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气的噩梦中国翻拍:弧圈球的文章和讨论大全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31:10
我拉完第一拍下旋以后,对方推过来的大角度出台球,或者推挤过来的不出案球,我又没有办法处理了,老是出界,各位老大,出出主意,第二拍怎么上手呀?
其实你可以勾手摩擦球的左侧面,好处有二:
1.触球部位避开了最转的部位(上下旋球是以横轴为旋转轴,球的左右侧最不转),不易吃转,成功率高。
2.可拉出强烈的侧旋球,业余球手一般不易回球,即使回来,质量亦不高,可避免对方直接攻打你的高吊弧圈或快推两大角。
我又有新发现,拉强下旋用侧转弧圈比其他的要稳健些




前冲弧圈球初学尝试

很多人在初学前冲弧圈球时, 总会有意见太多, 有点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感觉, 我尝试简化为三式, 让初学者容易掌握.

1.          预备动作: 坐在床边, 双脚分开, 手向右自然伸直, 指尖离床面约30cm.
             动作: 收前臂做敬礼动作, 注意肩膀不要向上升.

2.          预备动作: 坐在床边, 手向后自然伸直, 手掌按着床面.
             动作: 直臂做挥拍动作, 至步骤1的预备动作, 停下来.

3.          预备动作: 如2的预备动作, 只是双肩向右转, 手伸向后伸出更远.
             动作: 双肩向左转, 手臂不要向前挥出, 至步骤2的预备动作, 停下来.

将以上的动作3, 2, 1串起来做, 每个动作间要先稍停才做下一个动作, 注意双肩转至与床边平行便停下来, 直臂做挥拍动作也只到床边便停下来, 最后收前臂做敬礼动作.

多做几遍后, 你便感到以上所要求的稍停很讨厌, 多做几遍吧! 那是延迟发力的练习. 如果速度加快, 想要停也停不了, 因转肩已带动挥臂, 转肩一停, 臂便自动挥出, 挥臂一急停, 前臂便自然快速收起来, 即使未有重心转移, 以上的挥拍动作已能挥出强劲的前冲弧圈球了.


我也是照着做的,可是每次拉出的球都侧拐,就是拉不出纯上旋,加力的话速度还可以,但和暴冲比还慢许多,我老爸说我的动作已经定型了,我的弧圈(高调不算 )的作用好象只是用来挑下旋和控制对手发力,接着的一板暴打和加力推(或反手攻)才是杀手锏,难道我就不能一板冲死吗?那样才叫爽

正手弧圈球的动作要点及心得体会

近期我在拉正手弧圈球(右手横板反胶)时候,有一些心得,现将我所体会的动作要点写出来,供各位球友参考。
1、正手弧圈球的击球点。我的经验是在身体的右前方(以右手为例),和以胸腹为平面成大约30°到60°角之间,距离不小于前臂的长度,而不超过整个手臂伸直时的长度,前提是这个长度不能用身体的被动前伸和后退来调节。确切的说,击球点实际是上述所描述的一个大致范围。
2、判断最佳击球点。要判断拉正手弧圈球的最佳击球点,当然需要良好的步法,主要是向右前方的跨步、扑正手位大角的交叉步、向后的交叉步(侧身)、以及用于调整身体重心的小垫步。判断最佳的击球点位置,好比是足球和篮球中的跑位,我称之为“跑点”。跑点是保证拉好正手弧圈球的关键,无论是拉前冲弧圈球还是加转弧圈球。否则,拉球的动作就不舒展,发力也不能充分,至于还原和拉球的连续性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跑点时,主要是判断击球点,决定身体重心是向右前方跨步移动,还是迎前上步;是向右(右后)方移动,还是要向左(左后)方侧身移动,使得拉球时不是别扭的做动作。
3、力量的传递。大家都知道拉弧圈球主要以腰腿发力为主,但力量还是要通过手臂传到球拍上,腰腿力量靠什么传递到小臂,进而到球拍呢?我认为是靠肩,不仅仅是肩关节,而是整个肩部,力量的传递要靠肩部由后向前的转动来完成,进而带动手臂来完成腰腿力量的传递。很多球友在拉球时候,觉得自己是蹬腿转腰了,但力量怎么还是不大呢,就是因为没有转肩,光挥动手臂而没有转肩是不能将下肢的力量传递到球拍上的。而且是要用肩部的转动来带动手臂的挥动,而不是用大臂的挥动来带动肩部。这里有个主次问题。所以身体发力的先后顺序是:蹬腿、转腰、转肩、挥臂。
4、拍型的控制。控制拍型前倾角度也非常重要,否则拉球就容易失误。弧圈球讲究打磨,拍型前倾的角度过大,一是会造成对球的压力不够,影响速度,二是影响摩擦球时,由于对球的压力不够,球拍不能很好的吃住球。球拍的前倾调度一般在60°到80°之间。有人拉球时喜欢转动手腕,但在挥拍的过程中,手腕一定要蹦紧,保持稳定,否则会影响拉球质量,甚至会造成拉球失误。
5、引拍的方式。有人喜欢向后引拍,而有人喜欢向下引拍。这都无所谓。但最重要的是:挥拍的过程中(从身后引拍到球拍触球前这段过程),球拍运行的轨迹不能起伏太大,要保持平稳,用数学的术语解释就是引拍的轨迹线弯曲不能太大,尽量是平直的。这主要是保证拉球的稳定性,减少失误。
6、身体重心的移动。拉球时候,身体重心是有起伏的,但起伏不能太大。重心移动的轨迹和挥拍的轨迹相似,而且是一致的:先是重心降低,然后随着挥拍向前上方升起,在球拍触球瞬间,向前方移动,然后顺着击球后的惯性,向下压,重心由右脚转换到左脚,最后通过小垫步完成重心的调整。
     这是我对正手弧圈球的理解,反手弧圈球虽然有点差异,但应该是一个道理。欢迎各位球友发表意见。

好文,自身雖早已體會但難以用文章敘述..
見了這些要點,在我的基礎打法中會有更深刻地依據
1.擊球點
2.跑點(前後交叉跑位及微調)
3.發力
4.拍型控制,及手腕
5.引拍
6.重心的移動
其中幾點極適合初學及中階段學者閱讀
由其是第四點,常被誤解因而造成了打法的瓶頸
引入正確觀念及不斷的練習才是提昇實踐打法的切確指標

弧圈拉的好, 首先是選好點(通過球感找出擊球點), 然後是重心、步法的移動。揮拍發力時, 手臂、手腕, 是要根據來球的特點加以調節(用手感調節), 例如是發力方向, 拍形等等。
最後, 就是我們利用重心帶動手臂引拍, 同時也是用重心帶動手臀還完。
有一點小弟的看法和貼主不一樣, 那就是擊球點的位置。小弟以為在身側或身側稍前的位置, 是比較好的擊球點, 範圍大約是 0 度至 30 度之間。這個位置擊球, 有利於更好地發揮轉腰的效果。

好文章!但是拍型要看底板和海绵的软硬来做小调整。

拉弧旋球发不上力为何?

     1、用上身体的力量,如蹬腿、转身。将身体的动作与胳膊的动作连贯起来,以腿带腰,以身带臂,同步发力,形成合力。
    2、手臂的摆动,先随身体的转动向后引拍,之后向前挥动,在球拍接触球的刹那突然加快摆速。
    3、手的动作,在触球之前处于放松状态,拿住球拍即可。触球加速时,手指突然发力,以此可使球拍吃球较深,并迅速弹出。
    要点虽然可以说很多,但还需多做练习,在按照要领实践的同时,积极寻找感觉,并将零星的感受牢记在心。如能勤于思考,努力实践,主动交流,善于总结,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进步,而且进步得明明白白

个人体会,这种情况可能和拉球时用力过大有关。高质量的前冲弧圈球需要依靠人的爆发力,而爆发力=速度*力量。在向前挥拍过程中如果过度发力的话,会导致肌肉过分紧张,从而影响手臂的摆速,这样势必会影响弧圈的速度。从理论上说,拉弧圈只要在触球的一瞬间发力即可,所以挥拍前期应该尽可能放松,在接触球前的那段很短的时间里再开始真正发力,这一点有条件的话可以看一下老瓦的正手前冲的动作,那绝对堪称经典。
此外在练球时要有意识地以中等力量拉球,力量过大会丧失手感,而过小的话拉出来的球没什么旋转和前冲力,不能算前冲弧圈。在中等力量拉球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全身协调发力和拍形这些感觉以及掌握合适的击球点,在找到手感后再逐步加大力量。
rino兄讲得很好,我也来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拉球时,大臂一定要固定不动。随上身的转而转。大臂是起到一个传力的作用,如果松了的话,就会变成单纯用手发力擦球了,腰力达不到球板上,作用不到球上,也就相当于药到不了病的地方。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除了前几位提到的是项外,手腕和手指对球的控制很重要,我刚学拉球时就忽视,拉不好,经高人指点才感觉到。
横板的快速提腕,直板的腕和手指配合。
前人讲,小学打大臂,中学打小臂,大学打腕指

打摩式弧圈球技术及应用

随着乒乓球对抗力量和速度的日益加强,单纯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的弧圈球越来越为人所适应;如果打出的弧圈球没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甚至会被对方反拉!
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增加撞击减少摩擦(那是发力攻),而是增加撞击的同时保持原有弧圈的摩擦,这就是打摩式弧圈球。从中我们看到:传统弧圈以摩擦为主;发力攻以撞击为主;打摩式弧圈是既撞击又摩擦;所以说打摩式弧圈的手臂发力与前两者不同,比前两者更加复杂且难以掌握。只有在掌握了前两者以后,才有可能有手感去练习打摩式弧圈。
打摩式弧圈的发力顺序:发挥整个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击球,触球时再快收前臂发力摩擦,手腕较固定稍辅助发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为大臂力量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击时用更快的前臂发力收缩摩擦,才能发挥撞击和摩擦的极限。单靠大臂去发力撞击和摩擦不行,单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时发力撞摩也不行;后三者往往在撞击球后球已脱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
讲得好,深有同感!本人按此法打球已是快一年了,包括反手[我打横板],都注意大、小臂和手腕的协调运用。所要注意的是,用腕不能先于手臂,造成脱节。总的感觉是,击球有力、冲,旋转也不弱,还有助于身体协调,步法也顺了许多。
记得两年前吧,国内有搞乒乓球的嘲笑欧洲人拉球会用大臂不会用手腕。现在看来,到了大球时代,这种嘲笑当止了。
三虎”你好!
说起来,我的反手弧圈是从反拨、反打来的。本人的反手拨、打,就很注意运用大臂:一是击球时大臂先摆出去,靠大臂将小臂送出去,还原时,再由大臂将小臂收回。个人体会,这里的好处是充分地解放了小臂,舒展、自如,有利于作各种动作;二是有利于发力,在近台时,大臂辅助发力[不只是起个支撑作用],中、远台大臂先突出发力,作用到小臂,此时,小臂是近于向斜前方横摆,而不是近于向斜前支、,发力也同样增大。再由小臂作用到手腕和手指。
反手拉时,在大臂的作用和摆动下,带动小臂、手腕摆出或还原,大臂、小臂和手腕整体上,略走出个外弧线,撞、磨击球。感觉是,近台大臂辅助发力,中、远台大臂先突出发力。所要注意的,不管在近台,还是中远台,大臂一定要摆起来。大臂摆起来拉,中远台感觉更好。手腕同样不能先于手臂发力,要在由大臂到小臂发力的作用下,手腕有个“顺劲”,通过“顺劲”,在触球前的一瞬间,手腕由后引转为向前上方“绷”的动作[由屈到展]。触球时,拍形比打小球前倾度要小些。
在运用大臂拉球时,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都要控制好肩,既不是紧,也不是散。这样腿、腰、肩、大臂、小臂、手腕到手指才都能够协调,不会有脱节处,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