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探险者音频同步:武则天杀女争宠:正史也造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3:37
博主姓名:康晓刚 博主简介: 不够精明算不得商人,不够研究算不得文人,不够勤奋算不得工人。与三教九流海碗喝酒,同七行八业大块吃肉,朋友众多,知音寥寥。[详细]

武则天杀女争宠:正史也造谣

文/康晓刚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从唐高宗的后宫粉黛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乃是残忍地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借此栽赃王皇后。作为一个母亲,武则天果真能够狠毒到这种令人发指的程度吗? 博文目录 阅读全文

博文目录

正史里多次记载:武则天掐死自己女儿栽赃王皇后  

灰姑娘当小三的结果,势必到处逢迎取巧,极尽不要脸之能事,这是符合人们的阅读口味的。武则天先后侍奉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任皇帝,并在权力角逐的宫闱斗争中存活并逐渐成熟,是非常不易的。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迹,就是杀女栽赃事件。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当时的斗争局面,王皇后是“正宫娘娘”,而萧淑妃是极受宠爱的“情人”,王皇后为了争宠,介绍武则天陪唐高宗李治,想搭武则天的车挤垮萧淑妃。但是,没想到武则天更狠,谋杀了自己襁褓中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用来达到唯我独尊的政治目的。《资治通鉴》也对这一记载也给予了高度认可。

然而,真是这样吗?

杀女儿赌未来:这场"豪赌"不合逻辑  

武则天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女强人,不可能儿女情长,从逻辑上讲,这也是说得通的。刘邦不也曾将儿女推下车去以求自己逃命吗?皇权斗争中杀儿子杀老子的比比皆是,武则天杀女也不过其中一例而已。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却一直被忽略了:下这么大的赌注,武则天总得赢点什么吧?

萧淑妃显然不是武则天恶搞的目的,按照《唐会要》的说法,武则天比萧淑妃更受宠,所以她不会杀死自己的宝宝嫁祸萧淑妃;那么同样,武则天为什么嫁祸王皇后呢?要知道,王皇后也一直是不受宠的!

早在武则天二次入宫前,王皇后就已经失宠了。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眼里,早就没有感情障碍,只剩下了面子问题,毕竟王皇后的娘家太原王氏这样的高贵门阀不好惹,在朝中根深蒂固。武则天获宠,她依仗的是自己的心机和感情,对皇帝的喜好了如指掌才是她最大的底牌,对已经失宠的王皇后进行二次打击,有必要下这么大的赌注吗?

再者,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堂重臣反对武则天为后的理由,无非就是门第低微,且侍奉过先帝,武则天嫁祸王皇后,丝毫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这场杀女豪赌,对武则天来说,既无必要,更无好处,甚至可能为他人做嫁衣裳。

  王皇后被废:与武则天女儿夭折毫无关系  

王皇后被废的真正原因,和武则天长女夭亡一点关系都没有。从《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王皇后最终的失败导火索,都是王皇后和她的妈妈柳某人,在宫中搞迷信活动,用巫术诅咒情敌及皇帝。

唐高宗在的废后诉状中,根本没有提及皇后谋杀公主事件,理由一直都是“皇后无子”。大臣们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皇后未有衍过”,二是武则天的身份不合适。原告方和被告方,都没有提到比无后更可耻的谋杀公主事件。如果该事件属实,唐高宗固然理直气壮,即使家丑不可外扬,也势必通过各种暗示逼迫被告不得参与辩护。

从作案现场看,有很多学者都提出,武则天没有谋杀的时机。要想栽赃,必须保证没有第三人在场,那么武则天必须算好王皇后进出的时间,并且要像鬼魅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杀人栽赃的过程,这是职业杀手的本领,武则天应该不会。

无耻谣言是如何堂而皇之进入"正史"的  

初唐四杰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没有一字提及武则天杀女的事件。骆宾王写的这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丑化武则天,其中甚至有“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子虚乌有的栽赃,但其中竟然没有武则天杀女事件。

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太唐新语》中仍没有出现武则天杀女嫁祸的记载,最早出现类似记录的是《旧唐书•武则天本纪》,且在正文中没有录出,而是在相当于补充说明的“史臣曰”中提及,也只有简单的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到了《新唐书》中,这段记载却莫名其妙地丰满起来,写的有声有色,犹如亲临。武则天如果真要做这种事情,那是打死也不能和别人说的,如何就变成现场直播了呢?这是历史的矛盾处,恰好证明了后人杜撰的痕迹,“欲彰弥盖”。

从常理上“推测”,小公主的死亡,最大的可能性在于猝死。科学上已经论证,每千名婴儿中,尤其是早产婴儿,会有1~2名猝死率。再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在冬季,取暖用炭,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生成可导致婴儿窒息的一氧化碳,小公主死于中毒。武则天最多利用了猝死事件,而不是一手策划了谋杀事件。

  "正史":不过是一种男权暴力的象征物  

武则天掐死亲生女儿的恶毒栽赃进入正史,并不是偶然事件。

虎毒尚不食子,一个母亲,能为了自己的“物质”欲望(权且把权力等虚幻的享受也看做物质欲望的一种),亲手杀害襁褓中的亲生儿,这是多么可怕的妖魔啊!中国的历史向来是男人的天下,近代最著名的败家娘们慈禧,尚且只能垂帘听政,不敢公然站到前台指手划脚。她一个武则天,凭什么就能将千万男儿玩弄于股掌之中!

武则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她将贞观之治延续了下去,单就门阀制度而言,她是第一个打破规矩,采用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的领导者。

但她是个女人。

女人怎么能比男人更伟大呢?尽管她已主宰天下,但还是要犯错误的么!我们可以看不到她对科举制度革命性的改革,但一定要看到她“酷吏”制度造成的恶果;可以看不到她温柔贤淑的身影,但一定要看到她杀死亲女的狰狞;可以看不到历届帝王的三宫六院,但一定要看到她后宫“面首”(男宠)的谄媚……

阅读全文

小三武则天是否掐死亲女以争宠  

武则天,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50岁继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个女人出身寒微,最初连本名都没有,父亲武士彠也是在隋末造反派的滚滚洪流中随便压了一注,从而混成了唐初开国功臣。但也就是这个女人,突破了很多大男人都无法逾越的壁垒,成为中国五千年中的唯一。
    所有关于她的评价中,狠毒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一个女人在高处不胜寒的位置上,不得不比男人更狠、更毒才能有所建树。在极不利的情况下,她从后宫粉黛中脱颖而出,升任皇后,就是她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栽赃原皇后的杰作。但是,一个母亲,能狠毒到这种令人发指的程度吗?

正史里记载的武则天杀女取宠事件  

能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唯一,注定要有特殊的内涵。
    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物质”的年代,门阀制度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的未来。“法官的儿子一定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出身高贵的家庭,即使是个痴呆,也有机会登堂入室,相反,出身卑贱的家庭,尽管才华横溢,想当公务员也是不可能的。
    很可惜,中国历史中唯一的女皇,并非士族出身。突厥人都称:“武,小姓!”在唐贞观十二年重修《氏族制》的时候,还不能将“武”姓列入其中。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一个有野心且有实力的女孩,内心对名车豪宅的渴求,是多么强烈而无奈。以至于在她14岁(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被召入宫时,笑着对“恸泣与诀”的母亲说:“不要哭,福缘到了,我们傍到大款啦。”
姑娘当小三的结果,势必到处逢迎取巧,极尽不要脸之能事,这是符合人们的阅读口味的。她先后侍奉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任皇帝,并在权力角逐的宫闱斗争中存活并逐渐成熟,是非常不易的。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迹,就是杀女栽赃事件。
    《新唐书》中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按照通用的说法,当时的斗争局面,王皇后是“正宫娘娘”,而萧淑妃是极受宠爱的“情人”,王皇后为了争宠,介绍武则天陪唐高宗李治,想搭武则天的车挤垮萧淑妃。但是,没想到武则天更狠,谋杀了自己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用来达到唯我独尊的政治目的。
    《资治通鉴》说的更为明确:“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于是,历史给武则天的评价之一,就是这个女人够狠,为了物质利益,连自己刚出生的宝宝都杀,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然而,真是这样吗?

  杀亲女赌未来,这个真没有  

一般认为,武则天杀死亲女最大的动机是要自己做皇后,女儿还可以生啊,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可就没了,武则天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女强人,不可能儿女情长,那势必是最毒妇人心的。
    从逻辑上讲,这是说得通的。刘邦不也在战乱中将儿女推下车去以图自己逃命吗?皇家权力争夺战中杀儿子杀老子的事迹比比皆是,在他们面前,武则天还不够心黑手狠。但是,却同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下了这么大的赌注,总得赢点什么吧?
    萧淑妃显然不是武则天恶搞的目的,按照《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王皇后“欲以间良娣之宠”,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因为武则天比萧淑妃更受宠,所以她不会杀死自己的宝宝嫁祸萧淑妃;那么同样,武则天为什么嫁祸王皇后呢?要知道,王皇后一直是不受宠的!
    从出身上看,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就说明,太原王氏廊下的燕子,都是有资格到“百姓家”炫耀一番的。当时的门阀制度就是这个样子,一等士族,连皇帝的面子都不卖,你不请我来做官,就没人来做官了,保持家族血统高贵比出仕重要得多,皇帝轮流换,当官的就这么几家。所以说,皇后王氏,也一定不会伺候自己的男人,也肯定不会得宠的,否则,她又怎么肯借助武则天的媚惑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与她家族高贵的血统是不相符的。
    这可以从《新唐书•李忠本传》中得到证明,王皇后没有儿子,于是找到了和自己血缘不相干的皇子李忠,想把他收做干儿子,好处是立他为太子。她和唐高宗商量,皇上没有同意,于是皇后动用家族裙带关系,一批重臣轮番劝说加威胁,唐高宗只好被迫妥协。记载的很清楚,皇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个时候的武则天,由于是先皇(唐太宗)的“遗孀”,还在感业寺里带发出家,这也说明,早在武则天二次入宫前,王皇后就已经失宠了。
    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眼里,早就没有感情障碍,只剩下了面子问题,毕竟王皇后的娘家不是好惹的,在朝中根深蒂固。武则天背后没有那么强悍的支撑,她依仗的是自己的心机和感情,对皇帝的喜好了如指掌才是她最大的底牌,即使对已经失宠的王皇后进行二次打击,有必要下这么大的赌注吗?
    再者,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堂重臣反对武则天为后的理由,无非就是门第低微,且侍奉过先帝,武则天嫁祸王皇后,丝毫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即使王皇后顺利被废,也没准轮不到自己。她是多么精明的女强人呀,牺牲自己女儿为她人作嫁衣裳,这买卖换做常人也不会做,何况是她。
    从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武则天长女夭亡大约在653年(永徽四年),最晚在654年(永徽五年)初,而王皇后被废在655年(永徽六年)10月,如果武则天算出一年多后的各种变化,而用自己的女儿做牺牲,那可真是一场豪赌,可比诸葛妖人,未出隆中,先定三分天下。

王皇后被废的真正原因  

那么是不是武则天深谋远虑,为将来自己的地位埋下一个惊人的伏笔呢?也不是的。真正王皇后被废的原因,和武则天长女夭亡一点关系都没有,且过程快刀斩乱麻,不是滴水穿石的类型。
    从《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王皇后最终的失败导火索,都是厌(音:压)胜事件。厌胜是指类似于“扎小人”的一种迷信活动,王皇后和她的妈妈柳某人,在宫中搞迷信活动,用巫术诅咒情敌及皇帝。
    废后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接到武则天的举报,唐高宗大怒,禁止柳氏出入宫中,并欲贬谪皇后最有权力的舅舅柳爽,群臣不干,作罢;第二阶段,贬柳爽为地方官,并寻求李义府的支持,完成废后的最终动作。整个过程历时越四个月。
    《资治通鉴》的记载与之几乎相同,时间也丝丝入扣。更为重要的是,唐高宗在的废后诉状中,根本没有提及皇后谋杀公主事件。
    长孙无忌是当时废后最大的障碍,《资治通鉴》中记载:“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
    由此清晰地可以看得到,唐高宗废王皇后的原因是“皇后无子”,为了这个理由能顺利通过,还给了长孙无忌很多好处。随后,唐高宗连续两天召开代表大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重臣面前重申废后理由,还是以“莫大之罪,绝嗣为甚”为最佳证据。
    而大臣们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皇后未有衍过”,二是武则天的身份不合适。原告方和被告方,都没有提到比无后更可耻的谋杀公主事件。试想,如果该事件属实,唐高宗固然理直气壮,即使由于家丑不可外扬等原因不便公然宣讲,也势必通过各种暗示逼迫被告不得参与辩护。
    总之,谋杀公主事件并非废后的原因,所以反证,武则天的诬陷一点作用都没有,但史籍上却浓墨重彩地记录这个子虚乌有的事件,有些还将之作为废后的根本原因,本身就是矛盾的。
    从作案现场上看,有很多学者都提出,武则天没有谋杀的时机。要想栽赃,必须保证没有第三人在场,那么武则天必须算好王皇后进出的时间,并且要像鬼魅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杀人栽赃的过程,这是职业杀手的本领,武则天应该不会。
    试想,武则天做这么龌龊的事情,不能制敌于死命,冒风险极大,毕竟她还是个人——一个生了女儿的母亲,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如此铤而走险。

  造谣都心虚的事,居然堂而皇之地载入“正史”  

初唐四杰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共538字,没有一字提及武则天杀女的事件,也是值得怀疑的地方之一。
    当时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写的这篇文章,其目的就是为了丑化武则天的形象,也有政治动员的功效,谩骂无所不用其极。其中甚至有“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根本没有的谣言,但再如何捕风捉影,也没有提及武则天杀女栽赃事件。
    如果武则天真做了这种事情,哪怕只是制造了一些谣言,骆宾王会放弃这样诋毁她的大好良机吗?以骆宾王的才学和想象力,加上绝好的造谣时机,都没有渲染这个最值得渲染的事件,可见这个事件确实是不存在的——虚伪到就算造谣也不可信的程度。
    因为中国文明传承的复杂化,历史研究中往往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历史如果随着时间推进、在没有任何补充史料的支撑下,突然清晰起来,有时候就是后人编造的结果,而非史实本身。
    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太唐新语》中并没有出现武则天杀女嫁祸的记载,最早出现类似记录的是《旧唐书•武则天本纪》,且在正文中没有录出,而是在相当于补充说明的“史臣曰”中提及,也只有简单的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到了《新唐书》中,这段记载却莫名其妙地丰满起来,写的有声有色,犹如亲临。武则天如果真要做这种事情,那是打死也不能和别人说的,如何就变成现场直播了呢?这是历史的矛盾处,恰好证明了后人杜撰的痕迹,“欲彰弥盖”。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传说中的“太史简”、“董狐笔”,大概只是传说而已。
    从常理上“推测”,小公主的死亡,最大的可能性在于猝死。科学上已经论证,每千名婴儿中,尤其是早产婴儿,会有1~2名猝死率。大概是由于肌肉内脏的发育尚未完善,造成机体供给系统紊乱,突然毫无缘由地死亡。在古代监护医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事情的发生率应该只高不低,武则天最多利用了猝死事件,而不是一手策划了谋杀事件。
    再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在冬季,取暖用炭,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生成可导致婴儿窒息的一氧化碳,小公主死于中毒。
     在《唐会要•天后武氏》中,相对就要客观些:“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唐会要》虽是北宋王溥编辑的,但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一手材料——唐德宗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唐宣宗时期崔铉的《续会要》,并因此为史学者作为比所谓的“正史”更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由此可见,这并不是偶然。
    在读史,停留在意淫和自我陶醉般的感官享受中,是毫无价值的。

可怜的中国女人们  

把小公主的死亡和王皇后的废黜联想在一起,并不是没有目的的。
    历史为什么要这样记载呢?
    虎毒尚不食子,一个母亲,能为了自己的“物质”欲望(权且把权力等虚幻的享受也看做物质欲望的一种),亲手杀害襁褓中的亲生儿,这是多么可怕的妖魔啊!中国的历史向来是男人的天下,近代最著名的败家娘们慈禧,尚且只能垂帘听政,不敢公然站到前台指手划脚。她一个武则天,凭什么就能将千万男儿玩弄于股掌之中!
    众多巧合的因素固然存在,已发生毕竟是已发生,为了男人们的脸面,有些场子是必须找回来的。于是,则产生了很多历史性的传说:从妲己乱政,到西施误国,再到吴三桂著名的“冲冠一怒”。
    武则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人,她将贞观之治延续了下去,单就门阀制度而言,她是第一个打破规矩,采用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的领导者。
    但她是个女人。
    女人怎么能比男人更伟大呢?尽管她已主宰天下,但还是要犯错误的么!我们可以看不到她对科举制度革命性的改革,但一定要看到她“酷吏”制度造成的恶果;可以看不到她温柔贤淑的身影,但一定要看到她杀死亲女的狰狞;可以看不到历届帝王的三宫六院,但一定要看到她后宫“面首”(男宠)的谄媚……
    这就是中国女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即便是五千年唯一的女人。
    至今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五十公里外乾陵的无字碑下,是武则天最终的埋骨之地,也许代表了这个女人对社会的嘲笑、对历史的控诉,以及对现实的种种无奈……

 

学者旁白

  • 黄正建(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

    武则天之母杨氏不像出身于“有学行”的隋代宗室,也就是说不像是杨达的女儿。 我推测武则天之母杨氏可能就是与武士彠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即生活在今山西地区的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所以当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还没有编造她母族身世时, 就本能地封她母亲为“代国夫人”。只是后来可能觉得这样容易暴露其母出身的事实真相(仅陕西地区古属“代国”),才又找了个不含地域色彩的词汇,封她的母亲为“荣国夫人”了。(《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

  • 王永平(扬州大学教授)

    对于武则天的宗教信仰问题,传统观点多认为武则天佞佛抑道。但从泰山保留下来的历代帝王行道的碑刻来看,武则天对道教是颇为迷信的。她不但亲临泰山参加了封禅大典,而且还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

  •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由于后世史家要防范"女皇"的再现,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