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波门:揭开共和国十帅十将的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44:56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从那时起,人们对这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人们谈论最多的一点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备享有这种殊荣的功绩和能力。

  从这些风云显赫的人物的履历和当时各自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授衔的决策受到了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名额有限;

  二、各人当时的职务;

  三、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

  四、各人的军事业绩;

  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好恶;

  六、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

  这六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数量因素,没有变通的余地,从双“十”这个数字就可看出这一点了;第五点的作用最小,毛泽东不会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军衔完全表现在公众面前;第二、三、四点主要体现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点。

  中国军队的山头派系是历史上形成的,虽比不上老蒋的国军那么根深蒂固和明目张胆,但也总是一块心病,在中国传统的背景下,共产党人也难以免俗。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授予与否。至于其他几个小的派系,对最高级的军衔授予不起作用,加上历史、人员种种因素错综复杂,在授上、中、少将时都顾不上平衡了。

  在此先将几个小派系略作交代,算是主题之外的一点逸事。

  分散的边缘势力

  海南岛琼崖纵队。历史最长,几起几落,最高指挥员几易其人。幸存的最高指挥员是冯白驹,没有授予军衔。

  东江纵队。抗战时中共在华南的唯一武装,四六年从深圳大鹏湾北撤,改编成为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是学生出身,三六年入党,资历太浅,仅获少将军衔。

  黔桂川滇边区纵队。解放战争时中共在西南的唯一武装,曾是首先直接支援卢汉发动云南起义的共产党部队。这支部队历史最短,默默无闻,没有产生将军,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在军史上有过这样一支孤军。

  东北抗日联军。名声最大,结局却最惨,退到苏联的各支游击队只能编成一个旅。幸存的第二军军长周保中解放战争时任辽东军区副司令。

  新四军第五师。名义是新四军,实际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长期“孤悬敌后”。抗战胜利后曾改编为中原野战军,是几支独立部队中最大的一支。“中原突围”后分别编入西北、晋冀鲁豫、华东各野战军。授衔时原五师的旅级指挥员有两名中将,团级指挥员有几名少将。师长兼政委李先念脱离军界,师级指挥员仅参谋长刘少卿授衔时有军职,而他由于别的因素只获少将军衔。

  投诚起义的结局

  决定元帅和大将人选时,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想到的干扰因素,即国军的“投共”将领。

  当时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廖运周等人都有军职,必须授衔。而比他们地位更高的国军将领如何安排?当时曾有动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比傅地位更高的程潜、龙云、卫立煌等人这时候都在人大国防委员会里。最后实在无法平衡,只好“一刀切”,这几位国军的高级将领均未授衔。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选的决定过程拖了很久。五三年贺龙率祖国慰问团赴朝,在对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一次讲话中评论过军衔制,并以诙谐的口气透露:“军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可见那时对人选已酝酿了一段时期了。而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了两年之后,人选才最后确定。

  在几大派系中,原红一方面军和八路军的势力最大,二十个人选中有三分之二属于这一派系或有极深渊源。陕北方面最弱,仅有大将一人。

  丰功伟业授奇勋

  分别看看显赫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要说明这一点,因内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够,当另外写一篇专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产党第一号悍将”,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横刀立马十大将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十帅十将一代风流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以上评论基本认可,观点和论述是同类文章中难得的比较系统全面、客观中肯的。但是,仍有少量美中不足之处,不少观点还是有值得商榷和讨论的地方。

1,资历方面,在党内军内的深浅问题,主旨没错,但说的笼统了点。说具体点,我们元帅大将的授予,是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这点跟同期苏联美国等国单纯的以军中资历和战功评定军衔有显著区别。苏美因建国早,没有内战,所以军衔相对纯粹一点,基本直接与军事挂钩。而我党是在依靠自建武装力量,艰难的夺取一个新政权后进行的评衔,其中论功行赏的成分很明显,而这个功,并不一定单纯是指挥几个大战役,打几个漂亮战那么简单,其更侧重的是在建党建军建国方面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在党的前期斗争中的作用,人民军队的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等。

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就很清楚,朱德、贺龙、陈毅、徐向前、罗荣桓、聂荣臻这些很少甚至没有指挥过什么重大战役,战功平平甚至军事很臭的老资格们,凭什么能荣居元帅了。因为他们在军队的创立和建设,根据地的开辟和经营方面居功至伟,没有他们打下的这个基础,没有他们创建军队和经营地盘,就不可能有后来林彪、粟裕的挥师百万、风光无限了。

2,粟裕,同样道理,粟裕之所以未能成为元帅,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党的前期斗争中作用偏弱,党内地位偏低;在早期的军队创建和根据地建设方面贡献偏小,导致军中资历不够;这些先天不足,仅凭革命后期的赫赫战功,是很难一步跨越的。这才是党内军内资历的真正含义。某些军事爱好者,总是抓住粟裕解放战争那几年的战役指挥贡献,以及简单的从职位上去臆测和分析军衔评定,甚至拿同期中国军衔去与苏联类比,却不顾苏联没有国内战争,没有政权建立等国情的不同,这些想法都是简单和片面的。

3,罗荣桓,单纯的把罗看成是政工代表,也是片面的。罗创建的山东根据地,使后来东北、华东战场在干部、兵员、后勤等方面获益非浅。在不懂搞根据地的彭真主持下的东北,主管军事的林彪刚去东北时一溃千里,狼狈不堪,被杜聿明活活从山海关赶到松花江。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时,拿下彭真,在罗荣桓、高岗等擅长搞根据地的人才的辅助下,建立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后勤保障,才使林彪逐步稳住阵脚,军事上慢慢恢复元气,转入反攻。罗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他能成为元帅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没有拿得上台面的功绩,单凭一个平衡、职位、或者领袖偏爱,是不足以站在军中顶级高度的。

4、陈毅,与其说陈得益于与毛、周、朱的关系,不如说陈协助朱把南昌起义的武装拉上井冈,与毛的秋收起义武装一起,构建了我党最早的武装力量。如果说人民军队的创建,朱毛是首功,那么老陈第三,丝毫不过分。所以,有网友说,朱是红军之父,毛是红军之母,陈是红军叔叔。虽是玩笑,却是事实。另外,与其说陈代表南方游击、新四军和三野,不如说陈在南方根据地建设、新四军和三野的军队建设方面卓有成绩。军队建设跟战役指挥,是不同概念。我们常常诟病老陈不会打仗,但是一支军队的创立、维系、巩固、经营、发展和传承,不是光靠打仗这么简单的。这跟和平时期的军队不一样,现在什么都是国家支出补贴,其他不用考虑。但那时的军队要自己招兵买马,自己训练,自己养活,什么都要靠自己,要白手起家,绝对不比打仗轻松。因此,与朱毛的关系、新四三野代表,那说的都是平衡、山头、领袖喜好等主观唯心的东西,而创建和发展军队、开辟和巩固根据地,那却是实实在在的功劳和苦劳,这个更客观。

5,徐向前,徐是我军中唯一可与粟裕比肩的军事天才,徐粟二人的军事指挥造诣,都在林彪之上。不同的是,粟是在前期没有被充分发掘和重视,徐是在后期失去了表演的舞台。作为张国焘、陈昌浩离去后,红四的第一代表,跟红二的贺龙一样,这两个非嫡系大山头的首脑,军事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用,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另外,西路军的失败,作为总指挥的徐,肯定是要出来为失利承担责任的,这也为后来徐的使用问题,增添了很多被动因素。总之,徐战绩不多,不是因为徐打的不好,而是因为徐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6,聂荣臻,军事方面战绩平平,甚至可以说是糟糕,但是跟罗荣桓一样,聂的元帅得益于他出色的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方面的贡献,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可以说是全党全军的模范。

7,叶剑英,我军重量级人物徐向前、陈赓的黄埔一期已经是金子招牌了,但是在参与了黄埔前期创建与筹备工作的叶面前,就根本不好意思再提了,可见叶资历之深。另外,叶还得益于跟毛泽东之间几十年不离不弃,坚定跟随的深厚私人交情,这就是楼主所说的第五条,领袖对各人的好恶,这点虽说不很重要,但也会有一点点影响。

8,徐海东,从渊源上准确说,徐不应属于刘志丹、高岗的陕北派系。徐是红四将领,又代表鄂豫皖。徐只是先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会师,并在两军合并整编后,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

9,萧劲光,萧成为海军司令,得益于他苏联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的履历,当时新中国的海、空、装甲等新的军兵种建设主要依赖苏联的技术和装备支持,萧的这个背景便于他与苏联方面进行军事沟通与合作。同样道理,空军司令刘亚楼的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履历,装甲兵司令许光达的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履历,跟萧一样,都是因为深厚的苏联背景。因此,萧、许二人的大将军衔实际跟他们的海军司令、装甲兵司令职位并无直接联系。萧是因为党内资历及东野副司令的级别,许是因为山头平衡,作为红二的大将代表,而刘亚楼一则资历不及萧,二则没有山头平衡需要,只能顺位成为上将了。

10,张云逸,超老资历,但不是全部。左右江根据地和红7军,就是创建人民军队和创建根据地,这个贡献是很重要的。另外,说张在解放战争的军职也高于粟裕,也是不妥当的。张没有当过华野副司令,只当过华东军区副司令。野战军和军区是两条线,不同领域,野战军是军队是前线,军区是后勤是后方,同样的副司令,分量是不一样的。

11,罗瑞卿,不便评说。中央保卫局是干什么的,相信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