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参加来吧冠军:太極拳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9:28

太   極   拳   史 

         太極演變              傳承系統              太極原由              四大支流              參考資料

太 極 演 變

談起太極拳的起源,至今尚有爭論:在電視、電影及小說等的傳播下,使得許多人將太極拳認為是武當張三丰所創,實則尚待考察。不過根據學者推論:張三丰乃武當一丹士也,何來武功之有?就算有,試問又有何人可證明他使得便是太極神拳?再說武當山上有八宮、六院、二十四庵及七十二觀,就連當中的樑柱都銅做的,如此宏偉之建築,光是運建材上山就非易事了,又何況是一個丹士?因此"張三丰創太極拳"一說,疑問實乃甚多。現今武壇中較大眾的說法便是:太極拳源自明末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公。諸多武術考證家認為:明人重實戰,清人兼養生。而太極拳便是在這個時代轉換的背景中,繼承開展逐漸修訂成形的。

太極拳在陳家溝內,至今已有著老架及新架之分別,當中各有妙造。而鄰村的趙堡鎮圪璫兩地,也有著別具風味的趙堡架及忽雷架等小架的流傳。雖說陳家溝世代人才輩出,但當時因為風氣的保守而不傳外人,導致拳法流傳不廣,成了只屬一家一姓之長技。後有河北楊氏因緣習得祕技返回家鄉授徒,拳技保守之況方得突破。後因楊氏三代研編,演出目前流傳最廣的"楊式太極拳"。受其影響的更有武式。兼學陳楊二家卓然而成的,還有武式,影響孳生的更有李式及郝式……等。

 

傳 承 系 統

太極拳整體傳承系統介紹     

 

太 極 原 由    

         明洪武七年(1374年),陳家一族由族長陳卜率部分族人離開山西省洪同縣大槐樹村,移居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因陳卜為人忠厚,深為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莊” (解放後,陳卜莊并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後因陳卜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因此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揚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故常楊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卜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于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而”陳家溝”之名也不脛而走。從此,陳氏族人就以當年率眾遷居河南的族長陳卜為始祖,世代相傳。後來該地盜匪作亂,不時騷擾百姓,陳氏族人見狀挺身抗敵;為了打退盜賊,保護自身的安全,人人勤練武藝,從此武術和陳氏族人結下不解之緣。

 明末清初,陳家溝九世祖陳王庭(1600一1680),曾在山東掃蕩群匪,賊聞名不敢逼近。傳聞當時河南省登封縣的貪官逼自農民繳交重稅時,武舉李際遇表示不服,欲召集叛軍上嵩山少林寺的御寨抵抗。陳王廷與李際遇原為舊識,就前往勸阻李際遇登嵩山,途中為叛軍所攔,並射箭攻擊,不料陳王廷竟巧妙地閃避,令叛軍瞠目祚舌,心中無不佩服。

 在他年老鄉居期間,綜合了生平練武之心得,參揉各家拳術之所長;特別是繼承了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不尚花巧,必求實用的精神,再依據太極陰陽之理並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編創出長拳108勢、十三勢長拳、炮捶、及紅拳等諸套拳法。而陳氏拳法卻很少外傳,子孫們也大致僅守此習慣.極少的幾個例外如:在李際遇歸順滿清後不久,卻被借故族誅,部下蔣發投奔陳王廷習得了陳氏拳法。到了陳氏第十二、十三世時名手輩出,而太極拳論一書的作者王宗岳,便是在此時習得了十三勢長拳,也隨著其之著作始有了太極拳之名稱。

 陳氏拳法經歷代研究改進、由博歸約,在十四世時(道光年間)發展成一路十三勢及二路砲捶,而當年陳王廷所編創的其它拳法便漸漸失傳。十四世族人中,以陳長興(1771一1853)武藝最高,據說他在戲臺前看戲,站立在千百人中 (當時農村演戲,身強力壯者擠在臺前,無座位),無論眾人如何推、撞、擁、擠,腳步絲毫不動,凡近其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時人稱為「牌位大王」。當長興公借址於陳德瑚家中的前廳授技時,雇用於陳德瑚家中一河北永年縣籍的長工楊露禪(1799一1871)侍候陳長興十分殷勤,雖數次拜師不成,但由於態度誠懇,終於又再次打破陳氏拳法不外傳的規矩,拜入陳長興門下。楊練拳極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 裝卷歸里,返回家鄉。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與當時八卦名手董海川齊鼓相當,不分上下,剎時名聲大震,太極拳始從鄉村推向城市。後楊被請至清宮王府教授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1883~1936)的修改成拳架舒展、姿勢柔軟、動作要求和順、綿裡藏針,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楊澄甫一生致力於發展太極拳,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從學者千百數,其長子楊守中及得意門生董英傑等人移居港澳授拳,楊氏太極得以傳及海外。

 在陳氏家族第十四世中,除了陳長興外,較有名的尚有陳有恒、陳有本二人,兩兄弟自幼隨父陳公兆習武,在二人的潛心研究下,發展成新的太極拳架 (後人稱新架) 。陳有恒中年時不幸在洞庭湖溺斃,遺孤仲甡、季甡 (雙胞胎),便跟隨叔父陳有本習藝,武藝精進,贏得「神手」之稱號。而當年長興公所傳的太極拳術,以他的四男陳耕耘最為傑出。陳耕紜繼父親之後,擔任山東省的保鏢達十幾年之久;公元一八五三年,林鳳祥和李開方兩人率十萬盜匪大舉入侵河南省北部,為了維護鄉里的安全,耕耘、季甡及仲甡等人,擔任民兵先鋒,迎擊盜匪,並衝鋒陷陣,斬敵之首級。其中尤以陳仲甡的表現最為活躍,在其去世後,被追諡為「英義」。而耕耘公也被山東人立碑以表其之功積。

    仲甡的長子陳垚終身不斷練拳,據說在一年之間,練習太極拳達一萬次之多,並持續二十年之久;他曾跟著父親轉戰各地,功蹟並不比其父遜色。至於弟弟陳鑫雖然不像其兄習武不輟,卻潛心學問,晚年,將父親傳下的太極拳編集成冊,供後人研究,可說是第一位把陳氏太極拳技法編寫成書的人。

    公元一九OO年,山東總督袁世凱偶然看見當年山東人為陳耕耘所立的紀念碑,知道陳家溝流傳優秀的技術和武藝,就派人邀陳耕耘之子陳延熙擔任武術指導,教導將軍子弟習武;當袁世凱奉派轉駐各地時,陳延熙也隨行。在這期間,陳延熙曾經和各地的武藝家切磋技藝,得到全勝的紀錄。返鄉後,擔任懷慶府知府杜嚴的保鏢,應杜嚴所求,教導兒子杜毓澤習太極拳。之後,延熙告老,介紹另一拳師陳名鏢教導杜毓澤。陳名標的太極拳架有別於太極老架,乃源自當年陳有本所編創之新架,經弟子陳清萍加入創意及多年的習武心得,研發出另一形式,人稱”小架”(因陳清萍入贅趙堡鎮,同時也把武藝傳入該地,故小架又稱趙堡架)。而又經數代研發,漸漸脫穎出另一拳架---忽雷架,聽其名便知有如雷之爆發勁,而名標所習正是此技。無奈忽雷架所習者不多,而名鏢又極早去世,可說此技已接近失傳。

而當年楊露禪返鄉時,曾教導一同鄉武禹襄習太極拳。後武慕名到陳家溝求長興公教導,因其年歲已高,不便傳拳,其子耕耘又走鏢山東,於是介紹了 十五世的陳清萍於于他,陳清萍拳架屬小架支流,武禹襄也極下功夫,習得後綜合了楊氏大架及陳氏小架之心得,演變成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且纏綿的武氏太極拳。後有活猴美名的形意高手孫祿堂,隨武禹襄外甥的弟子郝為真習得了太極拳,綜合了先前所學的形意八卦,形成了現今開合鼓蕩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氏太極拳。而露禪公另一滿族弟子全佑,也隨其及其子鑒泉兩代的推研,形成了以柔著稱架式大小適中的拳架。因鑒泉後來從漢姓為吳,故後人稱他們所使的拳為吳氏太極拳。

雖說太極拳當時在北京,隨著眾人之推廣,早已樹立其獨特且別於其它武術風格之一派,無奈卻也迷漫著一片將太極拳柔練的風氣;陳氏太極之面貌也始終未得世人所見直。到陳氏第十六世陳延熙之子陳發科,被友人請至北平公開發表陳氏太極,才真正被傳開。據說當時陳發科一上臺便做了個金剛搗碓的動作,剎時地動窗搖,在場人士全部呆住所;有人不僅疑惑著:這是太極拳嗎?看著陳發科又跺步又搗拳,一會兒跳躍一會兒跌岔,且擊拳虎虎生風哈聲大喊的,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陳氏太極也因此一舉成名;登門拜師的不在少數,半途而廢的也有許多,可想而知其之難易度。

陳氏太極由編創而博而精,以至定型,經過了六百年的悠久歷史,何以至今尚為人所陌生?跟據發科弟子潘詠周所歸納六點得知:(1)因陳氏家傳拳藝外姓得傳者少,所以流傳不廣。(2)因外姓得傳者,以得來不易而視若珍寶,不肯示人。(3)因外姓得而博得聲名者,往往學而後化自成一家,另成一派。(4)因陳氏太極規律較嚴,練習不易,即使有緣往往半途而廢。(5)因陳氏太極外間即少流傳,即使偶爾見到,由於一般人的習慣與成見,以為不是太極拳。(6)因有些人看到陳氏太極有剛有柔有快有慢,且有震腳發勁等招勢,以為不適合老年人與婦女之健身。有此六端,陳氏太極乃為人所陌生,以致太極拳的真正面目即或見到而不識了。

四 大 支 流  

陳氏太極目前在臺灣可分成四大支流,分別由六大元老所傳授:

(1)杜毓擇,字濟民,河南博愛人,隨陳延熙及陳名鏢二人習得老架及忽雷架

(2)郭青山,字仰之,河南溫縣北關人,陳省三習得新架

(3)王晉讓,字遜甫,河南溫縣人,陳應得習得小架

(4)王夢弼,字慕召河南溫縣人;王鶴林,河南博愛人;潘詠周,字作民,江蘇 吳縣人,均隨陳發科習得老架

                                                                  

參考資料: 『陳氏太極拳械匯宗』陳正雷著「陳家太極拳入門」松田隆智著 『陳氏太極拳大全』潘詠周著『中國武術論叢』徐紀編著 『千里不留行』徐紀著  錄影帶『現代武術系列-陳氏太極拳』徐紀『太極拳械300問』薛安日編著『陳氏太極拳體用全書』馬虹整理 『中國武術精華』人民體育出版社 香港萬里書店聯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