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贸商城展览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公报 2011年05月12日14: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5:4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公报

  2011年05月12日14:34  

  由吉林大学周其凤院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题批准号:BIA030030)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进一步强调了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越来越紧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党的十六大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问题,提出“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从人口大国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一选题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学分类系统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现实,其研究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要有清晰定位的原则,其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分层办学、分类指导、加强建设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实施;将落脚点放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有助于深化当前关于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可以丰富院校研究成果,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建设与发展研究型大学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战略性优先行动框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课题是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较为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为什么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等问题;同时对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人才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提出人才培养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建立反馈机制的观点,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起到了丰富理论成果、深化实践探索的重要作用。

  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才规律,对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才培养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才培养不但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宏观环境有关,还与人才成长的道路和路径有关,与一所大学的校风、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关,与大学培养人才的制度、理念、机制和模式有关,与毕业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关,同时还要借鉴、研究和分享杰出校友成长的经验。

  大学的学科建设是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是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结合点。学科建设既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也要适应高水平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还要适应于学校的已有学科的实际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据

  课题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并研究了国外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通过收集研究了国内部分大学发展战略演变进程,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了中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基础,构建了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制度创新的框架。然后,通过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对立统一主线对国外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通过分析人才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目标选择和优势积累等动态维度研究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特征,通过研究型大学学科特征及建设模式选择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特殊关系,对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一)课题系统地论述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安全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由三部分内涵组成。从职能角度,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的大学。从目标角度,研究型大学是“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研究型大学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宗旨,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从水平角度,研究型大学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安全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以上三部分从职能、性质、水平角度对研究型大学进行定职、定性、定格,彼此相互联系地阐释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展现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以进一步研究分析研究型大学的社会位置,体现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研究型大学是在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也就是能发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究基地、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作用的大学,不同于发挥“一般”作用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课题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研究了人才成长的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品德、知识和能力等基本素质,构成成才的基础;二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目标选择、优势积累和创新业绩三大显著特征,是成才的关键;三是强调创新业绩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指出由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精英和工程英才等四类人才构成;四是强调具有国际竞争力。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成长的分类、分阶段特征。研究表明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分为学术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四大类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可划分为创新骨干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等四个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一般都要经历基层实践经验积累、社会资源整合和创新突破三个阶段。

  课题发现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三大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长远的目标追求、较长时间的优势积累和不断的创新业绩。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创新业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的社会影响以及被社会认可承认的程度。

  课题采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矢量研究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及早明确并实现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要及早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能力发展的方向;其次,明确优势积累的周期性和长期性;第三,正确引导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布局,提高毕业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概率。

  (三)课题提出了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检验理念、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检验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第二是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反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生动形象的榜样、示范和教学教育的反馈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反馈,是学校进行教育评价、教育改革的依据。毕业生信息及其统计规律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有效系统反馈,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闭合信息,是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精英的育人理念,是走分类办学的道路,由一定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坚持科研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思路,培养研究型、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精英人才。中国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办学理念,而“学术自由、追求卓越、实践创新是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发挥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优势,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就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创新的平台、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实践教育的基地。

  (四)从基于大学学科的视角研究了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

  本研究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学科是大学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第一,提出了大学学科体系应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观点,建立了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三维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分析框架,构建了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分析框架。

  第二,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为节点对大学和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历史是一个不同因素不断碰撞、冲突和博弈的历史,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唯一决定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学科伴随学科和大学由平行并进——渐趋叠合——共荣共生的演进道路,大学的主干学科也实现着由神学——古典文学——应用科学——纯粹科学——多学科共存的转变。

  第三,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总结。研究发现,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必有一定规模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都具有实力雄厚的文理学院,哲学、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基础学科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主体学科;一流学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一个尊重传统和崇尚创新有机结合的过程、一个学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的良性互动过程。

  第四,提出了基于学科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的大学分类标准和基于大学学科体系的分类标准。依据宽窄度,设定了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门槛值;依据主干学科和强势学科的不同,将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人文大学和其他四类。

  第五,对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了历史性反思。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中存在着学科综合化程度不高,学科体系中各学科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体学科缺失,主干学科单一,支撑学科薄弱,特色学科趋同。

  第六,提出了选择、构建和优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生态学战略思想。在生态学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选择、构建和优化战略上要抓住时机,审时度势;拓展比较优势,培植竞争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学科创新能力。在战术上寻求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各有所重以及学科体系和谐发展的道路。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较为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为什么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等问题;还对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对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人才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提出人才培养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建立反馈机制的观点,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起到了丰富理论成果、深化实践探索的重要作用。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1.提出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国家安全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

  课题从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第一,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集聚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吸纳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第二,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校长,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从产出来看,研究型大学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课题还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研究型大学达到20—30所,其中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20年,研究型大学达到50—60所,其中若干所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到2050年,研究型大学达到100—120所,跻身于高等教育强国之列。

  中国研究型大学评估体系采用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其中定量指标15项,定性指标2项。在具体评估中,为了鼓励不同类型大学办出特色在15项二级定量评估指标中,达到12项评估标准,即可判断其为研究型大学。

  2.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度的概念

  本课题提出描述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程度和创新贡献大小的“拔尖度”概念。通过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拔尖度研究,论证研究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四个层次,以及这四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具有综合作用的关系。以人才培养内在的知识性与品德特质表现,拔尖度的四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特征主要以品德、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第二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特征是以目标选择、优势积累和创新突破作为重要内容。第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特征是以学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专业的培养教育,取得创新业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重要标志。第四个层次要求创新人才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对于认识拔尖创新人才的群体特征,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3.发现并提出大学主体学科的概念

  发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存在主体学科的现象。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可缺少任何职业学科,可有限选择应用学科,但是基础学科必不可少。不论大学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实力雄厚的文理学院在每一所大学都具有牢不可破的核心地位。哲学、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基础学科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主体学科。

  提出了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建”与“设”统一的观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建”和“设”两层含义;一是建,一是设;建是动态的,设是静态的;建是设的过程,设是建的基石和必由之路;建是设的源泉,设中有建,建中有设,建设一体。“建”“设”统一的观点可以避免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建”的趋同和“设”的浮夸现象。另外,还提出了学科的学科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等大学分类标准以及建设模式:

  (1)提出了基于学科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的大学分类标准和基于大学学科体系的分类标准;建立了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三维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分析框架;定义了大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整体;以宽窄度为标准,尝试给出了不同类型大学的门槛值,以定量的方式将大学分为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从学科的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出发,对大学学科体系中的主干学科和强势学科进行了界定,并依据主干学科和强势学科的不同,将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人文大学和其他四类。

  (2)发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相异化特征。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两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完全相同——完全相异的现象却不鲜见。如普里斯顿大学的平衡发展模式与斯坦福大学的重点突破模式;芝加哥大学的科研重于教学、普林斯顿大学教学至上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并重;芝加哥的全面发展模式与普林斯顿大学的有限发展模式等,由此可以避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在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借鉴时的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

  (3)提出了选择、构建和优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生态学战略思想。对于克服当前我国相当部分大学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只是从大学学科内部乃至于科学研究、学科知识发展这一狭隘的视野来思考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建议

  1.确立研究型大学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研究型大学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研究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与制度环境相互适应与促进的过程,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制度环境:

  (1)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特征相切合的社会评价机制;

  (2)坚持学术自由、审慎对待社会干预;

  (3)改革单位制度。按照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重塑大学的内部结构;

  (4)构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公共空间和竞争平台。

  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1)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先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

  (3)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标志

  (4)优化环境氛围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基础

  2.牢固树立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1)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大学的地位。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公认,而对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主题却产生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人才培养是大学学术发展和科研发展的第一责任,是高于大学三大功能的中心工作。

  (2)加强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和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反馈。研究表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统计规律可循的,加强大学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对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以外投入精力最大的科研活动、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日后成长方向的重要因素。因而,大学要尽可能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有机会进行多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早确定和明确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

  (3)加强校友工作,提高校友资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校友资源是大学重要的信息、物质、精神和人才资源,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引导的宝贵的社会资源。

  3.明确研究型大学以主体学科建设为基础的战略选择

  学科建设有不同的路径,例如以特色学科为突破的建设途径,以优势学科为主导的建设途径,本课题研究表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是以主体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发展路径。所以,本课题建议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应该走以主体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以生态学思想统领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战略上要审时度势,正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绝对优势,有所取,有所舍,重点推进,全面发展。在战术上,要合理规划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布局。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