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性成形工艺: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珍藏】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26:39

来源:  百度文库
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珍藏】
授衔简介: 一九五五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 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由此确立。 开国十大元帅
1、元帅——朱德(1886-1976) 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 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阶,1886 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 20 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 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 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 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 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 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 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 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 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 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1925 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 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 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 年南 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 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 1928 年 4 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 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 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 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 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 指挥全局,不过 1947 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 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76 年 7 月,朱德以 90 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 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 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 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 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 (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中共北方局书记,中 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 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彭德怀, 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 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二十 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 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 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 野战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 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 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 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 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 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 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 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 四川省开县人。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 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一九三 0 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 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 司令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 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 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刘伯承, 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 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 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5、元帅——贺龙(1896-1969)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 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 0 师师长,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 绥联防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 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国防工业 委员会主任。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 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 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 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 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 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 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 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陈毅, 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 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 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 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 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一五师代师 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 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 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 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 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 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徐向前, 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 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 红四方面军。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 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 四川省江津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 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 晋察冀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 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 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 央军委副主席。 聂荣臻, 华北野战军的代表。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 彪有关,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 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 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一九二八年赴莫斯科学习。一九三 0 年回国,任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和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福建军 区司令员,军委四局局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后在南京、汉口、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一 九四一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共 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北平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 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 长,国防部部长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 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 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 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开国十大将军
1、大将——粟裕(1907-1984) 湖南省会同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 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 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 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 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 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粟裕, 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 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 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 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 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 湖北省黄陂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 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 八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 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红二十八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中共中央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 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 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 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 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 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游击队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党代表、团 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 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 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 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人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 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 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黄克诚, 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 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 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 委员,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 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 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 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 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 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 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 谭政, 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 队的特色。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 湖南省长沙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 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 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 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 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 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海南省文昌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 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 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 二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 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张云逸, 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 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 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 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 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 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 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 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 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 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 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 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 武装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 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 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 王树声, 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 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 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 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 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三二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 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一九三七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 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 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 防部副部长。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 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 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 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 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 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 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 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 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 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