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用美军装备:人民日报电视如何坚守与精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0:23
在娱乐成风时代——
(文化脉动)
本报记者 王珏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1日   19 版)

青海玉树地震后,灾区小学生在板房教室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节目。
陈力摄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成长不烦恼》节目,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教育理念,让烦恼在沟通中消融。
资料图片
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经济大潮中染上了过多的娱乐味。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里批评道:“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话语变成幼稚的婴儿语言。”而这一切,还在今天真实上演。在快餐文化当道时能否坚持初衷?在娱乐成风时能否保持原则?
1986年10月1日,一个名为“中国教育电视”的电视台正式播出,一年后正式定名为“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至今,正是中国电视迅速发展崛起、节目不断推陈出新、设置和分工不断专业化、商业化日益凸显的时期。25年时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电视娱乐成风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1.
共享
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在重大灾害中发挥作用
2010年4月30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拉开序幕。这一天对于青海玉树第三完小师生来讲更是难忘,在玉树地震后仅16天,灾区孩子就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的空中课堂节目,与全国人民共享上海世博会开幕的盛宴。
这是空中课堂又一次在紧急情况下成功开展远程教育。在重大灾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一个电视媒体秉承公益性,分享、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好佐证。
电视媒体作为一个覆盖面和影响力极大的传播载体,除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外,还承担着引领主流价值观,净化社会空气,弘扬民族精神和美德的责任。然而,面对市场,一些电视台却迷失了方向,染上了过多的商业味、娱乐味。收视率直接和广告投放和电视台创收挂钩,成为评比节目和电视台的唯一指标。一些电视台为了收视率不惜造假,用噱头爆隐私吸引观众眼球……
是迎合观众,还是引导观众?是制作低俗节目提升收视率,还是制作健康向上的节目提供精神营养?中国教育电视台选择立足公益性教育电视平台定位,努力成为学生的空中课堂,教师的学习园地,群众的精神家园,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
空中课堂就诞生于“非典时期”,在当时为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国教育电视台迅速在四川、甘肃灾区安装了3740余套空中课堂前端接收设备,开通空中课堂频道抗震救灾特别节目。
2010年,空中课堂又走进了玉树灾区,中国教育电视台紧急捐赠12套空中课堂频道接收设备,安装到12所损毁严重的学校。看到电视上终于播出空中课堂节目时,灾区的学生们大声高呼起来。当电视里出现世博会开幕式全体起立唱国歌的画面时,全场的师生们也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大声唱起了国歌。
如今,中国教育电视台已从主要承担中央电大等机构远程教育播出,到拥有5个电视频道资源、3个平台资源、4大事业产业集群。目前该台一套节目覆盖在全国达到92%,覆盖人口达到8.4亿;三套以教育纪录片为主在北京市地区的覆盖达到100%;空中课堂频道覆盖了国内30个省市区、约28万所学校,覆盖学生可达1.3亿……
2.
创新
立足全民终身教育,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媒体
在浩瀚的中国南海南端,南沙守礁部队的战士们守护着祖国海域。为了改善战士们的文化生活,让“信息孤岛”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海军政治部想了很多办法,写信、买书却还是满足不了战士信息化需求,租用卫星却花费相当昂贵,直到他们找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明白这项工程的战略意义——对维护祖国边疆,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2006年4月,依托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蓝网工程”正式实施,它解决了驻高山海岛等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和海上执行任务的舰艇官兵中的信息闭塞问题。
如今,在南沙群岛守备点为数不多的生活设置中,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数字接收“锅”被战士们自发擦拭得锃亮。“‘锅’就是我们的眼睛。”战士们说,过去他们空闲时相互数对方的眉毛,现在他们也同步获取了外界信息。
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始终需要为大众服务、为教育服务。中国教育电视台坚持着这一点。它立足全民终身教育,扩大最基层、最边远的受教育人群覆盖面,将终身教育资源内容源源不断地传送出去。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目前已有卫星接收站点近70万个,直接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2000万农村党员、数10万基层党员群众、数10万名部队士官,每天传输5000万字,相当于一整套《大辞海》的文字容量。
当然,面对全媒体时代,教育电视台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数字时代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又发挥教育的传统优势?如何扩展创造寓教于乐的形式和内容,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教育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深入整合挖掘,创新形式,扩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以互动视听为核心、融网络特色和电视特色于一体的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暨果实网于2010年9月9日正式上线,与中国教育报合办的中国教育手机报覆盖全国上千所学校。
以教育新闻传播为主、以纪录片为龙头、双向卫星学习平台云教育事业、以影视创意活动为主,包括高校创意总部等的四大产业集群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3.
坚守
坚持媒体社会责任,结合公益性服务和市场运营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变得越来越普遍,新媒介不断兴起和发展,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传统媒体也面临自身的资源不断挖掘、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呈现白热化的局面。在当下激烈的媒介竞争格局中,办什么节目?怎么办节目?是电视功能转型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以情感谈话类节目为例,“猎奇”、“惨剧”、“苦情”等话题一度充斥了电视屏幕,成为受追捧的主题,强调沟通与服务功能的亲子代际类情感节目则鲜有。为此,中国教育电视台独辟蹊径,推出大型互动情感节目《成长不烦恼》,以普通家庭中的典型故事为案例,以两代人直接交流的方式,消除家长和子女的烦恼,使他们一起“成长”。中学生早恋怎么办?男孩子迷恋拳击、在家练拳击扰得四邻不安怎么办?女大学生出演“美人鱼”做模特、随便接受陌生异性礼物怎么办?……每一期的《成长不烦恼》都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黄百炼说,“在每期《成长不烦恼》的节目中,我们都力求让观众看到,烦恼在沟通中消融,现代家庭教育的全新理念在交流中建立。”
把公益服务和市场运营结合起来并非易事,一面需要面对市场竞争格局下自主盈亏的压力,一面需要坚持教育特色、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康宁坦言,这样的坚守并不容易,“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中国教育电视台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如何,也坚决不做儿童选秀、大学生走秀之类的节目,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为教育改革服务”。
对教育理想永怀执着追求,以创作知识性、教育性的内容为主,用电视文化服务社会、促进青少年成长,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具体电视节目中,在其影视剧和纪录片创作中也一以贯之。近年来,中国教育电视台创制了许多获得良好声誉的作品,比如大型系列纪录片《我的太阳》获得西班牙马拉加国际电影电视节特殊贡献奖;《奠基新中国》、《新中国教育纪事》、《新中国教育纪事》续集等100集教育文献纪录片,被评为“最具文献价值”纪录片;电影《高考1977》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十八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新近播出的大型人物纪录片《科学家的故事》用艺术表现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青少年成长的励志教材。
面对未来,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陈力也坦承,在市场大潮中更好地坚持公益,做好中国的公益电视台并非易事,因此,相关政策、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但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最后指出的,如果让过度娱乐化蔓延下去,“民族会发现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在劫难逃。”他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即“怎样利用教育来控制电视(或电脑,或文字处理机)上”。
致力教育、服务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承担着这样的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