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蛙乐园没了吗:吴敬琏:改革必须要有框架性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16:38
吴敬琏:改革必须要有框架性设计
2011年03月07日09:17财经国家周刊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文丽 徐淑君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面临紧不得、松不得的“两难”困境。
中国人民银行自2月24日起将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此次上调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分别达到19.5%和17.5%。央行仍认为通胀风险在加大并有意继续收紧政策。
“中国采取紧缩政策后,要谨防经济下滑的风险,并且防止‘半拉子工程’的大量出现。”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说,要避免货币超发和资产负债表再杠杆化问题再次突出,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也松不得。
吴敬琏认为,“十二五”期间,解决“两难”困境的办法是通过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九五”时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二五”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吴敬琏说,多年成效不明显的症结还是在于体制。
“‘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的动力来自改革,改变经济体制的改革。”吴敬琏表示,由政府来主持建立新的体制,这个设计并不是像指令性计划那样非常具体,但是框架性的设计是必须要有的。
今年已经81岁、满头银发却仍精神矍铄的吴敬琏谈到改革,语气坚定。他说,当前旧的体制还有很多遗留问题,用旧体制来推进转型,会出现类似“洋跃进”的局面,从而导致一些消极后果。
作为中国比较制度分析学科的创建人之一,吴敬琏始终鲜明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主张。上世纪80年代初,吴敬琏等经济学家运用比较制度分析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比较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交易成本,论证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理论框架。
吴敬琏认为中国需要明白通过改革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系。他说,根据过去的经验,制订一个好的规划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怎么执行好更重要。
经过30多年改革,中国已经从穷国变成一个经济大国,证明以往采取渐进的、先易后难的改革方式是正确的。但这种改革方式并非永远正确。
继续推进改革,并不是短期就能顺利完成的。当前,由于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已经固化,吴敬琏说,改革需要做很多努力。
至少不要硬着陆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之际,中国却迎来了物价较快上涨、通胀预期加剧等多重经济难题。
一季度也因此成了中国政府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出现“三率齐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都会有调整。在CPI通胀率数据下降、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的发放上更为自律、以及1月份M2增速减缓之后,部分市场观察人士已开始对通胀和政策收紧风险放松警惕,而近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则表明央行仍在紧缩政策。
《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将会怎样,您如何理解当前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吴敬琏:从短期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相当不错。2009年所采取的“扩需求、保增长”政策取得了成效,使中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回升最早的国家,年度GDP增长率达到9.1%。
与此同时,这样高强度刺激政策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小视。一方面,资源和环境“超支”的状况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货币超发、资产负债表的再杠杆化问题突出,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由此,产生了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松不得、紧不得的“两难”困境。
中国大致从2008年之后进入了“两难”困境。再继续松,不管是资产泡沫还是CPI都面临很严峻的问题。中国连续这么多年M2增长速度在18%,前年M2增长27.7%,去年增长了19.6%,都超出了供给的增长。如果用GDP来反映供给的可能增长,就会超过一倍甚至更多。这样的形势下需要谨慎,但是现在盘子太大,在建规模太大。
如果政策趋紧,小企业和地方政府就会颇有怨言。面对这个形势,我们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我们开局之年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至少不至于硬着陆。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刺激政策要不要退出。不退出,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进行海量贷款,资产“泡沫”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资产“泡沫”过度膨胀,就难免发生破裂,并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通胀率持续上升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
中国采取紧缩措施后,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开始下滑,“半拉子工程”会大量出现,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很大压力。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增长中不正常地起了太大的作用,其一动一静又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同时需要担心的是,紧缩政策会引发地方财政问题,增加银行不良资产。
《财经国家周刊》:您刚提到,短期来看,刺激政策有较好的正面效果,从长期来看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从中取得平衡?
吴敬琏:中国面临“两难”困境的症结,就在于过分倚重短期政策。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分析,2008年的问题在于,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本来就不足,进出口顺差一下降,就造成了总需求不足。因此,2009年的政策重点就是尽力扩大需求。只要能够扩大总需求,就能够把增长的速度拉起来。
“三驾马车”的思路脱胎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即使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所以,单纯依靠短期政策来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种误读。
短期问题其实受制于长期问题。我们不仅要解决短期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短期的政策来赢得时间,抓紧解决长期发展与增长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财经国家周刊》:从长期来看,解决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吴敬琏:要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根本上在于想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一个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在于提高技术、知识、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所谓有效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叫做“集约生产方式”),就是在劳动、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等四种主要生产要素中,让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所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如果这两个要素在增长中起主要作用,要想增加消费就不太可能。
我们非常需要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如果要提高消费,首先要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正像马克思所说,人们以何种方式加入生产,就以何种方式加入分配,收入结构取决于生产结构。当生产主要靠资本投入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在整个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就会较高;当生产主要靠自然资源投入时,收入占比高的就变成了自然资源所有者。
下面来看看自然资源和资本占有者都是谁?以土地为例,目前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价,根据一些农业经济学家的计算,这个差价达到20至30万亿元,而这些差价主要由各级政府支配。
另外,资本所有者主要是国家,然后是私企。从收入结构来看,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收入占比较高,但消费倾向较低。
所以,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改变,难以提高消费的比重。
还有一种办法是增加国家税收,然后再补贴给老百姓。不过,这个方式会增加百姓税收负担,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拉动消费的作用。
《财经国家周刊》:怎么理解您所说的,提高人力资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这样会拉动消费?
吴敬琏:增加消费最为有效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就业,二是促进技术进步。知识、技术的所有者是专业人士,即所谓“白领”(“中产阶级”),“白领”边际消费倾向比资本所有者高得多,他们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所以,只有保证充分就业,提高技术、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才能增加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收入,最终提高整个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