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3.0 写入 重复 变0: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谁是“郑青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04:47

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谁是“郑青原” (2)

2010年11月05日11:1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谁是“郑青原” (2)--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写作组之前世

  曾经一篇雄文动天下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曾领导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当时的中国,普遍实行政治学习制度,一般每周学习至少半天,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两报一刊”的重要文章。写作组在当时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当时,写作组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大,比如初澜一篇批判晋剧《三上桃峰》的文章,将“桃峰”与王光美下乡蹲点的“桃园经验”联系在一起,给这出戏扣上了“为刘少奇鸣冤叫屈”的大帽子。这使数以千百计的官员挨整下台,山西省委的领导机构也因此改组。

  老前辈:“任仲平”和“仲祖文”

  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仲祖文,即“以中组部名义所发文章”的代称。阅读人民日报的读者对这两个署名一定不陌生。评论是党报作为中央媒体绝对的优势,其中以“任仲平”和“仲祖文”署名的最有来头。“任仲平”擅长对一些重大时事问题进行评论,而大凡涉及到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一些问题的论述,皆署名“仲祖文”,他们是写作小组。

  □延伸阅读

  写作组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


  写作组的文章,通常以化名出现,取其谐音的居多,也有一些不取谐音而取某种含义的:

  梁效:谐音“两校”,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主要笔名。

  罗思鼎:谐音“螺丝钉”,是“文革”期间上海市委写作组的主要笔名。

  唐晓文:谐音“党校文”,中央党校写作组化名。

  初澜:谐音“出蓝”,取义于“青出于蓝”,文化部写作组化名。

  方泽生:取意“刚开始做毛泽东的学生,就起一个叫‘方泽生’吧!”

  石一歌:专写鲁迅作品评论的“十一个人”。(余秋雨为该组成员)

  方岩梁:取自毛泽东诗词“风物长宜放眼量”后三字。

  丁学雷:上海市委写作组化名,寓“丁香花园学习雷锋”之意。

  □网友热议

  网友“IP:121.14.235。★”:郑青原同志说的非常好,能立足中国自身的情况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既有理论的推演,又有实践的证明,既能看到过去,又能看到将来,显示出很强的理论思考力、战略洞察力。

  网友“IP:123.235.43。★”: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副眼镜,合适的才是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中国人“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