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端固定 弯矩:实效课堂学习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54:40
简单课堂 实效课堂1、教学目标简单准确
    目标有越位问题。小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低年级就阅读分析,字倒不会写不会读,字词句不 扎实,朗读不扎实;中年级侧重篇章内容分析,忽视了段的教学;高年级上成文学作品赏析课, 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2.教学内容把握准确  教学内容上对文本的取舍不够明确。选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自身对内容的重点把握不准确。应精选内容,学生能自己读懂的,   能相互交流学会的,不要花大量时间去教,只引导学生去解决读不懂的、疑难的问题。一篇课文拿在手中,教师要能解读出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

3. 教学方法、策略上有认识误区。重教轻学。教时又过多关注文章内容(即“得意”),忽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得言”)

4. 阅读量不够。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大约140万字左右。

三、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 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就是训练语言的课程。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统一的,但最基本的属性是工具性,核心是语言文字,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教学目标上,落实低中高年段教学。抓住下列重点:

低年级:突出五个方面:

a.   加强识字、学词、写字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在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中都要体现。每节课动笔书写不少于八分钟。要避免繁琐的提问。

.b. 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不在于读出感情,在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多音字,轻声,儿化,   变调,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要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老师可以找出长句,一句一句教。采取教师范读, 领读,学生练读等方式,培养基础的语感。举个例子,一年级上册第三课《在家里》:“我给他们/送上水果。”这个句子学生会读了,那么第五课《爷爷和小树》里的两个句子也就会读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c.  指导学生大致了解词句的意思。这类词句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新词或新句式;二是关乎课文中心意思的词或句;三是拥有深刻含义的词或句。教给学生了解词句的方法,  如坚持查字典,放在句子中理解,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通过看图, 通过动作演示等。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棉鞋里的阳光》有一句:“于是, 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句子中用了一个词“摆”,  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再做一做动作,使学生明白“摆”区别于随意的“放”,为什么用“摆”,   因为它体现了小峰爱奶奶、孝顺奶奶的心意。学生明白后再读句子,就会有感情在里面。由此还可以看出,指导朗读不是指导朗读技巧,是指导理解。

d.积累语言。背诵好词、好句、好的段篇。

  重视说话、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首先要培养学生说(写)完整的话。说话和写话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迈开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古人云: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就是说构段的基本材料是句子,而段是文章表达中心的基本单位。所以要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先说好写一句完整的话,继而到几句连  的话。在教学识字时,教师应注意把识字、组词、用词语结合起来,进行组词说话的训练。还要设计多种形式练习,如扩句,补充句子。

中年级:突出五个方面:

a。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不仅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还要体会表达效果,学习理解字词句的方法。

b.重视段的教学。包括概括段意,理清顺序,了解表达方法。

c.加强朗读,训练默读。朗读的要求在正确、流利之外,加上了有感情。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想想,画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默读后要有初步感受,要提出不懂的问题。

d.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要用较快的阅读,把握大意。一定不要教成精读、讲读。可以用几遍读的方法(几遍完整的读)。一读解决生字新词;二读读通读顺;三读大致理清顺序,捕捉大意。(在这个阶段,要通过扎实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四读划出好句、好段,体会好的表达方法。

e.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指导、交流、展示)

高年级:突出四个方面:

a.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碰壁”,“四角的天空”,理解言外之意。

b.不仅要把握主要内容(几句话、连贯地、清楚明白地说出来),还要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如写景状物文章大致按观察顺序,说明文大致按说明内容、方法来写。同文体文章,内容不同,顺序又不同,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季节,《富饶的西沙群岛》按不同的方面来写。)还要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如叙述的方法、描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

c.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如读童话,抓框架,抓语言;读小说,抓形象,抓细节。如《少年闰土》场面的描写,《穷人》桑娜等待丈夫归来时环境的描写,语言、心理的描写。读说明文,抓内容,抓方法。

d.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浏览的方法有一目十行,跳读,略读,根据需要搜集、处理、加工信息。(抄一个人的文章叫抄袭,抄许多人的文章叫创作。)

3. 教学内容的取舍上。

教科书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其中有有用的,有多余的。应凭借语言文字内容,抓三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用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在以上三方面有所收获。

除了利用课文外,还要注意:

a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b       用好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c        引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同类文章,由片段到整部作品,引导学生阅读)

d       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好生活这鲜活的课程资源。(学《普罗米修斯》,可联系动画片《希腊神话》等)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用语文所学解决生活所需。

4. 教学渠道、方法、策略上

a.   开发   内容的拓展,不局限于文本,要从文本生发,适合文本。教学渠道、策略多样,结合图画、生活经验、资料等。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是一篇有图有文的文章,教学时,可以一生读,其他学生指图,或教师读,学生指图。那么会发现问题:文字中有的图上无(补图);文字中无的图上有(补句)。这也是阅读理解的训练过程。方法策略的拓展,搜集资料,可搜集交于作者的,背景的,内容的,写作手法的。预习时,孩子们如果只读资料,就教给孩子们抓要点,分点交流。分点是理解的表现,比如一生说了一点,另一生:“我补充……”或“我说另一方面……”。

b.   自主    语文应学在先,教在后,先学后教。(包括拼音识字。)教学不应“零起点”,起点在“跳一跳,够得着”之处。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梳理,设计出“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从这样的问题开始教学,师生共同学习,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c.  灵动

教学方法、策略要灵动,加强体验性学习。叶圣陶说过,让学生自己动天君。在自学的基础上,找准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质疑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

例如,低年级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巩固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识字的方法。(因为这课要求认识的13个字中有几个左形右声的字。)

2、会写6个字,会写几个词。(为什么写词?因为我认为不能只写单个的汉字,要不失时机地让孩子把字组成字,识字又学词,帮助学生在识字中积累词汇。把两个熟字组成的词放在一起来写,既巩固了识字又培养了学生积累词语)

3、正确地流利地读课文。(我并没有提有感情地读的要求,因为低年级课文的朗读更注重的是正确地读。孩子能正确地读课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包括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还有轻声,儿化,变调,要做到添字、不掉字,不颠倒,不复,要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都是一年级学生能做到的。特别是读出长句子里的停顿既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又是初步的语感的训练,非常重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背诵课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校,还可以提出一点弹性的要求如试着用“因为”说一句话。这一课这个句式出现较多,还可以提出你想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为什么。先让学生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再在旁边写一句话,这是较高要求,不是对所有学校的要求。这样我们拉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是不是更扎实,是不是更有语文味了?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策略。

四、上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创造氛围。就是创设民主的、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放松心态这样一个情景下学习,但是思维又是非常的活跃。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让学生享受语文。

2.问题贯穿始终。

不牵着学生提问,而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    从题目入手。(《黄山奇石》《七律。长征》)

2)    从词语理解入手。(《田忌赛马》“他们各自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3)    从内容理解入手。(《给予是快乐的》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一次次的出人意料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4)    从重点段落入手。(《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师要整合探究问题。

自主学习,分点交流,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整合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这样的问题开始教学,师生共同解决。

问题一定要解决。即使再简单,也不能丢下不管。

3.课上引导的方向,始终不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开始,每个孩子都清楚教学目标,到了哪个环节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像米老师提到的张茜老师作的《水》一课,便是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从字词来感悟水的珍贵,二是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简洁而明确。(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始终以学生作体验为主,教师“引导”而非“主导”,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及时点拨。回答不对要纠正,理解不准要引申。被学生忽略的要指出来,启而不发的地方要做精当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5.适当小结。

在理解内容上,

在揣摩写法上,(《鸟的天堂》中描写景物的静态,动态。《落花生》详略得当,借物喻人,《颐和园》按游览顺序,首尾呼应。)

在习得学法上。(展示资料的方法:资料应背着说,一大段话应择其要点。理解词语的方法,识字方法,朗读长句的方法,读诗的方法……)

6.必要的示范。如写字、朗读、表达(下水文),做人上,对母语的热爱上。

7.恰当的评价。(及时、即时)

一定要用个性化,针对性,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这么好,你能读读,让我们感受感受?”、你读得真好,语气就这样读出来了。”“他给你出难题了。”“我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甜味”“我也给你出个难题。”“你的回答与众不同,可见你是动了脑筋。”“你真会提问,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

 

u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u  

u   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

              二、不同体裁课文的解读

               第一类:叙事性课文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这类课文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所以,把握事件梗概、场景、人物、细节,体会以上诸点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是解读此类课文的重点。叙事性

        第二类:说明性课文的解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对这类课文的解读,首先是明确课文的要点,其次是把握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性课文

         第三类:诗词类课文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类课文提出的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是抓好诵读,“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对诗歌类课文的解读要关注四点。诗歌

        教师对阅读课文的解读并不是这件事情的终结,在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之后,至少还有两件必做的事情:

        第一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可能,把教师的解读成果,即从教材上挖掘的典型范例进行必要的筛选;

        第二是把已选定的典型范例,进行由书面材料到教学预案的创造性转换。

 

 

这类词句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新词或新句式;二是关乎课文中心意思的词或句;三是拥有句中含义的词或句。

 

 

 

 

 

 

 

 

 

 

 

 

实效课堂学习心得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  赵书果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出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习做人,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导致了自己的各项探索一直是在盲目进行。

这次,去石市听崔峦老师的讲座,我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心的。三个小时,我边听边记,唯恐记漏了一个字。那感觉真是如履薄冰,如饮甘霖。然后,赵志祥老师、武琼老师、吴琳老师又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小语教学进行了演示和诠释,使我对崔峦老师的讲座内容理解更深了一层。

回来后,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对这次学习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反思。我发现,以前我有许多地方做对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对;许多地方做的不到位而不自觉;许多地方做错了而不知道。联系崔峦老师所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教学目标阶段性把握不准,对文本取舍不够恰当,教学方法、策略上有认识误区,引导阅读不够等,我又重新学习了《新课标》。

现在,虽然还不能研究出一些适宜的新课型来,但是,我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度却增加了。每上一课前,我都会考虑年段目标、本册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然后,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提炼出要教学的三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尽管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还有待完善,比如说自主学习不得法,但是起码我不再是稀里糊涂地教了。虽然还不知道正确的教学法,但在上课过程中和上课后我能感觉出哪儿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在思索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忽然悟出了学习内容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我觉得,学习内容虽然只有薄薄的几页,却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我们尽可以把它放到小学六年中去慢慢实践领悟,慢慢体味。以它为指导,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