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逍客雨刷尺寸:论坛热帖: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思考--教育--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6:44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在没有宗教占据国人心灵的中国,执政党、政府的行为意识与他们所定义的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素质,反过来国民素质也决定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潜力与未来,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力资源是国家文明与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决定性的资源。当然不可否认新中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可圈可点之处自然不少。但对于一个追求务实精神的民族来讲,站在世界文明进步的大格局之下不断审视乃至反省自身教育中的不足才是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之路,能够采取切实举措去改进这些不足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永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之道。

  可以说,中国近五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当代社会不少令人不安的问题与隐患,与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有着必然的联系;反过来看,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句千言道不明。

  "教育决定国家的实力与未来"应该是在回顾与反思国家历史以及先辈所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接近真理的法则。20世纪初,延续一千四百年之久的扼杀人性与创造力的科举制度废除,是清王朝在连续六十多年被拥有先进文明的外族打得一败涂地后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可是这种对教育制度的变革来得太迟,没有像对面昔日的小弟弟——日本那样,二十多年的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明治维新就为国家提供了无穷尽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又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与当时西方列强水平相当的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仅仅两代人的功夫就使中国这位曾经的老师"甘愿"变成了谦恭的学生,而且随后还多次羞辱与痛打这位先前的老师,此种切肤之痛、此种血泪教训、此种国仇民恨,作为这位老师的后人应该以务实的举措使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国力与民族素质之动力永不枯竭的发动机。从十年文革的诸多后遗症也可以看出,一旦延误了哪怕是一代人的教育,也得后来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勉强弥补人才与科技出现的断层,而国民素质培育落下的课更是长久难以补上。当今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面对新时期文明与进步这一人类发展的主流和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格局,以及抑制物质文明与人性中劣质素质以及畸形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必然导致的信仰迷失、道德沦丧、理想破灭与精神空虚,当代中国教育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和任重道远,虽荆棘载途,然必须以死不旋踵之信仰与破釜沉舟之气概方能达成。故首先有必要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以及人性与人文的角度,对近三十年以来中国教育进行理性和深刻的反省,为此将当代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与后果总结出来,不仅显得必要、及时、迫切,而且是正本清源之法、釜底抽薪之道与一劳永逸之策。

  第一是中国的学生学得太累。从世界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宏观角度来看,当今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与往日科举的十年寒窗相比可以认为是有过之而不及,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课余作业(包括自愿或不自愿参加课外有偿补习的作业)之多之重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早上起来只见星辰晚上就寝又见孤月是许多学生一日作息的始与终,特别是到了各毕业升学阶段,往往是每日六七节的主课、四五张的试卷,这还不行,到了周末和假期还要参加收费高昂的校内外补习班,总之,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数千个日日夜夜,学生的头脑与精力全部围绕着在过来人与外国人看来毫无必要与画蛇添足式的所谓知识来转,以至到了整天穷于应付、神经紧绷、头昏脑胀、腰酸背痛的境地,于是数年下来普遍的高度近视、驼背、贫血、脊椎变形、消化不良、发育不良自然成为中国特色教育的主要副产物,昏倒在教室、猝死在寝室这种教育悲剧也屡见不鲜。到了中考高考前夕,学生身体的极限承受能力更是屡创新高,早上四点起床者有之,半夜两点就寝者有之,此时条件好的还有什么"鸡精"、"蛋白粉"、"脑轻松"等"核能"营养与健脑品支撑着,不少三餐粗茶淡饭之辈,等到考试一结束,身体与刚重病出院的病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少数人为此还落下终身的病根。

  所以到了考试结束特别是高考结束以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参考书和练习试卷,学生往往是双眉紧锁、双眼怒瞪,可谓愁云惨雾、欲说还休、欲哭无泪,上去猛踢几脚者有之,用刀猛砍几下者有之,撕成碎片者有之,更有甚者,干脆付之一炬,恰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无声控诉和无奈发泄。

  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与明白这一道理,就是掌握再多再好的书本知识也很难说与提高学生素质与日后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真的存在非常大的相关性,那么美国这个科技与经济全球第一国度中的学生岂不是早就学得累死掉了吗?还有什么力气来使他们国家长时间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呢?

  现在很多的"精英"通过各种途径移居海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再也不想要自己的下一代吃这种苦与受这份罪,即使那些又想回国发展的人,也有的因其子女强烈地反对而作罢,在这些接受过发达国家素质教育的孩子眼中,国内学生真的好似"苦行僧",国内教室真的好似"集中营"。

  可以认为,将学生从繁重的课本学习与作业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其学习书本知识的负担,是中国教育真正迈进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第二是中国学生神经绷得太紧。中国初等教育的残酷程度与紧张氛围足以与一场决定生死的战斗相当,分数、分数还是分数,升学率、升学率还是升学率,不仅决定学生的"优劣"也决定了学校名气。

  不论是周周练习还是月考、期中和期末考,很多学校的一项非"人道"举措就是排名,不仅是排名,还要张榜公布,并在家长会上大声宣布,名列前茅的自然会暂时洋洋得意,但保持领先优势的压力与下次落后带来的"丢脸"必然给这些心理本来就不成熟、心态本来就不太稳定的学生带来巨大的不安与精神压抑,就有人因为一时考试"失足"加上长期的忧郁而引发精神疾病,重者会永远离开给其带来欢乐多余痛苦的课堂,从此成为家庭与社会的累赘。有道是,连十个手指都有长短,凭什么能让人人都得第一呢?再好的班级也得有人为考试垫底呀,况且每个人的天资本来就有差别,反映到有分数差别也是正常的呀!与此对应的是,真正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这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建立和谐社会的东西,却成了中国教育的盲区,要么不知道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形式是什么,要么对尚存的一点人文教育由于不与升学等直接挂钩而置若罔闻,更不明白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发挥其科学素质的决定作用。

  昂贵的学费也是造成学生精神伤害的罪魁祸首之一,当今的中国,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不少地方从高中开始每年的费用都在万元以上,超过60%以上家庭一年的净收入,从高一至大学毕业的总费用最少也得7万以上,是二十年前的40倍,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也才增长20倍以上,普通家庭的纯收入增长呢?大约在4~5倍左右。以大学收费为例,前些时候有报道称,经过抽查发现中国高等院校每年有几百亿的收费没有任何合法的理由以及说不出用到哪里去了。可怜的是这上千万的莘莘学子与他们背后的父母,这多收的几百亿会致使多少家庭陷于贫困、将多少父母推入绝境。读书把家里读穷、读书把二老逼疯、读书读成堕落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真实写照,轰动华夏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贫困在教育中的典型恶果,当然还可能有无数个准马加爵由于自身还有些自控能力而没有做出此类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可以说由于近乎"天价"的学费,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亏欠所造成的学生贫困,以及由于极端贫困导致的种种恶果,即使在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以后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阴魂"将长期笼罩于这个社会上空和人们心头。

  近一时期以来,国家领导层也开始将解决天价学费问题纳入到工作的重点之中,通过增大投入与贷款等一系列举措来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但愿这些利国利民的工作能够随着国家与地方财力的高速增长而如火如荼地深入下去,树立宁愿少上几个大工程也不能亏待教育这一千秋伟业工程的思想与理念,并贯彻执行到位,让广大莘莘学子尽欢颜。

  造成学费昂贵的一个原因是如今不少学校设施的奢侈豪华程度连外国同行都汗颜,什么带罗马柱的高楼,清一色的大理石地面,像星级饭店式的办公楼与会议室,高档装修的图书馆,等等等等,好像不豪华就显示不出学校的实力,不气派就显示不出学校的风格。当然这些巨额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学生的收费,难道学校的豪华气派就能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吗?看来中国大学的这帮知识分子也没有摆脱千年奢侈浪费的华夏恶习。

  可恨的还有中国教育的各类考试,好像只有把学生考倒考怕才能显示老师的水平与教育的价值,中国考试难度之大也是世界一绝,许多地方考试题目之难令人困惑。2005年湖北某市中考数学的最后几道题,都把考生给看傻了,后来有人指出,除非平时参加了花钱的补习班学习,如奥数之类的,否则连从哪里动笔都不知道,所以中考结束后,初一、初二年级参加各种收费补课的学生猛增数倍,搞得那些补习老师应接不暇喜上眉梢,钱也如流水般进了他们的腰包。可怜那些父母,相当部分下岗在家,平时连几块钱都不敢瞎消费,但无奈之下对子女一小时几十块的补习费却没有丝毫的吝惜,有的甚至将父母一方的工资作为孩子的补习基金,此种补习之恶习之恶果真是令天下人心寒和心痛啊!

  就连沿海某大城市这个自诩为教育发达的地方,过去三年以来中考的难度确实逐年在降低,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众多重点中学校长的反对,理由是太简单不利于拉开学生的档次,新近招收进来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差距太大,无奈该市教委同意将增加2006年中考的总分数和难度,并在几个月后的中考中体现出来了。

  更可笑的是该市教委近几年花费了极大的投入对教材进行改革,即所谓的"二期教改",要求降低、内容精简的新书一发到学校,特别是那些重点学校,不少老师会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书上的内容上课会一带而过,你们将以指定的参考书或学校自编的内部教材为上课的课本",其难度当然是正规教材的数倍,这就是所谓重点中学的奥秘所在,也是学生负担难以减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几所著名高中里,新进的高一新生就要面临难度极高的新生入学摸底考,以及开学后的天天练、周周爽、月月考,可怜那些初中没有"吃过小灶"的学生,即使是以每门平均98分以上(百分制)的成绩满怀希望和自信进入高中的,数学有时也只能拿到二三十分,相对初中的辉煌,失落、巨大的失落往往让这些未成年人羞愧难当、夜不能寐,精神上遭受的打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根本不能愈合。所以说,与西方国家的所谓名校不同的是,中国的名校基本上是靠分数堆积起来的,而不是以良好口碑的人文精神所建立起来的。高分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代表不了什么,看看爱因斯坦、看看爱迪生、看看比尔?盖茨就会明白。追求高分数为代表的应试教育的背后是千万学生的心酸、煎熬、痛苦与无奈,高分数人为提高了整体的学习难度与家庭教育成本,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本来应该使人愉快给人启迪的教育变成了亿万青少年的重担、痛苦、折磨与煎熬。

  有时候家长也是"精神紧张与压抑"的帮凶与制造者,本来自己读书时成绩就平平,凭什么要求子女要达到自己当年都达不到的分数呢?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回家就给孩子加压力要孩子给承诺,无形中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可气的是有的竟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和鄙视孩子的分数与能力,简直就是快要违法的霸道行为,要是发生在某些发达国家,只要孩子或邻居一报警父母就有被剥夺子女监护权甚至蹲大牢的可能,单从这点上看就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为什么称之为孩子的天堂。却不知,各人能力有大小,对于学习孩子只要尽力就行,多一些安慰、鼓励与赞美去造就孩子完整的心理素质与人格尊严,其以后的生活质量往往不会亚于所谓的高分数,这是一个每个家长要明白的道理。

  读书读成忧郁症、读书读成自卑自闭、读书读成人格不健全,是不少当代学生的真实写照,但愿全体国民能够正视这一问题,激发中国教育改革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以期能够加快加深教育改革的速度与广度。 第三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被应试教育所扼杀。强行灌输死板的书面知识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结症所在,所谓死板就是一个问题只要你记住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即可,在学习中几乎没有学生发挥的余地与想象的空间,向老师提问提多了,特别是当问题将老师难住了,多半会遭到老师的冷眼甚至斥责。即使是上物理、化学、生物这样有大量实验的课程,老师演示这些实验的目的不是引发学生对现象以及原理的思考探索,而是要学生记下实验的细节以便对日后的作业与考试有帮助,所谓感性认识最有助于记忆嘛!不少教室里经久传颂的是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同学们听懂了吗?老师,我们听懂了!学生们,真聪明!真乖!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你看你,问这种愚蠢的问题!同学们都懂了,你为什么还没有懂呢?真是笨呀!"

  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示办事的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的称赞与褒奖,不少学校的活动就像事先设定的程序那样,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教条僵化,即把学生像死的机械那样而不是有活力与独立思想的不同个体对待。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了,就像电脑内存被大量占用一样,必然会降低大脑的运转效率,即降低包括想象力、实践力、逻辑推理力在内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开拓能力。满脑子长期A就是A,B就B,C就是C,谁还会将A与B、A与C相联系起来进行扩展思维呢!

  反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在许多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与乱弹琴,幼儿园里除了玩还是玩,小学一至三年级上课还是以游戏为主兼学少量知基础识,四五年级才开始学乘除,中学阶段每天下午全部是兴趣娱乐课,什么健美、游泳、棒球、绘画、烹饪、音乐等应有尽有,回家后所有科目家庭作业的总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上大学更是简便容易,参加对中国学生来讲如同一加一般简单的大学入学智能考试(SAT)与高等学校测试(ACT),再揣上校长或老师的推荐信就可以申请不同的大学了。好家伙,这怎样让人想得通,美国如此"落后"的初等教育凭什么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为什么不是中国?几十年来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给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更没有几个人能够认真探求其中隐藏的奥秘。

  有谁知,现代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尊严、有宽容与合作精神、有理想与科学探索精神、有道德守秩序、有爱心知责任、身体强壮心理健康的,具有初步科学知识与兴趣的民族与国家之未来,这不仅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所谓秘密,也是中国教育今后必须回归的正道。为何如此?其一,人自身创造力与才能的挖掘与表现,其非智力因素(人文精神)起着决定的作用。其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团队合作与奉献精神,缺乏这些人文精神,众人的力量很难集中起来,往往是各自为政、互相封锁、互相嫉妒、互相拆台,难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就变成虫"那样的状况。其三,一旦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控制了一个单位或一个团体,必然是死气沉沉、人心涣散、黑白颠倒,这样的单位会有效益?这样的团队会出成绩?而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与牢狱般度日如年,所不同的是面前没有那几根限制行动自由的铁条而已。其四,尽管社会物质文明比较发达,如果国人普遍缺乏人文精神,虚伪、自私、贪婪、无情、势利、功利将充满整个社会,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中,能有几人感到舒心与自在呢!其五,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岂是区区几年的基础教育就能全部掌握的,在工作中学习的效果有时一年可以抵上四年大学,学习是终身的任务,不可能在人生的头十几年全部完成;同时,在绝大多数行业,由于自动化与专业分工的缘故,70%以上的工作高中或职校毕业生都有潜能胜任,不要过分认为和强调现代化对人智力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观念,现代化让工作越来越简单让生活越来越轻松才是事实,因为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是那些极少数科学精英的专长与专业了,比如电脑、网络与手机,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谁知道是怎样搞出来的?关心那么多干吗?可是这些工具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非常简便,一用就会。

  不少大学教材内容的老化以及与现实的脱离程度尤为严重,以管理学为例,英美等发达国家主要以现实企业中的管理为案例进行解析与研究,很多作业也是以解决现实的管理实例为出发点进行的,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当今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即使在见习与毕业招聘时就对诸多的实际管理问题有了自己经过思考与研究后的感悟与见解,自然很快就可以获得企业的欣赏与认可。如今中国大学毕业生分配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素质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胜任岗位的水平,很多时候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哪怕学历不高其竞争力往往高于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所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其培养学生的方式与高中教育没有多少实质的区别。

  "作业越多越充实,知识越多越智慧"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信念与观念,也是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的主要原因,连许多平常人也为此狭隘而幼稚地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高于美国,只是到了高等教育才落后于人家"的结论,甚至不少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对此颇有同感。

  所以说,当代中国的教育与教育体制难以培养与造就出像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光照全人类的科学巨匠,也不可能造就像微软、英特尔、诺基亚那样的世界高科技企业巨头。不少中国人具有与这些企业中精英差不多的智商,缺乏的只是坚定的信仰、永不气馁的精神、科学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受名利诱惑的定力,以及宽松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社会氛围,中国那些20世纪的科学文化巨人要么是在自由氛围中自我成才的,要么就是有留学欧美的人文底蕴,试问其中又有几位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所造就出来的呢?

  第四是中国学生的天性与人性没有完全得到释放与满足。中国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试图培养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在信仰上整齐划一、在思维上模式雷同、在言语上用词一致、在行动上听从指挥的千人一心万人一面的新一代,学生好像是用于雕刻的石头和待装程序的电脑。

  即使撇开学业的负担不谈,我们的学生也是活得比较别扭与迷惑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天壤之别给他们带来的岂止是不适,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家庭给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营造的环境基本上符合其天性的要求:有啥欲望与要求只管说出来、有啥想法与意见只管跟父母提出来、精力过剩只管通过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发泄出来、觉得受了委屈只管大声哭出来、对任何东西优劣的评价与好恶只管直接表达出来,如此等等,父母不会指责、不会打骂、不会嘲笑、不会刁难、不会讽刺、不会阻拦,因为他们看来这些行为再平常不过了,可有谁知道那就是天性在幼年的典型表现形式,应该能够延续到18岁的成年才正常。

  再来看教学中的课堂,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律围绕老师转,因为稍不留心忘记了老师讲的某些内容,考试时是会吃亏的;要认真理解与体会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不要"胡思乱想"后提出怪问题,因为这可能招致嘲笑与指责,对课堂内容不要有置疑与意见,那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总之一切要沿着老师暗示或指明的方向前进,所谓会听讲会做笔记的学生就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学生;上课要坐端正,目光要全部"洒"在老师身上和黑板上;要尊敬老师,即使是课间休息,也不能疯疯癫癫打打闹闹,否则是没有教养与纪律的表现……一句话,学生就应该是一块块石头,非过老师的"精雕细琢"不能成才,小学生如此,中学生如此,大学生也应该如此。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氛围也是一个压制人性的庞大机器,在这里言不可由衷、言出能祸从、意确在言外、三思而后行,在这里有时虚伪多过真情、谎言盖过诚实、世故胜过直率、城府强过天真,在这里不少人活得不自在、不踏实、不潇洒、不愉悦,人本质的要求往往被异化、被扭曲、被压抑、被剥夺。

  从中国封建帝王社会来看,对于各类"精英"的培养模式,最主要的做法是要求其放弃自身的信仰、性格特性与价值观,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在抑制个性的前提下一切的言行以能够决定其命运之人的意志为宗旨为方向。所以那些能够揣摩与迎合上司意图并付诸行动、城府深心思空的人物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成功率极高,那些不愿抛弃原有的情感与做事原则、良心良知而且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之辈,只有呆在旁边干瞪眼干着急的份了,要命的是这种模式带给社会的往往是黑暗、带给国家的往往是外强中干,不了解不熟悉这些"国粹"的人们,往往撞到南墙都不会回头。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我们要对封建专制社会的种种不良弊端进行解析与反省,以营造素质教育所需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明国家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国民人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与满足,敢于怀疑别人的见解与发表自己的意见被看作有能力、以事实与真理为依据坚持自己的观点被看作有个性、匡扶正义信仰坚贞者就是英雄、趁人之危与欺负弱小就是无能、话讲当面气出当前不会被认为没修养、向权贵与金钱低头会遭到鄙视、以权谋私破坏社会公平与公正将会受到唾弃直至法律的制裁。只有人性不被扭曲与践踏,人的人格与尊严才能建立,有了人格与尊严,才会自动地去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整个社会氛围才有利于各自安心地发挥才能与潜智,其国家的发展才算是迈向正确发展的快车道。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经过数万年的蛮荒、千年的黑暗与争斗,直到近几百年以来,欧洲人才首先领悟与发现解放人性才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必经之路,人性要张扬是隐藏于每个人心灵深处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本能与渴望。对比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我们的人性被压制得太久太沉重,释放人性应当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抛弃已有的惯性思维与理念,使教育成为释放与塑造国民人性的第一站,从而让文明、活力与和谐充满华夏大地。

  第五是中国学生的人格尊严与自信不够。我们的学生在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其独立的人格与自尊、自信也未能完全建立起来,其直接的后果往往是创造力不够、科学好奇心不够、对真理的探索与崇尚不够、对人文人道精神的追求与渴望不够,从而自身很难有资本畅谈建立文明民主与法治的美好国家,以及奢谈重建有信仰、有道德与有理想的和谐社会。

  如果哪个人头脑中封建专制的流毒还没有肃清的话,一提到人的尊严头脑中就立马浮现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尊严这一落后观念。重视人的价值与需求、人人皆平等是人类现代文明世界的人文"始祖",到了今天也没有过时。所谓人格尊严就是在不违反时代、法治与普世法则的前提下,个人性格、气质与品质特性之不可被指责、歪曲与诋毁的神圣性,以及个人享受自由、社会权利与义务主体资格之不可被亵渎、排斥与剥夺的完整性。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天生就有被人尊重、重视与认同的心理需求,也有自由自在后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渴望。同时个人信仰、道德与个人人格尊严也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一个有坚贞信仰与良好道德的人,其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拥有极强的精神支柱,"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是这类人誓死捍卫自身人格尊严之最生动的写照。反过来,如果社会给了自身形成人格尊严的良好土壤,个人也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回报社会,在个人人格尊严基础之上形成的高尚信仰、道德与理想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谐的积极因素。

  个人人格尊严的建立与维护自从脱离母体以后就开始了,学前的家庭培育是建立人格尊严最核心的场所,而学校教育是维持、发展与稳固人格尊严最重要的社会场所,它既可以重建在个人在家庭里没有形成的人格尊严,又可能轻易毁灭个人已经在家庭里建立的人格尊严,可见学校教育对个人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个人人格尊严的建立、发展与稳固是自身与社会他人互动的结果。不管年龄如何,一个有人格尊严的人,就知道自身的责任,即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由于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自然会以宽容、仁爱与合作精神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进而又成为了建立、发展与稳固他人人格尊严的积极因素,如此循环往复下来,岂不是人人都有了人格尊严,至此,社会良好道德的形成、国家民主法治的建立就成为了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与愿望,文明和谐社会当然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局。

  同时,人格尊严也是个人自信心树立的前提条件,一个不被他人尊重、性格被他人指责或丑化的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与潜能,也不会轻易地发挥出来,而压制包括建立自信心在内的人性是中国千年封建专制的一贯做法,也是中国人能力与潜能不能得到发挥并导致在近代国家远远落后西方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尊严必然会导致自信心不足,其诚实的一面就很难给其带来充实与愉快,经过多次的挫折与磨难,会滑向过分谨慎乃至虚伪,其虚伪性就会比较明显。虚伪之人的三个典型特征就是凡事不讲真话、有意用言行掩盖自身或工作的缺陷以及有预谋的弄虚作假。对普通国人来讲虽然虚伪是一个很大的坏毛病,但仔细地追本穷源可以发现这个毛病应当是被历代统治阶级给逼出来的。其一,统治阶级一向惟我独尊,在近似血腥的铁碗高压下,谁敢在他们面前说半个"不"字,多是违心的赞美之词、违意的卑躬屈膝,会说假话者以及假话说得像真话者无疑会得到赏识与重用,直言不讳者即使忠君爱国往往也会被叱责为"不识时务"或"不识抬举",有好下场者不多见。此种歪风上行下效两千多年,国民自然对此道驾轻就熟、乐此不疲。其二,统治者好大喜功,取得一点成绩就非常希望得到下面的歌功颂德,于是那些像和珅般专于阿谀逢迎之辈自然是飞黄腾达一路顺风;统治者对交办的事情最气愤的是被搞砸了,做得越好越满足,底下的人当然不是傻子,心领神会后就是一片片隐瞒、歪曲和夸大,明明是歼敌五百上报时就变成三千,灾荒饿死百万奏章里却只写六万,还曰"得亏圣上的英明与洪福,灾害如此之大,损失却是如此之小,吾皇万岁万万岁呀!"如此等等,不是个别,而是千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三是统治阶级的奢华腐朽,以官员的工资为例,千年以来都不太高,但要升官往往是明码实价的买卖,代价付出了,自然要通过巧立名目、巧取豪夺与贪赃枉法来获取回报,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皇宫的华丽与官员的富贵成了百姓心中的向往,财富自然成为不少人追逐的第一目标,为此嫌贫爱富、贪图虚荣、坑蒙拐骗、虚情假意、假冒伪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所以说,国人的虚伪是有历史的,是有来由的,虚伪带给国家的是歌舞升平下的空虚与不堪一击,带给社会的是隐藏矛盾与危机的表面有序与稳定,带给国人的是思想的枷锁与自由的牢笼。

  中国封建时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对指定的信仰要无条件的信奉、对指定的权威要无怀疑地崇拜、对指定的理论要无异议地信服、对指定的任务要无条件地执行。不顾场合流露或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将被视为天真幼稚,坚持自己哪怕是正确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将被视为自大自负,验证与探求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论与科学将被视为异想天开,总之,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人云亦云、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惟命是从才是"理想"的为学子之道。如此哪里还谈得上个人人格尊严与自信心的建立与发展呢?

  只是到了20世纪初,当中国开始引进西式教育后,千年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理念才慢慢有所改观。但是近五十多年以来,中国教育形成的利于学生人格尊严建立、发展与稳固的环境氛围是忽明忽暗、时好时坏,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理论理念与体制机制,这也是中国教育当今与未来不得不正视与解决的难题之一。

  以大学教育为例,蔡元培老先生倡导与实践的北京大学之"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以马寅初、胡适、梁漱溟等一大批信仰坚定、人格独立、品德高尚与学术卓越为代表的一代大家更是如流星般一去不复返。甚至有人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中国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活跃期与快速增长期,这主要得益于割据动乱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一大批至今难以逾越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文明与思想启蒙做出的杰出贡献,还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代表的良好思想与学术氛围大学所培养的一大批具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高素质社会精英,这批精英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即使在21世纪当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中,仍然如日月星辰般高山仰止。

  第六是中国学生只抓学习成绩这一点形成的急功近利心态。一纸文化考试定终生是导致中国学生急功近利心态与行为的罪魁祸首,这就是平时表现不重要、道德情操不重要、品性优劣不重要,所有的目光与精力都汇聚到考试那一时刻,长年昏天黑地夜以继日地学习,满脑子装的是预习、学习、复习、考试,再预习、再学习、再复习与再考试,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没有必要去反省与提高那些对素质起决定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即树立坚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坚强的意志与无畏的精神,以及培育包涵善良、爱心、宽容、尊重、诚实、信用、自律在内的人文与人道涵养。

  如果学生们学习实在是"不行",考试老是靠后,就得不到同学的敬重、老师的好评与家长的表扬,被边缘化和自暴自弃往往是必然的结局,接踵而至的肯定是人格尊严被损毁、自律责任被丢弃,感染上社会的不良习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中国的学生自然得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成绩好有"前途"的,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差没有"前途"的,这种单纯以考试分数决定命运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如果将中国教育体系比作一个超级工厂,那么这个工厂的"次品率"无疑是世界领先水平,起码在33.3%以上。即使在那些最后荣登"龙门"的"正品"身上,也普遍存在自私、贪心、难吃苦、难合群与爱虚荣等的不良毛病。

  如今青少年犯罪在所有犯罪中的比例比任何时候都要高,这帮失足的青少年要么是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管教,要么就是得不到教育应该赋予的快乐、理智、自信与尊严,就像一位忧国忧民之士所断言的那样"教育今日不重视每一位学生并为此提供足够的资金投入,那么将来就需要更多的钱来建造监狱!"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呀!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由于缺乏基本的人文教育,不具备应有的道德水准,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没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无法对自身不良行为予以约束。另一方面,他们又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难以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进入合法谋生、自食其力的社会阶层。前不久在某市法院对一起青少年集体杀人碎尸案的判决前,陪审员发出了如此沉重的心声:"本案从庭审到现在公开宣判,我的心里都非常难过,非常沉重。难过的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站在被告席上……我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你们小小的年龄会这样心狠手辣,会这样残忍地对待和你们年龄相仿的被害人。沉重的是你们的犯罪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败……"

中考高考的考试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与指挥棒,一旦哪门课程被确认为不考,好家伙,第一反应是将课本扔掉,顷刻间,由那门无需考试课本以及其残片组成的垃圾就会装满一小箩筐,对于这门功课的结业考试,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为难大家,当然这些课程的老师就会在学校中沦为"二流",所以初中阶段的历史、地理与政治等老师是最没有地位的,因为他们不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效益"。故而,即使是一个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几年的历史地理教育也没有在心中留下什么印象,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会闹出拿破仑大战希特勒的笑话,不知道中国近代为何落后挨打、更不会思考与探求怎样的中国才能保证日后不会落后与不挨打。

  一个解决学生急功近利行为的有效举措,就是将内容各自独立但实际相互关系非常密切的诸多课程进行整合,数理化与生物合并为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政治合并为社会科学,将《论语》、《道德经》、哲学等强化到语文中去统称为人文科学,外语的难度降低,能进行熟练的日常会话与简单阅读即可,这样有时间学习除英语的其它语种,如亚洲国家的语言以及德、法语等,对于一门语言,只要熟练掌握日常会话与简单阅读(大学再进行有难度的学习),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需要运用到此语言,凭中国人的聪明,半年即可彻底解决问题,不会因为语言的不通而影响工作,所以说第四门课程为外国语言,即包括英语在内的两门外语,切记只要入门并获得在日后的应用中能独自提高的能力即可。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通过十几年的外语学习,真正在工作中有机会运用的也不会到大学毕业人数的20%,反观现状,中国人在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方面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远超过任何一门其它的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应付考试(包括硕士与博士的入学考试,真的难以相信上硕士前的十数年英语学习就不能满足以后的需要?)与各类职称评定,难道有人在"痛恨"之余公开称英语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毒瘤,读硕士要学英语,读博士还要学英语真是中国一绝世界独有呀!所以英语教育是中国非学校教育中一个非常赚钱的产业,一年的产值至少也有几百亿,与英语教育如火如荼现状相对应的是,我们学生的母语水平确实不敢恭维,很多人连写一个简单的活动通知都让人看不懂,不少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也是错字、别字连篇,其逻辑性、非歧义性更是不用提了,总之作为中国人强调、重视与提升其自身的汉语水平才永远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第五门课程应该是综合了体育音乐、绘画园艺、烹饪游泳、紧急救护、自我安全防范与保护等在内的生活科学。

  这样一来,即使到了高中,只要轻松带上五书本就可以上学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差不多了,并且这五门科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中考或高考,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实践与创新能力、道德修养等才会有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可能与途径。人为地区分文科理科是中国教育效仿前苏联的一大"特色",美国高中通行的是学分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等来选择课程,并且学生的平时成绩、日常行为、社会公益活动与道德修养等皆是学校推荐上大学时会重点上报的内容。

  由急功近利导致的假冒伪劣如今也成为中国教育难以否认与掩盖的硬伤,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严重与突出,其一是文凭管理的混乱与丑恶,在个别学校只要花钱或有门路,即使没上一天课也可以搞到一张正规文凭甚至还配上伪造的完整学籍记录,那些富贵之辈,交上巨额的学费后,学校就有人堂而皇之为之考试或写论文,向金钱屈服与低头是最严重的侮辱斯文与先贤的行为,并极大降低高校的整体声誉,孳生了腐败、不公与道德沦丧,中国的高校文凭在发达国家很难承认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其二是高校教育质量之日益低劣化,如今不少教师包括教授成天所想的事情是如何赚钱、如何出名以便日后好赚钱,很少有人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花光了国家或企业的巨额研究经费而没有出半点成果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了评上教授或出名而抄袭他人成果的丑闻时有发生。与以往相比,中国的高校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国家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投入,但在拜金主义氛围的诱导下,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就是所谓学生的科技素养即使与二十年前相比也不一定有所提高,诸多老牌名校由于其毕业生质量的逐年下降在民众眼中的地位已经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中国没有一家高校能够进入世界权威排名的世界高校前150位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如今高校不少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在下滑,有的翻译点外文资料就是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成果,东拼西凑点资料就是专著,到企业机关讲课准会拿教授或博导的光环蒙人,有道是"教授教授,一教就擞(露馅),博导博导,一驳就倒"。某些大学的过来人是这样评价当今高等教育的:"什么四年大学,简直就是高中教育的延续,干脆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改叫为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好了!"

  其三,少数高校教师的师德就更令人厌恶甚至作呕了,学生考试不及格,孝敬孝敬就可以及格;利用教学上的方便与物质上的优势玩弄异性在不少学校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学生作性交易,真是令天下学子心寒与心酸呀!如今高等教育也成为"产业",接受高等教育已经变得普及,对高等学校进行彻底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之事,虽然会触及既得利益者,但也是许多有良知高校教师发自心底的呼唤,否则,这些教育最终"成品"的质量难以提高与保证,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国家的文明强盛就只能是无聊乏味的空想了。

  当今中国教育的有识之士也在不停地探讨中国教育的改革之路,比如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今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与交通大学就通过学校推荐与个人申请、材料审核、能力资格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各自提前录取了300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以复旦大学为例,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复旦大学的选拔。面试前,考生将先参加由学校命题的为时3个小时、全部由选择题组成的"申请资格测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

  在参加申请资格测试的同时,学生必须提供相关申请资料,其中包括一张个人基本信息表、一封陈述申请理由的申请信、一份由所在学校盖章确认的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由任课教师提供的推荐信以及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等。根据"申请资格测试"的结果以及考生基本资料,复旦大学对外公布进入下一轮面试的1200名学生名单。随后,学校将主要依据面试成绩,最终从其中录取300名学生。

  此项举措不同于以往高校自主录取中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此次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最大的悬念在于"面试与面试题目能否真实有效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此举一出,备受争议,因为在此前实行的保送生、优秀生自主招生中,考生必须达到规定的获奖级别、特殊奖项等要求,加上高考录取中的一些黑幕被揭穿,依靠面试来选拔学生的公正性曾受到多方质疑。

  对此,复旦大学表示,为了保证录取过程的公平性,复旦大学将专门成立由15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每名考生面试时,由学校随机抽调5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位专家与面试学生交流15分钟,录取结果最终由专家面试小组商议确定。

  "学校的招生过程严格按照'公开'原则,无论是进入面试的考生,还是被最终录取的学生,其名单都将适时在网上公布。" 复旦大学某领导坚定地说:"此次改革坚决拒收'条子生',同时学校纪委书记将亲自参与招生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将接受社会与媒体监督。"

  至于此次改革的初衷,就像有关人士指出的那样:"高分人才并不等同于高素质人才,应试教育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对接。"此次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变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最终培养创新人才。当然,招生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最后结果的可检验性将对日后各个学校的声誉与权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从已经公布的复旦大学面试题目来看,基本上是考察学生的表达、简单推理判断、想象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感知程度、认知程度与某些方面的价值观,至于是否达到了判定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站在人文情怀、人道精神与高尚信仰、人格尊严这一决定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因素的角度来观察,面试题目与内容应该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理由之一就是,在当今的中国什么才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定义与判断标准。

  第七是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利于国家文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信仰。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给天真浪漫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少年头脑中安装一只"定海神针",使他们能够在融入社会后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应该不做,即提供与培养判断是非的准则与能力,这是做人的基准和关键所在,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决定因素。何为准则,就是通过教育给人头脑中"安装"高尚的经得起个人思维与行为验证的主张、主义、对历史和当代杰出人士品德与功绩信服后产生的崇敬与效仿,以及宗教某些教义接受后导致的敬畏与遵从。何为能力,就是头脑中已有的准则对自身思维与言行的约束效力,这是需要对准则运用中产生的偏差、错误、失败与困惑经他人教育或自身反省后达成不折不扣正确执行准则的意识和习惯。一句话,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与塑造人思想的指南针与精神支柱——信仰。

  为达成这一目的,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看,其一,主张与主义必须符合人类文明的普世法则与人性的本来要求,比如"比生命更可贵的是尊严,比尊严更可贵的是自由"、"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是最宝贵的,需要法治、奋斗甚至战争来维护这个平等与自由,一旦失去这个平等与自由国家和社会必然陷于黑暗,对谁也没有好处"、"社会应该充满正义、正气与公道、人道,这是人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础,需要每个人的贡献与维护"、"决不能向邪恶低头与屈服,它会得寸进尺地破坏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对侵害与残害他人利益和身体的行为应该有所作为,否则迟早也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为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社会的奉献中才能体现"、"国家文明、民主与强盛是人民幸福的源泉与保证,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执着追求的目标和神圣捍卫的对象"。中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推崇的信仰更是灿若星辰、浩如烟海与博大精深,《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的"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王勃的"穷当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苟利国家,岂以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的"惟天下之诚能胜天下之伪,惟天下之拙能胜天下之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皆应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源泉。

  其二,对民族历史杰出人物以及其杰出历史功绩的颂扬要实事求是,不能带有时代意识形态的烙印,以及避免只表功绩不提过失将其美化成高不可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和圣人的非正确历史观,教育应该颂扬的不仅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历史功勋,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体现的坚贞而伟大的信仰与人文精神,后者才是造就其杰出的源泉与动力所在,也正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吸取与仿效的对象,如今破坏这一原则的一种形式是充斥银屏的帝王妃子戏,美化的丰功伟绩背后没有丝毫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给观众以信仰困惑并会强化人心中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腐朽奢靡、成王败寇的不良意识,以及崇拜强权与羡慕、容忍、欣赏专制的心态,久而久之,还可能从强权与专制形态中体味到快意和快感,真可谓是信仰之毒药与精神之鸦片也!对当代杰出人物与贡献的评价要慎之又慎,要经得起历史与民心的检验,要从其信仰与精神中挖掘出有益的东西,对于经济名人如果是暴富(包括投机致富、官商致富、垄断致富、腐败致富以及其它违法致富)之辈就绝对没有赞扬的必要,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果。对于国家精英的歌功颂德更是没有必要,一旦形象由于种种原因给毁掉了,学生的信仰就会产生严重的动摇与危机,甚至导致一代人信仰全部消失的可怕结果,阻碍社会与国家的文明进步。总体来说,对当代杰出人物尤其是国家精英,在其死后可进行初步的评价,得出其信仰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东西,然后是十年后的"小评"、五十年后的"中评"以及百年后的"定论",这才是有利于信仰教育的正道。

  其三,可以将宗教中,特别是佛教中的一些思想精华通过不同的转化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建立一种类似宗教的思维方法。世俗之人哪里知道,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不仅是一种哲学的思维结果,而且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对宇宙万物不可抗拒之发展规律的大彻大悟与身体力行,比如对人们善恶与(结)果内在联系中就有这样的表述"那些善、恶业所产生的善、恶果,纯粹是受自然法则所统治的自然现象,能自动分做出绝对公平的裁决,不是由像上帝的权威所做的判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论有任何的理由与借口,人都不能做出有损他人的事情,因为这个恶果终会以不同的方式报应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个法则是经过有智慧的人类经过几千年的体验与总结发现的自然之道。就像常人所熟知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人要以宽宏与慈悲、诚心与感恩、好施舍行善事……这些与国人追求的建立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多么地相似。

  当然这种教育形式与执政党的信仰和意识形态不相一致,但从很多国家的教育实践来看,宗教也是中学或者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完全有理由先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君不见如今各大寺庙烧香拜佛的民众还少吗?如其对宗教一知半解,不如将其中有利于国民修养、社会和谐的精华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形式转化后作为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

  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社会影响与知名度,是具崇高信仰与人格尊严于一身的杰出教育家校长所决定的,如北大、清华之蔡元培、梅贻琦,南开大学之张伯苓、交通大学之唐文治,浙江大学之竺可祯,在这些"旗帜"带领下铸就的一大批具有崇高信仰与人格尊严的学子,对当时社会文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岂止是令当代知识分子仰慕、崇敬、汗颜与自愧不如?对于当代中国大学而言,其办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校成为学生人格尊严塑造、人文人道情怀培育和信仰道德修炼的家园,这正是造成我们大学与西方大学差距的本质特性之一,为此没有众多集崇高人格魅力、人文修养与道德信仰的校长是达不到这个最高境界的。

  当代教育在培养与塑造学生信仰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这是中国教育难以满足社会文明发展对国民素质要求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和谐社会梦想的最大障碍与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国家的民众没有信仰,这个国家就不会有信仰以及国家意志,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富强之国,这个国家的未来是模糊的、无法确定的,甚至是毫无前途的。学生没有信仰,其言行就没有了方向,道德水平自然不能提高,道德的欠缺又直接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与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必将恶化,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诚、信任、关爱与合作,自私、虚伪、冷漠、欺诈、势利将覆盖人的本性,国家与社会如同国民的牢笼而非乐园,并逐渐远离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道。

  对于个人来讲,没有信仰难有理想,没有理想生活就缺乏激情与动力,更不知生命的意义为何物,不管贫富,都活得不坦然、不踏实、不充实,好似断了线的风筝飘到哪里算哪里,穷者往往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甚至叛离社会、铤而走险,做出遭报应与法律制裁之事,视自己的生命如儿戏;富者往往是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甚至得意忘形、胡作非为,以至将自己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此种人生,活得别扭活得心累,难以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真谛,可以说白在世上走一遭。

  以上种种中国教育弊端之所以能够延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育的真正目的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共识,没有共识自然谈不上改善的计划与行动,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应该是第二位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与社会和谐。例如国家在制定达到小康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蓝图时,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对国民素质提出具体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人这个核心的目标参数,其它目标不仅难以达成,即便是勉强达成了其社会环境也不会比今天好多少。

  只要能够站在人文、人性与人道的立场上,以国民综合素质决定国力与国家未来的理念,下决心摒弃压在中国学生身上的种种"枷锁",那么,我们将欣喜地发现改革中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何止千条万条,而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教育能够造就千百万在思想上信赖真理、公正公平、人格独立,在行为上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守法合作、仁慈宽容、照章办事、不推卸应负的责任、以和平方式处理争执、不畏权贵、同情弱者,在性格上坚定、坚强、不虚伪、敢于直言、善良热情、自控自律,且具有一定科学知识与素养的一代新人,也就从根本意义上有了迈向和谐进步的永不枯竭的资本。会令很多人感到诧异的是,以上这些学生素质要求的描述基本来自美国的中学生守则,其它西方国家的也都大致如此,可以想象得出这也许就是美国何以强大与能够保持强大的奥秘所在。至此,有人会跳出来大叫乃至大骂,难道中国的学生守则就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吗?当然不是,其问题在于守则没有逃出我们常犯的老毛病和千年的惯性思维——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也即守则基本上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描述而非对达成这些结果所需学生素质的要求,从而缺少可操作性和检验性,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的素质特性就像以上描述的那样,那么中国学生守则提出的行为结果的实现不就是举手之劳、纲举目张、水到渠成的事吗!中国人皆熟知"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可就是没有将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国家的GDP就如同学生的考分、国家信仰与社会道德就如同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的观念应该成为国人尤其是执政层的共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七种教育结果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到学校以及教师的身上,因为教育的体制不是他们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他们左右的,教育的内容更不是他们制定的,他们只是教育的执行工具,要说负责任,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教育的领导)应当为牟取私利巧立名目的滥收费感到耻辱,应当为课堂授课的不专心而私下收费授课的热心感到愧疚,应当为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影响教学感到不安,更应该为将手中的权力与方便为手段要挟伤害学生的行为感到无比的耻辱……

  全体与教育相关的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106年前我们的先贤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上经过痛定思痛后所发自肺腑的呐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早日让这个呐喊变成中国的现实,则上可告慰伟大的祖先,下可无愧于未来的子孙。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发展与未来完全由这个国家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与制约,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彻底审视与反省当代中国的教育与教育体制,使信仰、人文人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当务之急,任何的犹豫、迟缓与抵触只会使人们向往的素质教育难以出现在华夏大地并从根本上制约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