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 5种子:民国学子为何拼命考大学:读书免费 可白吃四年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0:56
2011年11月10日 08:26
来源:粤海风 作者:吴中胜
字号:T|T
388人参与25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学生们之所以拼了老命要考大学,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当时在蒋管区就业难,到处裁人,但只要考取了一个哪怕最差的大学,总可以白吃四年饭。民国时期的大学实行免费读书,学生毕业后包分工,最不济也可以做一名中学教师。也就是说,只要进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就进了保险箱,所以,即使在抗战时期,大学依然火爆。

本文摘自《粤海风》2009年第1期 作者: 吴中胜  原题为:民国时期的大学乱象
近些年,各大名校都纷纷庆祝自己的百十年诞辰。特别是那些从民国年间一路走来的高校,更是把自己的历史树立得高大辉煌,言语间似乎本校有伟大的过去,有光荣的历史,俨然早就有一派现代大学的味道。
然而,这只是今人对历史作的文学性虚构和想象,真实的鲜活的民国大学历史比我们的虚构和想象要丰富得多,甚至有点乱,是一部充满乱象的历史。这是近日我读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得出的结论。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如今大学里通用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是他老人家在解放后主编的。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也是本学科的奠基之作,那是朱东润先生解放前在大学的讲义。民国时期,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前后共13年,在中央大学4年,又流转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江南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等高校有6年多。可以说,朱东润先生经历了民国时期大学的风风雨雨。
看其《自传》,我们能看到,在一个教授眼中,民国时期的大学是个什么样子。这里有行政力量的腐朽,有大学教授的琐碎,有大学生的无奈。民国时期,大学还是精英教育,大学本是象牙塔,本应宁静而脱俗,但毕竟处于乱世,所以终究离不了一个乱字,一切都是那样地乱糟糟。
今天我们讨论大学问题,时时有人提出独立办学的所谓新观念,说行政干预太多云云。但这实际上是个老问题。在中国,大学能独立吗?中国的大学没钱了想着政府,政府给钱了又想不让政府干涉校务,这可能吗?作为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政府能放心不管吗?民国时期的大学,政府就管得死死的。蒋介石做过黄埔军校校长,这许多人都知道。要说蒋介石做过中央大学的校长,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当然,他当中央大学校长,可不是为了学问。
蒋介石通过做黄埔军校校长,他控制了军队。蒋介石还想通过做大学校长来抓住知识分子。抗战后期的中央大学处于高教界的前列,学生多,老师也多,有几十个系。但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有气节的,他们并不买蒋大总统的账。校长好不容易来校视察,学生却穿着草鞋与校长诉苦,教师看到校长来了,招呼都不打。准备好开座谈会的会议厅布置得整整齐齐的,有各式点心,甚至还有牛奶咖啡,可就是没有半个老师到场。怪不得校长会气得直哆嗦,大骂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知识分子不好惹啊,拿粉笔的竟不怕拿枪杆子的!
蒋大总统的手下更是拼命地发国难财,“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大官们也在拼命地做囤积的生意,乐山是出蜡的地方,尽管是在抗战,但是发国难财的军政大员并没有忘记发财的机会”。这些人哪有心思来管理学校。政府层面的行政权利管不好学校,学校层面的行政管理也是一塌糊涂。在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和教务长周鲠生各树山头,拉帮结派,连学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湘军、淮军的对立,使武汉大学长期在原地踏步不前。”“内部的斗争已经把这所大学的发展前途搞垮了。一座新兴的大学由于内部斗争终于变得生气索然。”
管理层腐败成风,普通教师住在简陋的蜗居棚里,而“中执委们”(即领导们)呢?却住前山的十八栋,“好在这些小洋房花钱不多,设计不难,在校舍落成以前,早在前山建筑好了,到1931年的夏天,权贵们带同他们的妻室儿女,箱笼瓶罐,乘着学校的汽车陆续搬进”。中文系的一位年青老师不识相,冒昧地搬进了一间宿舍。没想到生物系教授兼总务主任张老师也看中了这宿舍。他的外甥,任事务科的左科员带着木工来了,“乒乒乓乓一阵,把全部窗子卸去”。“把铺盖书籍搞得个稀巴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