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界 导航 高德:解析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频发背后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8:21
  
       这次中东政局动荡,从全球范围看实际上是新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国际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在该地区的一次“板块地震”        自2月16日以来,反对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的游行示威从利东部城市班加西开始,蔓延至首都的黎波里。期间,利安全部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伤。鉴于利比亚局势紧张,各国已陆续展开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行动。

  卡扎菲24日发表了政局动荡以来的第二次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在冲突中的死难者表示遗憾,但同时警告如果抗议者继续行动,将导致国家的混乱。此前,利比亚国际慈善和发展机构主席、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曾警告说利比亚有发生内战的危险。

  利比亚是继突尼斯、埃及之后出现政局严重动荡的第三个阿拉伯国家。多年来相对平静的阿拉伯世界接连发生“政治地震”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阿拉伯世界的范围及特点

  阿拉伯世界是阿拉伯国家的统称。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世界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亿。这些国家包括:西亚地区的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也门和阿曼等12个国家;埃及、苏丹、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北非7个国家;东非地区的吉布提和索马里以及太平洋西部的科摩罗。这22个国家均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

  阿拉伯国家的政体不尽相同,共有8个君主制国家,其余的14个国家均为总统共和制。其中,沙特和阿曼实行君主专制,阿联酋为特殊的联邦君主制,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摩洛哥等5国为君主立宪制。埃及、苏丹等14个国家为总统共和制。君主制国家“王位”传承为世袭制,或传位给兄弟,或由儿子继承;而共和制国家,则由选举产生,不过近年来也出现了父传子的现象。22个阿拉伯国家中,有的宗教色彩很浓,有的则更加世俗化。

  1945年,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也门和约旦等7国代表在埃及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正式成立。目前,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均为阿盟成员。阿盟现任秘书长阿姆鲁·穆萨曾是埃及外交部长和多年常驻联合国的代表。

  在国际事务中,尤其在中东问题上,阿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扮演着阿拉伯世界“代言人”的角色。2002年3月,阿盟根据沙特提议,通过了旨在结束阿以争端的《中东和平倡议》。该倡议同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和338号决议一起,成为解决中东问题和巴以争端的重要依据。

  人们在提到阿拉伯世界时,往往容易与中东国家混为一谈。其实,中东大部分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国家都不是地理概念。追本溯源,所谓中东地区,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因此,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塞浦路斯。

  中东不仅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而独享重要战略地位,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产地。2009年,中东地区累计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32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5.6%;原油日产量2000多万桶,占世界日均产量的近1/3。天然气储量也极为可观,仅海湾国家就有48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储量的33.4%。正因为如此,中东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成了大国争夺和美国谋霸之地。

  阿拉伯世界动乱的原因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继赞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动乱有如下几点共同的深层原因。

  其一,民生凋敝、百姓贫穷是动乱主因。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约旦和摩洛哥等资源相对匮乏的阿拉伯国家,似乎已被经济全球化抛弃。2008年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更使这些依靠旅游业和外来投资的国家雪上加霜。以埃及为例,多年来埃及人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相反,抱怨“今不如昔”的人越来越多。

  其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据统计,占埃及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55%;占人口20%的中产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27%;占人口60%的低收入和贫困阶层只拥有社会财富的18%。

  其三,失业率攀升是年轻人不满乃至上街示威的重要原因。阿拉伯穷国的失业率一般都在30%到40%,甚至更高。在阿拉伯国家中,埃及和突尼斯的国民受教育程度较高,许多人都能享受大学教育。但是,毕业即失业,自焚而不治身亡的突尼斯小贩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四,腐败现象严重。再以埃及为例,贪污受贿、收回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埃及人的工资很低,公务员的月工资一般不会超过人民币1500元。这在埃及属于中下等收入。然而,一些官员却常常能住好楼房、开好车。

  其五,体制僵化、改革滞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执政多年。83岁的穆巴拉克在位近30年,本·阿里当政23年,萨利赫已在也门掌权33年,利比亚的卡扎菲1969年上台执政至今。另外,“世袭制”也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民众对此颇有微词。

  新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国的中东战略调整是中东地区动荡的外部因素。欧洲外交关系研究会旅美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高思认为,中东局势动荡的直接外部因素是美国中东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权力真空。

  高恩指出,美国政府对伊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造成伊拉克连绵不绝的内乱,而“大中东民主计划”直接导致了被美国视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在巴勒斯坦上台,“这两项重要中东外交战略均以失败告终,加之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迫使奥巴马上台后在中东战略上采取守势,特别是美军从伊拉克撤出,成为新世纪美国战略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互联网在阿拉伯国家缺乏必要的监管,有着西方背景的社交和微博网站对阿拉伯世界的局势动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理查德·杰拉格森说,埃及的抗议者通过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及手机短信相互串联,短时间里就动员了20万人走上街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魏超说,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互联网信息资源,形成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社交网络难以监管,偏激言论容易乘机传播;传统媒体中的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传播中进一步强化,敌对势力得以更迅速找到煽动与颠覆的借口;西方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因而更容易从技术上进行反封锁。

  对地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欧洲智库专家认为,中东主要国家的政局动荡势必对当地政局乃至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次中东政局动荡,从全球范围看实际上是新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国际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在该地区的一次“板块地震”。

  专家提出,当今世界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以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二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三是中东的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序列,但其或地处国际航运要冲,或拥有石油资源,共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把它们凝聚到一起,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雅宁表示,全球化进程让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中东的伊斯兰国家历来是大国角力的重点区域,“过去这一地区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动荡,是基于大国角力下形成的一种‘易碎的均势’。美国和西欧的经济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振兴是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最显著的变动,必然会打破伊斯兰世界‘易碎的均势’,动荡在所难免”。

  专家指出,目前就多米诺骨牌式的中东政治动荡下结论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这是中东伊斯兰国家进入新一轮大调整期的开端,该地区将经历一次影响深远的地缘政治大洗牌。

  其一,在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和以色列的“美好关系”将会终结,中东政治格局也会为之一变。

  欧洲政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让·阿亚迪认为,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问题,过去30多年中,埃及一直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穆巴拉克坚守埃及与以色列1979年签署的和平条约,这一条约事实上是以色列地区安全战略的支柱。

  专家认为,未来无论哪支政治力量在埃及上台,很难有人再像穆巴拉克那样和以色列合作封锁加沙,压制哈马斯和真主党等组织以及国内反以呼声。

  其二,美国将来仍将是中东地区的主导者,但不再是唯一有决定权的国家,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将有所增强。

  阿亚迪说,中东政局的主导者是美国。但美国在中东局势动荡中的处境颇为尴尬:它一方面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考虑要声援民众的“民主诉求”;另一方面,它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扶植新的亲美势力值得怀疑。此外,美国很担心中东的抗议行动演变为反美浪潮。

  2008年3月欧盟正式通过了建立“地中海联盟”的原则计划。这项计划被视为欧盟加强“南下”战略的发轫之举。有观察家认为,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欧盟仍将继续推动建立“地中海联盟”计划,未来欧盟在处理与南地中海国家关系上会更加倚重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