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法的原理:59.云南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2:53
张  平
2004年8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四川仪陇革命老区时指出:“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关心革命老区群众,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扶持力度。”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加大扶持力度,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近几年来,一方面通过反复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关于对革命老区的论述指示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批示和讲话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陕西的延安、山西吕梁山、广西百色东巴凤三县等10多个省的10多个革命老区县和云南的威信县、彝良、富宁等20多个县的实地调研,结合云南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际,在认真分析云南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云南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开发建设重点、途径、保障措施以及政策建议。
一、 云南革命老区概况
(一) 云南老区的形成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云南老区的形成。云南是我国革命老区形成较早的省份之一。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组织发动百色起义后,1931年11月,右江特委和红军右江独立师派出干部和战士到滇黔桂边区开展工作,建立了以富宁、广南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威信县,政治局在扎西等地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成立了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建立了根据地;1936年,川滇黔边区纵队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建立了以威信县郭家坟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云南境内有威信、彝良、镇雄3个县,由此形成了土地革命时期2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48年2月,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组建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并先后建立了弥(勒)泸(西)根据地、开(开化,现文山)广(南)根据地、罗(平)盘(县)根据地;1948年5月,中共滇南工委在元江发动起义,组建了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建立了滇南根据地和思(茅)普(洱)根据地;1948年8月,宣威宝山中学、沾益播乐中学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建立了滇东北根据地;1948年11月,中共滇中地下党发动峨山起义,组建了峨山游击大队,建立了滇中根据地;1949年4月,中共滇西工委发动了剑川暴动,接着又领导了宾川、保山、牛街、通兰、洱源和维西等地的暴动,组建了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建立了滇西北根据地;同年4月,中共滇西工委祥云分委,在祥云等地组建了滇西人民自卫团,建立了滇西根据地;5月,滇北地下党组织开辟了滇北根据地,至此,解放战争时期我省境内共创建了10个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界定的革命老区条件,参照一些兄弟省区的做法,经地州市县委逐级审定之后,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批准确定了47个革命老区县(市、区)和39个乡镇(后因乡镇拆并为38个)。
2、云南革命老区的区域分布
云南省革命老区县涉及15个州、市的47个县、区和38个乡镇、国土面积180233平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0%。2007年末,总人口1894.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97%。
云南革命老区区域分布
所在州市
老区县(市区)
老区乡镇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昭通市
威信县★、彝良县★、镇雄县★
8085
文山州
富宁县●★、广南县★、丘北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砚山县
文山县追栗街乡、古木镇
29175
昆明市
宜良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
安宁市八街镇、西山区海口镇、晋宁县夕阳乡、双河乡、富民县款庄乡、东村乡、东川区铜都镇、汤丹镇
12904
曲靖市
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
宣威市▲、富源县、马龙县、
会泽县、沾益县
麒麟区东山镇
27754
楚雄州
楚雄市、南华县
姚安县弥兴镇、大河口乡、官屯乡、左门乡
7601
玉溪市
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
华宁县通红甸乡、盘溪乡
10915
红河州
弥勒县、泸西县
红河县浪堤乡、大羊街乡、车古乡
6004
普洱市
翠云区、宁洱县、澜沧县、景谷县、江城县●、墨江县
32809
西双版纳州
勐腊县
7081
大理州
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
祥云县▲
宾川县平川镇、钟英乡、拉乌乡、云龙县检槽乡、白石镇、长新乡、漾濞县漾江镇、巍山县青华乡、弥渡县牛街乡、密址乡
12682
保山市
隆阳区金鸡乡
61
丽江市
华坪县、永胜县、玉龙县▲、
古城区
14798
怒江州
兰坪县
4325
迪庆州
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上江乡、三坝乡、金江镇
2797
临沧市
沧源县●
临翔区平村乡、云县茶房乡、双江县大文乡
3242
总计
47
38
180233
占全省比重
36.4
46.0
说明:带“      ”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共27个,带“▲”为省级重点扶持县,共5
个,带“●”为边境县,共6个,带“★”为国家认定的革命老区县,共5个。
3、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云南省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省革命老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经济实力相对增强。2007年,全省老区县生产总值1443.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1.0%。地方财政收入103.75亿元,占全省的2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6.67亿元,占全省的30.0%。粮食总产量618.2万吨,占全省的40.0%。
②基础设施相对改善。2007年,全省老区县(市)的道路基本上实现了沥青(水泥)路。24个老区县(市、区)通了高等级公路。老区5850个建制村中,通公路的5369个,占建制村总数的92.0%;已通电的5749个,占建制村总数的98.30%;通电话的5588个,占建制村总数的96.0%;通电视的4578个,占建制村总数的78.3%。有效灌溉面积988.28万亩,已解决饮水安全2905个建制村,占建制村总数的50.0%。
③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省老区县建制村已建小学的5433个,占建制村总数的93.0%;已建卫生室4442个,占建制村总数的76.0%。
④群众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老区农民人均收入2264.0元,比2006年的2012元增加了252.0元,增长13.0%。其中,农民人均收入2000-3000元的县30个;2000元以下的17个,1600元以下的县6个。人均占有粮食326千克,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134万人下降至86.56万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劳务经济不断做大。2007年底,47个老区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1.1多万人次。
云南省革命老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加快老区开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
1、经济发展水平低。2007年,全省老区生产总值1443.0亿元,占全省的31.0%;人均生产总值7618元,比全省人均少2878.0元;地方财政收入103.75亿元,占全省的22.0%,人均财政收入548.0元,比全省人均少534.0元;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836.67亿元,占全省30.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4417.0元。上述数据表明,老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困难,因而造成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使老区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省其它地区。
2、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云南省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目标为15:43:42。2007年未,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44:32。一、三产业较全省目标分别高出7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三次产业分别高出14,6,7个百分点。由于三次产业结构失衡,致使老区财政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全省老区三次产业结构对照如下图。

项    目
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国
246619
12.0
50.0
39.0
云南
4721.77
19.0
44.0
39.0
老区县
1443.0
26.0
44.0
32.0
3、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由于老区地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少老区乡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在一些老区乡镇、建制村还十分突出。截止2007年底,全省5850个老区尚有481建制村、15592自然村不通公路;101个建制村、4480个自然村不通电;262个建制村不通电话;1272个建制村,30030个自然村不通电视。未解决人畜饮水尚有2954个建制村,占总数的51.0%。饮水困难人口达562.9万人。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老区社会事业仍然落后。不少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差,上学难,就医难十分突出。2007年,建制村未建小学的有417个,占总数的7%;没有医务室的有1408个村,占总数的24%;没有文化活动室的有3030个村,占总数的52%。
5、群众生活依然贫困。2007年,云南省老区仍然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属国家重点扶持县2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3个。老区现有贫困人口27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86.5万人,低收入183.52万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比重分别为16.1%、5.1%、10.9%。需异地搬迁的贫困人口达59.75万人。老区现有茅草房住户达52.4万人,危房119.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264.0元,比全国少1876元,比全省少370元。不少老区群众仍处于贫困状态,群众生活困难。
6、部分革命老战士和遗属生产生活困难,老区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维修改造的任务繁重。据初步统计,云南省老区现有非公职“三老”(老战士、老党员、老交通)人员14547人。其中老战士11358人,老党员2775人。其中无固定收入的4149人,这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部分甚至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全省老区有60多座烈士陵园,这些烈士陵园均安葬着当年的红军将士,几十年来,因当地财政困难而无力维修改造,导致大多数陵园围墙、道路、墓地、纪念碑陈旧。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解放以来,老区建设和老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1951年给老根据地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小平同志1973年批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革命作了很大贡献,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和群众生活搞好”;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新中国成立50年了,如果不能尽快让那里的群众吃饱穿暖,我们就无法向建立新中国英勇牺牲的千百万烈士交代,无法向人民、向历史交代。”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关心革命老区,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中央连续颁发了5个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加快农村发展、搞好新时期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今年中央财政已投入支农资金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8亿元,占中央政府投资的近50%。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国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四税,农民负担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减少1335亿元。通过实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收入,今年的补贴总额已超过了1000亿元。截止2007年底,全国社会保险积累基金超过11000亿元。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超过5000万人,积累基金超过400亿元;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障制度,共筹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2000多亿元。
2、云南省的综合实力和财政调控能力在逐步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初步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推动“三农”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连续出台了强力推进的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年初决定。全省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要确保达到25%以上,各级政府出让土地收入的40%要用于农村建设,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要全部用于“三农”。预计今年全省财政投入农林水事务支出147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11.3%。针对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追加支农支出3.45亿元。共争取到中央50.3亿元,同比增长32.7%。新增农业贷款214亿元,同比增长48%,粮食直补资金22.7786亿元,共安排40659万元对全省1568万亩水稻和1776万亩小麦实现了全覆盖补助。
3、基础产业具备一定规模。2007年,老区粮食总产量618.2万吨,占全省的40.0%;烤烟产量42.06万吨,占全省烤烟总产量的55%;油料产量20.2万吨,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55%;肉类产量160.88万吨,占全省肉类产量的53%;对全省主要农产品供应做出了贡献。同时,老区是云南省能源的主要产区,2006年末,老区生产煤炭3893.92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53%。有效的能源供应,支持了全省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4、资源丰富。云南省革命老区能源资源丰富,昭通、曲靖老区煤炭探明储量达172.17亿吨,占全省煤炭探明储量的67%;预计云南省大型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分布于楚雄—大姚,景谷—思茅盆地;大型、特大型水电基地,在革命老区可开发装机1248万KW。铁、锌、铜、钨、铟、锡、钼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利于革命老区资源配置,实现能源、煤电一体化,矿产资源等集中连片、产业互动互促开发,促进革命老区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5、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建设。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战略决策,这对于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迫切需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埋头苦干,打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攻坚战,尽快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2007年7月11日白恩培书记批示“革命老区的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一定要下决心解决。”云南省委省政府2007年9月底,召开了全省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革命老区的建设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领导力度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工作机制逐步得到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上下相应的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机制;投入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职能部门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省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采取超常规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革命老区的跨越式发展。
6、革命老区人民多年来探索的一些好经验、好作法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借鉴。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安徽的大别山、广西的东巴凤等兄弟省区,采用集中连片,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利用大会战等老区开发建设模式,推动了老区的经济大发展,社会的大繁荣。云南在会泽探索了整乡推进、整合资源、连片开发的老区开发模式。同时纷纷制定出台了专项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将老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为我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情况表明,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二、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南革命老区的实际出发,更加重视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更加重视老区的历史地位,更加重视党的改革成果在老区的体现,更加重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区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始终。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老区科学发展。
1、总体思路是“高举旗帜、弘扬精神、强化基础、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共和国走过来的地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革命老区是永远的丰碑,是一面伟大的旗帜。要高举老区这面伟大而光荣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把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弘扬精神:老区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革命老区的精神,其精神实质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强不息,排难争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些精神都是在革命老区形成的,这种精神就是老区精神。这些精神是老区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宣传老区精神,实践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化基础:从全省及全国老区来看,革命老区大多数分布在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老区人民把仅有的粮食支援了革命,为保护革命成果和革命战士,作出重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有些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15-20年。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收看电视难,听广播难仍然困绕着老区人民。强化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老区的基础设施,真心诚意让老区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尽力缩小差距,让老区人民不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掉队。
科学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区的发展,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县有很强的政策优势和政治优势,老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将会形成很强的产业优势。随着党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党委的高度重视,老区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即将形成强劲的后发优势。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发展道路,推动老区科学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思路,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以争取大政策,形成“磁场效应”,构建大交通形成“畅通效应”,培育大产业形成“支撑效应”,打造软环境形成“服务效应”。推动科学发展核心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分步实施”。推动老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农村建设,实现老区跨越式发展,做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齐丰收。
2、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扶贫开发、老区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融为一体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首要的问题是扶贫开发问题,扶贫开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好抓手好平台。三者是辨证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必须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法,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三是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把夯实革命老区农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革命老区的主要任务来抓。发展是革命老区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发展要落实到产业上,发挥老区的优势,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把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规划,整体推进。
四是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统筹兼顾的同时,结合老区的特点给予优先扶持,对革命贡献大的中心区和核心区优先扶持,给贫困程度深的村落给予特殊照顾。
五是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政府扶持是老区开发建设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资金是老区开发资金的来源,社会资助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是老区开发建设、发展进步的关键和基础。
(三) 目标和任务
力争通过5至10年左右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生总产值达到2387亿元,年平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292亿元,年平均增长2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2.0亿元,年平均增长15.0%;粮食总产量717万吨,年平均增长3%;减少低收入人口89.5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5.4万人.脱贫率分别为49%、55%。
三、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点
老区开发建设将遵循农业资源和现有基础设施条件,首先解决老区群众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等社会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依托老区煤炭、可再生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老区资源配置,产业互动互促开发,集中连片谋划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从而使老区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增收,形成老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2007年,老区现有481个建制村,15592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为解决这部分群众行路难,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县、乡柏油(水泥)硬化路面通畅公路2500公里,乡村砂石(泥结石)路面通达公路5000 公里。2007年,老区现有100个建制村,4480个自然村不通电,解决老区100个建制村、700个自然村的用电问题。2007年,老区尚有1272个建制村,30030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解决100个建制村,65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老区现有旱涝保收面积556.47万亩,占全省的41%,人均0.3亩。为保证粮食安全,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2007年,老区现有大中小型水库3485座;坝塘20074座;总供水能力56156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88.28万亩。人均0.52亩。水利基础条件仍然十分薄弱。老区实施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解决人畜饮水安全。
(二) 产业开发
1、农业产业。根据老区的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花卉、中药材基地;优质特色水果基地;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禽养殖基地;优质粮食、饲料、蔬菜、食用菌等精深加工、保鲜贮藏加工业。
2、资源开发产业。利用老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优势,建设矿产、生物质能开发;煤电一体化建设。
3、劳务经济与红色旅游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不断提高老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威信札西会议会址、彝良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和富宁等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和较深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景点,使之成为较高水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4、扶贫开发工程。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纳入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作为全省重点扶贫扶持对象。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安居、防震安全危房改造向老区倾斜。
(三) 社会事业
教育是老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老区中、小学校抗震维修改造,确保老区全部实现“普九”,初中毛入学率达95%。全面建立和实施老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户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乡村卫生室。发展老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文化长廊、两馆一站和农家书屋。全面落实老区“三老”人员应保尽保,复盖率达100%。维修烈士陵园和建立革命老区纪念馆。
(四) 生态环境建设
老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发展经济林。为减少农村能源薪柴消耗,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开发老区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村能源和环境污染。
四、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途径
(一) 连片开发、产业带动
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是云南省革命老区的最大问题,“要把老区发展落实在经济发展上”。从老区农业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的优势条件出发,既考虑革命老区形成的特点,又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地缘关系,产业优势和资源配置,精心谋划一批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互动互促,从而增加城乡就业容量,使之成为财政增收,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增收,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为此,将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38个乡镇划分为九个片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连片开发。
1、昭通片区(威信、彝良、镇雄)的产业布局。重点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和建设,实现煤电一体化产业。建设胡家山中型水库;核桃、油桐、鸟桕等生物质能产业。建设配煤、煤矸石、灰渣砖等产业。
2、曲靖片区(宣威、会泽、沾益、富源、师宗、罗平、陆良、马龙等8个县、麒麟区东山镇)的产业布局。建设宣威、富源等县年产煤炭,煤化工,煤炭液化产业。建设马铃薯、魔芋、种植基地;扩大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建设淀粉、火腿、魔芋等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烟草种植基地。
3、昆明片区(宜良、石林、寻甸、禄劝四县及安宁、西山、晋宁、富民、东川8个乡镇)的产业布局。以牛、羊、猪、鸭、鹅等畜禽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建设饲养加工一条龙的基地。建设以蔬菜、花卉、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城郊型农业。
4、玉溪、红河片区(易门、峨山、新平、元江、弥勒、泸西、华宁通红甸乡、盘溪乡、红河浪堤、大羊街、车古乡等)的产业布局。开发建设煤焦化、矿产资源开发,生物质能产业开发。建设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基地。
5、文山片区(富宁、广南、丘北、西畴、麻栗坡、马关、砚山县及文山的追栗街、古木乡)的产业布局。建设砚山稼依水库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发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锰、锡、锌、锑、铟等有色及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种植三七、经济林果、蔬菜(辣椒)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
6、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州片区(翠云区、普洱、澜沧、景谷、江城、墨江、勐腊、沧源及临翔区平村乡、云县茶房乡、双江大文乡)的产业布局。发展优质茶叶种植基地;粗、精茶深加工、橡胶更新。加强澜沧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加快思茅盆地石油、天然气前期勘探。
7、楚雄片区(楚雄市、南华县、姚安弥兴、大河口乡、官屯乡、左门乡)的产业布局。建设楚雄、南华、姚安连片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利用澜沧江啤酒集团酒糟,建设南华配合饲料和良种猪养殖基地。建设南华食用菌、蔬菜、保鲜贮藏加工厂; 加快生物质能油料(膏桐)种植和优质核桃种植。加快楚雄-姚安盆地石油天然气前期勘探开发。
8、大理片区(剑川、鹤庆、洱源、祥云及宾川、云龙、漾濞、巍山、弥渡11个乡镇)的产业布局。核桃、蚕桑种植基地建设。鹤庆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加工集散市场及矿产资源开发。胚胎移植乳牛良种基地、牛饲料(草)加工项目。王德三故居红色旅游景点建设。
9、丽江、怒江、迪庆片区(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兰坪及香格里拉4个乡镇)的产业布局。优质肉牛、耗牛基地建设。兰坪、香格里拉县铅、锌、银、铜矿资产资源开发。加快生物质油料(膏桐)种植基地、蔬菜、中药材、经济林果发展以及石鼓等红色旅游与民族游、生态游结合的旅游产业。
(二) 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全省老区的区域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特性。边境一线6个;民族自治县14个;国家扶持的贫困县27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3个;50万人口大县12个;分布于石漠化地貌的县25个。2007年末、现有贫困人口270.0万人。其中低收人口183.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86.5万人。是集我省“老、少、边、穷”于一体,石漠化最大的区域。为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取得突破,对我省革命老区不同类型,贫困原因、分区研究,因区制宜,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抓好典型、搞好试点;突出以扶贫开发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各个击破。将全省革命老区划分为三类区域分类指导:
1、将镇雄、彝良、威信、富宁、广南土地革命时期五个国家重点扶持县为一类区域。这类区域,地处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地区,坝子少,人均耕地仅0.9亩,人均占有粮仅285公斤,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没有自我发展能力,是我省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革命老区。这类区域的开发对策是以扶贫开发为平台,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大中水库工程建设,煤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撑,扶持这一区域“跨越式发展”。
2、将禄劝、寻甸、富源、会泽、宣威、泸西、南华、丘北、西畴、麻粟坡、马关、砚山、宁洱、澜沧、江城、墨江、勐腊、剑川、鹤庆、洱源、祥云、永胜、玉龙、兰坪、沧源等解放战争时期的25个县为第二类型。这一区域多数群众温饱基本解决,但农民人均收入仅1941元。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该区域100平方公里的坝子16个,土地资源、水电、旅游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我省粮食,烤烟、茶叶、橡胶、矿产和我省远景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区。该区域不是资源贫困、而是投入不足、发展不充分。这类老区的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山区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坝区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三七,茶叶,橡胶等持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生物质能等产业为载体、扶持这区域“赶超发展”。
3、将古城、华坪、楚雄市、陆良、罗平、马龙、沾益、师宗、弥勒、新平、峨山、元江、易门、景谷、思茅区、石林、宜良等17县及38个乡镇作为第三个类型。这类老区主要分布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思茅、景洪等中心城市周边,是我省老区发展较好区域。这一老区开发建设,应重点突破城市与乡村,坝区与山区的发展差异。其主要措施是,山区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平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畜禽养殖,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的城郊型农业。扶持这一区域“率先发展”。
(三) 分区制宜、分步实施。
要使我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实力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必须经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老区不同贫困状况,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基础设施现状,不同经济发展现状,分区制宜,突出重点,在扶贫开发,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连片开发、产业带动发展取得重点突破。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变为推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借鉴陕西延安和山西、广西东巴凤实行连片开发的经验,采用大会战形式,以“大扶贫”的理念整合资金,采用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借鉴广西东巴凤的经验,把昭通、彝良、威信、镇雄三个县作为重点联片开发、通盘考虑。昭通市革命老区3个县共涉及53个乡镇,460个村(居委会)。土地面积7900平方公里,人口230.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34.32%和43%,同时也是第二轮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7年老区三县有贫困人口45.8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101.79万人的45%,为全省贫困人口620晚人口的7.4%。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0.98万人,为全市绝对贫困人口24.94万人的44%,低收入人口34.84万人,为全市低收入人口76.84万人的45%。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40%。三县基础设施差,特别是交通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镇雄飞、威信的公路严重不畅,必须借道贵州和四川的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落后和贫困。三个县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县,也是国家认定的革命老区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威信召开,彝良又是33个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将军的故乡,镇雄贺龙将军在那里指挥了不少的战役。加快昭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先后多次到昭通视察工作。镇彝威三个革命老区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差已经严重制约着革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的生活的困难程很难想像,昭通的群众困难曾让朱总理落泪,因此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刻不容缓。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全省力量集中开发昭通的镇彝威三个县,统一规划,整合资金,连片开发,两年争取35亿左右资金,着重解决交通、电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争取国家列项从盐津柿子坝接入镇雄县城,全长180公里单轨铁路,新建二级公路共470公里,解决柿罗、镇罗、凤威、镇坡、昭彝、柿凤、彝岔、威斑、罗布等公路。县际油路,通县油路和通乡油路。电力方面建成500KW变电站,大小变电站近20个以及改造变电线路。在水利方面,中型水库建设,新增库容4080万立方米。新建小(一)型水库两座,新增总库容433.3万m³。开展农村“六小”水利工程建设,共建成水池水窖4074个,新增总蓄水123480m³。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共解决饮水安全人口997267人。中低产田改造105.8万亩。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优质蚕桑穗条园,开展低产桑园改造,建成基地桑园20万亩。加快脱毒马铃薯推广步伐,推广脱毒马铃薯20万亩,建立生产基地26万亩,建立脱毒马铃薯扩繁基地5000亩。同时,在畜牧业、魔芋产业紫皮大蒜产业、天麻产业、林产业和蔬菜及专用型玉米产业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对中小学校舍和危房进行改造1539605平方米,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设施。
2、着重解决以富宁和广南为中心的文山革命老区重点建设。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8个县都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文山州革命老区,包括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7个革命老区县以及文山县的追栗街、古木2个革命老区乡镇,是云南省74个革命老区县和38个革命老区乡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南、富宁两县是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老区。其主要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多。革命老区区域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00.09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167.48万人占总人口的55.8%。二是边境线长。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县有16个乡(镇)43个村委会与越南接壤, 438公里长的国境线全部是革命老区。三是石漠化严重。革命老区土地面积28743平方公里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7%,喀斯特地貌面积占53.4%,石漠化严重,革命老区耕地面积301.992万亩,人均耕地1.08亩。四是财困民穷。2007年,革命老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而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2元,仍有绝对贫困人口64.5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66.7万人。五是战争带来的创伤突出。从五十年代的援越抗法、六十年代的援越抗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都处于支前参战的最前线。直到1992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文山州的工作重心才从“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文山州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的重点,是要抓住水、电、路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通达经济“三点、两线、一边”的构想,抓住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全州经济结构,把培育现代物流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老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下大力气抓。
3、成立机构,保证任务完成。为保证上述年度任务的完成,成立以副书记和副省长为正副组长,由发改、财政、民政、信息产业、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卫生、广播电视、林业、电力等10余个部门组成的总协调小组。总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扶贫办,扶贫办主任兼任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相关州市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对项目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工作。
五、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区开发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区开发建设,是老区发展的迫切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区开发建设,就是要把老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变为老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科学发展的理念,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把科学发展观变为生动的伟大实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制定和实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二) 创新机制,加强领导,组织保障、机构落实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及其班子每年要研究一至二次老区工作,并进行两次的监督检查,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新格局。涉及的州县,要成立职能机构,安排3-5人的编制,要有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老区开发建设是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针对革命老区县中的人口大县,在县市领导班子的配备上给予重点考虑。
(三) 明确责任、实行奖惩
按照“统一领导,省负总责,县州落实,一级抓一级”的要求,省州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把老区开发建设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每年州县有关部门要通过与上级政府签定责任书,制定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对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考核,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工作,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1、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所有项目要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计划要按照“优先照顾、重点倾斜、整合资源、资金不乱、渠道不变、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与革命老区规划相衔接,发挥资金的整合效应。
2、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争取中央财政的投入;省级财政投入每年不少于5个亿。同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扶持。部门整合资金。结合国家和省现有或即将实现的项目,调整存量资金结构,在增量上不少于15%,重点向老区倾斜。各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大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中央省直定点挂钩单位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每年为挂钩的老区乡镇村筹措一定资金为老区办两到三件事实。
3、明确职责。云南省扶贫办,为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等,具体负责老区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把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具体化,明确本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责任要求,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涉及州(市)、县,落实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等各项工作。发挥老促会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促进会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老促会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条件。
4、严格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专户、专账、专款专用。建立项目、资金公示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老区开发项目、资金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地、实行张榜公布。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前,审计,监察等部门,进行专项审计,监督检查。
(四) 加大革命老区干部选拔,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新形势下老区干部要不断适应新情况发展和变化的要求,有一支过得硬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在干部政策导向上要突出实绩和发展质量,把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干得成事的人选拔到老区发展的重要岗位上来。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老区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政绩的最高标准,树立干部队伍正确的执政观、权力观和政绩观。要坚持人才队伍培养和选拔,在人才选拔上不唯年龄、不唯出身、不唯资历。要加强上海协作和干部交流,积极引进老区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用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人,用优质的政府服务感动人,用优美的人居环境留住人,把干部队伍培养成推进老区发展的人才队伍,把革命老区建设成为投资者纷至沓来的理想场所。
村党支部委员和村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最具体组织,它承担着战斗堡垒作用和桥梁作用,是广大群众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和指挥者。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老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是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强两委班子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是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选派500名到村担任两委干部,并且作为国家公务员录用和管理,表现优秀的给予重用。让他们真正为革命老区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和老区开发建设。
(五)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革命传统和老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鼓舞着老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成就、新变化、新经验。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热爱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是老区开发建设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精神,在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宣传方面,未来5年实施“六个1”工程。一是拍摄一部专题片,反应革命老区的历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及现状、未来展望。二是拍一部电视剧,反应我省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如威信的扎西会议和我党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等。三是编一本反应革命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的书,书名为《改革发展中的云南革命老区》。四是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如新华网云南频道、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开设一个宣传革命老区的栏目,努力做到报上有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五是规划在昆明地区建立一座反映云南革命老区的纪念馆。打造革命老区教育基地。六是谱写一曲反应云南革命老区斗争史的歌曲,用歌声传播革命老区斗争史、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革命老区的新变化、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