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洋公园营业时间:赏李可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15:13
赏李可染(人物/牧牛题材部分组图)  

   李可染基本上没有涉足过花鸟画,这一点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他的人物画起步显然不比山水晚,甚至于早期还曾以油画为媒介进行人物画创作,抗战期间还绘制了大量的反战宣传画。从这一点来看,显然李可染在人物造型上的基础是深的。 李可染的水墨人物画早期主要以拟古为主,注重线条的表现,在意趣的表现上也十分突出。他的牧牛童子题材早在四十年代就已然确立,牧童造型与牛的表现上受了很多齐白石的影响。他的早期人物作品很多都不设背景,取而代之的是大段的自跋以衬托画面。未拜齐白石门下之前的作品线条较为细腻,笔力与线条的表现极其到位。随着他对于齐白石的顶礼膜拜,他的人物画也随之开始注重笔墨的表现。不再追求写实/不再追求线条,完全的以意趣的表现为出发点。 他的牧牛图最为常见,从四十年代后期直到其去世,这一题材始终是他乐此不疲的表现对象。他作品中的牛或蹲或卧/或低头吃草/或回首翘盼,生动传神/意趣昂然。桃杏芬芳/柳枝摇曳衬托着牧牛与牧童,一股浓烈的乡风野趣/情意浓浓的感觉被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很多评论家对他的人物画推崇有佳,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并不欣赏他的人物画。其实好也罢/差也罢,都是什么意趣的问题而已。李可染的牧牛图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其艺术上的造诣,但过多的重复拼贴也是这类题材被大量临仿的主要诱因。他的牛在气质上显然不如黄胄的好,气势上稍显得有些柔弱,但显然在画面的整体感觉上是协调统一的。 他的人物题材与牧童题材显然在背景的处理上并不好,没有背景难免显得有些空洞,而有了背景则又表现不佳。他的杨柳梅枝总是有些过分疏朗,画面的层次感不是很强。以山为背景的则缺少衔接,总是感觉物象与山石有着距离感,从而缺少整体的感觉。还是他早期的人物表现的更加好些,注重线条/凸现个性,拟古而不从于古/脱于古而又近于古的画面极耐人寻味。 李可染人物画作品欣赏       

  

       李可染(山水部分组图)    如果非要在20世纪里找出五个顶尖级大师,无论以任何角度来评断其影响力,那么李可染总会出现在其中,即便是张大千/傅抱石以及徐悲鸿/林风眠都无法与之堪比。张大千/傅抱石显然过分的游走在自我的艺术世界之中,而徐悲鸿/林风眠抑或是刘海粟则缺少艺术上的影响力。 李可染与前文所提到的四位大师在艺术道路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吴昌硕与齐白石显然走的是匠人的道路,而个人的天赋与学养是其作品的到升华,从而成就了其大师的地位;黄宾虹与潘天寿则是以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为基础,在艺术的表现上从传统中破立而出,文人气质与艺术审美的释放与爆发成为他们大成就的核心。李可染显然将这些结合了起来,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走一路/学一路。他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什么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太极剑/圣火令,能学的全学了/能用的全会用。少年时代学王石谷,以传统为基础;学生时代如上海艺专,的刘海粟/潘天寿/倪贻德教诲;大学期间又转入西湖艺专,师从法国画家克罗多,同是又受到林风眠/吴大羽等人的影响;重庆期间又与郭沫若/徐悲鸿/陈之佛/丁衍庸/关良/赵无极等人交往甚密,这些人对其影响也很深远。 抗战胜利后他受到徐悲鸿的邀请任北平艺专中国画系副主任,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南方,但黄宾虹与齐白石对他的吸引显然成为他来京的主要原因。在同一年里,他先后拜在齐白石/黄宾虹门下,直到这时他几乎与中国当时最好的所有画家产生了关联,或师长/或朋友,兼收并蓄/取精去粕,尔后的若干年里,这种艺术与审美的积蓄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从而形成李家山水的独特风格。 说道李家山水总要说他的传承与变革。起初的李可染山水作品比较传统,石涛/八大,甚至于追摹吴昌硕,笔法狂肆/布局大胆;五十年代中期他的作品逐渐开始比较追求细腻,笔墨细碎/注重透视。西方绘画的很多元素被他植入到画面之中,虽笔墨细碎而凌乱但布局严谨,积墨/垒墨的表现手法另画面带来极为厚重之感。从这一时期起,他的作品开始多以满布局构图,黑密厚透的主体风格已经成形。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是他艺术生命的黄金期。他的作品开始逐渐趋于简洁,细碎的笔触线条逐渐变得厚重,加之淡墨与淡色的泼洒,使得作品更加显现出一股雾雨氤氲而又凝厚深远之感,山水的灵气与厚重之感显现无疑。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他各个时期中是表现的最好的,《万山红遍》/《漓江》/《阳朔》等题材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十年他没有再拿起过画笔,直至八十年代才又拾起画笔写就山水。文革后的李可染在山水的表现上显然更多的体悟到黄宾虹的笔墨意境的高深,更加厚重/更加大气/更加的黑密厚,不再细碎如织/不再强求山石的表现,全以概括性的笔触行之。 纵观他的一生,显然在中西方艺术的结合上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余地给他的追随者,让他的后来人很难在他的基础上而进行超越。他是一个苦学派,一生都在学习与变革之中,一生都在追求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他的早期作品在临习古人上显然并不很成熟,从四王一路而转到石涛八大,在笔法的处理上还有些牵强;五十年代的作品又过于注重写生,西画的元素显然影响了他的笔墨表现,虽不失美感但又过于凌乱;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早期的作品最好,但很多色彩很丰富的画作处理的并不很好,红色调/绿色调的作品表现不佳。即便是《万山红遍》的色彩也用得有些过火,过分的浓烈/过分的厚重,使得墨色已然成了配角。还有一些反映革命题材的作品,在色彩的把握上就更加牵强,赭色与绿色的配搭总是很不协调。 如果说他的作品在表现上略有不足,显然色彩是他的硬伤。他的大部分纯水墨以及稍加青绿的画作都很完美,而他的一些尺幅硕大的画作在色彩的表现上显得十分牵强。黑密厚透的感觉出不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局部的留白所显现的空洞与他的画面不够协调。大画面很难表现大的笔触,稍显细腻的笔墨线条稍显罗嗦絮叨,气势虽然显现出来了,但美感也随之减弱了。我更喜欢他的稍小些的作品,三尺/四尺纸上的表现更加的完美些,那种笔墨意韵与山水氤氲的感觉最美。 李可染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