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mobi:岳麓书院流连-海笛 -海笛老三届千寻-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9:43:00
岳麓书院流连 刷新               标签: 生活 圈子  [ 原创 2010-05-07 08:29:33] 作者:海笛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73192667588737

(图.文)海笛


  在长沙,岳麓书院也是必看的。它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依山傍水,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静雅致,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座浸润着几千年中 国儒家文化的院落,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办于唐末五代,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

  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 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书院正中的讲堂又称为“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堂的正面悬“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手书的,西厢有御史衡山人欧阳正焕 所书“整、齐、严、肃”的四个大字。书院的主要建筑还有文昌阁、六君子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等。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 “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 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

  书院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意是说楚地的人才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所出,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两句话分别出自 《左传》和《论语》。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余秋雨说,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而书院就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它的存在提醒着后来人,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注重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 的凝聚。

  岳麓书院。她是我国著名的江南高等学府和文化学术中心,同行的友人告诉我,岳麓书院培养育了相当多的文人、名士,包括年轻时的毛泽东也来这里读过书,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踏进书院这里处处 显示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书院头门,位于中轴线东端,1986年建成,为单檐硬山三间建筑,门的两侧挂有对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大门,始建于宋代,原址在江滨牌楼一带,旧称“中门”、“黄门”。现存大门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经过翻修。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 外用方形立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统一大方。

  门的两旁悬挂的醒目对联是: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的是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材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气势甚大,但也不能不叹服。

  二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门的两侧悬挂对联: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在二门的过厅两边还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教学斋、半学斋,是庭院中的两个建筑。步入院内之后,建筑分为左右两厢,左厢为教学斋,右厢为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相当于大学生集体宿舍,不同是今天的大学生大量活动时间是在教 室里,由老师上课,而过去,大量的活动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等人均住在这里自修。这里的每一组院落、每一房屋、每一块石碑,甚至每一片砖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 化品味,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启迪和促进。


 
  书院的核心部分是讲堂,是建筑的精华、文物的重点、精神的见证,依然在演绎着辉煌的历史,影响着新时代的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参天古树环绕拥抱,是书院的教学重 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五代时期(约958年前后)由智睿等二僧始建,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增拓而成。时设讲堂五间,名“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 、节堂”,历宋、元、明、清至今,屡毁屡建。建筑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七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所建。粉墙黛瓦、梁柱粗实、方砖铺地、圆石柱础、缕空雕栏、空间宽阔高大,显示出博大精深的建筑 神韵。讲堂的正中是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古代的老师在这里讲课。讲坛的上方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人们纪念朱熹和张栻两位先贤论讲于坛上而设的。朱熹和张栻都是中国理学史上的大家,同时 齐名的集大成者。有如此之说,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从福建跋山涉水到岳麓书院讲学,与主教张栻会讲于坛上,从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以千计,人数之多,连池塘的水都被喝干了。

  曾经岳麓书院大师级学者汇聚朱、张会讲时,分别是37岁和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他们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三天三夜论争都无法取得一致 意见,听讲的学生也加入论争,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论争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使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更加拓展了,更增进了学术友情,开创了师长学术文化教育的 高尚典范,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与莘莘学子。

  岳麓书院人才辈出,学术声望显赫。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从公元1012年至1917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有54人,1918年后改名院长制。历代许多著名学者 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陆九渊、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高进泰,清代的李文焕、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近代历史人物 王船山、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此。书院改名学堂以后,更有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如唐才常、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何孟雄等来院求学。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多次寓居 书院的半学斋。如今,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在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同时,承担着硕士和博士人才的培养任务。承袭朱张之绪,续千年学术传统,千年学府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当你走近讲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悬檐下的“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 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又一次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 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 青年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实事求是”对他后来的革命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岳麓书院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办学的传统,已作为社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地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民族繁荣昌 盛而不懈追求与努力,这便是千年讲堂的神韵与魅力所在。

  书院后门,沿石径上200米有“爱晚亭”非常有名。青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常与罗学瓒、蔡和森、张昆弟等学友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论时局,探求真理。我们在这里流连,眼界大开,感受到祖国 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引起我们无穷的深思。


 

类别:旅游 |  自分类:散文  |  评论(118) |  引用(0) |  固定链接  |  阅读 (365) |  顶( 3 ) | 埋(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