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匿名发短信:针灸动力学研究系列2:偏可以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00:51
   

 

 

 

 

针灸动力学研究系列2:偏可以纠

(2011-03-10 10:41:41)    

第二节  偏可以纠

一、人体非对称,但需平衡

说人体非对称,可能有人会问,人体不是左右很对称嘛!要不不对称那不成怪物了。但是,外表的对称不能说明人体全面的对称。比如人体三焦内,五脏六腑,就很不对称心偏于左,左肺叶较小,右肺叶较大,肝居于右,脾胃偏安中左位置,即便是人体的两个肾,大小高低都不相同。进入人体解剖室,猛一看,三焦内一腔内容,似乎有点杂乱。根本没有对称美,而是乱石铺街的美。即便是外表看上去非常对称的左右手,力度也是不对称的,所以通常才有左敝子,右敝子之说。

尽管人体并不对称,但是对于健康来说,平衡却是绝对的。离开了平衡,我们将不能正常的行走和生活,甚至不能正常休息。笔者认为,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主要就是为解释和研究人体平衡的而产生的。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手中所拿的长长的木条或钢管,其作用也就是平衡重量。不管它对称与否,其重量的支点,必是绝对的平衡,否则,杂技演员就得跌入深渊。不单是杂技演员,整个宇宙,也有一个平衡点,否则,群星就会处于一个无序运动的状态。同样,人体气血运行一旦失衡,人体就会出现病态。怎么治疗呢?就得想法恢复平衡。针灸即为协调、恢复人体平衡所设。下面首先看一个病例。

王某,男,58岁,农民。 1988年9月15日就诊。右侧半身不遂、语言謇涩3个月。患者平时身体素质较好,有饮酒史,于3个月前干活时突发脑血管意外,经住院治疗后,未见好转,留下了右侧偏瘫后遗症。舌淡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无力。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取穴:百会、廉泉、曲池、合谷、足三里。

操作:各穴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种行针1次,连续治疗3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3天后,上下肌力有所增强,可抬起,能发音。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侧上下肌力恢复至4级,可以将瘫痪上肢举过头顶,能伸指握拳。发音较清晰,可以数数。经2个疗程治疗后,可走路,生活基本自理。随访3个月,未见异常。

上则医案摘自《针医百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第一个医案)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内对针刺治疗中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但开发了很多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而且在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的机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研究主要集中在:

1、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目前认为中风病人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通过针刺治疗,能够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2、针刺对脑血流图的影响。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已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中风患者脑血流图多数表现为波幅低、波型异常改变。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临床上,通过针刺曲池、阳陵泉穴,能即刻使患者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脑血流量增加,明显改善了脑供血状况,加速了病灶侧大脑组织细胞的恢复。改善了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

3、针刺对脑电图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可使大脑皮层兴奋性有所提高,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智力和记忆力。能够调节中风患者皮层的抑制状态,以增加其代偿功能,促进患者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提高和改善了皮层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使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好转。

4、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针刺后甲皱微循环的改善与肌力、关节功能的恢复呈正比关系。有研究者将中风患者分成头针、体针和头针加体针三组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速的观察,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提高微循环的流速,证实了针刺能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此外,针刺对生化与免疫、儿茶酚胺等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是常用穴

1、曲池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

  附注:手阳明经合穴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配十宣.大椎治高热;配血海.三阴交治下肢瘙痒.瘾疹。

2、合谷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别名】虎口。

  【标准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性】大肠之原穴。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主治病症】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其它:呃逆。

3、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4、阳白

归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前额部,眉上一寸,正对目中线

  功效 :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 :1.面神经麻痹,夜盲,眶上神经痛 2.头痛,眩晕 3.视物模糊,目痛, 眼睑下垂,面瘫

针法 :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

5、太阳

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位听中枢。位听中枢支配着人的位听神经,可以通过中耳感受听觉、感受外界音响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内耳“前庭装置”感受体位在空间的变化,并由此来调节全身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因此,大脑皮层的这一区域除感受听觉,还控制着人的平衡感觉。

此外,太阳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汇集之处。三叉神经传导头面部感觉,是对痛觉最为敏感的脑神经。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

6、地仓

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针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针感 针部周围酸胀

  主治 流涎,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7、颊车

部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中

  针法 直刺0.5寸,或横刺透向地仓穴

  针感 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主治 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

  颊车

  人体生理部位名称。系指耳前颧下之颜面部分。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证治准绳·杂病》认为:颊部属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诸经之会。《素问·刺热病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8、承浆

〖取穴方法〗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任脉之会。

  承浆穴 足阳明任脉之会。

9、翳风

【标准定位】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取法】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功用】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主治病症】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