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黛拉 电影:城市生态和谐 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50:50
#TRS_AUTOADD_1209867619046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09867619046 P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09867619046 TD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09867619046 DIV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09867619046 LI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上海世博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于4月22日在杭州西溪湿地共同举办了“2008中华城市生态论坛”。来自前四届“中华环境奖”获奖城市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城市生态和谐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结合城市环境保护多样化、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人居城市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蒋正华、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派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组长傅雯娟、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等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作了《21世纪——城市生态化的世纪》主题演讲。部分省市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报今天特摘录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
                  树生态优先理念 建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 杨戌标
  杭州是一个缺地下资源、缺港口条件的城市。用传统工业的眼光看,杭州确实资源极其匮乏。但在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杭州又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城市。杭州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环境。杭州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是“环境立市”战略。
  2007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品牌,即“生活品质之城”,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活品质。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杭州特色、符合杭州实际的生态环境新理念,并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和贯彻“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方针,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03.89亿元,增长14.6%,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8000美元,杭州已经基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此同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超过80%,去年达到了308天,为建立空气质量日报制度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西湖水质有了根本好转,透明度提高到目前的83厘米;钱塘江、太湖两大流域水质逐年改善。
  这些年,杭州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特别是西湖、运河、西溪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成为中国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范例,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杭州市将始终把“环境立市”作为杭州的核心战略来抓,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目标,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要进一步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按照“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系统综合、打造精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新陈代谢、创新发展,让杭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老百姓寿命更长,使杭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青春永驻、生生不息。
                      提供大舞台 分享新智慧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 洪浩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个主题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创新为动力,建设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
  上海世博会不仅会展示各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果,畅想未来城市生活,而且,将“生态世博”的理念贯穿世博会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后续利用等整个过程。
  在面积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规划建设了4个大型公园,还有其他绿化设施,绿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世博园区内的所有场馆设施,都按节能生态建筑的要求设计建设。众多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在世博会广泛应用。从太阳能发电,到雨水收集、江水净化,无不体现绿色循环的理念。除此之外,氢能动力车等新型交通工具,还将为游客提供环保清洁的交通服务。
  我们还积极参与国家《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并在园区污染土壤修复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积累经验。
  世博会历史上一直以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参展主体,上海世博会着力创新,在国际展览局的支持下,邀请和遴选全球范围内具有最佳实践案例的城市参展,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城市为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和有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还为世界各地城市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并让参观者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
  “城市最佳实践区”占地面积约12公顷,展示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其本身既是展区,也是展品。
  去年,我们向全世界公开征集城市实践案例,共收到五大洲28个国家87个城市申报的113个案例,经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等专家组成的国际遴选委员会的遴选,选出了15个将来实践区建造实物进行展示的案例,40多个进入展馆展示的案例,以及一定数量的其他案例。
  上海世博会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展示和分享新世纪人类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智慧和新创造。
                       绿色染包头 鲜花满钢城
                       ◆包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陶永山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因而包头亦被称为“鹿城”。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实施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包头是我国重要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基地和我国最大的稀土产业基地,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美誉。
  2007年,包头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5亿元,人均突破7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6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87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48元,占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的1/5,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注重“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尤其是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2007年,国家约束性指标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实现“双降”。经国家环保核查,分别比2006年下降7.55%和13.44%。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3.29%,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3%以上。
  包头市还专门制定了《包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坚决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小炼铁、小煤场等污染企业。加强项目环评工作,“三同时”和环保设施验收执行率达100%。重点抓好钢铁、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对老旧设备的技术改造和脱硫、排污的达标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推动企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一批“城中村”“城中企”搬迁改造项目逐步推进。
  同时,包头市利用城市规划的优势打造生态家园。包头的城市规划极具前瞻性,具有组团性、带状、多中心布局等特点,被称为“包头模式”,这也是全国唯一由中央批准的地级城市规划。如今,包头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燃气普及率达83%,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12.7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广场38个,大型开放式公园15个。大规模的园林绿化,让大家在西北边疆也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半城绿色半城楼,城市嵌在绿色中”的花园景观。
                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孙毅

  宝鸡市的基本特点是:区位优势明显,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宝鸡市情特点,提出建设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的目标,以开展多项创建活动为抓手,促进了宝鸡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
  宝鸡地处西部内陆,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问题。2001年3月,宝鸡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了渭河生态治理、南山北坡绿化、工业企业治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美化亮化五大工程。宝鸡于2004年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考核验收,于2005年6月正式获得国家授牌,成为西部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老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来抓。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布局着眼,排除阻力、统一思想,以渭河市区段治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到2007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36%,绿化覆盖率达40.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8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园林大城市景观。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宝鸡要率先建成大城市的目标后,我们又确定了摘取中国人居环境奖并向联合国人居奖奋斗的目标。中国人居环境奖42项指标,目前宝鸡已达标,正在积极申请迎接国家验收。
              环保和经济协调发展 让桂林山水更美好
                      ◆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沈学军

  为了破解环保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这道难题,我们走过了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既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有遭受挫折的反思。过去,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桂林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工业污染严重,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江河,使漓江水质日趋恶化。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顺应民心,把城市建设和治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建设园林城,保护山水城,发展生态城“的发展思路,并以大型环境保护工程——“两江四湖”工程为突破口。
  “两江四湖”建设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对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龙湖,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使污染严重的内湖水变清。
  这一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创造了城市旅游的新格局,成为市民的新家园以及集山水园林、文化、城建、科技于一体的黄金水道。“两江四湖”工程以其独特而巨大的魅力,得到中外人士、广大市民、游客的赞誉和认可。
  由于桂林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漓江水质稳定地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并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城内河之一,内湖水质由Ⅴ类或劣Ⅴ类提高到Ⅲ类;桂林市区一年大气监测365天,其中275天空气污染指数(A P I )为一级,90天为二级,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1996年以来,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每年都名列前茅。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发展,现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蓝天“,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共同理念。在环境保护方面,桂林现在正在进行两项工作:一是为了更好保护漓江,缓解老城区的环境压力,桂林市遵循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保护漓江,发展临归,再建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城市向西发展,打造一个生态良好、产业集聚、功能齐全的新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二是改造、完善老城区,继续建设“两江四湖”二期及后续工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
                打造水清岸绿景美 建辽河口滨海生态城
                          ◆辽宁省环保局副局长 朱京海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大辽河口打造“水清、岸绿、景美”辽河口滨海生态城。为此,我们编制了“辽宁省大辽河口景观生态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定的方案是从区域层面构筑西部“辽河流域绿色廊道”,中部“中心城区湿地系统”,东部“滨海生态保护带”的生态网络系统,将营口、盘锦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划定“河流廊道、芦苇保留地、滨海滩涂保护带、基本农业保护区”区域等非建设用地范围,并利用城市低洼地带改造为蓄水湿地、净水湿地及部分河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整体大生态格局。
  ——生态城市:合理规划、共享辽东湾碧海蓝天。搬迁营口造纸厂和德固赛—三征化工厂,改造为商业或居住用地;停止营口市垃圾镇埋场使用并覆土绿化;清洁能源使用方面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重视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为节能减排,全面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城市中水回用,建设“全能生态型”住宅、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
  ——生态港口:持续发展,打造辽宁沿海第一生态港。建设盘锦新生态新港,采用栈桥式建成岛港,沿岸水环境功能不变;改造营口老港,将其主要功能转移到钹鱼圈港及盘锦港,营口港主要用于客运和旅游为主的观赏码头。
  ——生态湿地:建设开发并塑造高品位生态湿地景观。整合基地内三处原生态湿地,构建湿地景观系统;建设沿河景观大道,按照城市设计确定不同的开发强度,控制在中心线普遍绿化,形成良好的整体的生态景观背景;保留并梳理现有水体,建立环通的水系廊道。
  ——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营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建成生态工业园。
  ——生态旅游:以人为本,开启辽河口休闲娱乐天堂。
                         创造美好生活 企业义不容辞
                             ◆新安化工集团董事长 王伟

  促进城市生态和谐、让生活更美好,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承担着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企业作为利用能源和排放废物的社会生产者,是生态保护的主体。
  新安化工是一家由老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主营新型农药和有机硅新型材料。在新安化工,节能减排、追求生态和谐,已成为公司的责任和发展动力。
  公司首先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开展源头治理。公司在长期对草甘膦技术的研究中,发现了生产过程中有一种有毒有害的废气产生,于是就把目光盯在了变废为宝这一主攻方向上。经过试验和开发,最终成功将其回收净化,完全用于生产有机硅新材料。就这样,一个“废气”的综合利用使公司建立起了全球独一无二的“草甘膦——有机硅”产业链,不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环境改善,每年减少数以万吨的废气排放,更引领企业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目前公司有机硅产业每年的销售规模近20亿,每年纳税超过1亿元。
  在源头治理的同时,公司没有放松末端处理。随着国家治污力度的不断增强,公司积极行动,近年已累计投入1.2亿元进行环保专项整治。并且已经从单纯地关注COD、SO2等指标转移到关注特征因子对环境的影响。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磷,而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公司对此花大力气进行整治,联合国内环保科研单位对污水除磷技术进行攻关,建立污水预除磷装置,使污水中磷的除去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了磷污染的难题。
  公司还努力践行责任关怀理念,是中国石化行业34家责任关怀倡导企业之一。公司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构筑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生存平台,从而使员工自觉地将维护企业的和谐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企业将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践行西溪模式 共建和谐家园
                             ◆杭州市西湖区副区长 干新卫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市打造生态杭州、建设和谐家园的力作之一。
  由于人口过度集聚和干预、缺乏严格保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等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西溪湿地的面积已由鼎盛时期的60多平方公里缩减为10多平方公里,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曾经被誉为“杭州之肾”的西溪湿地的生态功能也严重退化。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西溪湿地每况愈下的环境状况,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并决定由西湖区具体组织实施。目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扫尾和剩余3.15平方公里的三期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当中,将在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
  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美丽的西溪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城区魅力和品质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总结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生态保护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文脉继承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合理利用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湿地公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也就是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也是“西溪模式”的精髓所在和核心内涵所在。
  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思路,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重点采取了3方面的措施: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全面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命脉;二是坚持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全面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的文化遗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全力打造和谐杭州示范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与和谐杭州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产环保煤炭 建生态矿区
                         ◆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总经理 王安
  如何利用新的理念改变开发和治理方式,实现清洁环保开采,成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
  神东煤炭分公司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在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建成投产10个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
  自1998年以来,公司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高危行业向本质安全型企业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清洁环保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了“生产规模化、技术与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神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我们所开发的神东矿区,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漠过渡的区域。矿区建设初期,平均植被率仅3~11%,风蚀区面积占70%,年平均降水量仅360毫米,是黄河流域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采矿与环保、能源西进与生态脆弱的双重矛盾面前,我们彻底转变观念,确立“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的理念,积极探索了一条以煤业发展为支撑、井上下互动、大范围治理控制小面积采动沙化的主动型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发展道路,从源头抓起,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促进,实现了高产与安全、高产与环保的有机统一。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井上下都围绕改善生态、减少污染这一目标脱胎换骨地改变原有的做法,使神东矿区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使矿区原有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逆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开发面积59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到153平方公里,超过开发面积的两倍多。经国家水利部2005年组织验收,矿区飞播区自然恢复覆盖率达到6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公司也为此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
  公司除了在工程项目中配套建设环保设施外,还报请财政部批准,从吨煤成本中提取0.45元环保资金,专门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截至2007年,集中治理投入的环保资金累计已达9.5亿元。由于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达到了煤炭产量越大,环保投入越大,治理效果越好。
  (本版稿件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