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容忍错报:[转载]2011高考作文考前必读时文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6:50
人民时评:培植中国的慈善文化亟待“破题”

武少民2010年08月29日00:16  人民网

   近来,美国超级富翁“股神”巴菲特与微软创始人盖茨发起“捐赠承诺”行动,即是“把一半财产捐赠慈善事业”,此事迅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逼问各国富翁的浪潮。据了解,巴菲特和盖茨将于今年9月到中国劝捐。这一回,中国的富豪们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慈善文化的压力。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在慈善文化方面,我们的香港同胞无疑做得非常出色。以香港首富李嘉诚为例,他已捐出近三分之一身家作慈善用途。近日,李嘉诚在和记黄埔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名下的慈善基金在过去30年,共捐出超过100亿元,单在2008至2010年间,已捐出超过52亿元。慈善基金是李嘉诚最富有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没有负债,可以随时拿钱。“我就算留给两个儿子,他们也只是多了一点﹔我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多一点。”李嘉诚的话,无疑值得国内富豪深思。
  对于香港富豪来说,为善最乐是共识。从“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等超级富豪,再到身家过亿的普通富豪,对于慈善事业倾注了很多心力。诚如邵逸夫所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香港富豪,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作出了回应。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国内的富豪们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经在全球富豪榜上占绝了一席之地,他们的财富在迅速增加,然而他们的财富观和慈善文化,并没有随之而水涨船高。在慈善文化蔚然成风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富人还是公众都信奉,热心公益是自己有福,算不上是给予别人什么恩惠。就是这样一种理念,让无数的人先人后己,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坚定地伸出援手。
  慈善是一项没有尽头的事业,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共同参与。 余彭年先生因自身眼疾而体验到失明的痛苦,通过手术复明后,他就将“光明行动”作为在慈善领域的重要方向。2003年以来,“彭年光明行动”在全国18个省做了15万多例白内障手术,使15万多贫困患者重见光明。余彭年没有将财产留给儿孙的计划,2010年4月,经过香港汇丰银行的谨慎评估之后,余彭年正式将除彭年酒店、深圳大鹏湾别墅之外的其余所有资产悉数放入这个慈善基金会。5年累计总共62亿人民币捐资慈善。他说,“做慈善要用‘心’来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价值。
  不可否认,近年来,内地富豪的慈善意识也在不断觉醒,不少富豪也逐渐学会将财富与公众分享。8月13日上午,内地首善陈光标向甘肃舟曲捐赠了价值2600万元的现金与物资。至此,陈光标已累计捐出善款13.39亿人民币。陈光标的举动是中国富豪关注慈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发生不少天灾,尤其是汶川大地震以来,国人慷慨解囊,很多富豪也纷纷捐出巨款。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照搬移植西方的慈善文化,而是要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助人为乐,多行善事。就目前而言,“裸捐”或许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无论富豪还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要有慈善意识,要学会去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同时,受到捐助者也要学会感恩。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广大群众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人民时评:中国足球怎样学习朝鲜?

詹勇2010年06月17日09:51  人民网-观点频道

 郑大世泪飞顿作倾盆雨,志尹南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给予巴西队最后一击……
  朝鲜队首战表现精彩,虽败犹荣,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踢球更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然,对足球的信仰各国球员可以各自表述,但一定要有基本职业价值并且内化于心,守住敬业奉献的底线。否则,球场上活跃的,不过是一具具失魂的行尸走肉罢了。不过,好在这样的活死人在世界杯赛场上是不多见的,在世界足坛也实在混不下去。

  神乎其技者,必先壮乎其志。各世界强队风格鲜明的战术打法,只是其足球之盔甲,而与之匹配的发源于民族意志的足球精神和文化,才是其足球之灵魂,形神合一,道术相通,方能天下无敌。中国足球之所以积数十年奋斗而蹉跎无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足球精神或为名利所蚀,或为腐败所误,或为潜规则所制,始终未能确立起来,高扬起来。一个新生的中国队,首先是一个精神上洗尽铅华、涅槃重生的中国队,中国足球之再造,必自足球精神之重铸而始。
  现在,许多人主张中国足球师法朝鲜。要学,就应学其精髓,不学其皮毛。今日中国足球最缺什么?不差钱,不差物质,不差关注,只差人,差的是货真价实的足球人。温家宝总理切盼真正的教育家从事教育事业,足球领域又何尝不渴盼真正爱足球、愿为足球献身的足球家和运动员呢?中国的贝利到底在哪里?
  放眼世界,从贝利到罗纳尔多,从马拉多纳到齐达内,世界级的足球大师,大多是苦孩子出身。足球能带来富贵,但富贵病却是足球之大敌。我们并不歌颂贫穷,但珍视贫寒子弟那种朴素和纯真,那种“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奋发进取。每个月只拿10多块人民币的朝鲜队员,在全世界注视下力战巴西队而不屈,我们从中没有看到贫穷,而是精神上无与伦比的丰富,技术上叹为观止的精湛。那些坐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年薪的中国球员们,你们又向祖国和人民回报了些什么呢?
  学朝鲜,不必去朝鲜。笔者有一浅见,可于中国东北之延吉等地,挑选质朴纯真、有血性、有毅力的朝鲜族平民少年,苦孩子尤佳,苦且爱踢球者最佳,也可参照此标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成员中精心选材,宁缺毋滥,宁精勿多。以若干真正之足球家教之,以目前中国队费用之十分之一养之,蓄其志,磨其骨,修其身,精其技,试其锋,不出十年,可得劲旅。
  学朝鲜,也不必拘泥于朝鲜一国一队。世界足球强国强队的精神特质、立队精髓等,只要与我相宜有利,都可以认真学习,取长补短,消化吸收,补足足球精神的钙质,涵养中国足球的气质。
  南非世界杯开赛以来,国人五味杂陈,对中国队和中国足球颇有微词,也不乏愤激之词。爱之深,责之切,今天人们倾尽对不成器的中国队的严厉批评,将来人们也绝不会吝啬对很争气的中国队的热烈赞美,因为这一切的情感和理智,都是在同一个基点上生长运行:爱中国,爱中国足球。越失败,越热爱;越胜利,更热爱!

                  人民时评:缅怀钱学森,到底缅怀什么?

唐 宋2009年11月11日00:04  人民网-观点频道

在绵延几公里的送别长队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有跟着家长的稚龄孩童,有当年的老战友,也有素昧平生的大学生。告别钱学森的日子里,我一直思考,钱老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离去如此牵动人心?
  一位自费从成都赶来的老人说,缅怀钱学森,是因为“两弹一星”真正让中国人抬起了头,挺起了脊梁。在中国遭到核讹诈的年代,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可是,人们缅怀的,不仅仅是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钱老逝世后,有网站推出“从钱学森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的调查,选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占75%。人们倾慕的,还有他清纯如水的道德文章和淡定从容的人格魅力。
  钱老最感人的,是他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留洋的老一代冲破政治上的重重封锁,抛弃物质上的繁华舒适,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可是现在,不少年轻人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出国,出国后,就没想着回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近140万,回国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
  当年,陈庚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正因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才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条件下,挑战世界最新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是,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志气。有的人在见识了西方的发达之后,就“矮了一截”,觉得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的人学成回国后,不是为祖国贡献聪明才智,而是忙着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当西方的“传声筒”,当外国资本在华利益的代言人……
  钱学森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钱学森把稿费和奖金捐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上缴组织做党费,捐给我国西部治沙事业。可是,有的人有了名气后,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人民币,而不是养育他的人民。有的利用专家学者的声望,为自己的小团体、小圈子捞好处,有的为了个人私利放弃社会责任,丧失道德良知。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他还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可是,在我们身边,不少科研工作者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有的为了申请课题、申报成果搞恶性竞争,有的人为了当院士,当院长拉关系、拉选票。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金钱、名誉的态度,是气节、风骨的“试金石”。有气节、有风骨,就能挺直脊梁、彰显风范。没有气节和风骨,就得了“软骨病”,即使腰包再鼓、名气再大、地位再高,都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我们呼唤钱学森式的科学家,更要从自身做起,光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人民时评:郭明义为何这么快乐

何勇2010年09月26日00:15  人民网-观点频道

连日来,作为雷锋精神的当代传人,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鞍山钢铁集团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走进了公众视野。
  在不了解郭明义的人眼中,他用收入的三分之一救助180名贫困儿童,先后55次献血,组织了5800人的“爱心团队”,自己却“蜗居”在不足40平米的家里,女儿只能睡在门厅里,结婚20多年没给妻子买过像样的礼物……这样一个人,是一个苦行僧一样的人。
  也许很多人会问,这么多年郭明义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几次深谈后,我隐约触摸到郭明义的灵魂,我渐渐明白:郭明义是一个非常快乐和幸福的人,是一个精神的富翁,是一个富足的人。他的内心常被感动,写满人间真情;他的快乐无法掩饰,处处彰显豁达;他和妻子执手相守,相濡以沫。他拥有物质富翁难以体验的幸福。
  他爱那些遭遇人生难关不能前行的人。从1994年捐助第一位特困学生开始,郭明义如今已是180多名困难学生的资助者。相信每个人若能像他一样,打开心灵封闭的大门,把周围人、天下人的冷暖饥饱、快乐痛苦纳入胸中,尽可能多装一些其他人,个人的痛苦就会减少,大爱心就会带来大快乐、大幸福。相反,一个人,无论贵贱贫富,当他的目光纠结于一点而不能移,权力地位也好,利益财富也罢,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再多的物质,也阻挡不了必然产生的自闭者的痛苦。
  他的爱心行动引来无数追随者,5800人的“爱心团队”展示了郭明义爱心之路的“转型升级”。正如古人所言,君子有成人之美,希望别人好,帮助别人好,那么,这样的人在成就他人中获得大欢喜。一个心胸如此豁达的人怎能不温暖快乐。反观那些志趣猥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只许自己好,不许别人好,甚至破坏别人好的人,必然内心阴郁,阴冷算计,注定多痛苦,无快乐
  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但人和人方式不一,源泉也各异。谚语说:恶人为了追求幸福而做恶事,善人通过行善获得幸福。康德也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心灵,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其实一个博大的胸怀,一颗温暖的心灵,一个伟大的人格,比这璀璨的星空,更有光芒。心里有阳光,天空就不会下雨。郭明义内心温暖如春,所以他无比富足;他心中装有大爱,所以内心远离痛苦,而让幸福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