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总动员 2006 ed2k:“围观”不能越过边界,媒体需要理性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0:49

“围观”不能越过边界,媒体需要理性关注

2011年11月11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施平

  □施平

    当我们看到这则新闻:“联防队员杨某向民女施加暴行,丈夫躲在一旁长达一小时才敢报警”时,正常人很难不被激起义愤。有黑暗所以才需要阳光,罪行必须被制裁,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必须得到救济,这是公众关注类似恶性事件的道德原动力,也正是基于这种关注,媒体报道才师出有名,我们有责任为公众提供近距离的观察。然而当这种观察失去对焦,滑向猎奇式的“围观”,对被害人隐私的过度曝光以至于二次伤害,这样的报道也就失去了正义性。

    伤害已经发生。饱受凌辱的妻子蜷缩在床上,聚光灯、话筒、长枪短炮对准她瘦弱的身躯,矮小的丈夫和妻子抱头痛哭、面目上涕泪俱下……对痛苦的展示很充分,但就在这种展示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对夫妻能得到什么救助呢?据报道,事发后两人已多次萌生自杀念头,丈夫说:“我现在都不敢出门,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受害人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有些媒体难道没有责任吗?

    在采访受害人时,专业媒体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伤害被采访者,然而有的记者直斥丈夫“太懦弱! ”记者们的镜头更是毫无顾忌地把他的脸拍下来。也许作为一个弱者,我们可以恨其不争,然而我们又有什么权力羞辱对方,特别是在他已经受到这样惨痛伤害之后。我们必须反思这种习惯性的强势关注,难道不正是因为部分人的习惯性强势,才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习惯性弱势?

    还原到事件本身,由于警方在接警后迅速介入,施暴者已被制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从各方面看,尽管罪行过程本身令人发指,但毕竟只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犯罪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不存在正义无法伸张的隐忧,媒体过度关注缺少必要性。然而有些媒体专门派记者跨省报道,现场蹲点守候,明显用力过度。因为事情是明摆着的,瞄准这对夫妻无论再怎么高度聚焦,也无法为社会公义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继续挖掘当事人隐私的报道也就沦为娱乐性消费。

    这让人想起“小悦悦”事件后,一些媒体盯着救人的陈贤妹日夜 “轰炸”,弄得老人不胜其烦只好离城返乡。可见一些媒体在尊重当事人隐私权、理性运用采访报道权力的方面非常需要改改作风。目前媒体界正学习实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有人常常把“走基层”简单理解为到现场,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记者到现场不仅要报道所见所闻,还必须掌握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的逻辑关系。当事人出人意外的选择有什么必然因素?为什么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事后敢于上门挑衅?为什么联防队员缺乏良好管理?记者的镜头、话筒应该绕过被害人的痛苦表情,对准流动人口的生存实况,对准那些与之有关、为此负责的人和机构,这才是公众需要关注、推动社会公义的报道用力所在。值得欣慰的是,有一些媒体正是这么做的。

    在微博为代表的公民记者、自媒体兴起大潮中,专业记者仍不可替代,因为他们有成熟的价值判断和专业操守,能够在碎片化信息的喧嚣中保持冷静,用沉入基层和扎实作风进行调查取证,为公众追寻真相。这是媒体 “公信力”的力量所在。忘记了这一点的媒体,跟围观者又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