,“善”字的本义就是对争论进行公平裁决、使争讼平息的意思。

“善”的繁体字写作“譱”,由一个“羊”和二个“言”构成。二个“言”合成一个“誩”字。誩,《说文》云:“竞言也。”竞,《说文》云:“强语也。”段注:“强语谓相争。”可见,“誩”的意思就是两个人有了言语争论,也就是争讼的意思。那么,“譱”字中的“羊”介于“誩”字中间,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獬豸冠《墨子?明鬼下》中记载:从前,齐庄君有二个大臣,分别叫王里国、中里徼。这两个人打了三年的官司,还没有辨明谁是谁非。于是齐庄君杀一羊洒其血,令二人神社前盟誓,然后诵读二人的讼状。读完王里国的讼状,羊没有什么反映;而读中里徼的讼状还不到一半,羊居然跳起来顶撞中里徼,谁是谁非因此也有了答案。《论衡?是应》中也记载:有一种独角羊,天生能够辨别有罪无罪。所以,古代的皋陶,用独角羊帮助审理案件,独角羊对于那些有罪的人则触之,无罪则不触。

这也就是说,在古代思想文化中,羊被认为具有可以判断是非曲直的奇特的作用,是公平、公正执法的象征,因此作为“譱”字的构件。

说到法,我们再看“法”字,也与水、羊有关。“法”字繁体作“灋”,由“水”、“廌”、“去”几部分构成。其中的“廌”又称为“獬豸”,就是上面所说的神羊,而水在常态下都是平的,“去”就是除去不平、不公的意思,所以“灋”字取“水”、“廌”、“去”作为构字部件,表明刑法、施法要公平、公正。

 

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因为“獬豸”之类的神羊象征公平、公正,所以古代法官戴的帽子作成“獬豸”的形状,《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故以为冠。”我们看港、台电视剧,里面的法官戴的帽子,也是羊毛的形状,仍然承载了羊所象征的公平、公正执法的意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九二:争讼没有取胜,狼狈地逃回来,他的三百户邑人没有麻烦。

克,胜。逋(bū),逃窜。眚(shěnɡ),本义为眼疾,引申为灾害。由本爻看来,主人公是一个拥有三百户邑人的奴隶主,这在古代势力也算蛮大了,地位蛮高了。但他争讼的对象权势比他还大,地位比他还高,因而遭到失败。与势力大、权位高的人争讼,这是不自量力,自找烦恼,正如《象》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关于本卦,李大用先生《周易新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认为,这是周、商之间纷争的实录,可以参考。其背景已在《坤》卦中述及。如此的话,《象》中所说的“下”当指周文王,“上”当是指商王帝乙。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继承前人的思想道德,贞问有麻烦,最终吉。如果是从事争王的事业,不会成功。

食,享用,引申为继承。旧德,犹如《尚书》中所说“旧政”、“旧章”等。

“或从王事,无成”与《坤》卦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差不多,是说从事争王的事业没有成功。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就是《坤》卦中所说的周文王代商败归的事。

通观与《易经》成书时代相去不远的《尚书》,我们可以发现,商、周之际尊老、崇古思想非常突出。尊老、崇古包括尊重、遵循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是前人的智慧、经验的结晶,后人应该加以继承,因此说“食旧德……终吉”。但其中也难免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的地方,需要加以扬弃、改革。如果全盘保守前人的思想、制度,在现实中难免碰壁,因此又说“贞厉”。爻辞反映了对于前人的思想、道德、制度等的继承与发展上的矛盾、复杂心理。联系历史上商、周关系来看,本爻所反映的可能是周人在伐商失败后,在反思对待殷商应采取什么政策、策略、态度上的一种矛盾、复杂心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争讼没有取胜,返回顺从在上者之命,生活恢复安宁,占问吉。

复,返回。即,靠近、顺从。命,上命。渝,变。争讼未能取胜,返回自己的领地,继续顺从在上者之命,争讼获胜的一方也未再深究,生活恢复了以前的平静安宁,因此说“贞吉”。

联系历史来看,“命”当指商王之命。周人从伐商的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商人抗衡,因此不得不继续听命于商王,安于现状。

九五:讼,元吉。

九五:争讼,非常吉利。

如前所说,争讼不是好事。为什么又说“讼,元吉”呢?因为这是从平息争讼的角度说的。九五在本卦中象征听讼之主,也就是卦辞中“利见大人”的“大人”。“大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能够公平公正地裁决争讼,使争讼平息下来,因此才说“元吉”,《象》说“讼,元吉,以中正也”。后来的包拯、海瑞堪称这样的“大人”。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即使赐给他皮革绶带,短时间内三次剥夺。

或,与《乾》九四“或跃在渊”相同,也是不定之辞,或许、可能的意思。锡,通“赐”,帛书《周易》中就是作“赐”的。鞶(pán)带,皮绶带,具有标志身份、地位、等级、权力的作用,也是荣誉的象征。终朝,一个早晨。三,虚指,泛指次数多。褫(chǐ),剥夺。

因争讼取胜,有可能获“鞶带”之类的赏赐,但难以长保。爻辞中的“或”字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也表明了这种不确定性。一个表示时间短暂的“终朝”,一个表示次数多的“三”,二个状语连用,极端地突出表明了这种荣耀的难保。可见,争讼之事,失败固然是败,而获胜也不是什么光彩荣耀之事,不应当提倡和鼓励,正如《象》说:“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联系历史来看,可能是周与商争讼后,周人表面上继续臣服于商王朝,维系与商王朝的关系。而商王也利用周人维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对周人通过赏赐、任官等进行笼络,但又对周人极度地不信任。

争讼是人类产生,尤其是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读《讼》卦,对我们如何尽量避免争讼;万一陷入争讼,如何面对、处理争讼中的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占问丈人,吉,没有过错。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军队行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否则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王在中军,吉,没有过错。王多次发布命令。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军队如果用车运载牌位(出征),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四:军队向左侧撤退,没有过错。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讨伐敌人,利于找到借口,没有过错。长子统帅军队,次子用车运载牌位,占问凶险。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六: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不要任用小人。

人有不平则争讼,争讼不息则战争起,因此《师》卦排在《讼》卦之后。

《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但是人类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战争。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伴随着战火的洗礼。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文明的进步,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义战争非打不可,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说:“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得已而用之,其最终目的是以杀止杀、以武止武,“止戈”为“武”的造字本义就反映了古人对于和平的向往。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如《彖》中说:“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如果将本卦卦爻辞与《尚书》的有关记载比较研究一下,可以发现,本卦实际上是记录了周武王伐纣前后的历史。不信,请看!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占问丈人,吉,没有过错。

师,原是一种军队建制,在此指军队。丈人,指德高望重年老的人。

作战要有统帅。统帅的任用得当与否,对战争的胜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统帅要选择、任用富有经验和威望之人来担任。一般来说,经验、威望与年龄是成正比的,而年老之人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因此说“贞丈人,吉,无咎”,这与商、周之际的尊古、崇老倾向是一致的。反之,则如《正义》中说:“若不得丈人监临之,众不畏惧,不能齐众,必有咎害。”

联系历史来看,卦辞中所说的“丈人”应该就是指此次战役中担任统帅的吕尚即姜太公,对此宋代张载《横渠易说》中也说:“丈人,……太公近之。”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军队行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否则凶。

律,军法、纪律。否(fǒu),不;臧,善;否臧,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纪律是军队的生命。军纪的好坏是决定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军纪良好未必能取胜,但军纪不好肯定要吃败仗,因此爻辞不说“吉”而说“不臧凶”,《象》说“失律,凶也”。因此作战前首先要严肃军纪。例如,《周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在伐商前发布动员令说:“今天的战事,行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等待队伍整齐。将士们,要努力呀!”对军纪作了严厉、明确、详细的规定。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王在中军,吉,没有过错。王多次发布命令。

本爻的主语当是下文中的“王”。古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主帅居中军。王,指周武王;三,泛指而非实指,指多次;锡,通“赐”,发布;命,战斗动员令。王三锡命,就是说周王多次发布战斗动员令,这如周武王伐纣前,发布《秦誓》《牧誓》等战前动员相似。

“尚中”思想是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非常突出的思想,对后来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广泛,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就常见。例如,开会、照像、宴请等活动中,主要人物都要坐中间位置,其他人则根据年龄的大小、资历的浅深、职位的高低等,围绕主要人物依次而坐,就是尚中思想的反映。

本爻中的“(王)在师中”也是这种“尚中”观念的反映。首先,作为三军最高统帅的周王坐镇中军,是由“尚中”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其次,从作战的角度考虑,也便于指挥、协调部队、发布作战命令、稳定军心等,因此说“在师中,吉,无咎”。反之,在“尚中”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本应坐镇中军的最高统帅不坐镇中军,会使军队产生诸多疑惑、联想,如:我们的统帅是不是易人了?我们的统帅是不是受伤或者生病了?这显然是不利于稳定军心、凝聚战斗力的。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三:军队如果用车运载牌位(出征),凶。

或,不定之辞,假如,如果。舆,车子,在此用作动词,用车运载的意思。尸,木主、神主,也就是代表死者的牌位。

关于此爻中的“尸”字,大部分注家解释为“尸体”,这样就将本爻理解为:军队打了败伤,运送尸体,因此说凶。这样的理解虽然也能讲得通,但如果结合历史来看,把“尸”解释为“木主”更为准确。

《史记?伯夷列传》载:“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周文王去世,姬发继承王位,随即伐纣,由于刚继承王位,经验、能力各方面都不足,也还未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不足以服众,于是带着文王的牌位一同出征,一方面,表明“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史记?周本纪》)之意,同时借其父的威望巩固对部队的领导权,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但仍考虑不周,顾此失彼。武王此举虽然有助于上述目的的达到,但却有违于孝道。《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语气相当激烈!作为局外人的伯夷、叔齐尚且如此,况且周人自己内部!再由“或”字看,可能也正是由于周人内部在是否“载尸以行”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故占筮以决疑,占筮结果为“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四:军队向左侧撤退,没有过错。

次,撤退,如《周易尚氏学》:“古人尚右,左次则退也。”也有解释为“驻扎”的。

中国古代存在着“尚左”还是“尚右”的分别,如《逸周书?武顺解》中云:“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东流。”“吉礼左还,顺地以利本;武礼右还,顺天以利兵。”其中分别把吉礼、武礼与天地相配,把日常的礼仪习俗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使左右与天地建立起对立关系,把尚左、尚右和宇宙精神相沟通。

 

七《师》:武王伐纣实录(2)

因为兴兵作战是要死人的,所以古人把兴兵作战与丧亡一样,视为不祥、凶险之事。如上引《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又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牢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兴兵作战既然是不祥、凶险的事情,那么,按照这种规定和说法,军队作战中应该是向右撤退或者驻扎的,如此方能“顺天以利兵”。因此“师左次”是不应该的,本来应该是“有咎”的。但是,因为吉事尚左,“吉礼左还,顺地以利本”,又如本卦卦象所象征的:地中聚藏着水源,象征着民众,而民众是兵力的来源。“左还”、“顺地”可以使民众少一些伤亡,有利于民众这个根本。因此,“师左次”又寓吉祥的意思,所以说是“无咎”。

上面这些都是从象征意义上说的。实际作战之中,撤退与进攻同为战争中常见的战略战术,有时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并不意味着不利或者失败。在形势不利于己,不适宜进攻的时候,审时度势,暂时撤退,也是战争中的正常之举,并不违背用兵的常道,也是没有过错的,因此说“无咎”,又如《象》说“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讨伐敌人,利于找到借口,没有过错。长子统帅军队,次子用车运载牌位,贞占凶险。

田,打猎。有,词前缀,无实义。禽,古时泛指禽兽。执言,为某种行为找借口、依据。弟子,次子。

从表面的意思看,“田有禽”似乎是说打猎,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古代的田猎活动在很多方面与战争有相似之处,因此也往往以田猎比喻征伐。例如,周代的时候,规定每年的四季中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射猎、习武活动,不同季节中的狩猎还有不同的名称: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邢昺解释说:“此说田猎习武之事也。”本爻中的“田有禽”隐喻周人对商的征伐,大概如同殷纣王被周武王在鹿台上擒获一类的事。

武王伐商,说到底是以下反上、以臣伐君的行为,终究有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因此,除了以“田有禽”加以隐喻、掩饰之外,还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依据,因此说“利执言”,对此《程传》中一语道破:“执言,奉辞也,明其罪而讨之。”如《秦誓》《牧誓》等篇中,历数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即属此类。

周武王姬发在周文王的诸子之中排行第二,但因为文王的长子早年被商纣王杀戮,因此姬发是事实上的长子。姬发既然继承文王之位为王,又以文王的名义伐纣,从宗法制度上来说,理应由武王“舆尸”。但是武王又是军中的最高统帅,担负着指挥军队的重任,分身乏术,因此只能由“弟子舆尸”,负责运载、守护文王的牌位。这样,就出现了“长子”与“弟子”之间在任事上的不当,而这容易使人误认为是“弟子”继承了王位,从而造成对军队指挥权上的模糊、混乱认识,不利于战事,因此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又如《象》说:“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六: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不要任用小人。

大君,指周武王;命,指天命。大君有命,就是说周王拥有了天命。开国,分封诸侯国;承家,分封大夫。小人,有才无德之人,与“君子”对言。

武王伐纣,一举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周初仍然没摆脱天命说的影响,或者说有意利用天命说为周代商提供依据和借口,把朝代移革、政权交替归于天命意志作用的结果,因此说“大君有命”。战争胜利、国家建立后,论功行赏,分封功臣,根据功劳的大小,或分封为诸侯,或任命为大夫,因此说“开国承家”。夺取政权不易,但巩固政权、治理国家更难,用人得当与否是至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尤其不能任用那些有才无德的小人,因此说“小人勿用”,《象》说“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周书?武成》中载有这样的话:“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任事惟能。”可与本爻爻辞相互印证。

由上可见,《师》卦爻辞与《周书》中记载武王伐纣前后的一些内容非常相似、相关,这说明《师》卦不是泛泛地谈用兵作战,应该就是武王伐纣的实录。

 

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统战大纲(1)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比:吉。根据占筮结果看,占问永远有利,没有过错。联合使不安宁的方国归顺,迟来归顺者凶险。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初六:诚信地联合,没有过错。至诚至信使方国归顺,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二:和内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进行联合。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四:和外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九五:光明正大地联合,就像古代君王狩猎,从左、右、前三面驱赶禽兽,任马前的禽兽逃逸,协助围猎的人无须戒备一样,吉。

上六:比之无首,凶。

上六:联盟没有首领,或没有一定的目的,凶。

在古文中,“比”是二人并列的形状,《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引申为团结、联合等,这是本卦的主题。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比:吉。根据占筮结果看,占问永远有利,没有过错。联合使不安宁的方国归顺,迟来归顺者凶险。

“吉”、“元永贞”、“无咎”等断占之辞,首先从占筮的角度、从总体上肯定和提倡“比”的重要性。

“方”是商周之时对周边一些小国家的称呼。在商周之时,这些周边的小国家经常对商、周入侵、骚扰,是导致商、周不安宁的一个重要隐患,因此当时又将这些小国家称为“不宁方”。商、周之时不断地对这些方国进行武力征讨,如《既济》九三中所说的“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即是。仅是讨伐一个鬼方,就用了三年的时间。可见,要想从武力上征服这些方国实非易事,因此除了武力以外也对这些方国采取团结、联合的怀柔政策——也即“比”。“比”的结果使原来一些不安顺的方国前来归顺,因此说“不宁方来”。“后夫”是指那些最后才来归顺的方国。“后夫”之所以“凶”,是因为“后夫”本来就心存观望、没有前来归顺的诚意,后来只是迫于大势不得不来,因此姗姗来迟。像这样的人表面上虽然归顺,但心怀异志,身在曹营心在汉,迟早要背叛而被剪灭、清除,因此说“凶”。“防风氏”可以说就是“后夫之凶”的一个典型例子。据《国语?鲁语》记载:从前大禹招致众神到会稽议事,防风氏迟迟后到,因此被大禹杀死。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初六:诚信地联合,没有过错。至诚至信使方国归顺,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一条重要道德准则,更是团结、联合的基础。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因此爻辞说“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是说诚信充满了瓦罐,比喻诚信之施至广至深。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无知无觉的金石都能为之感动,何况是有感情的人呢?

“它”是“蛇”的古字。因为蛇既能生存于草莽丛林,又能生存于沼泽水滨,善于潜藏不易察见,出入无常而又具突然攻击性,常使人防不胜防,危害古人的生存,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的恐惧感、不安全感。而上面所说的“不宁方”的入侵、骚扰,给商人、周人的感觉与蛇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因此也直接以“它”称呼这些方国,如《国语?晋语》“不出于它矣”注中所说“它,它族也”。可见,“有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宁方”,“终来有它”与“不宁方来”意思一样,意思是说:最终使其他的部族前来归顺。只不过“终来有它”是从招顺者的角度而言,“不宁方来”是从归顺者的角度而言罢了。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二:和内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从内部进行团结、联合,这是一切团结、联合的前提。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稳住自己内部的阵脚,这也就是《象》中所说的“不自失也”。而“不自失”也是进一步团结、联合其他力量的前提。如果自己的内部都不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何谈团结、联合其他力量?团结、联合其他力量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进行联合。

匪人,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一般来说不是团结、联合的对象。这样的人,一方面一贯没有坚定的立场,常常两面三刀,出尔反尔,是骑墙派、墙头草,东风势大则顺东风,西风势大则顺西风;另一方面,这种人因为常常出入不同的集团、派别之间,对敌我双方阵营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与这样的人搞统一阵线,弄不好被他在关键时刻从内部反戈一击,为害不浅,因此《象》云:“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联合,难道不是很受伤吗?

例如,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匪人”的典型代表。据《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先是投靠并州刺史丁原,做骑都尉的官,非常受器重。后来董卓作乱,在董卓的诱使下,吕布砍了丁原的头,又投靠了董卓,并认董卓为父。后来在司徒王允的密谋下,吕布又杀了董卓,进封温侯,与王允共同把持朝政。李傕乱起,吕布又投靠袁术,袁术厌恶他反复无常,没有接纳他。他又转而投奔刘备,不久鸠占鹊巢,把刘备赶跑而占据其地盘。最后吕布被曹操擒获,又低声下气,乞降求生。曹操虽知吕布反复无常,但又爱惜其勇武,因此犹豫不决,以目徇求众人意见,曾吃过他苦头的刘备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丁原)与董太师(董卓)乎!”那意思是说:你没有看到吕布事奉丁原、董卓时是怎么做的吗?听了刘备的话,曹操心领神会,于是杀了吕布,以绝后患。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匪人”不是团结、联合的对象,但有时从大局考虑,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也可以相机、相时与“匪人”进行团结、联合。但和这样的人团结、联合,有利有弊、亦吉亦凶,关键在于“比”者的操纵取舍,这也正是爻辞没有明确断言“吉”、“凶”、“利”或“不利”的原因。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四:和外部的人进行联合,占问吉。

外比之”与六二爻辞的“比之自内”相对而言,指和一个国家或集团的外部力量进行团结、联合。

 

八《比》:一部古代外交统战大纲(2)

由六二的“比之自内”到六三的“外比之”,表明“比”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搞好自己内部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外部力量进行团结、联合,这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因此说“贞吉”。但和外部的人团结、联合要有所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有贤德、能够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行动的对象,因此《象》云:“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九五:光明正大地联合,就像君王狩猎,从左、右、前三面驱赶禽兽,任马前的禽兽逃逸,协助围猎的人无须戒备一样,吉。

“显比”也就是光明正大地团结、联合的意思。爻辞中以古时的天子、国王围猎设喻来说明这一道理。

古时的天子或国王围猎,采取“不合围”的方法,由围场所在地村庄的人协助围猎,从左、右、前三个方向把禽兽驱赶到射猎者的前方。在众人的吆喝驱赶之下,禽兽四散,向不同的方向逃窜,对于那些背向射猎者逃窜的则射杀之,因为“背”有背叛之义;而对于那些直冲射猎者方向而来的,则网开一面,听任其逃逸,协助围猎的邑人也无须对之戒备,因为直冲射猎者方向而来的禽兽似前来投奔之义。

建立联合统一阵线要本着自觉自愿、来去自由的原则,不勉强,不迫从,应网开一面。对于一些本来无意加入这个联合阵线的人或集团,纵然勉强使之加入,往往也是貌合神离,不仅对于自己的事业无补,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如卦辞中所说的“后夫凶”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对关羽的做法,可以说是明智可取的。曹操早就瞩目于忠勇有义的关羽,在关羽被曹操所败俘获之后,曹操待之甚优:封侯赐爵,上马金,下马银,赐以成群美女,日日酒宴款待……意欲打动关羽,归顺到自己的帐下。然而,关羽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还是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决然地寻找刘备;曹操挽留不成,为之网开一面,任其自去。

上六:比之无首,凶。

上六:联盟没有首领(或没有一定的目的),凶。

对于本爻的“首”字,有解释为首领、领袖的,也有解释为目标、方向的,这两种解释在字面上都能够讲得通,而且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易经》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也正因此,《易经》的一条爻辞能给我们多角度的人生经验的启示,这也是作为大道之源的《易经》魅力之所在,也是《易经》二千多年来诠释不绝、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从“首”字的二种不同的解释分别进行阐述。

从“首”字首领、领袖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说一旦不同的集团、阵营结成一个统一战线以后,必须要有一个德高望重、领导才能出众、为众人所信赖的领袖,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领袖,或者这个领袖不具备上面这些条件,那么这个统一战线不仅不会形成1+1等于2或大于2的力量,可能会因为内耗等原因而出现1+1少于2的情况。这样的统一战线,结局无疑是非常凶险的。

从“首”字目标、目的的意思来理解,凡是联合、结盟都要有一定的方向、目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目的服务。反之,如果统一战线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目的,并且为这个目标、目的去共同努力,那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日久则人心变乱,产生内讧内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与没有共同的首领一样,这同样也是凶险的,正如《象》所云:“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总之,《比》卦围绕“比”这一主题,通过卦爻辞对联合的基础、前提、对象、目的等进行叙述和占断,反映了古代的外交和统一战线思想,可谓一部古代外交和统一战线政策总纲,对于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九《小畜》:古代农业生产掠影(1)

小畜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通顺。密云起自于西郊,但还没有下雨。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初九:从道路上返回,有什么过错?吉。

九二:牵复,吉。

九二:牵着牛车返回,吉。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九三:车脱落了车,夫妻反目。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六四:心中诚信,小心谨慎地行动,没有过错。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九五:一贯保持诚信,因邻居的帮助而富裕。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雨已经下过,雨已经停止,还可以继续运载(农作物)。妇人占问危险,月亮接近圆满,君子行动凶险。

战争之后,人们转向了经济建设的活动。经济活动是指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包括农业、商业、畜牧业、渔猎等,这在《易经》中都有所反映,后将一一述及。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古以农业为本。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五谷桑麻等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如《白虎通?社稷》中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后来“社”、“稷”并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周民族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最早农业民族,周民族的发祥地有邰(今陕西武功县一带)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其始祖后稷原名叫弃,因在农业发展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后稷,奉为谷神,这在《诗?大雅?生民》中有所反映。而本卦所描述的就是周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片段。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通顺。密云起自于西郊,但还没有下雨。

畜,通“蓄”。小畜,指小的积蓄。农业生产固然可以创造和积蓄财富,但毕竟只是积蓄之道的一个方面、一种途径,相对于后面《大畜》卦中所描述的牧业、商业活动的广泛积蓄而言,积蓄之道未免偏狭,在赢利上也有小、大之差,因此与“大畜”相对而言称为“小畜”。

从卦象上看,《易经》中以“小”指阴、以“大”指阳。如《泰》卦乾下坤上、乾内坤外,卦辞说“小往大来”;而《否》卦卦象与《乾》刚好相反,卦辞说“大往小来”;《大有》卦乾下离上,只六五一阴爻,而其他五爻为阳爻,因此以“大”称之;《大过》卦巽下兑上,最下、最上二爻为阴爻,中间四爻为阳爻,阳爻多于阴爻,因此称为“大过”;而《小过》卦艮下震上,中间二阳爻,其他四爻为阴爻,阴爻多于阳爻,因此称为“小过”;《大壮》卦乾下震上,下四爻为阳爻,上二爻为阴爻,阳爻多出阴爻,因此称之为“大壮”。这说明《易经》卦的命名与卦象是有联系的,但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联系,仅仅是一些卦名与卦象有联系,还是所有的卦辞都与卦象有联系,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因此,在目前和将来相当长时间内,对于《易经》的诠释、理解,刘大钧先生提倡的“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象”的方法,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反之,对每一句卦爻辞都联系卦象来解释,有牵强附会之嫌,有使人如坠云雾之感,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尤其不适合。而以训诂为主解释《易经》卦爻辞不仅符合一般读者的习惯,也有助于从学术上探讨《易经》卦爻辞与卦象到底是什么程度上的联系。

可能有读者会问:《易经》大部分卦象中,或者阴爻多于阳爻,或者阳爻多于阴爻,为什么不都用“大”、“小”命名呢?这里需要介绍一下。《易经》中对卦的命名有多种方式,从卦象的角度命名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还有以卦中常见词命名的,这种命名方式占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卦名往往是卦中论述的主题,如《需》《同人》《谦》《豫》《蛊》《临》《观》等等;还有以概括一卦主题、宗旨的词命名的,如《屯》《泰》《否》《睽》《姤》《既济》《未济》等等;还有以卦象象征的事物命名的,如《乾》、《噬嗑》、《明夷》等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以一种方式命名,就会显得太呆板、太程式化了。

不过,仅说《易经》中以“小”指阴、以“大”指阳,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就以《大畜》、《小畜》两卦来说,《大畜》卦象为乾下艮上,也只是六四、六五二阴爻,其他为阳爻,阳爻多出阴爻,却以“大”称之;《小畜》卦象乾下巽上,只有六四为一阴爻,其他爻都是阳爻,却“小”称之。为什么?因为“大”除了指阳爻以外,还有“多”的意思;而“小”除了指阴爻以外,又有“少”的意思。《大畜》卦象中有二个阴爻,而《小畜》卦象中只有一个阴爻,因此分别冠以“大”、“小”。

以上附带介绍了《易经》中“大”、“小”的含义,以及卦命名的方式。现在让我们继续看《小畜》卦辞。

雨的生成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阴、阳二气趋向调和、统一、亨通的表现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解释了云、雨生成的道理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上的阴气受热蒸发,向上上升,遇冷以后先变为云;天上的冷气下降,遇到低空中的热气,同样也会变为云。云蓄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雨又落回地面。而阴、阳二气蓄积的程度不够,只能形成云,不足以形成雨。

本卦名为“小畜”,卦象中只有一个阴爻,说明由于阴气蓄积不够,还不足以成雨,因此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民间谚语也说:“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北,天空黑;云往南,水潭潭;云往西,马溅泥。”《经解》中也说:“凡云自东而西则雨,自西而东则不雨。”说明早在《易经》成书的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和认识到了云的走向与下雨与否之间的规律。

虽然目前还没有下雨,但密布的阴云表明阴、阳二气正处于积蓄、调和、趋向统一阶段,阴、阳相和成雨,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因此说“亨”。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初九:从道路上返回,有什么过错?吉。

在田间收获、往家中运载农作物的人们见到天上阴云密布,认为要下雨,担心被雨淋,于是从田间往家中返还,因此说“复自道”。

如上所述,云自西向东是不会下雨的。所以人们的疑虑、担心是多余的,是由于没有经验所致。而正是因为没有经验,不能确切地判断出是否下雨,才应该忧虑。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忧虑又是应该肯定的。忧患意识是《易经》中所反复、着重强调的避凶趋吉的一种方式,即使是忧其非所当忧,也没有什么过错,因此说“何其咎?吉”。

 

九《小畜》:古代农业生产掠影(2)

九二:牵复,吉。

九二:牵着牛车返回,吉。

牵,联系九三爻辞看,当是指“牵舆”。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九三:车脱落了车,夫妻反目。

舆,车子,帛书《易经》中就是作“车”字。说,通“脱”,就是脱落的意思。辐,通“”,连接车身与车轴的部件。

车子脱落车,车厢、车杠、车衡等与车轴、车轮脱离,不再是一个整体。同样,男女夫妻组成一个家庭,夫妻分离,这个家庭也就破散了。这里的“舆说辐”有可能是写实,也有可能是比兴“夫妻反目”。

因为脱落车,车子瘫痪,不能继续赶路,忙中出错、急中添乱,夫妻二人相互抱怨,反目相向。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六四:心中诚信,小心谨慎地行动,没有过错。

血,通“恤”,忧愁。惕,警惧。去、出,同义连用,指行动。《论语?为政》载孔子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小车无(yuè),其何以行之哉?”其中所说的“”、“”都是车杠与车衡之间相互连接、固定的销子,是车子能够运行的关键部件,在此比喻诚信。车子没有、不能运行,人没有诚信也无法行动。车子没有、不能运行,脱落车也是如此。因此六四爻上承九三爻要求“有孚”,心中诚信,处事谨慎,方可“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九五:一贯保持诚信,因邻居的帮助而富裕。

挛(luán)如,系连的样子。心怀诚信,一向以诚信待人,乐于助人,而他人也报以诚信,因此说“有孚挛如”。车子脱落车不能运行,而车上又满载农作物,夫妻二人无能为力,关键时刻邻人前来帮忙,重新安装上车,农作物因此可以及时运回家而免遭淋湿霉烂,因此说“富以其邻”,《象》说“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中互助协作的精神。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雨已经下过,雨已经停止,还可以继续运载(农作物)。妇人占问危险,月亮接近圆满,君子行动凶险。

既,已经。雨,用作动词,下雨。处,停止。尚,还。德,通“得”,可以、能够。几,接近。望,月近满圆。

阴气经过不断地蓄积,达到一定的程度,与阳气中和而成雨,雨过天晴,又可以继续运载庄稼,因此说“既雨既处,尚德载”。

日为阳、月为阴。阴气进一步蓄积,有超过阳气的趋势。反应在月亮上,月亮接近圆满。引申到人事领域中,月为阴,象征妇人;日为阳,象征丈夫。物极则反,月满则亏,因此告诫说“妇贞厉”。阴阳二者彼此消长,月亮接近圆满的时候,意味着阳气衰微。阳又象征行为的能力,阳微表明不具备行为能力,因此又说“君子征凶”,《象》说“君子征凶,有所疑也”,这有点结合月相而占的味道了。其实,阴阳本为一对平行的概念,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都是正常之事,男女之间也是平等的,爻辞说“妇贞厉,月几望,君子贞凶”反映了一种尚阳抑阴、男尊女卑的观念。

 

十《履》:由行为到规范(1)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踩了老虎的尾巴,(老虎)不咬人,通顺。

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九:穿着素色鞋子走路,没有过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九二: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盲人占问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六三:眼有疾而视物,足有疾而行路,踩上老虎的尾巴,(老虎)咬人,凶。武人侍奉君(就属于这种情况)。

九四:履虎尾,,终吉。

九四:踩上老虎尾巴,吓得瑟瑟发抖,最终吉。

九五:履,贞厉。

九五:穿着破鞋子走路,占问有危险。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上九:审视其行为,考察其吉凶,不久就会很通顺。

 履,本义是“鞋子”的意思。鞋子是用来走路的,因此又引申为行走、践踏、行为。走路要遵循一定的路径、规则。同样,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在古代统称为“礼”。因此,“履”又引申出“礼”的意思,如《序卦》云:“履者,礼也。”而帛书《周易》中,此卦就是题为《礼》的。

中华民族素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从《周礼》《礼记》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代的时候,礼的兴盛已蔚然可观。

大而言之,社会中每个人各安其位、循礼而动,才能保持社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反之,如果没有礼的约束,每个人自以为是、各行其是,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由混乱走向毁灭。《管子?五辅》中把上下、贵贱、长幼、贫富这八个方面作为礼的大纲。认为如果上下之间没有礼仪就会导致混乱,贵贱之间没有分别就会导致争斗,长幼之间没有等级就会违背伦理,贫富之间没有限度就会失去秩序。所以人必须学习礼仪然后才能态度恭敬,态度恭敬然后才能知道尊让,知道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之间不相逾越,才不会产生混乱和祸患。

在封建等级社会中,礼对统治阶级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首先可以使统治者稳享统治。如《论语?颜渊》中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的样子,大臣要像个大臣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齐景公感叹叫好:“对呀!的确应该是这样!君不像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吃,我能够吃得下去吗?”

也只有规定下礼数,才能体现出统治者的显赫尊贵。西汉初,天下已定。有一次,刘邦设宴招待群臣。群臣饮酒争功,酒喝多了后,有的大呼小叫,有的拔剑击柱,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弄得刘邦提心吊胆,一脸的不高兴。于是,命令叔孙通制定礼仪。等叔孙通制定礼仪后,再喝酒时,没人再敢大呼小叫、喧哗失礼。这下刘邦高兴了:“吾乃今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对叔孙通大加封赏。

小而言之,礼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循礼而动,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体现出人的尊严和价值,如《诗?相鼠》中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老鼠还讲究体面,人如果没有礼仪,不如死了算了。《论语?季氏》篇载孔子语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你就没法讲话;不学礼,你就无法立身。总之,还用《论语?颜渊》中的话说,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因为人的行为反映和体现道德规范,所以以下卦爻辞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走路、所走的不同道路、走路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的描述,再通过不同的断占之辞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审视、评判。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踩了老虎的尾巴,(老虎)不咬人,通顺。

咥(dié),咬。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尾巴又何曾不然?走路踩到老虎的尾巴上,而老虎却不咬人,还有比这更通顺的吗?因此说“亨”。

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九:穿着素色鞋子走路,没有过错。

素,原色、白色。“素履往”比喻人的品德、行为朴实无华。在思想上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没有虚饰、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行为上一出一处安分守己、量力而行、行不逾距。爻辞提倡和肯定这种思想作风,因此说“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九二: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盲人占问吉。

幽,暗,引申为目盲,幽人也就是盲人。也有将“幽”解释为幽静恬淡的,这种解释虽然与“暗”有相通之处,但结合《妇妹》九四“眇能视,利幽人之贞”来看,前面说“眇”,后面说“幽”,正表明“幽”指“目盲”。

“履道坦坦”比喻人的胸怀坦荡、行为正直。一个人即使有目盲的生理缺陷,但只要是胸怀坦荡,行为正直,目盲而心明,同样可以获得吉祥,因此说“幽人贞吉”,《象》说“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盲人占问且“吉”,况于他人乎?

本爻所说的“幽人”以及六三爻中所说的“眇能视”、“跛能履”还见于《归妹》卦。幽人、眇者、跛者当然都是残疾人,但除了本卦六三爻外,其他相应的占辞断语却都是吉的,什么原因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一感官的功能缺陷,会相应地增强其他感官的感受性、辨别力或其他能力,而其他感官功能的增强相应地补偿了有缺陷的感官功能,这就是“补偿假说”。

根据这种假说,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可以使心智得到强化,心智可以弥补生理功能,古代的巫师大都由残疾人来充当就是这个道理(详《大有》卦)。《老子》《庄子》中也是根据这一思路来论证其理论的。如《老子》中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完美的东西似有缺陷,但其功用却无穷无尽。又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言语,而言语的人算不上智慧。所以要塞上耳朵,闭上嘴巴。《庄子》中不仅进一步发展老子的这种理论,还刻画了一大批形残而德全的人物。如《人世间》篇描述了一个名叫“支离疏”的人物,这个从名字上就显得支离破碎不健全的人,形体之残状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想像:面颊藏在肚脐里,两肩高过头顶,合拢在一起指向天空,两小腿骨长在两腋下……。但在《庄子》的描述中,他虽然形体有所残缺,却是一个德全之人。

古人不仅已经在理论上阐述这种理论,而且也有亲身实践者。例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师旷,为了达到专注于音乐的目的,故意燻瞎了自己的双眼。据东晋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晋平公时,师旷本来以阴阳之学闻名于当世。但后来为了杜绝、闭塞各种忧虑、诱惑,专心于星算音律,故意将两目燻瞎,变成了盲人。因此又被称为“瞽旷”,他也自称是“盲臣”、“冥臣”。师旷虽然目盲,但胸怀坦荡,行为正直,目盲而心明。《韩非子?难一》中记载:有一次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饮酒,酒酣之际,晋平公叹息了一声说:“唉!做人君的一点也不快乐。”当时,师旷正侍坐于前,听了晋平公的话,抱琴撞了过来,晋平公虽然躲闪开,但非常生气,厉声质问师旷:“太师你撞谁?”师旷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听见身边有个小人,正在胡说八道,所以想撞死他。”晋平公说:“你撞的是我呀!”师旷说:“呸!凭你刚才说的话,根本就不配做人君。”

 

十《履》:由行为到规范(2)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六三:眼有疾而视物,足有疾而行路,踩上老虎的尾巴,(老虎)咬人,凶。武人侍奉君(就属于这种情况)。

眇(miǎo),一只眼偏视。跛,一只脚有毛病。能,通“而”。武人,武士。为,帛书《易经》中作“迵”,《乾》“用九”、《坤》“用六”也作“迵九”、“迵六”,如此,则“为”、“用”相通,“为”就是“用”的意思。于,被。大君,君。

眼睛有疾则视事不正,足有跛疾则行路不正。有目眇、足跛的生理缺陷,又不能以心智之长补形体之残,却强不能以为能,勉强地以视以行,随时有可能陷于困境之中,就像一不小心踩上老虎尾巴,被老虎咬一样。“武人为于大君”也属于这种情况。武士因为有勇力,而被君任用护卫左右,但武士刚强有余、阴柔不足,卤莽少文,疏于礼仪,随时有可能触犯君王而惹祸上身。后世“伴君如伴虎”一语即是源于本爻爻辞。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四:踩上老虎尾巴,吓得瑟瑟发抖,最终吉。

愬(sù)愬,恐惧的样子。本爻的“履虎尾”与六三“履虎尾”一样,也比喻身处险境。但六三说“凶”,而本爻说“终吉”,为什么呢?这关键在于“愬愬”二字。

六三身处险境,本是由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所致,虽然已身处险境却茫然不知,说不定还因为能够陪伴君王左右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呢!而九四却不一样,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身处险境,并因此产生恐惧之心。人在危难、恐惧之际,往往能够激发、调动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有一次,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外出打猎,草丛中有一块大石头,李广误认为是一只卧伏的老虎,惊恐之下,拔箭射之,力量之大,箭头居然都嵌入石头。等到定神一看,发现是一块石头后,再反复拔箭射之,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身处险境,有了这种恐惧之心,在思想上、心理上提前做出防范,而不是一味的恐惧,处险不乱,小心谨慎地应付处理,如此也可以化险为夷,因此说“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

九五:穿着破鞋子走路,占问有危险。

夬(ɡuài),通“决”,坚定、果断。九五以阳爻居阳位,象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王。“夬履”比君王的个性坚定刚毅,行事果断,雷厉风行,这固然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这样的人也容易养成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作风,长此以往,也是很危险的,因此说“贞厉”。也有将“夬履”理解为破鞋子的,道理也一样。鞋子的作用在于行路,鞋子都破裂了,怎么能走路呢?这样,“夬履”就是预示人的行为艰难,但尚未陷于困境,因此只是说“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上九:审视其行为,考察其吉凶,不久就会很通顺。

祥,吉或凶的征兆。旋,旋转、转动,比喻时间短。《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通过审视自身的行为,检查哪些方面做得对,哪些方面做得不对,发现其中或吉或凶的征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错误之处及时纠正,正确之处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修养、调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使之日臻完美,如此就可以获得吉祥,因此说“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卦由名词鞋子引申出行为之义,再由对不同行为的评判,阐发出人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类的道德思想世界就是像这样一步步地构建起来的。

 

十一《泰》:政通人和享太平(1)

泰:小往大来,吉,亨。

泰:阴去阳来,吉,通顺。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九:拔茅草而牵引它的同类,行动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二:掏空葫芦,用来渡河,不远就飘走了,同伴被水冲走,在中途得到救助。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没有平坦而一点不倾斜的,没有一去而不复返的。占问艰难,没有过错,不用担心,如果心中诚信,在粮食上有福可享。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四:(思想、行为)轻浮,由于邻国的侵略而不富,因为自己心中诚信而不加以戒备所导致。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六五:帝乙把少女嫁给周文王而带给周人福祉,非常吉利。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上六:城墙倒塌在壕沟中。从都邑中发布命令,不要兴兵作战,占问有麻烦。

 “泰”字的本义是双手捧水、水从两手之间滑落的意思,引申为通顺、通顺无阻。

从十二辟卦的角度来讲,《坤》卦六个阴爻,纯阴无阳,象征一年之中最冷的阴历十二月;阴极阳生,一阳生为《复》卦,象征阴历一月;二阳生为《临》卦,象征阴历二月;三阳生,即为三阴爻、三阳爻的《泰》卦,象征阴历三月。阳春三月,阴阳中和,天气宜人,万物生发,一派生机盎然祥和的景象。

因为羊在古代象征吉祥,而“羊”、“阳”二字又谐音,故有“三羊开泰”的说法。

《西游记》第九十一回讲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来到金平府慈云寺打斋。那天正值元宵佳节,就到金桥上观灯游玩,不想乐极生悲,唐僧被一阵妖风席卷而去,无影无踪。孙悟空急忙驾起筋斗云四处追寻,忽见天神中的年、月、日、时四值功曹使者,变为牧羊人,赶着三只羊从西山坡下过来,被悟空识破:

行者(悟空)道:“你们不在暗中保佑吾师,都往哪里去?”功曹道:“你师父宽了禅性,在于金平府慈云寺贪欢,所以泰极生否,乐极成悲,今被妖邪捕获。他身边有护法伽蓝保着呢。吾等知大圣连夜追寻,恐大圣不识山林,特来传报。”行者道:“你既传报,怎么隐姓埋名,赶着三个羊儿,吆吆喝喝作甚?”功曹道:“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作‘三羊开泰’,破解你师父之否塞也。”

这个故事情节中就涉及到《泰》卦以及与之相反而相成的《否》卦,“三羊开泰”也就是指《泰》卦而言。

泰:小往大来,吉,亨。

泰:阴去阳来,吉,通顺。

维坊年画:三羊开泰

小,指阴爻;大,指阳爻。往,指阴爻居上、居外;来,指阳爻居下、居内。《泰》卦乾下坤上,乾为阳,象征天;坤为阴,象征地。天本来在上,地本来在下。而《泰》卦乾下坤上,天地位置互换,象征阴阳、天地交和,对立面相反相成而达到统一,如此万物亨通,生生不息,因此说“吉,亨”。

从人事的角度来讲,阳象征大人、君子,阴象征小人、平民。大人、君子本在上,处于统治地位;小人、平民本在下,处于被统治地位。但如果把这种关系绝对化,而不相往来交通,势必发生抗争而同归于尽。因此,居于上位的大人、君子要与处于下位的小人、平民上下互相往来交通,如此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统一的局面。也惟有如此,大人、君子才能永保其在上之位,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以下六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比喻,进一步探讨如何使不通的局面转化为通顺。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九:拔茅草而牵引它的同类,行动吉。

茹,牵引。以,把。汇,类。征,指行为、行动。茅草根系相连,拔起一棵茅草会牵动其他的茅草,在此比喻三阳连动。阳象征君子,三阳连动象征内庭的君子同心同德、携手前进,团结率领外庭的小人在通泰的大好形势下共创事业,因此说“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二:葫芦掏空,用来渡河,不远就飘走了,同伴被水冲走,在中途得到救助。

包,葫芦。荒,虚空。冯(pínɡ),渡河。遐,远。遗、亡,此指被水冲走。朋,同伴。尚,保佑、救助。中行(hánɡ),中途。

《泰》卦乾下坤上,古易之中,“坤”又作“巛(chuān)”字,也就是古“川”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中,“坤”字更是毫无例外地写作“川”。商周之际,船只虽然已经发明,但是还没有普及,因此往往把掏空的葫芦捆绑在身上,用来帮助渡河,因此说“包荒,用冯河”——这里的“河”就是“坤”所象征的“川”。但因为葫芦体积、浮力较小,因此没有多远就飘走了,同渡的伙伴也被大水冲走,但幸运的是,在漂流到中流时被他人救起,或者遇到其他救生之物,因而得免于灭顶之灾,因此说“不遐遗,朋亡,得赏于中行”。

渡河属于交通之一,因此本爻中又以渡河为比喻,说明如何使不通转为通的交通道理:大河挡住人们的去路,这是不通;把掏空的葫芦捆绑在身上渡河,意在求通;渡河被大水冲走,说明交通之难;在中流的时候得到救助,这又是难中得通。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没有平坦而一点不倾斜的,没有一去而不复返的。占问艰难,没有过错,不用担心,如果心中诚信,在粮食上有福可享。

陂(pí),倾斜。艰,垦耕土地艰难,《说文》:“土难治也。”其,表示假设。

世界上没有绝对平坦的道路,再平坦的路也不会没有一点倾斜;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走向其对立面,没有一去不复返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语通俗地阐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依据这个辩证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有利的因素可以转化为不利的因素,反之亦然。另外,从卦象上看,九三爻处于下乾与上坤交接之际,已经预示了这种转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古以农业为本,靠农业吃饭,周人更是如此,其祖先后稷即以粮食作物而命名。要发展农业,首先要开垦荒地。然而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开垦荒地是非常艰难的,这是不利因素。虽然如此,但如果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辛勤拓荒耕耘,总会有所回报的,因此说“艰贞无咎,勿恤,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四:(思想、行为)轻浮,由于邻国的侵略而不富,因为自己心中诚信而不加以戒备所导致。

 

十一《泰》:政通人和享太平(2)

翩翩,本义是鸟儿飞上飞下的样子,在这里比喻思想、行为的轻浮。以,由于、因为。戒,戒备。

自己心存诚信,这本是好事。但因此也天真、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人也是如此,因而在思想、行动上麻痹大意、不加以戒备而遭邻国侵略,这是有利的因素转化为不利的因素。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六五:帝乙把少女嫁给周文王而带给周人福祉,非常吉利。

帝乙,商王,纣王之父。归,嫁。妹,少女的通称。祉,福祉。

“帝乙归妹”为历史史实。其背景是这样的: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曾为商征伐边疆民族有大功,但功高震主,遭到帝乙之前的商王文丁的疑忌和杀害,从此周与商结下世仇。周文王为报杀父之仇,曾于帝乙初年,不顾国力,仓促伐商而失败。当时,商王朝统治下的部落叛乱四起,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其他叛乱部落,商王朝对于周人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商国贵族君的女儿嫁给周文王以安抚、笼络周人,这就是“帝乙归妹”。而周人从伐商失败的教训中也自知还无力与商相抗衡,不得不面对现实、继续维系对商的附属关系,与商修好,因而接受了这宗婚姻。“帝乙归妹”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一次出于政治目的的联姻,意在修复商、周之间破裂的关系,这符合商、周双方的共同利益,且从当时商大、周小的形势来说,商王下嫁少女于周文王,被认为是对周人的一种恩遇,可以给周人带来福祉,《诗经?大雅?大明》一诗中就表露出周人这种受宠若惊、颇为自得的心理,因此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因为“帝乙归妹”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商、周本已破裂的关系,所以爻辞记载、引用这一史实,进一步阐述事物由“否”向“泰”转化的道理。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上六:城墙倒塌在壕沟中。从都邑中发布命令,不要兴兵作战,占问有麻烦。

隍,无水的城壕、壕沟。邑,城邑、京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城墙本来是挖掘城壕中的泥土垒砌而成,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设。现在城墙倒塌,城墙的泥土又回填到原来取土的城壕里,因此说“城复于隍”。城墙为什么会倒塌呢?或者是由于年久自败,或者是由于战争中被摧毁。但联系全卦由九四不利向利转化的趋势看,更有可能是人为的推倒、铲平。把城墙推倒,不再需要城墙,如同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一样,是战争、混乱局面结束的一种标志。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是把“堕坏城郭”、“夷去险阻”作为自己统一天下的标志和象征。爻辞以此进一步说明,混乱、否塞、不利的局面转化为统一、通泰、安定的局面。天下已经平定,不可再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因此说君王自都邑中发布命令告诫“勿用师”,否则“贞吝”。《象》说:“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其中所说的“乱”并不是“混乱”的意思,而恰恰是“治”——安定、正常的意思,这种现象在训诂学上称为“同出而背训”。按照《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关于“都”、“邑”的界定,君王“自邑”而不是“自都”发布命令,大概因为此“邑”是征战中刚刚占领的敌方城邑,所以没有供奉宗庙先君的牌位在内,因此称为“邑”。

综上,卦辞、初九爻辞从静止的角度、从总体上对事物之间的交通给予肯定,而其他五爻则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比喻阐述通与不通的相互转化,如何在不通中求通,以及在不通的局面下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治国、治身都富于启发意义。

治国已如上所述,下面再就治身略谈一二。

 医、易二者之间向来被认为有着密切关系,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的现象,其中《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泰》卦象征天、地的交和亨通的局面,人身为一小宇宙、小天地,是大宇宙、大天地的缩微,因此人体也可以用《泰》卦象征。如元代杨瑀《山居新语》中说:“人中者,以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单窍,成一《泰》卦也。”“人中”是一个穴位名,在鼻下唇上,人中以上部位的鼻、耳、眼都是双窍,人中以下部位的口、尿道口、肛门都是单窍。因为《泰》卦下乾上坤,上坤为中间断开的三阴爻,下乾为中间连接的三阳爻,因此恰好可以用《泰》卦上坤象征人的鼻、耳、眼,下乾象征口、尿道口、肛门。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自然万物的生生灭灭是气聚气散的结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就是由气交情况决定的。气交好的人,就有了健康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天地上下不通气,就谈不上健康长寿。那么,人气交的部位在那里呢?就在口鼻之间的人中。所以,古代的相术家看人的寿命长短,就是看人的人中部位。人中深、长、广,就是《泰》卦的格局,表明气交好,就健康长寿;反之,就是《否》卦的格局,就是气交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所以,人昏过去,生命危急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去掐按人中。这么一掐,往往就苏醒过来了,转危为安了。为什么呢?就是气交的道路疏通了,打开了,气交恢复了,由否转泰了。

总之,《泰》卦象征了一个自然界风调雨顺,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健康安宁的局面。这样的局面是人人所祈求的,所以,每逢春节写春联,“国泰民安”一幅总是少不了的。

 

十二《否》:乌云遮不住太阳(1)

否:之匪人,不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于君子占问。阳去阴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初六:拔茅草而牵引它的同类,占问吉,通顺。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吉,大人不顺。

六三:包羞。

六三:蒙受耻辱。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拥有天命,没有过错,同类享有天命的保佑。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终止闭塞,大人吉。将要丧失!将要丧失!系在丛生的桑树上。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使否塞的局面倾覆,先是否塞后高兴。

《否》卦无论是卦名还是卦象,都与《泰》卦相反。但是,二卦相反相成,共同探讨和阐述了通泰与否塞的道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

否:之匪人,不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不利于君子占问。阳去阴来。

否,闭塞不通。之,到。匪人,与“其人”相对而言,指与君子志不同道不合的小人。

《否》卦与《泰》相反。《泰》乾下坤上,天地阴阳相交而成交通之势,在人事上象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君子用事、小人失势。《否》则坤下乾上,天地安于原位,阴阳不交,出现闭塞的局面。在人事上象征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小人得势、君子弃用,因此说“大往小来”,《彖》说“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小人导致了否塞的局面,也能在否塞的环境中吃得开,所以说“之匪人”——形势发展到了对小人有利的局面。对小人有利,自然对君子不利。在否塞的形势和环境中,君子难以容身用事、有所作为,因此说“不君子贞”。在这种形势下,君子应如《象》中所说“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以节俭为德而避难,不可为求荣华富贵而居官位享俸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初六:拔茅草而牵引它的同类,占问吉,通顺。

《泰》《否》二卦都有“拔茅茹以其汇”一句,但因为语境不同,喻意也不相同。在《泰》中比君子同心同德、携手创业;在《否》中比君子铲除君身边结党营私、朋比为奸的小人。处《泰》之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君子可以大干一番事业,因此直接说“征吉”;而处《否》之时,小人当道,环境恶劣,君子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清君侧,铲除当道小人,改变这种否塞的局面为亨通的局面,因此说“贞吉,亨”,《象》说“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吉,大人不顺。

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之时,小人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发迹得势。小人奉承地位、权势比自己显赫的人,也喜欢被地位、权势不如自己的人奉承,这是小人的惯用伎俩和惯有心理,因此说“包承,小人吉”。但光明磊落、正气凛然的大人,鄙夷、不屑于此道,即使处“否”之时,也恪守正道、洁身自爱,不与小人同流,出污泥而不染,自然不容于当时,难以得志,因此说“大人否亨”,《象》说“大人否亨,不乱群也”——“不乱群也”也就是“不乱于群”,不与小人同流的意思。

如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虽然身处君昏庸、佞臣当道的政治环境中,但出污泥而不染,举世混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就是一个“不乱群”的典型代表。

六三:包羞。

六三:蒙受耻辱。

本爻卦辞过于简单,没有主语,也没有断辞,提供的信息量很少,只能从《否》卦的总体背景来理解。

在否塞不通的政治环境中,正直的大臣本应“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但为了顾全大局,有时需要忍辱负重、包容蒙受耻辱。例如,宋真宗在位年间,天下本不太平,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但宋真宗却想通过封禅来粉饰太平。然而,依照惯例,要进行封禅,必须要天降祥瑞才行,但祥瑞却迟迟没有出现。大臣王钦若看透了真宗的心事,说:“祥瑞这东西,过去也有造出来的,只要君王深信而且崇奉它们,明白地宣示天下,那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于是,真宗就伪造了神人的“天降之书”,朝中拍马屁的大臣又引经据典来附和、发挥,一时间朝廷上下言祥瑞成风。由于祥瑞是伪造出来的,宋真宗心里总是有点发虚,生怕正直的宰相王旦反对。王钦若又出主意说:“让臣来把皇上的意思先告诉他,探探他的看法!”于是,王钦若寻机把此事说与王旦,王旦口头表示将尽力配合。但宋真宗还是不放心,在一次小型宴会上赐给王旦一坛酒,要他回去和家人共享。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坛大珍珠。如此一来,对于伪造天书封禅之事,王旦即便本来有不同的看法,也不好、不能再说什么了。

对小人而言,奉承讨好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行得通,也会自讨没趣、自寻尴尬,这就是俗话说的“拍马屁拍得不是时候(地方)”。仍举宋代的一个例子。有一次,北宋宰相寇准在中书省会餐时,胡须不小心沾上了汤水。寇准的部下丁谓是个喜欢逢迎拍马的小人,连忙上前给“寇大人”擦拂胡须。寇准很看不惯这种嘴脸,当即加以责备,弄得厚脸皮的丁谓竟也羞愧万分,后世称逢迎讨好为“拂须”即由此而来。

进一步说,小人靠阿谀奉迎、留须拍马、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等不正当的手段可以一时发迹得势、窃据高位,但最终免不了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自取其羞的下场。这种人爬得越高,往往也摔得越重,就如同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负蝂传》中所描写了一种背善负而又好爬高、名叫负蝂的小虫,“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最后坠地摔死而后止。如宋朝的大奸臣秦桧权倾一时而陷害忠良、卖国求荣、坏事干尽,不仅自身落了个可耻的下场,也连累其后人蒙羞。他的十七世孙秦涧泉,曾于岳飞墓前题诗云:“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拥有天命,没有过错,同类享有天命的保佑。

命,天命。畴,通“俦”,同类,指君子、大人们。离,附离、依附。祉,福祉、福佑。

正如《泰》九三爻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从九四爻开始,由下坤三阴爻进入上乾三阳爻,犹如拨开乌云见太阳,形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君子、大人们拥有天命、天道,其思想、行为合乎天命、天道,因而也受到天命、天道的保佑,可以顺利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因此说“有命,无咎,畴离祉”,《象》说“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终止闭塞,大人吉。将要丧失!将要丧失!系在丛生的桑树上。

 

十二《否》:乌云遮不住太阳(2)

休,休息、停止,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停止的意思。其,将、将要。苞,丛生。苞桑,就是丛生的桑树。

物极必反,泰极否来,反之亦然,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天道无亲,不为桀存,不为纣亡”,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延缓或促进这种转换规律的周期,努力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或保持有利的形势,九五爻辞说“休否”而不说“否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能动作用在事物转化中发挥的作用。

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结束,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君子、大人的方向转化,因此说“大人吉”。但有利的局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终究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要从大好的局面中看到其中不利的一面,要抱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及时预防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正如《系辞》针对本爻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汉代画像砖中的“桑林野合图”

桑树丛生易活,根系深入,生命力极强,因此在古代神话中被视为生命之树,是生命、生殖力的象征,历史上很多人物的出生都与桑树有关。例如,关于夏人的始祖大禹的出生,《楚辞?天问》曾问道:怎么遇到那个涂山女,和他在台桑私通?言外之意就是说,大禹是他的父亲鲧与涂山女在台桑私通而生。《春秋元命苞》中载,后稷的母亲姜嫄游历宫,在一个叫扶桑的地方,脚踩了一个大脚印,然后生下了后稷。在《诗经》中,桑或桑林也大多与男女之情有关,如《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都是描写男女在桑林中幽会。男女之所以要在桑林约会,除了桑林之地幽静,适合说悄悄话以外,也与桑象征生命、生殖力有关。

“桑”又与“丧”谐音,因此桑树也象征死亡。有这样的传说:南方赤帝的女儿学道成仙,居住在南阳崿山的桑树上,赤帝以火焚之,其女因此升天,所以有“帝女之桑”之说。另外,古时墓地旁边多植桑树,也表明了桑树的这种象征意义。

从上面所述桑的象征意义看,桑代表生命的生、死两极,生、死也由此轮回。爻辞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全系在丛生的桑树之上!其意正在于警示人们注意生存与死亡之间的转化。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致的矛盾转化规律。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使否塞的局面倾覆,先是否塞后高兴。

倾,使……倾覆。“倾否”之“倾”犹“休否”之“休”,都是使动用法,同样反映出由否塞向通泰转化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君子们先是在否塞的环境中郁郁寡欢不得志,后拨乱反正,转“否”为“泰”而扬眉吐气,洋溢出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说“先否后喜”。

读了《泰》《否》两卦,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其中深沉的忧患意识,安与危、成与败、生与死等的转化似乎只是瞬间之事。这不禁令我们想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否应默默地忍受坎坷命运的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十三《同人》:战争全景俯瞰(1)

同人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君子贞。

同人:在郊外聚合众人,通顺。利于办大事、难事,利于君子占问。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初九:在自家门口聚合众人,没有过错。

六二:同人于宗,吝。

六二:在宗族的范围内聚合众人,有缺憾。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三:把军队埋伏在草莽丛林中,登上高地,长时间内没有发动攻击。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四:登上敌人的城墙,不能攻克,吉。

九五:同人先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九五:聚合起来的众人,先是呼号哭叫,然后大笑,主力部队攻克敌人,胜利会师。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上九:在邑外聚合众人,没有悔恨。

同,聚合、会合的意思。同人,就是聚合众人的意思。

同人有各种各样的目的。综合本卦卦爻辞看,同人的目的在于作战。考之史实,本卦所记与周文王伐崇的战争相仿佛。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君子贞。

同人:在郊外聚合众人,通顺。利于办大事、难事,利于君子占问。

成就大事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大的胸襟,要广致人才、招贤纳士,团结、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者无不明白这一道理。例如,据《周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就联合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当时周西南的八个诸侯国。而胸襟狭隘、不能容人,如《水浒传》中的白衣秀才王伦,注定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卦辞中的“野”与下文的“门”、“宗”、“郊”皆为同人的地点。同人地点由“门”到“野”、由近而远,表明同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人数上不断增多。人多力量大,有利于和衷共济、克服困难、共成大业,因此说“利涉大川”。君子德才兼备,能够感召、聚合和领导众人进行正义的事业,因此说“君子贞”,《彖》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初九:在自家门口聚合众人,没有过错。

门,指自家范围。“同人于门”在同人的范围、人数上都很有限,表明同人者的眼光、胸襟还不够远大、宽广,但毕竟迈出了同人的第一步,谈不上什么过错,因此说“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六二:在宗族的范围内聚合众人,有缺憾。

宗,宗族。“同人于宗”与“同人于门”相去无几,聚合的范围、人数仍然有局限,因此说“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三:把军队埋伏在草莽丛林中,登上高地,长时间内没有发动攻击。

伏,埋伏。戎,军队。莽,丛林。升,登。陵,高地。三岁,虚指,凡指时间长,而不一定就是说三年。兴,指发动攻击。

“伏戎于莽”意在埋伏、隐蔽军队,伺机对敌人进行奇袭、偷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军力不足,难以与敌人正面决战。“同人于门”、“同人于宗”的弊端、局限于此也可见一斑。“升其高陵”意在登高望远,观察敌方的防守、戒备情况。由于自身兵力不够强大,加上观察到敌人城墙坚固、防守严密,经过权衡对比,认为胜算不大,因此没有仓促发动攻击,而是暂时撤回,继续蓄积力量,等待时机,因此说“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前面说到,本卦所记与周文王伐崇的战争相似,本爻与九四爻最能说明问题。崇在今河南省崇山附近,是当时殷属下的一个大国,是周人伐商征途上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在这之前,周人已经降服了耆、于等商朝首都外围的一些小的属国。伐崇等于把战争推进到殷商的心腹地带,直接威胁到殷商首都——朝歌。崇之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一役。关于此役,《左传?僖公十九年》中有这样的记载:“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这条记载与本爻的意思很相近,可以作为本卦是描写周文王伐崇战役的佐证。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四:登上敌人的城墙,不能攻克,吉。

乘,登。墉(yōnɡ),城墙。弗,不、不能。克,能够。

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因此,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正确估计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国语?越语》载范蠡语:“臣闻之,古之善用兵者……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刚柔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利。”就是说,用兵作战要善于把握阴阳消长的时机,当敌人之势尚盛、未尽时,不要死战;要一方面等待敌人之势损耗,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不可胜数。如《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鲁、齐之间的长勺之战,就是典型的一例。两军对垒以后,鲁庄公马上要擂鼓进军,曹刿制止说:“不可!”等到齐国军队三通战鼓擂过以后,曹刿才说:“可以擂鼓进军了!”齐国军队败退以后,鲁庄公立马要指挥军队追击,曹刿又说:“不可!”然后下车观察齐国军队的车辙,又登车扶轼远望败退的齐国军队,才说:“可以追击了!”战役胜利后,鲁庄公问为什么要那么做,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可以鼓舞士气,第二次擂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就衰竭了。对方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盈,因此打败了他们。因为齐国是大国,实力难以预测,担心他们诈退有埋伏,所以等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混乱,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下后,确认他们是真的败退而不是有计划地撤退,才命令部队追击。”

关于此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作分析和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深得古代军事思想的这种精髓:在明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从不与敌人死拚硬打,而是采取运动战、游击战、迂回作战等战略战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固守一城一池为主要目标。如此使敌人的力量不断被消灭,而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壮大,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乘其墉,弗克攻”是说虽然登上了敌人的城墙,但没有能够攻克而又撤回,这是由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如上文所言,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因此进攻失利是必然的,正如《象》云:“乘其墉,义弗克也。”进一步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即使侥幸攻下敌人的城池,也难以长久保有。攻城失利而说“吉”,在于攻城失败而能够及时主动地撤退,保存和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正如《象》说:“其吉,则困而反则也。”这也与上引《左传》“退修教而复伐之”之义相合。《诗?大雅?皇矣》篇从歌颂周文王的角度,也对伐崇的战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写:

 

十三《同人》:战争全景俯瞰(2)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下面意译为:

上帝对文王说:“面对你的仇敌,会同你的兄弟友邦;用你的钩梯和攻城战车攻打崇国的城墙。”于是,临车、冲车声势浩荡,崇国的城墙高大坚固。接连不断地抓到俘虏来审问,然后割下他们的左耳。祭祀上天乞求胜利,于是取得了胜利,敌人投降归附,再也没人敢顽抗。临车、冲车声势强盛,崇国的城墙高耸艰险。于是进行猛烈突击,敌人被消灭,再也没人敢抵抗。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九五:聚集起来的众人,先是呼号哭叫,然后大笑,主力部队攻克敌人,胜利会师。

号咷(táo),呼号哭叫。大师,主力部队。克,攻克。遇,会师。由此爻爻辞看,可能此次战斗中进攻的一方先派出了先头部队,担负诸如侦察、突击、攻城之类的作战任务。先头部队和敌人遭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伤亡惨重,因此“号咷”。危急时刻,主力部队赶到,与先头部队会合,攻克了敌人,形势转危为安,战斗转败为胜,将士们由恐惧、悲伤转为喜悦、高兴,因此又说“后笑”。我们在战争影片中常见这种镜头。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上九:在邑外聚合众人,没有悔恨。

“同人于郊”比之于“于门”、“于宗”有所进步,在范围上有所扩大、人数上有所增加,但还没有达到卦辞所说的“同人于野”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正如《象》说:“同人于郊,志未得也。”因此只能说是“无悔”而已。

综上,《同人》卦爻辞完整地描述了战争由征集参战人员、部队埋伏、攻城失利、暂时退兵到最后取胜的全过程。看得出这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慎密策划、历时多年、规模宏大、艰苦惨烈的战争。考之史实,本卦所记应该就是周文王伐崇的战争。

 

十四《大有》:古代农业丰收的场景(1)

大有

大有:元亨。

大有:非常通顺。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初九:没有全部收割完,不是过错,干旱却没有害处。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二:用大车运载(农作物),有前往的地方,没有过错。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三:公侯向天子晋献新收获的农产品,小人不可以。

九四:匪其彭,无咎。

九四:曝晒那些巫师,没有过错。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其诚信遍至而具威严,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上九: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没有不利。

有,本义是一个人手中提着一块肉的意思。古代有肉吃,那是很富有的表现。由此进一步引申,就是大丰收的意思,如《穀梁传》中云:“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至今,山西、陕西、浙江一带过春节时,将红纸剪成菱形,在上面写上由一个正“有”和倒“有”字组成的“”符号,俗称“倒有有”,贴在水缸或粮囤上,取一年四季常有、祈求家庭富足的意思。

与《小畜》卦一样,《大有》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中的情形。

大有:元亨。

大有:非常通顺。

农业生产是古代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农业丰收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富有。《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物质生活资料上的富有被视为“五福”之一,同时又是其他四福的物质基础。有福如此,自然是“元亨”了。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初九:没有全部收割完,不是过错,干旱却没有害处。

交,俱、全部。害,通“割”,收割。艰,通“旱”,《通义》:“艰,通旱。”则,却、但。

农作物成熟以后,要抓紧时间抢收。否则,一场雨下来,就全烂在地里了。正值农作物收获时期,天气干旱无雨,这有利于农作物的收割、晾晒、储藏,因此说“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二:用大车运载(农作物),有前往的地方,没有过错。

农作物收割后,用大车运载到一定的地方。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这个地方当然是土地领主的家中。土地领主占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而奴隶们辛勤地耕作,却不得不把大部分劳动成果上缴给土地领主。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反映了对土地领主不劳而获剥削行为的抗议和诅咒。奴隶们辛勤耕种劳作,到头来收获的成果却被运到奴隶主们的粮仓中。因此,断语“无咎”、《象》所说的“积中不败”只能是从土地领主、剥削者的立场角度出发而言的。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三:公侯向天子晋献新收获的农产品,小人不可以。

公,公侯,就是上面所说的土地领主。亨,晋献。于,向。弗,不。克,能够。

新的农产品收获后,按照规定,要依次向上晋献,最后由公侯晋献给天子。行文至此,想起《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先是晋景公做了一个恶梦,受到惊吓得病,召来一个巫人为他解梦,解梦后又问病情如何,巫人回答说:“不食新矣。”——意思是说晋景公活不到新小麦收获的六月份了。应该说,巫人的话已经比较婉转了,但晋景公仍对此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到了六月份,新小麦成熟了。晋景公想尝新,命主管官员晋献新收获的小麦。然后又把那个巫人召来,“示而杀之”——不是说我吃不上新小麦吗?看看这是什么,竟然敢诅咒我,不死何待!但是,新的小麦刚烹饪好,还没来得及吃,晋景公突然腹胀如厕,因中气虚脱而死。——巫人的话最终还是应验了。

向天子晋献贡品,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地位、身份和荣誉的象征。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只有劳动的资格,而没有资格向天子晋献,因此又说“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

九四:曝晒那些巫师,没有过错。

匪,“昲”的通假字,曝晒。彭,“尪”(wāng)的通假字,跛脚的男巫。

天不下雨,这在农作物收割、晾晒期间是有利的。但当农作物收晒完毕后,仍然持续干旱无雨,就影响到播种了,因此需要祈天求雨。巫人是沟通人神的专职人员,巫有女巫,有男巫。笼统地说,男巫、女巫皆称巫;具体地说,在女称巫,在男称觋。研究表明:古代巫者往往是由一些残疾人担任。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残疾人不能正常地从事政治、军事和其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残疾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又使他们在沟通人神方面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能力和优势,如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所说:“巫术的超自然性在这里表现于法师的反常性格。残废,半癫,驼背,白痴,双生,神经衰弱,同性恋,性欲反常人物,常常是因为他们性格的不健全而获得法师的资格。”秋浦主编《萨满教研究》中也说:“一般说来,具有下述特征的人有可能承袭萨满或巫师的职务,即患过疾病幸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或智力不健全、有生理缺陷或畸型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而富于幻觉,并以能言善道的人。”

巫人的职责是沟通人、神,因此如遇有灾害,便会被认为在沟通人、神方面的工作不利,所以首先要追究他们的责任。对此,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中说:“巫师和祭司之所以被奉为‘人神’,就在于他们掌握着人类通过象征性活动支配和干预自然,从而保证全社会福利的巫术力量。一旦人间遇到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荒年等,人们便认为应由巫师、祭师承担全部责任:或是由于他们操纵自然的活动失败,或是由于他们本人生命力的衰老。”遇到天旱不雨,将巫人放在烈日下曝晒,甚至用火烧,就是追究责任的方式之一。

古代的时候,部落首领往往也就是最大的巫师,因此遇有天灾,部落首领也有责任。《吕氏春秋?顺民》中记载:商代的开君王商汤在位的时候,曾连续五年大旱不雨,农业没有收成。商汤亲自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到其他众人。众人有罪,也由我一身来承担。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过错,使上帝鬼神伤害百姓的生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自身作为祭祀品,向上帝祈福。据说,不久之后果然天降大雨,旱情得以缓解。对于同一件事,《淮南子》中的记载略有不同,说商汤“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当然,作为部落首领的商汤这么做,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剪其发、磨其手不难做到,但是自焚万万是不可能的,因此《淮南子》中也只是说到“将自焚以祭天”,而没有下文了。而其他一般的巫师就不一样了,如有必要,不仅要暴晒他们,还可以焚烧他们。本爻“匪其彭”就属于把巫人放在烈日下曝晒的方式。

 

十四《大有》:古代农业丰收的场景(2)

也有人认为,“尪”未必一定就是巫,而是一种身体畸形、脸面朝天的残疾人。古俗认为,这种人面向天开,天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流到他的口鼻里,老天哀怜这种人,于是就不下雨了,因而天旱不雨与这种残疾人有关。可是人们要吃饭,不能没有雨,所以遇到干旱,就要焚烧这种称为“尪”的残疾人。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其诚信遍至而具威严,吉。

厥,他的。交,俱、全。威,使人敬畏。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应大力提倡、广泛施行。但诚信的施行也不是无原则的,如果不分时间、对象,一味地、单向地与人诚信,则诚信就会流于轻信、愚信,反而会被居心叵测之人加以利用而贻害自身。因此,诚信之施应该严肃、认真、庄重,这样才能使人感到恭敬、敬畏,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而“威”又可以使人震慑,抑制他人的欺诈之心,有利于诚信的进一步发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这里的“威”并不是作威作福,使人畏而远之,而是由于以德服人、对人诚信,使人心悦诚服地生出敬畏之心,是一种平易近人、无须戒备的威严,是《禹夏书?皋陶谟》中“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老子》中“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论语》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之类的“威”。这样的“威”,正如《象》说:“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又如《正义》中说:“既诚且信,不言而教行,所为之处,人皆畏敬。”对人如此,对天更应如此,在祈天求雨时能保持这样的诚信,易于得到上天的保佑,因此说“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上九: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没有不利。

诚能通天。求雨的虔诚、诚信感动上天,上天因之降下及时雨,农作物可以及时播种,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因此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依赖天时、靠天吃饭的局限,同时也反映了无限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唯心思想和对天命的迷信思想。

 

十五《谦》:谦虚不意味着软弱(1)

谦:亨。君子有终。

谦:通顺。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有利于办大事、难事,吉。

六二:鸣谦,贞吉。

六二:言语上表示谦虚,占问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九三:劳苦功高又谦逊,君子能够保持至终,吉。

六四:无不利,谦。

六四:挥手表示不敢承当谦虚的名声,没有不利。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五:不富是因为邻国的入侵掠夺,利于出兵征讨,没有不利。

上六:呜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六:言语上表示谦虚,利于出兵作战,征讨入侵掠夺的邑国。

谦,就是谦虚、谦逊的意思。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极其重视,如《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系辞》中说:“谦,德之柄也。”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亨。君子有终。

谦:通顺。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

君子有终,是说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谦虚者不自我满足、固步自封,能够不断进取、不断受益,能够与人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为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说“亨”。一时的谦虚容易做到,始终的谦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而唯有君子能够做到,因此说“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有利于办大事、难事,吉。

具备谦虚之德的君子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卑以自牧,忍辱负重,而不是居功自傲,夜郎自大,目空一切,斤斤计较于个人名位得失,能够担当和成就大事,因此说“用涉大川,吉”。——“涉大川”如《需》卦所述,是“干大事”、“做难事”的代名词。

“将相和”故事中的蔺相如可以说就是一位谦谦君子。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因在“和氏璧”一事上几次与秦国交涉而不辱使命,不丧国格,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自己资格老,战功卓著,很不服气,说:“我作为赵国的将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口舌之功,位居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是一地位低贱之人,我为他感到羞耻,难以容忍位居他之下。”并且放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风闻此言,尽量不与廉颇会面。每逢上朝的时候,常以生病为借口不去,不想和廉颇争站位的前后,抢他的风头。外出的时候,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骑,也主动地引车躲避,而廉颇却因此洋洋得意。如此三番五次后,蔺相如的门人们颇有些不解、不平,问蔺相如说:“相国您是不是真怕这个廉颇呀?这么东躲西藏的,我们跟着你,都脸上无光呀!”蔺相如说:“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国,只是因为我们两人存在。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其势不能俱生。我所以如此,是因为先考虑国家的危急而后考虑个人的私怨呀!”蔺相如的谦逊恭卑、着眼于大局的精神,最终令廉颇感动。廉颇听说蔺相如的这番话,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二人最终和好,结成生死之交。

六二:鸣谦,贞吉。

六二:言语上表示谦虚,占问吉。

口头言语上表示谦虚而说“贞吉”,这是因为言由中发,是一种内在品质的流露。如果心口不一,想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就是虚伪了。如王莽就是这样一个伪君子。为了篡夺西汉政权,捞取政治资本,王莽干了不少笼络人心的事,其中之一就是表现得谦恭下士,俨然一个谦谦君子,也因此博得过一阵子的美名。当他的庐山真面目露出来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可见,有时假谦虚是很能迷惑人的,真谦虚、假谦虚也是难以分辨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读到王莽篡汉这一段历史,联想到西周时真正的君子周公被流言中伤,一度身被恶名,写诗感叹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所以《象》中强调:“鸣谦,贞吉。中心得也。”是否是“中心得”是判断真谦虚、假谦虚的一个重要标准。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九三:劳苦功高又谦逊,君子能够保持至终,吉。

《老子》中说:“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骄傲自大,才能有所成功、成就;反之,骄傲自大,则不可能有所成功、成就。也就是说,谦虚是成功、成就的前提。进一步说,一个人没有功劳、成就,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容易做到谦虚。而有了功劳、成就,不居功自傲,仍然很谦虚,这就不容易做到了。一时做到谦虚还容易,而自始自终谦虚,就很不容易了。历史上有很多人,像韩信、魏延、年羹尧之类,居功傲人,居功邀名,结果闹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有君子能够做到“劳谦”并且“有终”,因此说“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人折服,正如《象》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东汉的开国元勋冯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冯异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功高盖世。但他本人一如既往地谦逊,像蔺相如一样,行路时与其他将领相逢,就主动地引车避道。战事间歇之际,其他将领坐在一起争论军功,而冯异一个人远远地躲起来。军中将士因此都乐意从属于他的麾下,光武帝刘秀也因此对他赞誉有加。正因为冯异谦让知止,成为一代中兴名将,并且死后泽及子孙。

针对此爻,《系辞》发挥说:“有功劳而不夸耀、不自得,厚道三极。德讲究盛大,礼讲究恭敬。所谓的谦虚,就是以恭敬而保有其地位呀!”上面说的冯异就是这样一个人。

六四:无不利,谦。

六四:挥手表示不敢承当谦虚的名声,没有不利。

(huī),连斗山注云:“乃以手却物之象。”谦,也就是挥手表示不敢承当谦虚之名的意思。

有谦虚之实而不当谦虚之名,这是谦虚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谦虚,因此说“无不利”。《论语?雍也》中记载:“孟子反这个人不炫耀、不邀功,作战的时候在前面冲锋陷阵,但在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之时,却落在最后,将要进城门的时候,才象征性地鞭打了几下坐骑说:“不是我想落在后面,是马不往前走呀!”自己谦虚、谦逊不说,甚至连谦虚、谦逊之名也不愿承当,而是把责任推给了马。可以说是“谦”的最好注脚。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五:不富是因为邻国的入侵掠夺,利于出兵征讨,没有不利。

虽然说德能服人,但也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为前提,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能行得通的。在客观基础不具备时,一味强调德的作用,不免空泛无力,会被视为软弱可欺,遭受欺凌、侵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边疆地区一些小国家入侵内地的情况发生,这些小国家的入侵往往不是为了土地,为了颠覆朝庭,而是为了掠夺财物人民,因此说“不富以其邻”。如我们在前面谈到,商、周之际,周边的方国的入侵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对侵略者讲什么谦虚了,应该用武力进行讨伐,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兼备、文武相济、恩威并施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能为文德的施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因此说“利用侵伐,无不利”,《象》说“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十五《谦》:谦虚不意味着软弱(2)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六:言语上表示谦虚,利于出兵作战,征讨入侵掠夺的邑国。

行师,就是出兵作战。邑国,下属的诸侯国、方国等。

上六爻辞承六五爻辞而来,虽然行谦之德,但下属的诸侯国、方国并不买账,反而认为你软弱可欺。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讲谦虚是无济于事的,要以武力进行讨伐。作战是你死我活的事,是不能讲谦虚的。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作战,宋兵已经排列成阵,楚兵正在渡河。属下认为楚兵多、宋兵少,主张利用楚兵渡河刚半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却说:“不可。因为君子不乘人之难。”楚兵渡河以后,还未排列成阵,属下又请求出击,宋襄公又说:“不可,因为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等到楚兵一切准备就绪,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自已也受了重伤,不久身亡。但没有人称赞宋襄公道德高尚,而都说他愚蠢、迂腐。

那么,为什么说“鸣谦”而利于“行师”呢?这表明我本身并不是黩武好战者,乃迫不得已而为之,易于争取舆论、民心、军心的理解、支持。

综上,本卦卦辞、初六、六二、九三、六四从正面对谦虚的品德给予肯定,而六五、上六也告诉我们,谦虚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行得通。谦虚并不意味着软弱,谦虚也应有武备作为后盾。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就不能再讲谦虚了。否则,就是迂腐和虚伪了。

 

十六《豫》:小心乐极生悲(1)

豫:利建侯行师。

豫:利于封建诸侯,出兵作战。

初六:鸣豫,凶。

初六:刻意标榜欢乐,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二:意志比石块坚硬,不终日沉溺于欢乐,占问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三:一大早就欢乐,(应该觉悔),觉悔晚了,有悔恨之事发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依据欢乐的原则欢乐,有大收获。朋友们聚会在一起,不用怀疑。

六五:贞疾,恒不死。

六五:占问疾病,长久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上六:夜间欢乐,成功转化为败亡,没有过错。

豫,和乐、欢乐的意思。这是本卦探讨的主题。

虽然说,欢乐与痛苦、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等都属于人常有的情绪表现,但与其他的情绪不同,欢乐是人生本能追求的一种正向价值目标,这是古今中外的一种共识。如《管子?内业》中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悲善怒,道乃无处。”——人生需要欢乐,而经常忧愁、悲伤、愤怒,则谈不上养生之道!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也曾说: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因苦痛而降。如何认识欢乐、对待欢乐、享有欢乐,历代圣贤多有论述,现结合《豫》卦一并阐述。

豫:利建侯行师。

豫:利于封建诸侯,出兵作战。

你也许会感到纳闷,欢乐怎么与封建诸侯、出兵作战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正当的欢乐来自于人的思想、行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顺应、顺从。“建侯”、“行师”的关键也在于顺应、顺从,诸侯国顺应天子,才能保持国家上下统一、社会安定;士兵服从将帅的指挥,才能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取得战斗的胜利,正如《彖》中所说:欢乐源于顺应自然、社会规律以动,况且是封建诸侯,出兵作战呢!天地顺应自然规律而运行,因此日月的运行不会过度,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不会出现错误。圣人顺应这种规律以动,则刑罚公正清明而百姓信服。

可见,《豫》卦中对于欢乐,不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认识和阐述,而是上升到天地自然、国家社会“大乐”的高度来阐述和认识。乐有如此之大之广的妙用,难怪《彖》中感叹:“豫之时义大矣哉!”

以下六爻爻辞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欢乐,并通过断占语加以评判,具体地指导人们正确地对待欢乐。

初六:鸣豫,凶。

初六:刻意标榜欢乐,凶。

鸣豫,是宣扬、标榜欢乐的意思。而如上所述,欢乐应是源于自然、本于自然的,不应该刻意地标榜和追求。反之,就违背了欢乐的应有之义,走向欢乐的反面,乐极生悲,因此说“凶”,《象》也说“志穷,凶也”。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虞夏书?五子之歌》记载,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以后,因为过度豫乐而丧德,黎民百姓产生了反叛之心,但太康仍然荒戏无度,到有洛这个地方去打猎,竟然一百多天才回来。结果发生了政变:有穷后羿因为百姓不能容忍太康的这种行为,顺应民意,发动兵变,在河边驻兵,阻拒太康返回。——太康刻意地标榜和追求欢乐,结果最后不仅丢了王位,还闹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二:意志比石块坚硬,不终日沉溺于欢乐,占问吉。

介,《释文》:“介,古文作砎。”坚硬的意思。“介于石”是说一个人的意志比石头还坚硬。“不终日”指“不终日豫”,也就是不从早到晚整日地欢乐。

如上所述,人生需要欢乐,应该享受欢乐。欢乐而愉快的情绪、乐观的精神状态,能使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使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食欲旺盛、心情舒畅、睡眠香甜,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充满信心和乐趣,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是健康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但是欢乐也要乐得其时、乐得其所,乐而有度、乐而有节,不能过度。《礼记?曲礼》中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本爻中的“介于石”就是比喻一个人有操守、有节仪,面对享乐,能够把持住心身,坚固不移。虽然不排斥享乐,但乐而有节,不从早到晚无限度地欢乐,因此说“不终日(豫)”。作者赞赏和提倡这种对待享乐的态度,因此说“贞吉”,《象》也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虽然很多人知道耽于安乐的危害,但在现实中能够“不终日豫”就难了。昨天已经玩乐过了,今天还想玩乐,并且总是自慰:今天好好玩玩,明天再好好学习工作。对此,明代文嘉作《明日歌》《今日诗》。《明日歌》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诗》云: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今人也有一首《昨日谣》,与文嘉的《明日歌》《今日诗》相映成趣,因此也一并录于此:

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这三首诗合观,可以说是咏叹时间的三部曲,它提示和激励我们反思过去,但更要把握今天,去为明天的未来而努力。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三:一大早就欢乐,(应该觉悔),觉悔晚了,有悔恨之事发生。

盱(xū),有的版本作“旰(xū)”,是太阳初升的意思,也就是指早晨。俗话说,一岁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以一天而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人的精力最旺盛、最充沛的时候,最适宜做事、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一大早就开始享乐、不务正业,其他时间就更不用说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及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错误行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反之,如果痴迷不悟,至老不悔,不仅将一事无成,而且小则毁身败家,大则亡国,到那时再后悔、悔恨也来不及了,因此断语说“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依据欢乐的原则欢乐,有大收获。朋友们聚会在一起,不用怀疑。

由,依据。得,收获。盍,合。簪,发簪,是古人用来束扎头发的发具。依据欢乐的原则而欢乐,会有大收获。那么这个原则指什么呢?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乐得其时、乐得其所,乐而有度、乐而有节。“朋盍簪”就属于这种情况。“朋”本指贯穿在一起的贝壳,后来也指跟随同一老师读书的同学,所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盍簪”比喻同学像头发束在簪子上一样聚合在一起。《论语?学而》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同门师兄弟聚合在一起高兴快乐,不是因为相逐于酒肉、歌舞、女色,而是因为切磋学问、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有所得而乐从中来。这是一种正当的欢乐,不应引起人们的疑忌、限制,因此说“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十六《豫》:小心乐极生悲(2)

推而言之,对在位当权者来说,“大有得”就是不能只顾自己的享乐,还要与民同乐,如此可以起到化成民众、保民而王、长治久安的作用,正如《象》所说“志大行也”。《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这一道理:

孟子问齐宣王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和与百姓一起欣赏音乐相比,那一种更快乐呀?”

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和他人一起欣赏快乐。”

孟子又问:“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相比,那一种更快乐呀?”

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和多数人一起欣赏快乐。”

然后,孟子说:“我请求为大王您讲讲‘乐’的道理。如果大王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之声,管籥之音,都皱起眉头而相互传告说:‘我们的君王喜好音乐,但却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样的一种境地呀?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不与百姓同乐的缘故!

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在这里狩猎……百姓都面带喜悦而相互传告说:‘我们的君王应该没有疾病吧!要不然怎么能够狩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国为与百姓同乐的缘故!如果大王您能够与百姓同乐,就会称王于天下了。”

六五:贞疾,恒不死。

六五:占问疾病,长久不死。

讲“乐”的问题为什么又扯到疾病上去了呢?这是因为过度的欢乐、逸乐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反而有害于人体健康。《孟子?告子》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里的“于”是由于、因为的意思,是说人由于有忧患意识而生,因为安乐过度而死。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其医学上依据的。

中医学认为,情绪的偏失偏盛,超出人体的正常适应能力,会进而引起气血功能的紊乱失和,导致生理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乐”可归于其中的“喜”。过度喜悦、过度欢乐不仅伤心,而且致人疯狂、猝死。前者如《儒林外史》上的范进,考了一辈子的进士,最后好不容易考上了,长期的郁闷一下子爆发出来,因喜极而狂癫;后者如《说岳全传》上的牛皋,在活捉了金兀术之后,骑在他背上大笑不止而死。

中医上又讲,喜伤心者,以恐胜之。这种方法也称为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上面讲到的范进狂癫后,就是被他当屠夫的老丈人一把掌打好的。又如《洞溪医书》记载:一人科举中了状元后,告假还乡,途中突然病倒。医生诊断后说:“你的病治不好了,十天内就要死亡,快抓紧时间回家吧,还来得及与家人见上一面。”状元听后惊恐交加,日夜兼程赶到家中,七天后却安然无恙。后来医生派仆人送来一封信,在信中告知其真相:“你自从及第之后,由于过度喜悦而伤心,药物无法治疗,因此用死亡来恐吓你,才治愈了你的病。”

过度的欢乐、安乐,其危害犹如罹病在身,因此爻辞由安乐联想到疾病。但安乐对于人的危害毕竟不同于疾病对人体的危害那么直接,而是日渐消磨、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人的生命,相对于疾病直接地危及人身,这是一个相对长久的过程,因此说“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上六:夜间欢乐,成功转化为败亡,没有过错。

本爻中的“冥豫”与六三爻中的“盱豫”对言,互文见义,将这两条爻辞联系起来,用到一个人身上,就是指某人一天到晚沉溺于享乐之中,这与六二的“不终日(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不能安而思危,存而思亡,治而思乱,而只是躺在胜利的果实上,一味沉溺于享乐之中,那么已成的基业也会因之败亡,因此说“冥豫,成有渝”,《象》也说:“冥昧在上,何可长也?”正如中医以恐惧疗法治疗因喜悦过度而病的人一样,对于那些一天到晚沉溺于欢乐、安乐中的人,也要时刻敲敲警钟,使他们有点忧患意识。

“成有渝”无疑是一件坏事,但是断语却说“无咎”,这不合乎常理,其中可能有文字上的脱误。

 

十七《随》:反抗与镇压(1)

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很通顺,利于占问,没有过错。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初九:馆舍中发生变故。占问吉,(奴隶主之间有盟约),这对于出门抓捕逃亡奴隶都有好处。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二:捆绑小孩子,又逃走了成年人。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六三:捆绑成年人,又逃走了小孩子。追逐搜索,将其抓获。安居不动,占问有利。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追逐抓获(了逃亡奴隶),占问凶险。心中诚信,根据道义辨明,有什么过错呢?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诚信达到美善的程度,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捆绑他的双手,又捆绑他的双脚,君王用逃亡的奴隶在岐山祭祀。

随,跟随、追逐、追捕的意思,在本卦中具体指追捕逃亡的奴隶。

《易经》成书于商、周之际,商周之际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为摆脱奴隶主的压迫、奴役,经常逃跑,卜辞中常见“丧人”、“丧众”以及商王派人追捕逃亡奴隶的记载,《尚书》所说的“臣妾逋逃”、“多罪逋逃”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很通顺,利于占问,没有过错。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在论述到北美易洛魁部落之间的关系时说:“在原则上,每一个部落只要没有同其他部落订立明确的和平条约,它同这些部落便都算处在战争状态。”古时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掠夺奴隶,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因奴隶纠纷也会发生战争,为了维护奴隶主之间的共同利益,奴隶主之间会达成某种协议。例如,商周之际,商纣王自恃国大势强,“为天下逋逃主”(《周书?秦誓》),收容其他部落或国家的逃亡奴隶以为己有,这种做法激起其他部族的不满、怨恨。对此,周部落的首领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共同利益,其实也有借机削弱商王朝的威信而提高周人自己威信的意思,倡议“有亡,荒阅”(《左传?昭公七年》),规定奴隶逃亡,奴隶主之间不得私自藏匿,要物归原主。这个公约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共同利益,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在对付逃亡奴隶上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卦辞所说的“元亨,利贞,无咎”是从奴隶主、贵族的立场而言。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初九:馆舍中发生变故。占问吉,(奴隶主之间有盟约),这对于出门抓捕逃亡奴隶都有好处。

官,馆舍。渝,变化、变故。交,都、相互。功,好处、益处。

结合全卦卦爻辞看,“官有渝”是指奴隶从奴隶主、贵族家中逃跑的事情。奴隶虽然从甲奴隶主家门逃出,但为了生活、生存,又不得不跑进乙奴隶主家门。根据“有亡,荒阅”之类的公约,奴隶主相互之间要遣反逃跑的奴隶,在追捕逃亡奴隶上相互协作。在这种情况下,逃跑的奴隶很容易被抓回。因此说“贞吉,出门交有功”,《象》说“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二:捆绑小孩子,又逃走了成年人。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六三:捆绑成年人,又逃走了小孩子。追逐搜索,将其抓获。安居不动,占问有利。

六三爻的“系丈夫,失小子”与六二爻的“系小子,失丈夫”互文见义,也就是说二句话虽然变换了词语,但说了一个共同的意思:抓住了成人,又跑了小孩子;抓住了小孩子,又跑了成人。颇有些使奴隶主手忙脚乱的味道,正如《象》中所说:“弗兼与也。”可见当时奴隶逃跑现象的频繁、严重。有一些逃跑的奴隶被抓回,因此说“随有求,得”。奴隶的逃亡使奴隶主、贵族疲于应付,给奴隶主、贵族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打消奴隶企图逃跑的念头,奴隶主利用占卜蒙蔽、欺骗奴隶说“利居贞”——安安稳稳地呆在这,不要逃跑,对你们是有利的。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追逐抓获(了逃亡奴隶),占问凶险。心中诚信,根据道义辨明,有什么过错呢?

在,根据的意思。道,道义。明,“盟”的古字,结盟,如上面所说的“有亡,荒阅”之类的盟约。也有人认为就是辨明、辨清的意思,也能解释通。

追逐抓获了逃亡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是好事,但为什么说“贞凶”呢?这是因为,虽然在奴隶逃亡问题上已有“有亡,荒阅”之类的公约在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追捕、遣还奴隶的过程中,奴隶主之间有时仍然不免出现一些误会、矛盾和摩擦,因此说“随有获,贞凶”。但如果彼此之间心存诚信,又以公约为据,双方的误会、矛盾终究可以辨明、化解,因此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说“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诚信达到美善的程度,吉。

诚信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基础。虽然奴隶主在逃亡奴隶问题上达成一致,彼此间也有一定的诚信,之所以仍然会出现九四爻辞中那种误会、矛盾和摩擦,说明相互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彼此间的诚信达到完美、完善的程度,大家都能够严格地执行公约、配合默契,使逃亡的奴隶各归其主,奴隶主、贵族们可以皆大欢喜,因此说“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捆绑他的双手,又捆绑他的双脚,君王用逃亡的奴隶在岐山祭祀。

拘、系、维义近,都是捆绑的意思。之,指逃亡的奴隶。从,进一步。王,当指周王。亨,通“享”,祭祀。西山,当指岐山。

奴隶们逃亡又被抓回,为防止他们再度逃亡,捆绑一重又一重,正如《象》说“拘系之,上穷也”,真可谓是黔驴技穷。周王将其中的一部分逃亡奴隶用作在岐山祭祀祖先宗庙的人牲,这样做不仅是祭祀本身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此来儆戒其他的奴隶。

“人牲”即用人作为牺牲品、祭祀品,用人牲的祭祀称作人祭。苏联学者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说:“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奴隶是主要的人牲之一,商代以前以人作为祭品司空见惯,只要去河南安阳参观一下发掘的商代墓葬遗址,就足以令你惊心动魄!周人使用人牲来奠基和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虽然比商代已经大大减少,但从现有考古发掘来看,也仍然大量存在,如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中介绍:“在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中发现过奠基牲和祭祀坑,如2号房址,有十二个奠基坑环列坪壁基槽内,共埋人牲7具、马牲3具、狗牲2具。在同一地点发掘了一座双墓道大墓,在墓道的两侧有祭祀坑4个,东侧人牲坑、羊坑各一个,西侧马坑2个。”“见于它处的西周贵族墓中的人牲仅二例:一是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墓(M1),人牲1具,在墓道填土中,身首分离。一是河南新郑县唐户村M3,在填土中发现无头屈肢人架1具。”等等。

 

十七《随》:反抗与镇压(2)

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之阳的周原后,周人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后来,出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周文王迁都于丰,周武王又建都于镐。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周成王又在洛阳建陪都——成周。周人自西向东经略发展,都城不断向东转移,因此自东称岐山为“西山”。西周一代,岐山之阳的周原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周人祖先宗庙之所在,一直未被放弃,周王常在此活动,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所证实。本爻中所说的“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应当就是周人以奴隶为人牲在岐山祭祖之事。

 

十八《蛊》:论子承父业(1)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很通顺,利于渡过困难。在甲日的前三天、后三天。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初六: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责任在于儿子,父辈没有过错。麻烦,最终吉利。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二:匡正母亲造成的弊病,不可占问。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九三: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有小的悔恨,没有大的过错。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四: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行动中出现麻烦。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六五: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因此获得赞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上九:不为王侯做事,以自己的事业为高尚。

讲到《蛊》卦,首先想起了《左传?昭公十年》中的一段话:

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春秋战国时期,晋昭公患病,请秦国一个名叫“和”的医生前来诊治。医和诊断了晋昭公的病情以后说:“室疾如蛊,疾不可为也。”晋国的大臣赵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有了上面这段对话。

医、易二者之间向来被认为有着密切关系,以《易经》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现象大量存在。上引《左传》中的这段话就是中医史上第一个以易象解释疾病的例子。

《蛊》卦卦象巽下艮上,艮象征少男,巽象征长女。进一步引申,少男也可以说是一个男子,而长女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女人。晋昭公是由于沉溺于女色,荒淫无度而患病。但对于这样一种原因所导致的疾病,医和不便于明说,因此通过《蛊》卦卦象婉转地说明了这个意思。

正如上引《左传?昭公十年》医和所解释的那样:“于文,皿虫为蛊。”“蛊”字是一个会意文字,本义是器皿中由于食物腐败所滋生的虫子,引申为弊端、弊病等不好的事情,正如《序卦》说:“蛊者,事也。”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很通顺,利于渡过困难。在甲日的前三天、后三天。

按照上面的解释,“蛊”是指弊端、弊病等不好的事情,为什么断语说“元亨”——非常通顺呢?这首先要说明一下本卦的宗旨。

虽然本卦以“蛊”命名,但“蛊”是被治理、纠正的对象,而纠正弊病,才是本卦的主题、宗旨。具体来说,是指纠正父辈遗留下来的弊病。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进一步讲,即使圣贤也会有过错。父辈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本身难免有不当、失误之处。再说,某项方针、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可能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会逐渐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阻碍事业的发展,产生各种弊端。因此,后人需要对父辈制定的政策进行调整,对已经形成的弊病进行匡正。

但是要改变父辈定下的政策,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并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要有涉险济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说“利涉大川”——“大川”是困难、艰险的代名词,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只有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拨乱反正,才能够为下一步的发展清除障碍、铺平道路,由乱变治、由害转利,出现“元亨”的局面。因此,这个“元亨”是以“涉大川”、匡正弊病为前提的。

古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循环记日,“先甲三日”就是癸日、壬日、辛日,“后甲三日”就是乙日、丙日、丁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再加上“甲”日本身是“七日”。在《易经》中,“七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成与败、好与坏、得与失等对立的两方面相互转化的一个周期数,“七日”之中前三日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败、坏、失等不好的一面,后三日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成、好、得等好的一面,而“甲”日正处于“七日”的中间,在天干中又排在第一位,象征事物开始由败、坏、失向成、好、得的方向转化,因此“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实寓有治乱取得成效之意。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初六: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责任在于儿子,父辈没有过错。麻烦,最终吉利。

干(ɡàn),纠正、匡正的意思。考,对已死父亲的称呼。

《荀子?劝学解》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弊病的产生、形成也是如此,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姑息积久而成,往往也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被人们认识到。虽然是父辈时已经形成的弊病,往往要由儿辈、下一代来匡正,因此说“干父之蛊,有子”。

弊病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不一定就是父辈主观上造成的,因此不能把弊病的产生、形成完全归咎于父辈。更何况在封建社会中,礼法规定臣为君讳、子为父讳。即使父辈对弊病的形成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儿子也应该为父避讳,因此说“考无咎”。

如果读过《尚书》,尤其是其中的《商书》《周书》,你可以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就非常尊崇古法,认为古法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观察他的行动。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生前定下的准则,这才称得上是孝子。在家庭的范围内来说,儿子能否遵循父亲生前的既有准则,是判断儿子是否孝顺的重要依据之一。可见,改变父辈的既定准则,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此断语说“厉”。但是,改变父辈的既定准则,匡正父辈事业的弊病,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光大父辈的事业、光宗耀祖,正如《象》说:“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因此,最终结局还是好的,所以又说“终吉”。

《易经》为周代之易、周人之易,反映周代的历史。《周书?秦誓》中记载周武王姬发伐纣前说:“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这段话大意是说:如果我战胜了商纣,不表明我英武,只表明我父王没有过错;如果商纣战胜了我,也不表明我父王有过错,只是我品行不好。从用词以及所表达的思想上都与本爻爻辞非常类似。由此可以推测:本卦所记述和反映的有可能就是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子承父业伐纣前后的历史。

 

十八《蛊》:论子承父业(2)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二:匡正母亲造成的弊病,不可占问。

初九爻辞既称“父”又称“考”,而九二爻辞只称“母”而不称“妣”,可见是父已亡而母尚存。古时社会分工,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所管辖的事局限在一家门户之内,本来不是男子应该干预的;况且母亲尚且健在主事,即便母亲有什么差错,做儿子的也不宜干预,因此说“干母之蛊,不可贞”;即使干预也要把握一定的分寸、限度,适可而止,卑顺委曲以求全,正如《象》说:“‘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九三: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有小的悔恨,没有大的过错。

这一条与初六爻辞的意思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四: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行动中出现麻烦。

本卦的主题在于“干蛊”——匡正弊病。如果没有能力和魄力匡正父辈遗留下来的弊病,反而对弊病采取宽容的态度,势必使弊病进一步蔓延、扩大,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更谈不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父辈的事业,因此说“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六五: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因此获得赞誉。

匡正父辈事业中的弊病,继承父辈好的思想品德,发扬光大父辈的事业而获得赞誉,因此说“干父之蛊,用誉”。《象》说“干父之蛊,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上九:不为王侯做事,以自己的事业为高尚。

本爻中的两个“事”,前一个用作动词,为……做事的意思;后一个是名词,指事业。高尚,也用做动词,以……为高尚。

匡正、发扬光大前人的事业,非一人几人之力可为,需要广致天下人材,尤其是对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家族来说更是如此。但总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不愿意为王侯做事而退隐山林。如上所说,本卦所记述和反映的有可能就是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子承父业伐纣前后的历史。结合这一历史背景,本爻所述与伯夷、叔齐之事非常相像。

伯夷、叔齐原为孤竹国的王子,生性淡于名利权位,因为逃避王位而前往依附有贤德之名的周文王。可是,就在他们还在前往的路上,周文王死了。继位的周武王姬发,连父亲的葬礼还没有举行,就出兵伐纣。伯夷、叔齐之所以要投奔周,本来是想远离名利权位之争,找一个清净之地躲起来。一看这种情形,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对周武王的行为进行劝阻。《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周武王东进伐纣,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进谏说:“父亲死亡还没有下葬,就大动干戈,这称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讨伐君,这称得上是仁吗?”伯夷、叔齐这话很尖锐,丝毫没给周武王留情面。武王的左右侍卫想杀了他们,姜太公加以阻拦说:“这是仁义之人呀!”把伯夷、叔齐他们劝扶到一边去了。周武王灭了商殷以后,天下都归顺了周人,但伯夷、叔齐对此感到羞耻,不接受周人供给的粮食,跑到首阳山隐居,靠采食野菜为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对于这件事情,孔子曾有过评价。《论语?微子》篇中载孔子语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其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与“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意思基本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不事王侯”就是说伯夷、叔齐不侍奉周武王,“高尚其事”就是指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之事。

《蛊》卦虽然是谈子承父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麻烦,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单位、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中的新任领导同样也存在,相信本卦对于新任领导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和麻烦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十九《临》:古代领导学大纲(1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临:很通顺,利于占问。到了八月有凶险。

初九:咸临,贞吉。

初九:温和地统治,占问吉。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九二:温和地统治,吉,没有不利。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六三:用强制的方法进行统治,没有什么好处。已经为之感到忧虑,没有过错。

六四:至临,无咎。

六四:亲临领导,没有过错。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六五:运用智慧进行统治,对于国君来说是适宜的,吉。

上六:敦临,吉,无咎。

上六:敦厚地进行统治,吉,没有过错。

临,本义是居上视下、由高处向下看,古代等级制度禁严,统治者高居上位,给人以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也引申为统治。

本卦六爻爻辞分别列举了“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五种不同的统治之术,通过不同的断占语对各种统治之术进行评判,表现出了作者明显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临》卦实为一部古代领导学大纲。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临:很通顺,利于占问。到了八月有凶险。

面已经说过,《易经》的体例,卦辞一般是从总体上对所占之事进行断占。本卦六爻大部分是从正面列举正确的统治之术,其断语大部分也是吉的。正确的统治之术无疑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因此卦辞说“元亨,利贞”。古人信奉天人相应,往往以自然现象类比社会现象。在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杀、冬藏,到了秋天,七月阴气始生,八月阴气已盛,草木凋零,万物萧条,因此以“八月”比喻统治的残暴、苛虐。以残暴、苛虐之道统治天下,民众口服而心不服,非长治久安之道,长此以往,势必激起民众的反抗,最终推翻统治者,因此说“至于八月有凶”。

初九:咸临,贞吉。

初九:温和地统治,占问吉。

“咸”通“”,是温和、缓和、谐和的意思,“咸临”也就是用温和的方法进行统治,《周书?无逸》“用咸和万民”就是这个意思。

统治者不把自己置于被统治者的对立面,而是采取温和、缓和、谐和的方法,调谐双方的矛盾、和谐双方的关系、调和双方的利益等“和”的方法来进行统治,有利于达到长治久安,因此说“咸临,贞吉”。

“和”既是一种统治手段与方法,也是一种目的,历来为统治者所标榜和追求,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等,都强调一个“和”字。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九二:温和地统治,吉,没有不利。

初九、九二讲的都是“咸临”。“吉,无不利”是对“咸临”的进一步肯定。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六三:用强制的方法进行统治,没有什么好处。已经为之感到忧虑,没有过错。

甘,通“拑”,拑制、强制的意思。“甘临”是一种强制的统治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而只能激化和加剧矛盾。虽然被统治者可能暂时屈从,但一俟机会来到,便会群起反抗,以暴易暴,危及统治者的统治。因此“甘临”从长远来看是对统治者不利的,因此说“无攸利”。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种统治方法的不可取并加以及时调整、改变,也可“无咎”,又如《象》说“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

六四:亲临领导,没有过错。

“至临”可以亲自获得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融洽与民众的关系,在民众中树立起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说“无咎”。

《韩非子?难一》中记载:历山下种田的人闹地界纠纷,舜帝亲自去那里种地,解决了他们的纠纷;黄河边的渔民争夺鱼区,舜帝亲临那里,树立起了先让长者捕鱼的风气。就是“至临”的典型例子。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六五:运用智慧进行统治,对于国君来说是适宜的,吉。

六四爻辞中所说的“至临”固然应该肯定,但一个人时间、精力、能力毕竟都有限,尤其是作为一个高层统治者,如果事无巨细,都躬身亲临,也有很多弊端。

其一,分身乏术,穷于应付,导致身心疲惫,正如《荀子?五霸》中所说:“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瘁莫甚焉。”

其二,由于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决策失误。正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求谏》中说:“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其三,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养成下属推诿、依赖的心理。对此《尚书?益稷》早就指出:“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意思是说:领导者亲自抓那些琐碎的小事,下属和助手就会因此而懈怠懒惰,所有的事情因此而荒废。因此,领导者凡事都亲至亲为,不仅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即使能够做到也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和鼓励。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塑造的智慧形象,但在用人这一点上诸葛亮就未做到“知临”,谈不上高明。例如,该书第一百零三回描写道,诸葛亮兴兵北上伐魏,为能尽快地与司马懿决战,采用激将法,送了一些女人的衣物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对此并不介意,而是询问来使说:“孔明吃饭、睡觉的情况怎样?事务繁杂不繁杂?”使者回答说:“我们丞相早起晚睡,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亲自过问,吃的也很少。”司马懿听后,高兴地对各位将领说:“孔明吃得少而事务繁杂,能长久吗?”司马懿的确找准了诸葛亮的软胁,这个软胁就是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事无巨细皆躬身亲临,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明的、明智的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集众力为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如此,因此说“知临,大君之宜,吉”。

刘邦可以说是一位“知临”的典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刘邦曾经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干能力。刘邦问韩信说:“像我这样,能带领多少人马?”韩信说:“陛下您不过能带十万人马。”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耳”——带的越多越好呀。听了韩信这话,刘邦有些不服气,也有些讥笑地说:“‘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擒获?”韩信说:“陛下您善于统帅将领,这是我被您擒获的原因。”的确如韩信所说,刘邦虽然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帅将领。这样,实际上所有的兵又都在他的统帅之下。又据《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自己也曾经总结成功经验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十九《临》:古代领导学大纲(2)

上六:敦临,吉,无咎。

上六:敦厚地进行统治,吉,没有过错。

敦,朴实、敦厚、忠厚、忠信等意思。敦临者乍一看,给人一种口不能言、木讷迟钝、朴鄙老实、无所作为的感觉。其实不然。《老子》云:“敦兮其若朴。”其中“朴”也就是葫芦,是对“道”的一种比喻,而“敦”则是对“道”的特征的一种描述。“敦临”实际上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为的统治术,是统治艺术中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统治术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说的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统治境界。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昔在黄帝,……长而敦敏。”其中也用“敦”字描述黄帝。可见,“敦临”者并不是不善言语,而是有意不言;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正如上六之《象》所说:“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时代进入战国以后,为进一步适应时君世主的现实政治需要,一部分热衷于为政之道的学者,依托“黄帝”之名,进一步发展、改造老子的学说,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方略,开辟了道家学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黄老之学,更加紧密地将老子道家学说与治国理政之道相结合。但此时的黄老之学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黄老之学真正开花、结果,在政治上成功地实践,当首推西汉。

汉初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之后,民力衰蔽,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民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和汉武之盛奠定了基础。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曹参不是这样。《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曹参代萧何继任相国以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循萧何生前定下的规矩。在推行无为而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上更进一层。他选择那些不擅文辞、品行忠厚的长者担任丞相府的官吏,而将那些言辞尖刻、追求声名的官员罢免。他本人白天黑夜地饮酒。很多下属官吏和宾客见曹参这个样子,整日无所事事,想来劝劝他。不是想劝我吗?好!这些人来了以后,曹参就给他们酒喝,有酒菜堵了你们的嘴,看你怎么说!过一会,见他们借着酒兴,想开口说话,就再给他们酒喝,一直到他们喝醉离去,最终也得不到开口说话的机会。曹参就是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应付这些人。曹参的这种做法也感染了他的下属官吏。丞相府的后园,是下属官吏的宿舍,官吏们在宿舍也是每天饮酒、大呼小叫。倒是曹参身边有个官吏,虽然侍从曹参左右,反而不了解曹参的用心。他厌恶这种情形,但自己无法制止,于是想了个办法,假装请曹参到后园散步,故意让他听听那些官吏们的大呼小叫声,希望曹参能训斥、压服他们一下。但事与愿违,曹参不仅没有训斥、压服他们,也拿起酒坐下来,和那些官吏们一起喝,一起大呼小叫、相互应和。还有,平常曹参见到他人犯下一些小错误,不仅不处罚,反而千方百计替他们掩饰、遮盖。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丞相府中一直平安无事。在他死后,百姓作歌纪念他,歌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曹参真可谓得“敦临”之真谛矣。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临》卦中虽然陈述了种种统治之术,但运用何种统治之术应该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四川后,诸葛亮协助刘备治理四川,立法“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当地归顺的官员法正认为,对于大乱之后刚刚平定的地区,应采取缓刑弛禁的政策以安抚民心。但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对法正解释说:“四川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地方,自从刘焉、刘璋父子以来,政治昏乱,上下奉承,风气不正,刑罚虚设,地方官员专权自肆,君臣之义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用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有价值的官位来拉拢他们,以他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恩义来怀柔他们,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相反,要用严法来使他们知道礼义之恩、加爵之荣,这样才能荣恩并济,重新建立上下之间的秩序,这才是当前施政的要点啊!”一千多年之后,清人赵藩在为武侯祠题写对联时,特别提醒人们注意诸葛亮的这一政略:“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仅治蜀如此,治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都是如此。

 

二十《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1)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祭祀前)净手但还没有进献祭品,就表现出恭敬庄严的样子。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幼稚地观察,对于小人来说不是过错,对君子来说就是一种缺憾。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二:片面地观察,对于女人来说是正常的。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三: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以确定行动策略。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六四:观察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以利于决定是否臣服于其君王。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君子没有过错。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察其他宗族的情势,君子没有过错。《易经》读本二十《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

“观”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只猫头鹰的形状,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两只炯炯发光的大眼睛。我们知道,猫头鹰在夜间视力最强,明察秋毫,所以用来表示仔细看的意思。《说文》中说:“观,谛视也。”《淮南子?原道训》注中说:“常事曰视,非常曰观。”也就是说,古代的“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观看,而是有针对性地、细致深入地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由观察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周易?系辞》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类正是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确定了自身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虞夏书?尧典》中载:帝尧命令羲和,恭敬地顺从上天,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安排人事活动。定下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这也就是《观?彖》所说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统治者,要善于调查研究、观察和了解民风民情,从民风民情中了解为政者的得失成败,并据此及时调整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古代统治者设有巡守的制度,定时对全国各地进行巡行。通过这种巡行,为地方官员们树立勤政的榜样,也检查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升迁贬黜。同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直接听取百姓的心声。如《虞夏书?舜典》中记载:舜帝每年的二月向东巡守,五月向南巡守,八月向西巡守,十一月向北巡守。这也就是《观?象》中所说的“省方观民设教”。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祭祀前)净手但还没有进献祭品,就表现出恭敬庄严的样子。

盥,就是“盥洗”的“盥”,洗手的意思,在这里具体是指祭祀以前净手。荐,祭祀过程中进献酒食等祭品。颙(yóng)若,恭敬庄严的样子。

我们常说:心诚则灵。祭祀的关键在于心诚,而不在于祭品的丰俭。祭品的丰俭只是表面现象、外在形式,与是否心诚、心诚的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观察祭祀关键要看祭祀者是否心诚,而不要只看进献祭品的丰俭。祭祀中虽然只看到祭祀者净手而还没有进献祭品,但已经观察到祭祀者的诚信恭敬庄严。卦辞以此为例阐明观察的道理:观察事物不能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主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以下六爻爻辞通过断占语对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进行阐述、评判,指出正确的观察之道。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幼稚地观察,对于小人来说不是过错,对君子来说就是一种缺憾。

童,儿童,引申为幼稚。儿童蒙昧无知,认识肤浅,幼稚地观察事物,这对于儿童来说是正常的,也符合小人的常态,因此说“小人无咎”,《象》说“童观,小人道也”。但对于德才兼备、将来要担当重任的君子来说,“童观”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和不足,因此说“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二:片面地观察,对于女人来说是正常的。

窥,从门缝中向外看,引申为片面。片面地观察事物,只能得出片面、错误的结论。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深居简出,受所处环境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只能片面地观察事物。“窥观”对妇人而言一般来说是正常的,因此说“利女贞”。但如果严格地要求,即使是妇女“窥观”也是不应该的,因此《象》说“窥观,女贞,也可丑也”。言外之意,“窥观”就更“不利男贞”了。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三: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以确定行动策略。

生,通“姓”。进退,是一个复合词,指行为、行动。

我们通常将“姓”与“氏”并称为“姓氏”,实际上“姓”与“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同时又与图腾崇拜相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刚刚摆脱动物界不久,男女之间随意性交,一个女人可以与多个男人发生性关系,男人亦然,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时,那时的人们也不了解人的生命与男女性交的关系,而把人的生命解释为女性祖先与某种事物精灵感应的结果。因此,往往以“女”字旁加上这种事物作为本氏族的姓,正如《说文》中所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例如,传说中大禹的母亲由于吞吃了薏苡而生下大禹,而姒、苡音同,因此以“姒”为夏姓。后稷的母亲踩踏了熊的足迹而生下了后稷,而迹、姬同音,“姬”的本义也就是熊的足迹,因此周人以“姬”为姓。

而“氏”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随着氏族的繁衍,一个同姓氏族又分蘖出若干胞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地位日益提高,而女子的社会地位日益降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局面。“氏”往往是以男人生活的地域、所执掌的事务等命名。例如,《史记索隐》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保留的母氏族姓)、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这里所说的“姓”,严格地来说,实际上都已经是“氏”了,其中只有“姬”是保留了母氏族姓。

也就是说,“姓”、“氏”二者之中,“姓”的历史要比“氏”的历史悠久得多,“氏”只是“姓”的一个分支。到了东周以后,这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习惯才开始发生变化,“姓”、“氏”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氏”也开始称为“姓”。

 

二十《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2)

据上,一个姓所代表的是一个宗族。爻辞“观我生”就是说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势。宗族内部的力量是成就一切事业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因此要想有所进取、有所成就,首先要观察自己宗族内部的情势,以确定正确的方针策略,正如《象》说:“‘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六四:观察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以利于决定是否臣服于其君王。

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与“观国之光”的“光”意思相当的词汇,“观光”与“观风”的意思差不多,指一个国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综合反映,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和印象。宾,用作动词,是做客、臣服的意思。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事。古人对于出仕为官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盲目出仕。例如孔子,为谋求在政治上推行他的仁爱思想,一生中热衷于出仕为官,但他对做官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道”。《论语》中有很多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如(《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天下无道则隐。”(《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论语?宪问》)这几段引文的意思都是强调“道”的标准:天下有“道”就出仕为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那么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道”呢?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如果礼、乐、征伐这些权力都掌控在天子手中,那就表明天下有“道”;如果礼、乐、征伐这些权力都掌控在诸侯手中,那就表明天下无“道”。到这样的一些本来无“道”的国家为官,往往政治环境险恶,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多数情况下你不得不同流合污、辱没自身。

所以,是否出仕为官,以及在何时、到那个国家出仕为官,首先要观察一下那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来决定,因此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官做不到需要“观国之光”的层次,但是到一个单位、到一个公司去求职择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君子没有过错。

谋划、成就大事业,需要团结、联合各方力量,但宗族内部的力量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因此,首先要对宗族内部的力量有一个正确、清醒的估计,这是决策、行动的出发点,因此六三爻中说“观我生,进退”,本爻中说“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察其他宗族的情势,君子没有过错。

由九五的“观我生”到上九的“观其生”,表明观察的范围由内而外进一步扩大,不仅观察、了解本宗族的情势,而且也观察、了解其他宗族的情势,这是不同于“窥观”片面的观察,而是全面的、广泛的观察。如果你是一位君子的话,就应该如此,因此说“君子无咎”。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仅战争如此,政治、外交斗争等也莫不皆然。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诸吕作乱,陈平、周勃等在平定了吕氏之乱以后,经过商议、权衡,决定迎立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为新君。而当时刘恒远封于代地,对朝廷中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和当时的形势不是十分清楚明了,也摸不透陈平、周勃等要迎立他为新君的真正意图:是真心迎立我?还是利用我暂时稳定一下形势?因此犹豫不决。他的属下张武为他分析形势说:“现在的大臣都是已故高帝时期的大将,熟悉兵事,多有谋略权诈。现在京师刚发生了流血战斗,诛杀了诸吕,在这个时候迎立您大王为新君,有可能只是想借你名声稳定形势,迎立之事不能轻易相信。希望大王您以生病为借口,暂时不要去,先观察一下其中的变化再说!”但刘恒的另一位属下宋昌则比较乐观,他也经过了一番分析后说:“大臣们是顺应天下百姓之心要迎立大王,大王您不用疑心!”刘恒仍然举棋不定,先是请示他的母亲,又是占卜问卦,还派他的舅舅薄昭去京师面见太尉周勃,以摸清底细。在薄昭回来禀报说“信矣,毋可疑者”之后,才启程前往京师。在快接近长安时,又借停下来休整之机,先派宋昌飞马到长安进一步观察动静,在确信其中没有阴谋以后,才进入京师接受了皇位。——刘恒可以说是一位慎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人。

 

二十一《噬嗑》:饮食之喻与犯人的改造(1)

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通顺,利于施用刑罚。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初九:穿戴的木枷遮蔽了脚指,没有过错。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二:咬吃肥肉遮住了鼻子,没有过错。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六三:咬吃风干的肉,中毒,有小麻烦,没有过错。

九四:噬干,得金矢,利艰贞,吉。

 九四:啃食干肉骨头,碰上了铜箭头,有利于艰险的占问,吉。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六五:啃吃干肉,碰上了铜箭头,占问有麻烦,没有过错。

上九:何校灭耳,凶。

上九:肩扛的木枷遮蔽了耳朵,凶。

从字面的意思说,“噬嗑”(shīkè)是咬吃、合口咀嚼食物的意思。从卦象看,《噬嗑》卦象震下离上,初爻、上爻为阳爻,像人的上下嘴唇;二爻、三爻、五爻为中间断开的阴爻,正像口腔中的牙齿;四爻为阳爻,在三爻、五爻之间,正像人的上下牙齿间咬着的食物。但在本卦中,咬吃、合口咀嚼食物只是一种比喻:食物比喻犯人,咬吃、合口咀嚼食物比喻对犯人的惩治。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通顺,利于施用刑罚。

如上所述,本卦是以咬吃、咀嚼食物比喻对犯人的惩治。食物必须经过人的牙齿咬吃、咀嚼、下咽以后,经过肠胃的消化吸收,才会有利于人体。同样的道理,犯人必须经过惩治、改造、驯服后,其行为才能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断语说“亨,利用狱”。

以下六爻之中,初九、上九两爻直接描述对犯人的惩治;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以咬吃食物比喻对犯人的惩治。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初九:穿戴的木枷遮蔽了脚指,没有过错。

屦(jù),穿戴的意思。校(jiào),古代一种木制刑具,也称为“桎”。灭,遮盖、掩没的意思。趾,脚指头。

初九为本卦的第一爻,因此也取象于人体的最下部的脚指,象征着犯人是初犯,所犯之罪也轻微,因此量刑也较轻,仅仅是“屦校灭趾”。

惩罚小错是为了使犯人以此为戒,避免犯更大的错误,从这个角度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因此说“屦校灭趾,无咎”。正如《系辞》中所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反之,如果不能小惩而大诫,就会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儿子少年时偷鸡摸狗,母亲不但不对其进行批语教育,反而喜形于色,夸奖鼓励。后来儿子越偷越大,最后发展为杀人越货,被逮捕处以极刑。临刑前,儿子要求见母亲最后一面,在母亲吻他之时咬下了母亲的鼻子。——因为他痛恨母亲没有对他小时的坏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导致他犯下死罪。

“教”字示意图

近年来,报刊屡屡有儿子杀老子、老子杀儿子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导致这种恶果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父母首先难辞其咎。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古“教”字由“孝”、“攴”组成,“攴”就是用棍棒敲打,“孝”、“攴”合在一起就是俗话“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中,讲究法制、讲究以人为本,对孩子进行体罚固然是行不通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棍棒”理解为严厉,还是可取的。无奈,现在有很多父母对孩子从小过于溺爱、娇惯,对孩子的坏习惯熟视无睹,等到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孩子也已经长大,有了个人独立的意志,再想纠正已经晚了。由此走向极端,发展到儿子杀老子、老子杀儿子的悲惨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导致这种恶果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能防微杜渐,小惩而大诫,正如《坤?文言》中所说:“大臣杀君,儿子杀老子,不是一天二天的原因,苗头已经很早就有了,只是没有及早地发现罢了。”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二:咬吃肥肉遮住了鼻子,没有过错。

肤,是指肥肉,具体指猪的腹部下面柔软无骨的肉。现代社会中,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物质生活资料已经比较丰富,肉类不再是稀罕之物。由于食物丰富,人们很容易胖起来。但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认识到肥胖是不健康的预兆和前奏,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为了防止发胖,很多人不吃肉,吃肉也吃点精肉、瘦肉,肥肉很少有人问津。但古代却恰恰相反,物质生活资料匮乏,肉类食品更是难得。并且相对于瘦肉来说,肥肉味道香、油水多,更受人欢迎,加上肥肉容易咬吃,食用时往往因用力过猛而把鼻子陷于其中,“噬肤灭鼻”就描绘了这样一幅活脱脱的饕餮相。

“肤”比喻所犯罪过较轻、容易整治驯服的犯人,“噬肤灭鼻”比喻整治犯人过于严厉、矫枉过正。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犯人改过自新、走向正道,因此又说“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六三:咬吃风干的肉,中毒,有小麻烦,没有过错。

将肉风干,是古代保存肉类食物的一种方法,有些地方至今仍然沿用。风干后的肉干而硬,不易咬嚼;并且制作保存不当有时会变质,食用时中毒。爻辞以此比喻犯人不易整治,给执法者制造诸多麻烦、困难;同时,这其中也有执法者用刑不当的原因,因此说“小吝”。如能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方法,犯人终究会驯服,因此又说“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九四:啃食干肉骨头,碰上了铜箭头。有利于艰险的占问,吉。

胏(zǐ),带肉的骨头。金,是指青铜。金矢,指青铜箭头。

今天的人们一提起“金”,就会想到黄金。然而“金”的本义并不是专指黄金,而是金属的总称。《说文》中说:“金,五色金也。”所谓的“五色金”是指金、银、铅、锡、铜、铁等金属,“金”中虽然包括黄金,但只是其中的一种,“金”专指“黄金”是汉代以后的事。商周时期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由于冶炼技术还不发达,人们使用的金属器皿多为青铜制品,所谓的“青铜”是锡和铜的一种合金。《易经》所反映的是商周社会时期的生活,所以《易经》中的“金”只能是指“青铜”。

射猎的时候,射中了禽兽,有的时候箭头钳于禽兽的骨肉中,在烹煮猎物时也未将箭头剔出,因此啃骨头时会碰到箭头。骨头上残存的干肉本来就难啃,加上箭头遗留在骨头中,一不小心会磕了牙。在这里是把犯人比做一块难啃的骨头,比喻犯人难以整治,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下大力气整治方可驯服,因此说“利艰贞,吉”。

 

二十一《噬嗑》:饮食之喻与犯人的改造(2)

以“难啃的骨头”比喻难办之事或不易应付之人,在后来常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大娘拿出大枣招待游击队员,吃着吃着,有个队员吃出了一颗钉子,就开玩笑地问:大娘,怎么叫我们吃钉子呀?李大娘说:这是乡亲们叫你们拔钉子——赶快把鬼子的炮楼端掉。这与本爻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六五:啃吃干肉,碰上了铜箭头,占问有麻烦,没有过错。

黄金,也就是九四爻中所说的“金矢”。有的书说成是黄铜,黄铜怎么会跑到骨头里?说不通。

啃骨头上的肉时,由于比较难啃,啃吃的速度较慢,骨头上的箭头也容易发觉,而钳入肉中的箭头则很难发觉,容易误食伤人,以此比喻犯人难以整治更甚一层,因此说“贞厉”。虽然如此,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犯人改过自新、走向正道,因此又说“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上九:肩扛的木枷遮蔽了耳朵,凶。

何(hè),“荷”的古字,肩扛。

上九为本卦的最上爻,爻位最高,因此也取象于人体较高部位的“耳”与之相应。“何校灭耳”象征严厉的惩罚。犯人不能因小惩而大诫,屡教不改,顽固不化,铤而走险,已不可救药,最终遭到严厉的惩罚,因此说“何校灭耳,凶”。

针对本爻,《系辞》中发挥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无益而弗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三国时刘备白帝城托孤,遗言其子刘禅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就是由《系辞》而来,可作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综上,全卦由初九至上九,爻位逐次升高,比喻犯人的罪过逐步加重,因而惩罚也不断加重,最终由初九的“屦校灭趾”发展到上九的“何校灭耳”,那些意欲犯奸作科者应以此为诫!同时,由六二至六五,爻辞中描述的食物也愈来愈难以食用,比喻犯人罪过越大,往往也越难以整治、驯服,这对于劳教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十二《贲》:文饰与本质(1)

贲:亨,小利有攸往。

贲:通顺,对行为有一定的益处。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九:文饰他的脚趾,放弃车子而步行。

六二:贲其须。

六二:文饰他的胡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九三:文饰打扮得容光焕发,占问永远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四:文饰打扮成白色,一队白马前来,不是强盗,是前来求婚的。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六五:文饰(女方)的家园,献上一束微量的帛,有麻烦,但最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上九:用白色文饰,没有过错。

贲(bì),文饰、修饰、打扮的意思。卦象离下艮上,离为日、艮为山,象征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刻,而这正是古代迎亲的时刻,如《说文》云:“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古代女子出嫁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亲迎”就是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亲率鼓乐、仪仗、彩车,到女家迎娶新娘回自己的家,是以上六项程序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通常听说的“婚礼”即从此开始。本卦以小见大,通过新郎在迎娶新娘过程中的修饰、打扮阐述文饰与本质的关系。

贲:亨,小利有攸往。

贲:通顺,对行为有一定的益处。

文饰相对于本质而言是外在的、次要的,而本质才是决定行为内在的、主要的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文饰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文饰与本质二者相互结合,可以相得益彰。如《礼记?礼器》中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以讲话为例,言为心声,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虽然说辞能达意而已,但如果讲话没有一定的文彩,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讲的话也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质离开了文饰,就会显得不够完美;适当的文饰,有助于人们的行为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的。但相对于本质而言,文饰的作用毕竟是次要的,因此说“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九:文饰他的脚趾,放弃车子而步行。

趾,脚指。其,指新郎。舍,通“捨”,放弃。徒,徒步、步行。

说“贲其趾”,一方面是因为初九是本爻的最下一爻,因此也取象于人体最下部的脚指。更重要的是,脚、足等在古代文化中有象征生殖器的意味。例如,神话中鸟神与太阳神有密切的关系,仰韶文化遗存中有神鸟负日图,很多出土的石刻画像中的太阳中都有一只飞鸟,而这只鸟往往又被说成是三足鸟,如王充《论衡?说日》中云:“日中有三足鸟。”鸟本二足而谓之三足,第三只足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这只要看一下新疆呼图县生殖崇拜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男女交合会意图中那被极度夸张突出、几乎与两足齐等的男根便知。由此后世又进一步以“鸟”指称男性、男根,如《西厢记》中描写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红娘遥见前来的张生,对崔莺莺说:“赫赫,那鸟来也。”又如《水浒传》中,李逵常嚷嚷:“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后来,也将不正当的性关系称为“有一腿”,这“一腿”就是指鸟的第三只足。不仅如此,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还指出:“与‘足’有关的字常常表示男根或雄性的性行为,如‘腿’、‘脚’、‘踏’等。”本爻中的新郎文饰他的脚趾,也有突出“性”的意味。

新郎有车不坐而步行,可能因为车子是供新娘乘坐的,或是专门运载嫁妆的;或者礼仪规定,新郎要亲自执绥御辇,不能坐车;也可能是新郎人逢喜事精神爽,以此宣泄内心的激动、兴奋;也可能是新郎为了向人们展示、炫耀他文饰后的脚。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如《象》所说:“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六二:贲其须。

六二:文饰他的胡须。

须,胡须。胡须是男子区别于女人的特有生理特征,是男子阳刚之气的一种象征,也是个人品德、品格的一种标志。

在古代,没有胡须,对男人来说是一种不足、缺憾。例如,张良是没有胡须的,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说:“我原来认为张良是一个很魁梧奇特的人,等看了他的画像,形状相貌如妇人、漂亮女子。”笔下流露出惋惜、遗憾之情。

男人没有胡须,往往是被嘲笑、嘲弄的对象。《三国志?蜀志?周群传》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刘璋的长史张裕多须,刘备调笑张裕为“诸毛绕涿居”。“涿”与“豚”音近,“豚”也就是屁股的意思,刘备说张裕“诸毛绕涿居”等于把人家的胡子说成阴毛、脸说成屁股。这是很不雅的。而张裕马上反唇相讥,说刘备是“潞涿君”。“潞”与“露”谐音,刘备又是涿县人,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原本没有胡须,是一个老婆嘴,所以张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一些原来没有胡须的名人,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戏曲人物形象中、画像中,人们也要把他们说成是有胡须的,或者在画像上为他画上胡须。例如,司马迁原来是否有胡须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司马迁曾被处以宫刑,就是被阉割生殖器。即使司马迁原来有胡须,在受了宫刑以后,胡须也会消褪。但是后人塑像时仍然要给他画上胡须。

同时,也受《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古人对胡须特别珍惜和保护。如西晋的张华长有漂亮的胡须,为避免胡须被玷污,常用丝帛将胡须缠起来。

胡须对古人来说是如此重要,承载了如此之多的文化内涵,难怪新郎要文饰他的胡须了。

由初九的“贲其趾”到六二的“贲其须”,可见新郎自下而上、从脚到头经过一番精心的修饰、打扮。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九三:文饰打扮得容光焕发,占问永远吉。

濡如,润泽、容光焕发的样子。从总体上描述新郎经过文饰、打扮后的效果。经过修饰打扮,加上迎娶时的心情激动、情绪亢奋,新郎面目润泽、容光焕发。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在迎娶时修饰、打扮一下,在情绪表现得过分一些,都是人之常情,作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因此说“永贞吉”。人们对此也都理解,习以为常,没有人会认为怪异,说三道四,讽刺嘲笑,正如《象》说:“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四:文饰打扮成白色,一队白马前来,不是强盗,是前来求婚的。

 

二十二《贲》:文饰与本质(2)

皤(pó)、翰,都是白色的意思。修饰打扮以白色,所骑的马也是白色。由于是黄昏之际,迎亲的队伍使人疑心是强盗。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六五:文饰(女方)的家园,献上一束微量的帛,有麻烦,但最终吉。

丘,山丘。丘园,也就是是座落在山丘上的家园,在这里是指新娘的娘家。束,帛的数量单位,每束五匹,每匹一两,总共五两;每匹两疋,总共十疋。戋戋(jiān),少的样子。

迎新队伍来到女方家园所在地,装饰了一下女方的家,献上一束帛,这也就是婚仪中的“纳彩”。迎亲中献帛本来只是一种象征,所献帛的数量多少礼仪中有明确规定。可是女方家并不认同这种礼仪,嫌彩礼微薄而产生不满,阻挠迎娶,因此说“吝”;但经过调解说合,女方家让新郎把新娘接走了,因此又说“终吉”,《象》说“六五之吉,有喜也”。

爻辞描述的这种情况古代早已有之。《列女传》中记载,邵南有一位姓申的人家女儿已经许嫁于丰家,但是由于丰家没有置备彩礼而想迎娶申家女,申家女因此不肯出嫁。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农村中,女方家中借嫁女之机向男方大肆索要彩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就把婚姻变成了一种买卖关系,颠倒了文饰与本质的关系。

上九:白贲,无咎。

上九:用白色文饰,没有过错。

联系上文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六五“束帛戋戋”来看,新郎文饰以白色为主调,迎亲队伍所骑乘的马也是白色,作为彩礼的“帛”也是白色,大概当时崇尚、流行白色,因此上九爻辞总括说:“白贲,无咎。”

历史上商人崇尚白色,如《礼记?檀弓上》中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以此推测,本卦所反映的应当是商代婚俗。

 

二十三《剥》:硕果”-宇宙生生的种子(1)

剥:不利有攸往。

剥:不利于有所行动。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初六:剥蚀床到了床脚,不用占问,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二:剥蚀床到了床板,不用占问,凶。

六三:剥之,无咎。

六三:剥蚀床,没有过错。

六四:剥床以肤,凶。

六四:剥蚀床到了人的皮肤,凶。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六五:很多的女人中,宫女因为能够接近帝王而被宠幸,没有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上九:硕果没有被剥食,君子收获到一大车的果实;(硕果被剥食),小人靠吃荠根度日。

剥,腐蚀、剥落。从卦象上看,卦象坤下艮上,五阴爻在下,一阳爻在上,呈五阴进逼一阳之势,“剥”是指“阴”剥“阳”。

剥:不利有攸往。

剥:不利于有所行动。

从人事上说,阴象征小人,阳象征君子。五阴进逼一阳,象征小人进逼君子。小人之势嚣张,君子之势式微,大有阴霾压城、众芳芜秽的感觉。这种形势对君子是极为不利的,君子暂时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因此说“不利有攸往”。例如,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楚怀王、楚襄王、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姬郑袖、令尹子兰等一班昏君、小人同流合污的政治环境中,屈原虽怀满腔救国之志,屡遭诽谤、猜疑、排挤、迫害,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自沉于汨罗江以明志。

本卦卦象像一张床的形状,所以初六至六四皆取床象,通过床由下而上被剥蚀比喻阴对阳的步步进逼。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初六:剥蚀床到了床脚,不用占问,凶。

以,及、到。蔑,不、没有。

阴湿之气过度使人生病,不利于健康。阴湿之气生于地,床的作用就在隔离阴湿之气。床脚是床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初六为第一阴爻,因此取象于床最下部的床腿与之对应。床腿被剥蚀,表明卧室中阴湿之气过重,所以不用占问就知道其结果是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二:剥蚀床到了床板,不用占问,凶。

辨,通“牑”,床板。六二爻位高于初六,所以取象于床板。阴湿之气剥蚀床到了床板,其严重性比初六的“剥床以足”又进一步,同样也是不用占问就知道其结果是凶。

六三:剥之,无咎。

六三:剥蚀床,没有过错。

之,联系上下文看,也是指床。同样是床被剥蚀,初六、六二、六四都说“凶”,而此爻却说“无咎”,为什么?结合卦象看,六三虽然被消剥成阴,但它本身以阴爻居阳位,同时又与上九之阳相应,这也就意味着有复阳的可能。一旦时机来到,就可以阴退阳复,所以说“无咎”。《象》说“剥之无咎,失上下也”,就是说六三与它之下的六二、之上的六四本来就格格不入,在本质上不是同类。

六四:剥床以肤,凶。

六四:剥蚀床到了人的皮肤,凶。

肤,《说文》解释说:“肤,皮也。”有人认为是指床面,也有人认为是指人的皮肤。六二中已经说剥蚀床到了床板,所以“肤”理解为人的皮肤,比较符合床象与爻位的对应规律。

其实,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也并不矛盾。床的作用在于供人休息、睡觉。床面与人身最为贴近,人睡觉时皮肤免不了要与床接触。床面被剥蚀,睡在上面的人的皮肤自然也会被剥蚀。由剥蚀床进而剥蚀睡在床上之人的皮肤,会导致疾病产生,因此《象》说“剥床以肤,切近灾也”,那自然是“凶”了。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六五:很多的女人中,宫女因为能够接近帝王而被宠幸,没有不利。

“贯鱼”就是成串的鱼。东汉画像石上的“关雎求鱼图”六四爻中已经说到“剥床以肤”,围绕床已经没有再可以取象的了。所以六五爻辞中切换了物象,以鱼象征、比喻众阴爻。

鱼是生活于水中的阴类生物,与女人在阴阳属性上同为阴。又因为鱼尤其是双鱼的形状与女性外生殖器相似,并且鱼腹多子,生殖繁衍能力极强,所以在古代文化中,鱼成了女人的象征和比喻。如《诗经?召南?关雎》中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关雎鸟在河边捕鱼比兴君子追求心目中的淑女。又如《诗经?陈风?衡门》中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吃鱼难道一定要吃河中的鲂鱼?娶妻难道一定要娶齐国姓姜的女人?也是以鱼比喻女人,以吃鱼比娶妻。

鱼象征女人。《剥》卦卦象中五阴一阳,其中五个阴爻象征众女,所以六五爻辞又把众女比做成串的鱼。诸阴爻之中,只有六五与上九爻距离最近,这就好像众多的女人中,只有宫女能够接近君王而受到宠幸一样。古代的君王,一个人拥有众多的嫔妃,难以普施雨露。嫔妃能够沾溉君王的雨露是一件幸事,所以说“以宫人宠,无不利”。如唐朝的武则天,起初只是一名宫女,因得到李世民、李治两代君王的宠幸,并最终被李治立为皇后。可以说是“以宫人宠”的典型。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上九:硕果没有被剥食,君子收获到一大车的果实;(硕果被剥食),小人靠吃荠根度日。

硕,大。硕果,就是大的果实。食,在此用做动词,吃的意思。得舆,指收获一车的粮食。庐,帛书《易经》中作“芦”,《说文》:“芦,芦菔也。一曰荠根。”

《剥》初六至六四,皆取象于床。到了六五,切换了物象,以鱼象征、比喻阴爻、女人。到了上九,又切换了物象,把上九一阳比做硕大的果实。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本卦中只有上九一爻是阳爻,如果上九一阳也被剥落,那么阴、阳之间失去了转化的可能,将会产生孤阴不生、万物消亡的可怕局面。爻辞中以“硕果”比喻上九,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俗话说:宁可饿死爹娘,也不吃种子粮。收获了果实以后,首先要把那些子粒饱满的果实挑拣出来,作为来年再生的种子。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种子粮是不能轻易作为口粮吃掉的。留得种子在,不怕没饭吃。只要有种子,来年再种植,可以繁殖、收获更多的果实。明白事理的君子能够认识和做到这一点,因此说“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反之,小人不明此理、不顾后果,把种子粮也吃掉了,往后的日子也只有靠剥食荠根之类维持生活了,因此说“小人剥庐”。

以人事而言,上九一阳象征黑暗政治环境中一点正义、进步的力量。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政治黑暗,但只要这点正义、进步的力量尚存,终有一天会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反之,如果这点正义、进步的力量也被剥落,那就万劫不复了。

因为果实有再生的功能,所以在古代文化中常以果实比喻性爱、生殖、婚姻。如《诗经?召南?摽有梅》中云:“摽有梅,其子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这是以杨梅的多子比兴男女两性之爱。又如《诗经?唐风?椒聊》中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这是以花椒的果实累累比兴怀孕的妇女。

 

二十三《剥》:硕果”-宇宙生生的种子(2)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大头禾人图”。植物之“仁”与道德之“仁”的功能在这里得到统一

更耐人寻味的是,“仁”本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其宗旨是爱人、生生。由于植物果实的再生的功能与“仁”的道德功能相似,所以后来也将植物果实称为“仁”,也从植物果实的再生功能角度阐发“仁”的含义,如《上蔡语录》中说:“桃李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有生之意,推之而仁可见矣。”这样,就将植物的果实之“仁”与抽象的道德之“仁”联系在一起。继“仁”的概念之后,子思又提出了“诚”的命题,与“仁”珠连璧合、交互辉映。《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所谓的“诚”从植物的角度而言,就是植物籽粒的饱满;从人的道德的角度而言,就是指美德的充裕。如同植物之“仁”使宇宙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样,道德之“仁”使人类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杨向奎先生《〈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一文中说:“孔子以宇宙生生不息为仁,子思以宇宙之充满生物为诚,这仁与诚的命题,仍然具有道德哲学的全部含义,它是人生‘本体’,没有仁便不能成生。”这样一来,《剥》上九一阳的“硕果”,不仅是植物再生的种子,也是宇宙万物再生的种子。

 

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1)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通顺,出入没有疾病,阳气回复没有过错。按照其规律循环往复,“七日”返回,利于有所行动。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初九:不远就返回,没有大的悔恨,很吉利。

六二:休复,吉。

六二:喜悦地返回,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三:皱着眉头返回,危险,没有过错。

六四:中行独复。

六四:半路独自返回。

六五:敦复,无悔。

六五:按时返回,没有悔恨。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迷失道路不能返回,凶,有灾害。出兵作战,最终大败。因为其君而导致凶险,以至于十年之久不能够征伐。

复,返回、恢复的意思;卦象震下坤上,只有初九最下一爻为阳爻,其他都是阴爻。从卦与卦的关系上来说,《复》卦是由《坤》卦发展而来。《坤》卦六爻全是阴爻,象征阴气发展到了顶点。物极必反,阴极阳生,所以一阳又复生于下。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通顺,出入没有疾病,阳气回复没有过错。按照其规律循环往复,“七日”返回,利于有所行动。

出入,泛指行动。疾,疾病、灾害。朋,阳、阳气。反、复,在这时是同义复用,都是返回的意思。道,道路,引申为法则、规律等。

阴主杀、阳主生,阳气对于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灾害,反映了古人的尚阳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光芒照耀,天地只能是一个冰冷黑暗的人间地狱,没有生命活动存在,更谈不上健康!同时,阴主静、阳主动,阳气代表事物行为的能量。《复》卦一阳生于下,意味着行为能量进入恢复阶段,行为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证,因此说“亨,朋来无咎,出入无疾……利有攸往”。

金文“道”字。见于《散盤》“道”的本义是人行走在路上的意思,金文中“道”字由“首”、“行”组成,“首”代表人,“行”如╬形,是十字通衢,“首”、“行”组合在一起表示人走在路上的意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由人走在路上又引申出“道路”的意思;走路又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所以又引申出法则、规律等意思。在本卦中具体指阴阳往复循环的抽象之“道”。

在《坤》卦中我们已经讲过,从阴阳消长的角度来说,十二辟卦构成了一个往复循环的圆环系统。这个圆环就是“反复其道”的“道”。经过《复》卦的一阳生、《临》卦的二阳生、《泰》卦的三阳生、《大壮》的四阳生、《夬》卦的五阳生,到全阳的《乾》卦,再到《姤》卦的一阴生,经过了七个阶段。经过《姤》卦的一阴生、《遁》卦的二阴生、《否》卦的三阴生、《观》卦的四阴生、《剥》卦的五阴生,到全阴的《坤》卦,再到《复》卦的一阳生,也经过了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就是“七日来复”的“七日”。也就是说,《易经》中“七日”是阴、阳往复循环的周期数。

进一步说,“七日”不仅是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周期数,也是吉与凶、始与终、生与死、成与败、得与失等所有对立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一个周期数,这在世界范围古代文化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如《庄子?应帝王》是这样描述宇宙的创生的: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倏与忽经常在浑沌的地面上相会,浑沌对他们很好。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只有浑沌没有,让我们来给他凿上七窍吧!”于是每天凿一窍,结果“七日”之后浑沌被凿死了。

在这个寓言中,浑沌是天地未分之前状态的象征,倏与忽分别是阳、阴的象征。就浑沌本身而言,没有七窍意味着生,有了七窍反而意味着死,浑沌从没有七窍到有了七窍,从生到死经过了“七日”;就浑沌与宇宙创生的关系而言,浑沌的死意味着宇宙的创生,也是以“七日”为周期的,而其中的第七日是事物转化的分界点。

也正因为第七日是事物转化的分界点,所以在世界不同的民族中,有以“七”为吉祥数的,也有以“七”为凶数的。例如,哈萨克民族视“七”为吉利数字,在用数字占卜时,得“七”为大吉;而藏族视“七”为凶数,遇到初七的时候跳过,过了初六就是初八;在《圣经?创世纪》和巴比伦创世史诗描述的宇宙发生顺序中,前六天是创造宇宙的工作阶段,第七天是安息日;《吉尔伽美什》中关于洪水的故事中,“七”是人类遭遇洪水灾难与灾难开始消失之间的临界点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七日”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一种象征,而象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不能拘泥、坐实地理解为“七天”。“七”可以理解为它的倍数,如四十九、七十等。例如,《周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正是“四十九”;汉族在人死后有祭七个“七”的风俗;中国神话中,女祸生成世界经“七十”化;北欧古芬兰人创世歌中,原始处女伊里马达尔在海中因风受孕,怀孕七百年后生下七个蛋,从中化生出宇宙等等。同样,“日”也是如此,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固然可以理解为“天”;在一年之内,也可以理解为“月”;在一天之内,也可以理解为“时”等等。

以下六爻爻辞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人从道路上的返回形象地描述阳气回复的情形。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初九:不远就返回,没有大的悔恨,很吉利。

祗(zhī),大的意思。《周易正义》中说:“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从卦与卦的关系上来说,静态的《复》卦卦象一阳始生,相当于《乾》卦中的初九爻。以此类推,本卦中的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也分别与《乾》卦的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相对应。所以在理解《复》卦时,应与《乾》卦互参。

“不远复”是说人外出办事,没有走多远就返回来了。爻辞以此比喻阳气刚刚萌生,就被强大的阴气压制回去,这与《乾》初九爻中“潜龙,勿用”是一致的。

引申到人事之中,如同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还不到足以用事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行动本来应该有悔的。但因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自我反省,继续修德进业,还不至于有太大的悔恨,所以说“无祗悔,元吉”,《象》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2)

例如曾子、颜回就是这样的人。《论语?学而》篇载:曾子自述说,他每天都要在以下方面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为他人筹划事情是否尽心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过了?《系辞》中载:孔子称赞学生颜回说:“姓颜的小子,差不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了吧?有不对的地方,未曾不知道改正。”

六二:休复,吉。

六二:喜悦地返回,吉。

休,喜悦。“休复”是说人外出办事,喜悦地返回。

六二对应《乾》九二。《乾》九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说“见龙在田,德普施也”,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修德养能,品德、才能已经可以广泛地推行,因此说“吉”。《象》说“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这是承初九而言。初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修德养能,逐渐接近于“仁”的品德修养目标,正是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三:皱着眉头返回,危险,没有过错。

频,频繁。也有人认为“频”通“颦”,是“皱眉”的意思,也能讲得通。

“频复”是说人外出办事,事情办得不顺利,皱着眉头返回。比喻阳气在回复的过程中遇到麻烦、不顺利。

六三对应《乾》九三。在《乾》卦中我们说到,阳气的回复到了这一阶段,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在与阴气反复交争、较量中曲折上升的。引申到人事之中,表明事情也不会很顺利,需要加倍努力,正如《乾》九三爻所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如此虽“厉”而“无咎”。本爻也是同理,所以连断语“厉,无咎”也与《乾》九三一样。

六四:中行独复。

六四:半路独自返回。

既然说“中行独复”,意味着同时外出的不止一个人。同时外出,有返回的,有不返回的。爻辞以此比喻阳气有回复的时候、有不回复的时候,这也与《乾》九四寓意一致。

《乾》九四中说“或跃在渊,无咎”,《象》说“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其中“或”为不定之辞,透示出阳气有回复、不回复两种可能性。在自然界中,阳气该回复的时候就回复,这合乎正常的阴、阳循环之道,正如《象》说“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反之,阳气不能按时准确地回复,那么四时失序,天灾接踵而至。爻辞中虽然未明言吉、凶,而吉、凶自在其中。

五:敦复,无悔。

六五:按时返回,没有悔恨。

敦,信,引申为按时。《老子》中云:“敦兮其若朴。”其中的“朴”是“道”的一种比喻,“敦”是对“道”特征的一种描述。“敦复”表面意思是说,人外出后按时返回。实际上比喻阳气能遵循自然规律及时、准确地回复。

至此,阳气经过初九的“不远复”、六二的“休复”、六三的“频复”、六四的“独复”,最终及时、准确回复到位。

六五对应《乾》九五。如同《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样,阳气完全回复以后,表明人的品德、才能蓄积到了足够的程度,可以有所作为了,所以说“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迷失道路不能返回,凶,有灾害。出兵作战,最终大败。因为其君而导致凶险,以至于十年之久不能够征伐。

迷,迷失道路。灾眚,灾害。以,因为。克,能够。“迷复”表面意思是说,人在行路时迷失方向。实际上是比喻阳气回复到极点后不能向阴气转化。

阳气的回复到了上六,达到了顶点。阳极生阴,再发展下去,就应该向阴转化了。反之,也是不符合阴、阳循环之“道”。

从人事的角度讲,阳气至极而不能向阴转化,如同人自恃强壮,骄傲自满,一味恃强用壮,知进而不知退,因此说“凶,有灾眚”。以兴兵作战为例,骄兵必败,所以说“用行师,终有大败”;因大败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以至于十年之内再无力兴兵作战,因此说“至于十年不克征”;君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否兴兵作战,最终取决于国君,因此又说“以其君凶”;《象》说“迷复之凶,反君道也”,也把“凶”的责任归咎于国君违反为君之道。

本爻对应《乾》卦上九。《乾》卦上九说“亢龙,有悔”,本爻中恃强用壮、穷兵黩武的国君正是这样一位“亢龙”!

 

二十五《无妄》:必然与偶然(1)

无妄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很通顺,利于占问。如果违背正道有灾害产生,不利于有所行动。

初九:无妄往,吉。

初九:不违背正道行动,吉。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六二:不耕种而想收获,不垦荒而想种熟田,则应外出经商。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六三:不违背正道而产生灾害,像牛丢失被过路人捡到,就是丢牛邑人的灾害。

九四:可贞,无咎。

九四:可以占问,没有过错。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九五:不违背养生之道而得的疾病,不用治疗就会痊愈。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上九:不违背正道行动,(违背正道行动)有灾害,没有什么好处。

妄,胡乱、违背。无妄,就是不违背“天”命行事。

《易经》成书的年代,“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是人格化、神灵意义上的“天”,不仅能给予人类以生命,而且根据人之德行如何决定对人的保佑或惩罚,决定人的寿命的长或短等。到了西周末年以后,随着周天子权威的失坠,人间天子的保护神——“天”的神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也逐渐受到怀疑;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土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产生了尚土观念,“天”与“地”逐渐成了一对对等的概念。与之相应的是,“天”的内涵中自然属性逐渐增多。到了《老子》中,则干脆以“道”代替原来神灵意义的“天”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如《老子》二十五章中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中“道”的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意义重大,它使原来主宰世界的上帝、鬼神的权威失去了光彩,基本上粉碎了天命观念。

如果说将“天”解释为神灵意义的“天”,要求人们不违背“天”命是迷信的,是不可取的;那么,当“天”被“道”取代,“天”的内涵置换为“道”、“自然”以后,“无妄”也就是要求人们不违背自然规律,就是一种唯物、进步的思想了。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很通顺,利于占问。如果违背正道有灾害产生,不利于有所行动。

其,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匪,非。正,与“妄”相对、相反,指自然、社会规律的正道。眚,指主观原因造成的灾害,如《周易程氏传》中解释:“灾,天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

本卦论述的主题是“无妄”,即不能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正道行事。思想、行为合乎自然、社会规律,就不会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说“元亨,利贞”。反之,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正道行事,就会动辄得咎、四处碰壁、招致灾害,不利于有所行动,因此说“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商书?太甲中》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对于自然灾害,人们往往难以防范,但也应尽量去防范;如果是主观原因导致灾害,甚至是明知故犯,那就是不可饶恕的,理应受到惩罚。所以卦辞特别指出:“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初九:无妄往,吉。

初九:不违背正道行动,吉。

往,前往,指行为、行动。不违背自然、社会规律正道行事,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相互符合,在行为上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说“吉”,《象》说“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六二:不耕种而想收获,不垦荒而想种熟田,则应外出经商。

菑(zī),初开垦的新田,此处用作动词,指开垦新田。畬(yú),耕种三年后的熟田,此处也用作动词,指耕种熟田。不菑畬,就是说不垦荒而想种熟田。

一般来说,要想收获须先耕种,要想种熟田须先开垦新田。正如《商书?盘庚上》所云:“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劳作,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意思是说:像农民种田,只有辛勤地耕作才会有收获。……懒惰的农民习惯于安逸,不辛勤地耕作、从事田间劳作,哪里会有收获呢?又如《周书?大诰》中云:“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意思是说:他的父亲开垦了田地,而他的儿子却不肯播种,哪里还谈得上收获呢?因此,孤立地看,“不耕获,不菑畬”是不合乎一般规律、常理的,是异想天开的妄想、幻想,更谈不上致富了,正如《象》中说:“不耕获,未富也。”但如果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不耕获,不菑畬”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外出经商赚钱后,可以购买粮食、雇人垦荒、购置熟田,也可以达到“不耕获,不菑畬”的目的,因此说“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反映了周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六三:不违背正道而产生灾害,像牛丢失被过路人捡到,就是丢牛邑人的灾害。

无妄之灾,不违背正道而产生的灾害,也就是意外之灾。或,可能。系,捆绑,引申为应验。行人,即行路之人。之,是“得”的前置宾语,指牛。

不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正道行事,一般来说是无害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般之中也有偶然,也就是意外之灾。例如,牛丢失了,被过路人捡去就属于这类情况。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如上所述,“无妄之灾”的“灾”有别于卦辞“其匪正有眚”的“眚”,前者是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而后者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

九四:可贞,无咎。

九四:可以占问,没有过错。

这一条爻中只有断占词,而没有叙事词。但结合全卦的宗旨来看,“可贞,无咎”的前提是“无妄”。爻辞的意思是说,能够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行事“可贞,无咎”。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九五:不违背养生之道而得的疾病,不用治疗就会痊愈。

药,用作动词,用药物治疗;有喜,病愈的意思。

中国古代医学在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以阴阳、五行、气等主要概念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在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活动各方面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将人的生命状态与整个自然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强调人的养生要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在分别论述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特点,指出人在养生上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后,说:

 

二十五《无妄》:必然与偶然(2)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虽然养生合乎天道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不得病、永远不得病,因此有“无妄之疾”。

病邪侵入人身,轻浅的能够被人自身的正气加以克服,可以不用治疗而痊愈。这种情况常见,尤其是农村中,老百姓心疼花钱,也懒得麻烦,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捱两天、抗两天就好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功、天功。但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也指望不加以治疗,自然而然的痊愈,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愚昧和迷信了。

“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于遵循自然规律重要性的认识,但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天道自然的一味崇尚、迷信,而忽视和放弃了人类“参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又是不可取的,是很害人的。

例如,历史上的商纣王自恃天命而忽视自身的修为,《周书?西伯勘黎》中记载,在周人大兵压境、形势岌岌可危之时,还说什么:“我的命不是有天命保佑吗?”言外之意是说,周人其能奈我何?结果国亡身死。

又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在讨伐季布时,被流矢中伤。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吕后给他找了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治疗。医生诊断以后说:“病可以治疗。”但刘邦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骂骂咧咧地说:“我本布衣出身,提三尺剑取天下,难道这不是天命吗?命在于天,即使扁鹊又能怎么样呀?”居然不让医生治疗,赏赐了黄金五十斤给打发了。——刘邦也是中了迷信天命的毒。

对于本爻中的“有喜”,也有人理解为怀孕。不错,民俗中是把怀孕称为“有喜”。怀孕的时候有妊娠反应,反应厉害的时候很痛苦,无异于患病之苦。所以缺乏医学知识的女人怀孕后,往往误以为自己得病了。而在中医中,也的确在广义上将怀孕的妊娠反应称为病。怀孕有妊娠反应,这是正常的,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用药物治疗。从这个角度解释本爻爻辞也讲的通,但这样的话就应该这么来断句了:“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意外得病,不用治疗,是怀孕了!但通观《易经》,除了本爻以外,《兑》九四爻中也说:“介疾有喜。”这显然是指疾病的痊愈。所以“有喜”还是理解为疾病痊愈合理一些。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上九:不违背正道行动,(违背正道行动)有灾害,没有什么好处。

有眚,前面应该是省略了“妄行”,即应作“无妄行,妄行有眚,无攸利”,在修辞上这叫承前省略。否则,于理不通。

爻辞重申和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社会规律行事,否则会自取其咎,招致灾害。这与《老子》中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是一个意思。

读了《无妄》卦之后,我们发现:原来一般之中有个别,必然之中有偶然的辩证法思想,早在《易经》中就已经存在了。难怪说《易经》为大道之源,一点也不过分!

 

二十六《大畜》:广开致富门路(1)

大畜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利于占问。不在家中吃闲饭,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初九:有厉,利已。

初九:有危险,应该停止。

九二:舆脱。

九二:车子脱落车。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九三:良马奔驰,利于艰难事情的占问。每天练习驾车和防卫技术,利于有所行动。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九四:小牛圈进牛栏,非常吉利。

六五:豕之牙,吉。

六五:小猪圈进猪栏,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

上九:行走在宽阔通畅的青天大道上,通顺。

大,广泛;畜,通“蓄”。大畜,就是广泛地蓄积。

汉代瓦当上的祝祷之词:大富

《小畜》卦中主要讲农业生产,本卦则广泛地涉及到农业、畜牧业、商业。靠单一的农业生产积蓄财富,致富的途径未免过于狭窄。而本卦涉及到农业、畜牧业、商业,财富蓄积的渠道广泛、赢利多、致富快,因此相对于“小畜”称为“大畜”。

畜牧业、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早期与农业同时出现。据《尚书?益稷》中记载,夏禹向帝尧汇报工作说:“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其中的“播”即指农业中的播种,“艰食”指农业中所收获的粮食,“鲜食”指新杀的鸟兽肉。这些鸟兽最初由射猎、捕获而来,当捕获的鸟兽足够多时,人们将其饲养起来,产生了原始的蓄牧业。“懋”同“贸”,“懋迁有无”也就是商业贸易中互通有无。

畜牧业、商业是商民最初的主要产业,这在商代立国后得到继续坚持和发展。人们饲养牛、羊、猪、犬、马等牲畜,甚至还饲养、驯化大象。因为畜牧业发达,所以用作祭品的牲畜,有时多达三四百头。至殷末,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工,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的数量增加、地区扩大,出现了骨贝和“布”币。由于商品贸易的场所一般选择在某一区域的中心,而以“商”为国名的商人认为他们正是处于天下之中,“商”字后来具有了“贸易交换”的含义与此不无关系。

周人虽然以农业立国,但也鼓励和提倡畜牧业、商业活动。如《周礼?天官?家宰》中载:“大宰之职,……六曰商贾,阜通货贿。”这是说,商业买卖由“大宰”执掌。《周书?酒诰》本是一篇禁酒的文告,但其中对商代的遗民说:“殷民们,安心地在这里住下来,用你们的力量,专心种植黍稷,辛勤地侍奉你们的长辈。农业完毕以后,牵上牛车,到外地从事买卖贸易,孝顺赡养父母。挣了钱,父母高兴,你们也可以整几个菜,喝点酒。”把本来禁止的饮酒当作对商业活动的嘉奖,也反映出周人对于商业活动的重视。

《史记?货殖列传》是汉代以前的一部商业史,其中引《周书》中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表现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并重的思想。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利于占问。不在家中吃闲饭,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家,名词状语,在家。食,用作动词,吃饭。卦辞说“利贞。不家食,吉”,反对坐吃山空,提倡外出经商、广开财源。但外出经商要跋山涉水,克服旅途、食宿等诸多困难,还会遇到强盗的抢劫,要冒生命危险,因此又说“利涉大川”。

初九:有厉,利已。

初九:有危险,利于停止。

本爻之中只有断占辞,而没有叙事之事,只能结合全卦的主旨来理解。如上所述,外出经商有诸多困难、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经商致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利而轻命,遇有危险时应该停止前进,正如《象》说“有厉则已,不犯灾也”。

也有人认为“已”通“祀”,爻辞承《大有》卦而言。在《大有》卦中,“有厉”指农业生产中天旱不雨、影响播种之事。天旱不雨,需要进行祭祀,禳天求雨,因此说“利已”。也能够讲得通,有一定道理。也可能正是因为本爻承《大有》卦而来,所以只有断占辞,而没有叙事之事。

九二:舆脱。

九二:车子脱落车。

(fù),连接车身与车轴的部件。

“舆脱輹”已见于《小畜》九三爻辞。《小畜》《大畜》二卦无论在卦象、卦名还是所反映的内容上都有一定的联系。《小畜》卦描写的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场景,“舆脱”之辞在这里再次出现,意在表明靠农业生产积蓄财富之不易,同时也提示拓展其他积蓄之道的必要。所以以下九三、六四、六五爻辞分别说商业买卖活动和蓄牧业的事。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九三:良马奔驰,利于艰难事情的占问。每天练习驾车和防卫技术,利于有所行动。

逐,奔驰。日,名词状语,每天、经常。闲,通“娴”,熟习。舆,用作动词,驾车。卫,防卫。

良马可以代步、负重,帮助人们克服远途贩运中的困难,因此说“良马逐,利艰贞”。外出经商要跋山涉水,还会遇到强盗抢劫,不仅要有良好的驾车技术,还要有一定的防卫本领,因此说“日闲舆卫,利有攸往”。其中“日闲舆卫”是“利有攸往”的前提条件。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六四:小牛圈进牛栏,非常吉利。

童牛,还没有长角的小牛。之,到。牿(ɡù),牛栏。

六五:豮豕之牙,吉。

六五:小猪圈进猪栏,吉。

豮(fén)豕,小猪;一说为阉割去势后的猪。牙,猪栏。

六四、六五两爻所述内容类似,都是说蓄牧的事情。将猪、牛圈养、栏养有诸多好处:第一,不会践踏、损坏农作物;第二,不容易丢失,或者陷入人为设置的陷阱以及其他捕捉野兽的机关中;第三,猪、牛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运动量减少,有利于增肥。二爻断语分别说“元吉”、“吉”,意在提倡、鼓励这种蓄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畜牧业水平。

上九:何天之衢,亨。

上九:行走在宽阔通畅的青天大道上,通顺。

何(hè),“荷”的古字,肩负、肩扛,此指行走。衢(qú),四通八达的大路。

“何天之衢”的说法很新颖,也很独特!地上的路,固然可以足行,并且也只能足行。但是这里说的是“天衢”、天路。天路在上,不能足行,只能肩负了。我们常说大路朝天,与地面上的路相比,天空中没有任何阻碍,畅通无阻,爻辞以此比喻致富之路的宽广通畅,因此说“亨”,《象》说“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二十六《大畜》:广开致富门路(2)

富有是人人所向往的,但仅仅物质上富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在道德、精神生活上富有。偏面追求物质富有的另一面,往往是道德、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正如现在有些人自我调笑、感叹的那样:穷得只剩下钱了。所以《大畜?象》中由物质上的富有进而论及道德、精神,说“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教导人们在读了《大畜》卦以后,不仅要在物质上富有,还要提高品德修养。《论语?子路》篇也载:孔子来到卫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们,感叹地说:“百姓真多呀!”学生冉有问道:“百姓已经众多了,还该干些什么呀?”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道:“假如已经富有了,还该干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了,很多人将赚来的钱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前不久还有报道说,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经理们花费巨资,进入某大学接受再教育。这些现象都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摆脱了原始的贫穷情结、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有,转入追求道德、精神生活的富有,可以说领悟了《大畜》的真谛。

 

二十七《颐》:天意与人意之间(1)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占问吉。观察人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意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依据。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初九:舍弃你的灵龟,只看我鼓起的腮部所代表的意见,凶。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二:鼓起腮部,并用丝帕揩拭,(表示)行动凶险。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三:揩拭腮部,占问凶险。十年之内不能用事,没有什么好处。

六四: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六四:鼓起腮部,吉。像老虎看东西一样专注,表现出迫切的愿望,没有过错。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六五:用丝帕揩拭,安居不动占问吉,不可做大事、难事。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上九:依据人的面部表情代表的意见行事,有麻烦,但最终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一提到《易经》,很多人就会将其与巫术、占卜、算命等扯在一起。不错,从本质上说,《易经》的确是巫文化的产物,在历史上也的确被用以占卜、算命。但《易经》本身是否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迷信,对占卜又持一种什么态度?读了《颐》卦以后,你会有不同的认识。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占问吉。观察人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意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依据。

颐,是口、颔、颌几部分的通称。“颔”就是下巴,古代称为“辅”;“颌”即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古代称为“车”。综之,“颐”指口腔、面部。

在解释全卦之前,我们首先要多费点时间弄清“观颐,自求口实”的意思,因为这牵扯到对全卦的理解。

关于“口实”,大部分注家都解为“口中食物”,并由此围绕饮食、颐养等来解释全卦,这与《颐》卦主旨不协。

实,《说文》解释说:“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依许慎的解释,“实”是货贝充满房屋的意思。引申之,凡是事物充盈于一定的空间都可以称为“实”。口腔内有一定的空间,食物充塞于其中固然可以称之为“口实”,但如果因此反过来把“口实”一律解为“口中食物”则是错误的,因为能够充盈于口腔的东西不仅仅是食物。口腔除了饮食的功能以外,还有言语的功能,如《颐?象》中说:“《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是从口腔中发出的,靠口腔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成,在生成过程中也占据了口腔中的空间,因此也可以称为“口实”。言为心声,是判断讲话人内在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据,如《周易?系辞》中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都是以言辞作为判断人的心理活动、思想品质的依据。因此“口实”又引申出依据、借口等义。例如商汤原来是夏桀的臣子,因为夏桀暴虐无道,所以商汤推翻了夏桀,把他流放到南巢,自己取而代之。尽管夏桀暴虐无道,但商汤的做法毕竟是以下反上、以臣反君,所以有些心虚,说“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这个“口实”就是依据、借口的意思,是说商汤担心后来的人也效仿他的做法,以他的做法为借口,也以下反上、以臣反君,把他推翻。

在众多的解易者中,有个别注家注意到了颐、口的言语功用,并从这一角度对《颐》卦进行解释,如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学》解释《颐》初九爻辞说:“舍尔灵龟,谓舍尔灵龟而不卜。朵,动也。观我朵颐,谓观人动颊而谈。人遇有疑事,不用龟以卜,而听人之口谈,是凶矣。”相对于诸多从饮食角度的解释来说,这种解释比较切近《颐》卦本义。但认为“动颊”就是“口谈”也不对。人讲话的时候固然离不开口腔、面部的活动,但口腔、面部的活动却并不都意味着在讲话,因为语言又有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之分。口腔、面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语言,或者说是肢体语言、动作语言,同样可以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见,因此后世有“颐令”、“颐指”、“目指气使”、“颐指气使”等语。

综上,卦辞“观颐,自求口实”就是说观察人的面部表情、动作所传达的思想、意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借口。

 那么,为什么又要把观察、听取人面部活动所传达的意见说成是“自求口实”——自找依据、借口呢?这又要从商周之际人们的思想变化以及对龟卜的态度的转变说起。

历史上,殷人、周人都信奉天命、从事龟卜,但在对待天命、龟卜的态度上却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来说,殷人是比较迷信天命、信奉龟卜的,无论大事小事,诸如风雨的有无、旬夕的安否、出入的吉凶、疾病的轻重、年岁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等,几乎无事不卜,无时不卜,好像他们是完全按照天命、神意行事。而周人原来并不用龟卜,后来虽然使用龟卜,但从一开始就别有用心,而不像商人那样虔诚、迷信。在周人那里,龟卜充其量只是验证人意的一种手段,如李大用《周易新探》中指出,周人“其始不用龟卜,使用龟卜是从殷人那里学来的”,“之所以学习殷人,一方面是利用‘宝龟’的神秘性,统一周人意志,坚定信心,为自己的行动提供‘天意’依据;一方面是因殷人迷信,乃假手占卜,玩弄玄虚,麻痹殷人,为兴周灭商制造舆论”。随着人类理性意识的觉醒,商、周的一些开明之士如伊尹、姜尚等人,进一步认识到天命不可信,表现在卜筮的态度上,往往是卜筮结果合乎己意,则依卜筮结果行事;卜筮结果不合己意,则置卜筮结果于不顾,完全依据人自身的思想、意愿行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按惯例进行卜筮,但结果是“大凶”。文武百官犹豫不决,这时姜太公上前把龟壳、蓍草从神案上一把扫下,说:“这些枯骨死草怎么能知道吉凶!”商亡周兴的事实,更加使周人自身认识到天命无常、天命不可信,因而也更加注重人自身品德的修养,更加相信人自身的判断能力。尽管如此,周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命的影响,也仍然继续有意利用天命说在人们尤其是在殷商遗民思想中的影响为其统治服务,对此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中早就说过:“从周初的一些材料来看,凡是尊崇天的话,都是对着商人及其旧属方国部落说的;而怀疑天的话,则是向着周人自己说的。……从这里表明,周人继承商人关于天的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继承,是把宗教思想当作一种愚民的工具。自己尽管知道它不那么可信,但用来统治素来信仰它的商人,却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周人也没有马上抛弃卜筮,而是继续利用卜筮为达到其政治目的服务。例如,《周书?洛诰》中记载,周公旦为了达到迁殷顽民于洛邑的目的,装模作样地进行龟卜,卜来卜去,就是周人预设的地点洛邑最合适。又例如,《周书》中的《洪范》篇相传是箕子传给周武王的治国大法,其中载“稽疑”之法云:

 

二十七《颐》:天意与人意之间(2)

七、稽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这就是说,稽疑、决策的时候要根据“汝”、“龟”、“筮”、“卿士”、“庶民”五个方面的意见来进行,其中“龟”、“筮”代表的是神意,“汝”、“卿士”、“庶民”代表的是人意。当“汝”、“卿士”、“庶民”三方面的人意有两方面不赞成时,其结果仍为“吉”;但如果是“龟”、“筮”两方面中有一方面不赞成时,就不“吉”,或者仅限于“作内吉”、“用静吉”。说明龟卜在稽疑、决策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人既然秉承《洪范》作为治国大法,那么龟卜在稽疑、决策中的重要性不能不影响到周人。

由此可见,周人对龟卜自始至终抱着一种既怀疑又利用的矛盾、复杂心态。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按照卜筮结果所代表的天命行事,而按人自身的意愿行事,本应当是理直气壮的。但在天命思想仍有较大影响的周代,人们毕竟还不是那么自信,人即使有与卜筮结果不同的意见,也不便公开地反对,或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像姜太公对待卜筮那样“激进”、“极端”的做法毕竟只是个例。一般情况下,当人有与卜筮结果不同的意见时,只能通过面部表情含蓄地表达。相应地,他人也只有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得知其关于某事的意见,因此需要“观颐”。而完全按人自身的意愿、意见行事,终究也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因此与听从、按照卜筮结果所代表的天命行事相对而言,将听取、按照人的意愿行事称之为“自求口实”。

除卦辞外,《颐》卦六爻爻辞皆关乎“颐”,其中的“朵颐”、“颠颐”、“拂经于丘颐”、“拂颐”、“拂经”、“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等,都是描写一些面部表情和动作,这些表情和动作分别代表和传达了人对于所占之事的龟卜结果或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也典型地反映了周人对龟卜这种既怀疑又利用的矛盾、复杂心态。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初九:舍弃你的灵龟,只看我鼓起的腮部所代表的意见,凶。

舍,舍弃。尔,你、你的。朵,隆起的样子。爻辞中的“尔”、“我”指的是谁,要从古代占卜时的情形来推断。

关于古代占卜的情形,张光直先生《青铜挥麈》曾说:“商朝占卜活动专门为商王的仪式和政治目的服务,一般在宫廷中进行,商王届时亲临监督。众多的臣子,包括具有巫师身份的神职人员都要参加。……商王有时亲自向卜官发问,但一般是通过一个作中介的‘贞人’提问,裂纹显示的卜兆则由‘贞人’来解释,这个角色可由卜官代替,但常常由商王亲任。”宋镇豪先生《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说:“有时商王本人可直接充当巫师”、“在此场合,巫师似乎成了一位向王提供参考意见的副手。尽管王和巫同时都充当了与鬼神沟通的中介人角色,但王是主角,巫只是王的配角,只是服从王的言行举止。”连劭名先生《商代占卜丛考》也说:“卜人对于王朝政治有重要影响,商王亲自对卜人的意见进行占卜,……卜人可以占卜商王的意见,……有时将商王与卜人的意见并列于命辞中,同时占卜,卜人有时反对商王的意见,提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反映了商王与卜人间的微妙关系。”周代之时的情况也应大体如此。综合起来看,爻辞中的“尔”可能是指亲事占卜的周王,相当于《洪范》中的“汝”;“我”是陪同周王占卜的巫师或大臣,也就是《洪范》中所说的“卿士”之类。

作为一种面部动作,“朵颐”当是预设的对所占之事表示肯定、同意的暗示。推想“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的语境,大概是龟卜结果对所占之事不支持,周王心怀犹豫,因此征询陪同的巫师或大臣的意见,后者鼓起脸腮以暗示同意、支持所占之事,但又不敢自信,故有此语。《象》中也说“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二:鼓起腮部,并用丝帕揩拭,(表示)行动凶险。

颠,填塞。拂,揩拭。经,指丝织品之类的手帕。丘,山丘。

“颠颐”、“丘颐”与初九“朵颐”意思相同,都是形容脸腮鼓起来的形状,表示“不”、“不可相信”的意思,暗示“我”对所占之事、龟卜的结果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所占之事不宜实行,否则的话,行动凶险。《象》中对为什么“征凶”的解释是:“行失类也。”而“失类”就是“偏颇”之义,如此“行失类也”就是说在人意、龟卜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贸然行事。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三:揩拭腮部,占问凶险。十年之内不能用事,没有什么好处。

“拂颐”就是六二“拂经于丘颐”的意思,也表示人意对所占之事持反对意见。“贞凶”是说龟卜的结果也是“凶”的。龟卜结果与人意相合,都反对所占之事,所以所占之事在长时间内不可能实行,如果实行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因此说“十年勿用,无攸利”。《象》解释“十年勿用”的原因是“道大悖也”,也就是说所占之事既违背了人意,也违背了龟意。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四:鼓起腮部,吉。像老虎看东西一样专注,表现出迫切的愿望,没有过错。

虎,是凶猛之物的代表。眈眈,专注的样子。逐逐,迫不及待的样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反映人内在的思想动机。“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是对人的眼神、表情的形容,说明人有一种强烈的行事愿望,也是自信的一种表现,正如高亨先生所说:“以喻人有强力以逞其雄心。”如上所述,“颠颐”表示“我”对所占之事持赞成意见,再加上求占者对所占之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和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应顺从人意行事,因此说“吉”、“无咎”。

 

二十七《颐》:天意与人意之间(3)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六五:用丝帕揩拭,安居不动占问吉,不可做大事、难事。

居,安居、静止。“居贞吉”也就是《尚书?洪范》中所说的“用静吉”。“大川”喻指难事、险事,“涉大川”喻指有大的作为,也就是《尚书?洪范》中所说的“用作”。此爻中虽然只说到“拂经”,而没有记载龟卜的情况,但联系“居贞吉”、“不可涉大川”来推求,龟卜结果也是不支持所占之事的。这样,龟卜、人意对所占之事都持反对意见。因此爻辞告诫:居止不动吉,不可以做难事、险事。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上九:依据人的面部表情代表的意见行事,有麻烦,但最终吉,利于做大事、难事。

如上所述,在天命思想仍有较大影响的周代,完全按照人自身的意愿、意见行事,毕竟还不是那么自信,也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会遭到一些人的疑问、诘难、反对,会有一些麻烦和阻碍,因此说“厉”。但最终的事实证明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按人自身的意见行事,最终克服了困难,做成了大事、难事,因此又说“吉”。这个先“厉”而后“吉”的过程也是人意最终战胜龟卜所代表的天意的过程。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龟卜所代表的天意与人意之间,卦辞总体上是倾向于人意的,初九则兼顾龟卜之意而反对只重人意,六二、六四中偏重人意,六三、六五人意、龟卜并重,而上九则明显地倾向于人意。总之,由全卦卦爻辞看,所表现出来的对龟卜的态度是比较矛盾、复杂的,但总体上还是倾向和注重人意的,这与周人对龟卜的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相符、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