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风情 价格:人才“格式化” 、“数字化”之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8:07

人才“格式化”“数字化”之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丹青教授是幸运的:20多年前,他投考中央美院文革后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破格录取,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著名画家。可是,27年后,同样因为考研,陈丹青愤然请辞:由于现行招生制度把专业成绩排在政治、外语之后,陈丹青不得不屡次与才气十足,考分不足的学生失之交臂,致使他不想再玩这种游戏了。

类似的事情,还在另一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博导贺卫方身上发生。两名博导不约而同的做法,一度激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思。

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甚至包括高考),的确是把人才给格式化数字化了。在既定的表格上,起关键作用的是有关数据———分数。而事实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人,还有许多才干是无法用数字来表达的。如果一切都数字化了,当年的钱钟书凭什么以15分的数学成绩上清华?又凭什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人才格式化,何止体现在考试上。评职称一定得考外语,这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感触最深了,尽管此举在民间颇遭非议,前不久通过舆论的力量,还使一些地方稍稍修改了这一政策,但该做法至今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于是,只要略懂外语,专业水平再差,也有希望晋升职称,否则,专业再好也无可奈何。和研究生考试一样,你可以不怎么懂汉语语法,可以不怎么了解中国文化,仅仅凭借与工作基本无关的外语(目前,我们有多少岗位需要外语?),你就可以将众多的真正有专长的竞争者击倒。谁是人才?这下你糊涂了吧?

人才格式化,更多的是体现在选人用人上面。第一学历是当今的流行语之一了,它也成了格式里的重要内容。有的地方,选拔人员动辄要求第一学历是大专、本科,学历要求高些,这当然是好的,只是另一个特殊背景却被人们忽略了:第一学历在不同的时间段,含金量是有区别的。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成绩好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时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报考中专;而在前几年高考大扩招之后,本科的升学率已超过50%,大专的门槛则几乎被铲除,凭什么说稍后的大专生、本科生就一定比先前的中专生强?这对于当年那批中专生而言,显然是一

种不公平待遇了。

在检验人才格式面前,许多真正的人才(实用型人才)被无情地淘汰了,他要么从此失去舞台,要么放下专长,腾出大量的时间去修习那些并无实用价值的屠龙术。而另一些素质未必见好的人员,因为托了格式的福,成了舞台主角

选拔人才并不是不需要标准,而是这个标准应实事求是,符合现实需求,不要格式化,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