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j7-1图集:重视中医药的心脑血管病防治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37:20

  重视中医药在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以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鉴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当前全组织范围总体工作重点之一。

 

  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人口的总死亡率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城市居民脑血管死亡率达21.2%,心脏病死亡率17.9%;而农村居民脑血管死亡率也达21.2 %,心脏病死亡率11.8%。我国每年有大约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天大约7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大约每12秒钟1个。研究预测,今后10年我国中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将增加42%,女性将增加13%。

  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作为政协委员第六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并在提交的《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在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的提案中建言,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重视中医药的突出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让其与西医西药同样扮演重要角色,共同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虽已进行了30余年,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差别较大,基本医疗条件相差悬殊,加之广大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能够在全国推广的综合防治模式,致使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控制率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近10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直线上升趋势。为保证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开展心脑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他说,中医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简、便、验、廉和安全、低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且疗效确切。相对于单纯注重人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单靶点、单环节治疗且具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西药而言,复方中药所体现出的针对疾病多环节、多靶点发病机制产生的系统调节作用则更具有优势。

  吴以岭委员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理论研究,特别是在中医络病理论创新发展研究上卓有建树,7年来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由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此项目在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基础上,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及气血相关的理论特色,结合现代医学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寻找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把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心脑血管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实验选用的国家基本药物通心络胶囊。经几百家三甲医院的500多名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开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40多名医学博士以通心络胶囊为论文研究课题,取得的大量科研新成果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降脂、抗凝,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可明显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保护急性心梗、脑梗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充分体现出中药复方的整合调节机制,是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

  吴以岭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中成药约有120余种,但大多为治疗性用药,且由于多数省市各级医院对中医药作用重视力度不够,其在临床中应用数量少、范围窄、周期短,而对于心脑血管病预防性用药则更是少之又少,因而重视与加强中医及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我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紧迫任务。将中药列入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还可大量减少重复用药,降低医疗费用,这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霍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