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者迅雷链接:河南粮食大省建中原经济区:900万亩土地献“大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42:30

在1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直率地对记者算了一笔土地挖潜账。

“现在河南乡村建设用地一共占用了2360万亩,人均248平方米,不到4分地。如果河南城市化水平超过50%,在现有基础上还要占多少地呢?还需要450万亩地,达到50%,这是需求账。”

郭庚茂说,如果把农村占用土地的人均248平方米降低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地,就可以实现供求平衡。“我们测算,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900万亩的潜力挖出来。所以说,通过城乡挂钩、节约、集约、挖潜,这个路还是有得走的。”

郭省长算的这笔账,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发展成败。在人多地紧的粮食大省河南,既要保粮,又要建城,这个矛盾是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面前的最大门槛。

记者了解到,河南每年需求的土地数量在80万亩以上,但国家每年能批准的占地指标只有20万到30万亩左右。一大半的土地需求尚无法解决。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关系到能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我们想,根本一点就在集约节约这四个字上做文章。”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他说,整个支持河南“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的政策,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种粮吃亏问题,二就是集约节约用地问题。

土地挖潜是重点

今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进行了部署。指导意见明确了两个必须严格的制度,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的制度。

实际上,河南在探索三化协调路径所需要解决的诸多矛盾中,土地矛盾无疑是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这关系到河南的粮食生产、农民的生活保障以及农村的社会稳定。

目前,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状况已经相当紧张。据记者了解,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不到0.1公顷。同时,河南已经提出目标,就是在现有基础上,粮食产量再增加200亿斤,即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

尽管目前的粮食亩产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但这仍然需要一定规模耕地的保障。国家给河南确定的耕地红线是1.0175亿亩。不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仍将不可避免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

杜鹰介绍,据测算,河南每年需求的土地数量在80万亩以上,但国家每年能批准的占地指标只有20万到30万亩左右。一大半的土地需求无法解决。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我们想,根本一点就是在集约、节约这四个字上做文章。”杜鹰说。

为解决土地方面遇到的矛盾,郭庚茂介绍,河南提出了“三保一高”的基本原则。“三保”即保护耕地、坚守红线;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用地需求;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一高”则是实现土地高效集约节约力度。

按照河南省的测算,河南目前农村建设用地总共为2360万亩,人均248平方米。如果河南城镇化水平达到50%,还需要占用土地450万亩。将农村土地利用率提高到人均200平方米,则大致可以节约400亩左右,基本实现土地的供需平衡。

“所以说,通过城乡挂钩、节约、集约、挖潜,这个路还是有得走的。”郭庚茂说。

实际上,国务院在批复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当中,也已经看到这一问题的难度并做出了回应。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允许河南在土地集约节约方面先行先试。

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再次肯定,探索三化协调是中原经济区的任务和使命,因此,凡涉及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原经济区都允许先行先试。

不过,杜鹰和郭庚茂都强调,在推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农民的利益。“我们基本的原则就是让农民在土地挖潜利用当中,要成为受益者,而不能成为受损者。”郭庚茂说。

“三化”如何协调

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目的,是要为探索三化协调的道路创造空间。“我们如何处理好‘三化’协调,就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正是着眼于这点,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了河南。”杜鹰说。

所谓三化协调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则恰好具备了探索三化协调发展路径的充分条件。

河南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100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在满足本省1亿人口的需求下,河南省为国家提供了原粮及制成品、转化品,折算成粮食总共达400亿斤。

但我国此前在由传统农业向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向的过程中,遇到了尚未解决的瓶颈。

“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下来了。另外一种现象,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保住了,但是经济发展太慢。”杜鹰说,“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慢了,两者不协调。”

现在对河南而言,一方面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国务院在指导意见当中也明确将“稳粮强农”作为首要基本而提出。“在国家的区域规划文件当中,还没有像中原经济区这样,将农业的发展摆在首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指出。

而另一方面,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城镇化率为例,河南目前的水平只有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而按照河南省的规划,未来十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提高15个百分点。为实现这个目标,河南省需要解决1500万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和城镇规模的扩张又会压缩农业现有的发展空间。河南面临的这一困境以及对解决之道的探索,正具备了我国当下现代化进程的典型意义。

正因如此,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与其它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最大的不同点。

此前2003年,河南省就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郭庚茂指出,三化协调的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包括人多地少的土地矛盾,庞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安置,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太大,以及粮食比较效益太低,种粮积极性还不稳固。

郭庚茂表示,目前河南提出的解决思路除在节约、集约土地方面下工夫外,将寻求建立利益平衡机制,适时、适度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完善对产粮大县和农民种粮的补贴,平衡不同生产要素的回报率,以此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此外,河南还将致力于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外的转移。这则需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增速工业化过程以及产城互动等途径来加速人口向城镇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