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水泥25天强度多少:心的本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8:10

心的本质


作者:郭顺红


心是什么?


    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命)运动变化的本源(对于生命,就是其能动性与自觉性),是万事万物作用及其关系的根本规律(对于生命,就是生命关系承载的法则、秩序与尺度)。物是宇宙间万象变化与作用的客观实在,是无尽变化与作用过程的不断呈现。

    人的认识来源于心,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人与天地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的生命也是天地间万物有序发展的产物。所以,人的认识就是能思、能想、能觉、能见、能行,就是对天地间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反映。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了人,离开万物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人心与天心(万物的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是一多相融、物我无间的关系。

    在王阳明《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个公案后世多有疑惑。特别是今天的唯物论者更是批评其将人的感觉与客观存在等同起来,这是不明白阳明表达的真意。

    对于一个人,心就是我们的能思、能想、能行、能觉、能见(能觉),是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关系及其规范的反映(所觉)。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心即是理”,“心外无物”,承认心与物(境)的统一性,在阳明看来,天心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理(自然规律),人心与天心是一多相融的关系。

    而在唯物论看来,人的感觉是独立存在的(这也是唯物论的误区所在,境和觉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间作用的双方,没有觉怎么知有境,没有境怎么能有觉?),在心物一元论看来,心(觉)和物(境)是不可分离的作用关系。

    天地世间因于万变,生命就体现在万变之中,万变因于相互联系与作用,无有独立之主宰,故《易•乾》用九:“群龙无首”,然天地间唯有变是不变的,所以人应当因循变化,随缘应物,序而不乱,因此心也是无主宰之真主宰,故《易•坤》用六:“利永贞”。《易》之乾坤二卦就揭示了生命(性命)的本质,故《《系辞》中说:“易以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世人常以为心是内在的,而一切物(境)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将自心与外物(境)对立起来,并将全部身心向外苦苦追求,而且越追求就越不满足,甚至完全物质化(执着外物),身心苦痛而不能解脱。殊不知,人的生命就体现在当下过程心和物的合一中,即心与变、心与境的统一(物我无间)。故《中庸》云:“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什么是“一多相融”?

    “一多相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特有命题,程颐称之为“理一分殊”。

    一多相融用今天的科学发现十分好解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已经证实,动物(或植物)的任何细胞都具有整个生命体的全部潜在功能与作用,所以克隆技术能够利用体细胞克隆出成活的生命体来。我们还知道不同的细胞在生命体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有的是肝脏细胞,有的是脑细胞,有的则是骨骼细胞,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微小的“生命”体,都有各自之“心”(即该细胞的功能与作用),细胞与细胞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普遍联系与作用,从而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体(生命是一个复杂、有序、神奇的巨大系统),而我们的生命体又有统一的意志与性格特点(人心特点),这些具有整个生命体全部潜在功能却发挥不同作用的细胞与整个生命体的意志之间就是一多互融的关系。

    人体每天都有大量细胞“死亡”,同时每天都有大量细胞“诞生”,正常情况下新诞生的细胞都继承了原来细胞的功能与作用,谁使然之?科学解释说是遗传基因,那么谁又使遗传基因达到如此呢?我想应该是漫长的人类生命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伦社会的不断教化所造就的吧。例如东西方人生活习性、文化特点不尽相同,生命基因也有所差异。

    推而广之,道家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就是一个大人身”,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物体(包括人)都具有整个宇宙的潜在“功能”与“作用”。这就启示我们,我们的生命体具有整个宇宙的所有潜在“功能”与“作用”,只要适当激发,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也启示我们尽管生命的形体有成有坏,但生命的智慧是无限的。


    人不能飞翔,现在人们可以坐飞机从上海到纽约早发夕至;人不能与远方的亲人相见,现在有移动电话可以实现“面对面”交谈。人的智慧潜力是无量的,故古人讲:“人为万物之灵”,人的能力可以“参赞天地而化育”,因此也可以说人与万物存在潜在的联系与作用。

    潜在的联系与作用就是“寂”,显现的联系与作用就是“觉”;人们不明白的事物就是“寂”,已把握的事物就是“觉”(觉悟)。

    故前面公案中王阳明谈到岩中花树不在心外,就是从主客相统一角度来论说这种关系的,不是有些唯物论者所持的主客分离法。

    科学发展的轨迹也是会变化的,西方那种二元主客分离的唯物的发展模式是不和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破坏,高污染高能耗),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应当吸取西方科学之优势,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客统一的科学观上来。

    比如今天西医看病费用很高(高昂的仪器设备,复杂的分析试剂,庞大的医药工厂),而中医几乎没什么设备,药品也大多是自然界有的,而中医重养生,重身心的调和,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以结合中医与西医的优势开创新的医学发展道路。推而广之,工业发展应该走可再生、可持续、环境友好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基于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而考量的。

   中国未来必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中国未来遇到的情况与美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同,世界人口及世界资源已成为极大的问题,如果那时的资源消耗量还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如果不创新发展新的工业经济模式,地球将难以承载!要么就是战争不断、环境恶化、瘟疫频发(那就没有福祉可言了)。因此转变生存模式,已成为中国领导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责无旁贷)。


“能觉”是我们生命的特点


    在前面谈到,“心就是我们的能思、能想、能行、能觉、能见(能觉),心就是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关系及其规律的反映(所觉)。”

    这个“能觉”就是“心”之根,是我们的生命本源,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能觉就是生命的能动性与自觉性,是生命智慧的源泉,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依据。

    “能觉”在儒家王阳明那里就是“良知”。王阳明借鉴道学的宇宙论,提出良知本源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即良知,笔者案)。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实际上良知的“知”就是觉性。

    “能觉”一方面与王阳明的“良知”相通,同时,与佛家的“本觉”、“觉悟”相通,与毛泽东思想中的发挥“人的能动性”,提高“思想觉悟”也是相通的。

    “能觉”与现代科学对世界的本原认识也能够关联起来,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万物统一于“能量”,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能量就是物质运动的根本,能量包含了宇宙间时空中的一切,能量就是一种能动性,就是物质运动的能力。

   “能觉”也可以解说为“能够觉悟”,一方面是指与天地同源的生命智慧人人是原本就具有的,只是通常人没有觉醒而已,只要觉悟,人人可以达到“圣人”的境地,达到“佛”(觉悟了的人)的境界。王阳明还有个致良知的“致”,“能觉”中本具能够觉悟,这是人人具有的本能,与“圣”、“佛”无异。

   如何“能觉”,这就是方法论的问题,包含了教化与实践功夫在里面。


心与物一元在何处?

   在科学中(物理学)认为,宇宙万物统一于“能”(即能量场),物质及其变化归根到底都是能量的作用与显现,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关系。能量就是万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动力(即能动力,能动性),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能力(即自觉力,自觉性),万物运动变化就是相互间的作用与关系,其符合一定规律与规则,科学也就是一步步试图揭示这个规律与规则的过程。

    科学中的能量(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称之为“气”,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就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张载在《正蒙·太和篇第一》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是说宇宙无际,气(能量)为之根本,万物聚散都是其变化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这个气(能量)至静之时是心性的源泉(及潜在的作用与可能性),人与万物的识与知无非都是相互间的作用与交感而已。在这里,张载将“气”作为了宇宙本体,而“气”是性的源泉(气潜在发挥作用的能力),识、知是事物间相互作用与交感(气发挥作用的表现)。

    张载的气实际上也就是心之本(即性的源泉,以及万物间的相互作用与交感),也可以说是气的作用变现为“物”(气的聚散,故相当于今天物理学中的“能”),张载通过气一元论建立了“性、识、知”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张载的“气”在心物一元论中本质上就是“心”(性之源,万物的交感与作用),而物又是气的表现形式,故古人有“大化流行一气贯通”之说,在这里,心、气、物是一元(统一)的。


能觉展现的智慧是无量的

    能觉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人生命力的体现,这个生命力张载谓之气(也作炁)。能觉在我们社会中表现为能力与智慧,能力与智慧就是德(在天地为道,在人为德)。

   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炼(锻炼)出来的,而智慧是悟出来的,学、炼与悟在宗教中就是修行,在世俗社会中就是修养就是创新实践。修能够改变人的心智模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修必须依于智者(师)的教化与开解,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宗教中避世潜心修行的人,修行达到一定境界自心能量与天地沟通,就能够示现异乎寻常的神迹(史料记载的很多),比如很多高僧圆寂后能够烧出舍利子,或者肉身不坏等等。这其实没有什么可神奇的,就是人通过修行,心能改变了自身气的形态,使其转化成另外的物质表现。世界上物质的转化随处可见,化学反应与物理反应(如核聚变与核裂变)都能改变物质的结构,人与天地同源,与万物同根,天地万物的这些功能与作用人人具足,人人潜在。

    老子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能够让世界上的很多人实现“不出户,知天下”,通过互联网天下的事情一目了然,现在没有任何神秘之处。道家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身体内存在无数的网络系统,丝丝相连,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甚至科学仪器也探测不到,这些网络与万物都是沟通的。过去很多是神话的东西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今天人们解释不了的东西还有可能变成未来的现实。【 科学发展的轨迹也是会变化的,西方那种二元主客分离的唯物的发展模式是不和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破坏,高污染高能耗),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应当吸取西方科学之优势,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客统一的科学观上来。

    比如今天西医看病费用很高(高昂的仪器设备,复杂的分析试剂,庞大的医药工厂),而中医几乎没什么设备,药品也大多是自然界有的,而中医重养生,重身心的调和,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以结合中医与西医的优势开创新的医学发展道路。推而广之,工业发展应该走可再生、可持续、环境友好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基于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而考量的。

   中国未来必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中国未来遇到的情况与美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同,世界人口及世界资源已成为极大的问题,如果那时的资源消耗量还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如果不创新发展新的工业经济模式,地球将难以承载!要么就是战争不断、环境恶化、瘟疫频发(那就没有福祉可言了)。因此转变生存模式,已成为中国领导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责无旁贷)。】
——————————————————————————————————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2010年的热门词汇,在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异常、资源衰竭、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由以往西方主导的以物质资源无度消耗为根本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没有了出路。中国应该在汲取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论的智慧,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出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应该重点在新能源(可再生或资源储量丰富的非石油能源)、生命科学(包括认知科学、生物技术、物理学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创新突破,为人类发展闯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